推介《門檻上的人》之三 「時代精神」的病還是時代的「精神病」? 文/陳脩平 焦慮、沮喪、恐懼、偏執、強迫、暴躁、憤怒、懊悔、憂傷……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聽到人們掛在嘴邊的字眼,這些飄忽不定、來去無踪、自己也說不清楚的「情緒、感受、心情變化」,到達可診斷為某種「症」的距離有多遠? 大多數人身邊可能都有認識的人受這些症狀或疾病所苦。這幾乎已是確定的「時代現象」。身心症、精神官能症、精神病的發生率越來越高、發病年齡越來越下降,背後的原因為何?健康的源頭何處尋?療癒的希望存在嗎? 《門檻上的人》規模宏大地探索人類心靈/心理/精神疾病的起源及療癒方式。本書提供的知識面向相當多,內容也很深入,從靈性科學的核心出發,直指心理精神疾病的根源。 以下分享幾個我在編輯校訂過程中印象深刻的主題,包含 童年逆境 、 命運與業力 、 大小宇宙共同安排的跨越門檻 以及 診斷與治療 。 一、童年逆境 本書有一個未言明的底層概念是「靈性人」不會生病(這當然首先要先確認人的確是身心靈三重的存有,若沒有這一層的理解,就很難說什麼是「靈性人」,為節省篇幅起見,這個前提就先按下不表)。 「靈性」的意思本身就包含完整和健全,「靈性人」沒有肉身,不會有身體上的疾病,在完整和健全裡,也不會有心理和精神上的問題。這些疾病是在物質感官世界裡才會有的錯誤和偏差。 那麼純真的孩童剛由靈性世界來到凡塵俗世,是不是比較不會有心理和精神上的問題呢?這就和探問兒童期疾病或先天疾病的根源為何,是同樣的道理。我們都知道孩子的身體難免會受傷或生病,心理和精神亦然。 於是出現兒童或青少年的身心症狀來自週遭環境錯誤對待的這個想法,並有許多觀察和實證「童年逆境」對一個人一生有長遠的影響。與之相對的說法則是命定論,以天生體質或神祕默測的命運去解釋。 本書第十七章以「逃避路徑」的概念去剖析三個在青春期常見的精神問題,包括容易出現在女孩身上的問題——厭食症,典型的男孩症狀——心理病態行為,還有現今越來越普遍的各種成癮症。 所謂「逃避路徑」是指,這些症狀源自於年輕人的自我不願意真正進入身體,不願意活在這個世間或長大成人,或者想要略過現實的阻力,直接跳過成長的苦澀,進入偽成年,又或者自我無力承擔起此生的任務。 作者論及「目前(一九八〇年代)的心理學思維是在家庭環境中尋找致病的原因(例如,母親太強勢
推介《門檻上的人》之二 同一條道路的陰暗與光亮 文/陳脩平 《門檻上的人》從「內在發展」(也可稱之為「心靈成長」)的角度去探討心理與精神上的危機與疾病。在症狀的觀察、判別與診斷以及治療方式上,有別於一般的心理治療和精神醫學,但並不脫離「科學與實證」的方法。 對人類的心靈/心理/精神現象有興趣的朋友,想知道在這個領域裡什麼叫做異常或病態,那是如何形成的、可以如何預防、又要如何治療,可從本書的獨到見解中獲得啟發。 本書以「人一生的發展」為脈絡去看待症狀與疾病,可說是「全人的」或「整合的」取向。作者從人智學靈性科學出發,介紹人如何「入身」(進入此生)與「離身」(離開此世),也用這一入一出的「動力」以及過程中的「形變」去說明在各年齡階段可能出現的心靈/心理/精神現象。 對於所謂偏離、異常或病態現象的診斷,也同樣用入身及離身的「動力」是否過早或過晚出現、過強或過弱、太多出現在頭部或四肢或循環系統,還有「形變」過程中可能受到的干擾等去難分析。 書中做為舉例提過的症狀或疾病包含:自閉症、厭食症、心理病態行為、成癮症、歇斯底里;還有比較屬於精神官能症的憂鬱、焦慮、強迫、恐懼及人格改變;比較嚴重的思覺失調。還論及當代的文化現象,例如追求靈性經驗或加入異端教派等。 第十一章〈向內之道的陰影〉末尾,作者大膽又肯切地寫下: 我們可以毫不牽強地說,精神病是「失敗的啟蒙(開悟)」!在前面的章節裡,我們探討過「現代的啟蒙」或修練之道如何開展。這與精神病是同一條路,但在修練之道上是以一種健康的方式在完全清醒的意識下進行的。 這樣的「結論」怎麼來的?若理解本書前十章的脈絡,便能領會於心。啟蒙或開悟是一股朝向「知曉」與「合一」的道路,是人類天生的需求與渴望。只是這條如羊腸小徑般的「中道」艱險困阻,一不小心就落入旁側,同一條路的光亮與陰暗,可說是相伴相生。 第十四章〈診斷與治療的觀點〉,作者透露出閃著微光的、希望的方向: 如果討論的焦點跟受苦有關,治療師可以談談接受過去業力的必要性,那是今生的起點……我們藉由克服阻力才能療癒過往的業力,並實現通往未來的發展。< 於是我們開始明白「我就是我的命運」,也就是說,「命運屬於我,就如同我的身體和自我意識屬於我。對抗命運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會變成我與自己的戰爭。我必須接受『我現在的狀態』,從這裡開始踏上發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