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以生機互動農法打造蔬果農園 - 向森林學習】

文/孫承萱  在學習自然農法的時候,時常聽到人們建議要打造食物森林、或者向森林學習,為什麼呢? 其實並不是要在後院種一座森林,讓我們來看看森林裡的生態原則:  • 地面總是有落葉覆蓋  • 多到叫不出名字的植物  • 受到保護的植物生長區域   • 經久的落葉轉化爲腐殖土  這些都和生態園藝的種植所列出的原則很接近。試想,如果我們能夠學習森林的這幾點,並在一年之內運用這樣的循環,可能距離建立蔬果園的生態系統就不遠了。  因為土壤始終有種乾燥的傾向,尤其在亞熱帶氣候,園丁們首要注意的就是覆蓋、創造遮陰,這創造土壤發展出健康的發酵過程並減少流失腐殖質的環境條件。 風也是造成土壤乾燥的條件之一,因此以樹籬來打造活的邊界相當重要,能為園子保溫,您會發現有樹籬保護的菜園裡蔬菜甚至會較早能收成,這對園丁是有利的。  朝向面風的區域我種植的是野櫻桃、蔓越莓、藍莓等小灌木作為菜園的邊界綠籬,旁邊一層則是種植充滿精油的香草植物像是金盞花、迷迭香、檸檬香蜂草等作為第二層的界線,我都稱呼他們為菜園的免疫系統,當風吹過來的時候會將植物精油散佈在菜園空氣中,對於嬌嫩的葉菜類很有幫助喔! 向森林學習到的還有各種植物混合種植,在菜園中則可善用輪作與多種蔬菜同種,來創造小面積農園的價值,這時候認識植物們和土地之間的互動就滿重要的:  1. 豆科家族:這些植物是幾乎不從土地提款反而會存氮入土壤中。  2. 甘藍菜家族:這個家族會大量消耗土壤肥力,種完高麗菜、甘藍菜會明顯發現土壤變低,其中花椰菜更是大胃王,因此要注意種植這家族之後輪作的植物最好選最會存款的豆科植物。  3. 小黃瓜、瓜類家族也會需要很多肥力的土壤,如果堆肥有限,則要好好慎重以堆肥用在哪些作物。  4. 蘿蔓、萵苣家族:幾乎不會從土地提款太多的植物,可以考慮在種植馬鈴薯後選擇種植萵苣。 5. 蕃茄家族:特別的一個家族,他們非常喜歡自己的氣味,因此如果用蕃茄的殘餘、落果、修下來的枝葉做成專屬的堆肥,會能克服連作障礙,增強抗病性。  *特殊發現:多年前讀到一份研究報告說在沙地種植洋蔥通常會長得不好,但如果在洋蔥的中間稀疏地種下德國洋甘菊,將能協助洋蔥們克服這個問題,推薦這個種法。
最近的文章

四月的美德鍛練:牡羊座(2025)

2025 年《牡羊座》 忠誠奉獻 | 聖派翠克 演講:莉莎‧羅美洛 (Lisa Romero),安德魯‧懷特 (Andrew White) 撰稿:尤清 校訂:陳脩平 篇頭畫作:已知最古老的聖派翠克畫像,來自十三世紀的手稿,現存於Huntington Library, Art Collections, and Botanical Gardens. 篇尾畫作:Adriaen Collaert (1560-1618), St Patrick, 1603. Photo © 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本文材料取自莉莎•羅美洛(Lisa Romero)老師在AstralArc的分享 聆聽完整講座,請點選以下連結: YT頻道 、 播客 莉莎: 歡迎大家進入新一輪的美德鍛鍊,這個年度的美德鍛練著重於感受、經驗的面向。正如我在引言中提到,今年的美德鍛練中將陸續介紹聖者。選擇聖者來做美德鍛練並非因為他們各自對應特定的美德,而是,我們與他們有某種關係,我們會在自己的生活中或在聖人的事奉地點得到某種經驗或特質的連結。 我們或許會接收到不同聖者對我們在情感上的啟發,也可能無法與某些聖者產生共鳴,但透過分享他們的傳奇與個人經歷,希望能幫助大家開啟對「感受性經驗」的覺察。各位可以選擇自己已經有感覺的美德來練習。如果覺得與某個美德沒有共鳴,也可以跳過那個練習。 首先,我們進入牡羊座的月份,對應的美德是「忠誠奉獻轉化為犧牲的力量」。與此呼應的,或許是最廣為人知的聖者——聖派翠克(St. Patrick,西元五世紀羅馬天主教在愛爾蘭的主教)。 這個月正值聖派翠克的慶典。每年的三月十七日是聖派翠克的忌日,也是人們紀念他的日子。此紀念日不僅在愛爾蘭被隆重慶祝,也遍及世界各地。他是一位非凡的人,他的經歷在各方面顯現出忠誠奉獻如何帶領生命向前。 傳說,他年輕時曾被綁架至愛爾蘭成為奴隸。他在夢境中得到啟示,得知有一艘船在等待著他。他成功逃離,來到海岸,果然發現一艘船載他返回故鄉威爾斯。然而,他後來卻再次受到召喚回到愛爾蘭,重返這片曾帶給他苦難的土地。他在那裡展開傳教工作,將基督宗教(天主教)傳入愛爾蘭。據說這是史上最多人改信基督宗教的時期。 如果我們進一步從神秘學的角度來探討,根據魯道夫·施泰納(Rudolf Steiner...

形式與自由之間 ——重疊的身影

形式與自由之間 ——重疊的身影 文/陳脩平 二〇二二年貝蒂‧施特利老師和三元生活實踐社合作了「守護心火的六堂課」,以「兒童教育與成人的自我發展」為主題,綜合老師的兩個擅長領域:華德福教育和生命史探討。我們看到成人生命的開展與成長中人的命運交織在一起。 成人以自己的生命經驗照見眼前的青少年,但不能以此框限他們,他們好像重複著某部份的過去,但又帶著嶄新的特質。有時候大人覺得年輕人的模樣好像我們自己年少的朦朧顯影,但又知道他/她是他/她,我是我。 孩童遠望、想像著未來,前景裡有著現在我們的背影,但青少年會漸漸站上我們的肩頭、越過我們,跳進他們自己的未來。最終,是我們在他們的背景裡,我們的未來追逐著他們的背影,疊合在世界裡。 人跟人之間、代與代之間的生命是這樣重疊、複影、交織的。在連綿不斷的演化歷程裡,同一個人有完整相續的生命史,不同的人在不同年紀、不同世代裡相遇,彼此啟發、共同學習,這是最美的教育。 我們真正能給予的陪伴就是同行,而不是決定性的影響,決定在他們的手上。有一天,年輕人會自己決定哪些來自我們的影響要收下、哪些印記要剝除,就像我們也在清洗來自過往的制約。這是「時代」的真正意義。 《形式與自由之間》的主旨雖然是「養育青少年」,但在鍛練的其實是成人的眼光和心法——看得懂年輕人、掌握適切的回應方法、活在「時代」裡。這本書的真正內涵其實是在為成人培力,本質上要回到成人的內在工夫。 本書的結構分為三部分,思路的開展有清晰的次第,先談青少年的本質,身心靈的動態變化,再談環繞著他們的當代世界,第三部分則是他們可能陷入的危險。這個順序剛好適合思考、感受、意志的內在鍛練。 我們在有意識的思考裡觀察世界現象,開放地面對當代和成長中的人。思考不等同於理智,理智是思考的工具。理智有可能是拿著量尺或某種標準,以旁觀的姿態從外面做衡量;思考是一股火熱,想要「進入」,以存在、親臨去理解,以理解克服懷疑。 相較於思考是進入的姿態,感受是一個「開放」的空間。這個空間不只讓他者可以進入,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打開自己、走出自我、走入他人,這是愛的行動,也是無私。貝蒂老師在書中提到愛有許多不同的面向,因此能對抗憎恨。 意志的鍛練是「堅定」。成長或蛻變的過程有些經驗會令人卻步。施泰納曾說心魂邁向成熟是一種持續而輕微的痛苦。有些年輕人感受到這痛苦,因而恐懼,有些則...

【探索光之根 線上分享】

資料來源/ 尼古拉.施密特Nicolai Schmidt  文/ 孫承萱  線上座談海報由林怡秀設計 住在日本的我,山藥泥是日常食物之一。每次與當地朋友共食,總會以山藥泥佐白飯、蕎麥麵,那時我都會想起曾經讀過的書《光之根》,施泰納曾經建議歐洲人將這植物引進種植,並鼓勵人們以其取代馬鈴薯,我很好奇原因為何。  帶著這樣的疑問,今年我再度參與歌德館農業大會的時候,在朋友引薦之下認識了一位在歌德館研究山藥這門植物的朋友尼古拉,開啟了這場線上分享的機緣。  2025年3月17日,我邀請尼古拉(Nicolai Schmidt)給台灣朋友一場線上分享,談談他所認識的山藥,作為一個線上公益座談邀請大家自由贊助他的研究機構。   從《本草綱目》開始,尼古拉談在這本書中說山藥是:「久服能明耳目、輕身不餓、延年益壽」。 《本草綱目》圖片來自網路 如何去了解這門植物?為什麼施泰納建議以山藥取代馬鈴薯?  學習人智學、生機互動農業的我們或多或少知道在 1920 年代,一些農民向魯道夫.施泰納求助,請他從靈性科學的角度提供建議,因為他們注意到種子的品質越來越差,食物對人類的滋養越來越少。1924 年,魯道夫.施泰納開辦了「農業發展的靈性科學基礎」課程,這系列課程後來被稱為《農業課程》。 在該課程中,魯道夫.施泰納深入探討了宇宙與大地的關係,以及如何以充滿活力的配方對待植物。從那場農業講座中誕生了生機互動的農業耕作方式。課程結束後,有兩個人向魯道夫.施泰納提出了一個問題。他們問到,魯道夫.施泰納現在所提供的土壤再活化方法是否足夠,或者他們還能做些什麼。魯道夫.施泰納回答說: 「在歐洲種植山藥來取代馬鈴薯是很重要的,因為山藥可以保存物質中的光以太,這使得它對未來的營養非常重要」 。  尼古拉說:施泰納的那個回答使我有了去研究山藥獨特性格的動機。   接著,尼古拉分別從不同面向帶領大家去探看比較山藥與馬鈴薯植物的兩極。  • 歷史面向  歐洲人們一直以穀物作為主食。隨著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歐洲人有機會更全面探索地球時,外來的食用植物也從遙遠的國家被帶到了歐洲。馬鈴薯就是其中一種被引入歐洲的最著名和最廣泛使用的植物。它在 16 世紀從西方(秘魯安第斯山)傳到歐洲,從 1750 年代開始...

2025年的美德鍛練

強化愛的力量 ——認識聖者的生命 演講/莉莎·羅美洛(Lisa Romero) 撰文/尤清 校訂/陳脩平 每月美德分享請訂閱: http://www.youtube.com/@AstralArc- 本文內容來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onM9jggGI 第三年的美德鍛鍊,莉莎老師將邀請音樂家好友安德魯·懷特(Andrew White)與她搭檔分享。他們兩位進行對話,探討兩人如何在不同的修行途徑中與聖者產生共鳴。安德魯修習東方冥想傳統,而莉莎主要以西方的冥想方式進行修練,但兩人不約而同地各自開始研究聖者的生命故事,並在多年後再次相遇時,發現彼此正在進行類似的創作——莉莎老師正在撰寫一本關於十二聖者的書,而安德魯則正在製作一張以十二聖者為主題的音樂專輯。他們相信藉由分享聖者的故事及藝術表達,能幫助人們更加開啟心魂感受的門戶,強化愛的力量。 以下,是他們對即將展開的美德鍛練所做的引言: 莉莎·羅美洛: 各位好,相信有些人對我已不陌生。多年來,我一直致力於西方奧秘學的冥想與內在發展。我已出版六本書。其中一本書是介紹一種獨特的冥想練習方式,它與東方的冥想修煉大不相同。當然,登山的路徑千變萬化,但到達山頂時所見的風景,都是一樣的。我書中所介紹的方法明確地展現一種與人類心魂工作的方式,幫助人們培養內在能力。因此,我對這項工作一直充滿興趣。 過去幾年裡,我們一直在進行美德鍛練,這屬於所謂「小奧秘」(Lesser Mysteries) 智慧的一部分。「大奧秘」(Greater Mysteries) 和出生與死亡、不同的意識層次以及靈性存有存有,而我確實也觸及以上的主題。 然而,「小奧秘」實際上揭示了一種內在發展的道路。而美德則幫助我們從內在培養深刻特質的力量,這些能力不僅僅是為了我們自己。當你擁有一種美德時,你不僅能內化它,還能將它分享給他人。而這正是我對這項工作的極大興趣所在。 此外,多年來我也一直對聖者的研究深感興趣。這個主題總是不斷地出現在我的工作中。事實上,在我的所有書籍中,聖者的身影總是不經意地浮現,因為我與他們有著深厚的共鳴。 我提供這些內容,無論您是透過播客(podcast) 收聽或YouTube收看,目的是希望我們能夠共同支持即將到來的時代。通常在節目中,我會...

形式與自由之間 ——愛與勇氣

形式與自由之間 ——愛與勇氣 文/陳脩平 回顧在編輯和校對《形式與自由之間》這本書的期間,隨手記錄下來的心得,綜整出兩大感想:愛與勇氣。 先說愛的部份。 出生於一九三八年的作者Betty老師,是現在步入中年這一代人的父母輩或年輕爸媽那一代的祖父母輩年紀。讀她的文字有種老奶奶娓娓道來的感覺,但不覺得她倚老賣老或想把我們拉回古早年代的道德觀,因為她真的很跟得上時代。 有些事情,做父母的不容易說出口,因為要維繫與孩子的關係,於是使得某些應該要清晰的事情變得有點模糊。但祖父母就不一樣了,雖然老派或過去的做法不見得總是恰當,但有反思能力並深刻關注當代的長者,他們持續吸收最新資訊,再揉合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判斷,這樣的智慧不去聆聽就太可惜囉! 這是我感受到作者對還在養育孩子的我們(讀者)的愛。而她對青少年的愛也是溢於言表的。 本書第三部裡寫滿各種青少年階段的陷阱:酒精、菸草、毒品、性、飲食障礙、媒體等。每一個挑戰都不容易,誘惑那麼大,一旦落入,要爬出來是那麼困難。老奶奶誠實而不避諱地直言沒有簡單的答案,有些問題甚至會終生跟隨一個人,但她不忘提醒我們要去愛這些惹上麻煩的年輕人! 勇氣的部份有些體會來自與作者的私下互動。品評人物,尤其是在同一個圈子裡,總是特別敏感,但Betty老師幾次回應我,沒有擔心電子郵件白紙黑字會留下什麼證據,以理論人,讓我印象深刻。在這本書裡,有好幾處令我擔心她的意見會遭受攻擊或非議,但多看幾回,由前後脈絡去理解,可以掌握到她的思路。 這些令我擔心是否「政治不正確」的地方特別有兩處。一是她在談論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她是從子女的角度去考量,寫下「有孩子牽連在其中的離婚是悲劇一場,沒有什麼言語可以形容」。她描述父母離婚可能對孩子帶來的各種影響,以及建議的因應方式,並舉出一些實例。 家庭狀況和伴侶關係千百種,沒有固定的樣態,「清官難斷家務事」,作者舉出的例子不一定符合讀者可能有的實際經歷,有些敍述如果「對號入座」,可能使讀者感覺受到批判或責備自己處理得不夠好,這是我為她捏一把冷汗之處。 另外一個是談到當代性別流動的現象。作者坦言她自己也還在學習並適應這麼多與性和性別相關的議題,感覺得出來這對老一輩人是不容易的調整。並且,性別認同是很多人的「底線」,也可能是許多父母的「痛點」,有些讀者可能會覺得作者的想法太過保守,有些可能...

巴塞爾大學 - 小黃瓜試驗

您吃的小黃瓜有多少活力? How vital is the cucumber you eat?  實驗原文出處  翻譯/ 孫承萱  您可曾想過在購物籃中的小黃瓜在它皮膚底下狀況如何? 也許沒有。然而有很多科學家正在研究這點,有驚人的發現。  ERIKA VAN ZINDEREN BAKKER, Change Inc. 艾利卡.范.新德倫 貝克  August 28, 2023  2023年8月28日  切片前的 864 條黃瓜之一  在巴塞爾大學,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小黃瓜的生命力。他們研究農藥、土壤類型、土壤肥沃與否、環境、運輸和儲存等因素對作物的影響程度。研究結果也可能供其他作物參考。研究人員之一是荷蘭人 Marjolein Doesburg-van Kleffens。變革公司(Change Inc. )在小黃瓜實驗的時期訪問她。  為什麼是小黃瓜?  之所以特別選擇用小黃瓜來做這項研究,是因為小黃瓜具有自我修復的能力。杜斯伯格.范.克萊分Doesburg-van Kleffens 解釋說: 「大家都知道小黃瓜在被切片之後能夠重新長在一起。我們稱之為切片自癒。其他像是櫛瓜和南瓜也有這種功能。如果您將一根小黃瓜切片,然後把它們對齊放在一起,過一段時間之後,它們就會重新長在一起。但是,您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它被切過的地方」。這種現象使得小黃瓜非常適合用於這項研究。  生命力(Vitality ) 「我們與丹麥、德國和瑞士的研究團體合作,正在進行一系列的研究。研究人員說:「我們想看看一般種植的小黃瓜、有機黃瓜和生機互動種植的黃瓜在生命力方面是否有差異。」 生命力這個詞被廣泛用來表示作物和產品的品質。杜斯伯格說Doesburg-van Kleffens: 「生命力的定義包括生長與成熟的結合--想想意大利陽光下成熟的番茄,與無味又多汁的荷蘭栗子番茄相比,就是一個極端例子。生命力也表現在動植物所能承受的衝擊。  有機與生機互動 (Organic and biodynamic ) 生產有機農產時,會盡可能考慮到環境和動物福利。有機不使用化學殺蟲劑、人工肥料和基因改造物。生機互動農業 (BD) 也符合有機農業的標準,但更進一步。這種農業有額外的要求和自己的原則。B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