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邁凱爾節與人類的靈魂力量 第四講

邁凱爾節與人類的靈魂力量(GA 223)第四講 1923 年 10 月 1 日,維也納 翻譯:黃妃釧 校訂:陳脩平 校對:陳佩侰 圖片來源:https://pin.it/7yugnJobV 親愛的朋友們,在過去三天裡,我們考慮每件事的目的都是為了指出一條道路,讓人類能再次從地球公民轉變成為宇宙公民,使人將他的視野擴展至宇宙範圍,以使他的塵世生命也因此更加豐富,不僅是由這樣的擴展而來的豐富,且是在內在驅動力的強度也更增加。 昨天我告訴各位,真正的靈性方法如何揭露行星的真實本質,行星不是像現代天文學告訴我們的那樣,只不過是物質體,它們也是靈性存有的外顯,而能夠進入我們的意識。就這方面,我談到了月亮和土星。在我們有限的時間內,沒有辦法講到每顆個別的行星,對我們當前的目的來說也沒有必要。我的目的只是想指出,我們整個心智狀態如何可以從地球擴展至宇宙空間。只有這麼做才有可能把外在世界當作我們自己的一部份來感受,就像我們感受自己皮膚內所發生的一切一樣,包含呼吸、循環等。 現今的自然科學認為我們的地球只不過是一個死的礦物體。在我們的文明裡,例如一個學習宇宙學某方面的人,從來不會去想他的思維裡沒有任何一點真實存在。現今的心智狀態> 對於真實的感覺 出奇地遲鈍。人們興高采烈地稱一顆結晶岩鹽是「真實的」,也這麼稱一朵玫瑰,沒有以任何方法區別這些實在物。然而,一顆結晶岩鹽是一個自足的實體,有其自身的邊界,而一朵玫瑰卻不是。 一朵玫瑰若沒有跟玫瑰叢有連結,是絕對不可能存活的。一朵玫瑰(我指的是花朵)沒辦法形成它自己。因此,如果我們想像的是一朵玫瑰花,雖然這個構想的出現令我們滿心愉悅,但我們有的是一個抽象概念,我們在抽象概念裡所能觸碰到的所有,並不包含玫瑰花叢所代表的真實。現代外在科學所描述的,由原始岩石、板岩、石灰岩等構成的地球,也沒有任何真正的現實性,因為根本不存在那樣的地球,那是純粹虛構的。難道地球沒有孕育出大量的植物、動物和人類存有嗎?那全是地球的一部份,就像山脈的結晶板岩一樣;而且,如果我只考慮一個由石頭構成的地球,那我根本就沒有地球。現今外在自然科學在地質學的任何分支中所涉及的,全都不是實際情況。 因此,我們在這最後一講要繼續提到的事情,要合乎邏輯,而且也要 符合現實 。現今一般認知中的明顯錯誤都不是難以克服的障礙,因為它們都能輕易地被反駁
最近的文章

邁凱爾節與人類的心魂力量 第三講

邁凱爾節與人類的心魂力量(GA 223) 第三講 1923 年 9 月 30 日,維也納 編輯:陳寶珠 校訂:陳脩平 校對:黃妃釧、陳佩侰 圖片:十二世紀手抄本上的畫 在這系列的第一場講座裡,我嘗試描述邁凱爾與龍的爭戰這個決定性的觀念,如何持續到十八世紀,它真的是在人類之中具有決定性的一股力量;在第二講裡,我試圖呈現如何復興這股力量,以及這為什麼是必須要做的努力。在討論初秋邁凱爾節的細節之前,今天我想談談實現此一意圖的幾個先決條件。 問題的核心是,所有像邁凱爾動能(Michael impulse)這樣的力量都取決於人類獲得超感官的啟蒙,得以覺察人不僅與塵世、也與宇宙連結。不論是在靈性上、或以圖象、或在物質上感知到,人必須學會感受自己不僅是地球的公民,也是宇宙的一員。現今,一般的教育只提供非常少的機會,讓人們去感知我們與宇宙的連結。 透過帶有唯物主義色彩的科學,的確可以讓人們意識到地球的狀況與人們在感受上的連結,至少是與我們在廣義上的物質生命是有關係的。但只是知道這種連結肯定不會引發任何熱情,因此代表這種連結的所有外在象徵已變得非常暗淡。人們對於傳統節日的情感已經變得淡薄而模糊。在人類演化的早期階段,像耶誕節或復活節這樣的節日,對整個社會生活及其外在形式都有深遠的影響,但現在這些節日已經成為過往的微弱回聲,只留下各種習俗,缺乏更深刻的社會性意涵。 現在,如果我們想以某種方式實現邁凱爾節所具有的格外深刻的社會意義,我們當然必須先去感受那可能代表什麼;因為那絕對不會帶有我們現代節慶活動的特質,而是從人類深處產生出來的意義。我們只有再次鑽探並進入我們與地球之外的宇宙有何連結,以及這樣的連結帶來怎樣的季節循環,才能從中探測到那樣的深度。 為了說明白我真正想表達的,我想請各位考量一下,今日進入人類意識的關於宇宙的所有感受和概念是多麼抽象,多麼可怕地與人類脫節。想想天文學、天文物理學和其他相關科學今日所取得的成就。他們可以計算出行星的路徑還有恆星的位置;根據光譜分析的研究結果,也可以得出有關這些天體的物質成分。但以這些方法研究出來的所有結果與人的內在心魂生命有什麼關係呢?一個擁有所有這些天文智慧的人,感覺自己像是隱匿之士,封閉在他所認知到的地球上。人們現在思考這些問題的習慣,本質上只是一個非常受限的概念體系。 為了更加明白這一點,讓我們想想

邁凱爾節與人類的心魂力量 第二講

邁凱爾節與人類的心魂力量(GA 223)第二講 編輯:陳怡穎 校訂:陳脩平 校對:尤清、黃妃釧、陳佩侰 繪圖:Maria Sophia(from Pinterest) 親愛的朋友們,昨天講座結尾的地方,我分享了邁凱爾與龍衝突的舊觀念,各位會感覺到,這個觀念表達出,當代召喚我們復興世界觀(Weltanschauung,註1)裡的一個元素,人類曾有這樣的世界觀,包含在宏偉巨大的圖象裡,那只是不久之前的事。我一再提請各位注意這個事實,也就是許多十八世紀的心魂裡仍然保有這個觀念。 我在接下來的講座裡要和各位分享,真正的、最新的靈性觀點是可以並且必須去復興起來的,在談論這個主題之前,我必須先簡短地向各位說明一個更普遍的人智學思維。這會讓各位明白,我們所談的這個觀念可以用怎樣的方式去復興,它也將再次成為人類思考、情感和行動的力量。 若我們觀察自己現在與自然和整個世界的關係,並以足夠開放的心態與過往時代的人們與自然和世界的關係進行比較,就會發現,在對待宇宙力量的態度方面,人們根本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隱士,隱士指的是人們一旦出生、進入物質存在,就失去了出生前的記憶,這種記憶在過往曾經為全人類所共有。我們現在只能運用心智與記憶的力量去探知出生前的那段生命期間,使自己在塵世生命裡記起那段期間的事,但在之前的演化紀元裡,人可以點亮對出生前生命的真實記憶,那是真正地回到出生前、作為心—靈存有的經驗裡。這是使現代人成為世界隱士的一個因素:人們沒有意識到塵世存在和靈性存在之間聯繫的本質。 另一個因素是:當人們凝視浩瀚宇宙時,他觀察的是星星和星座的外在形式,但他與宇宙中的靈性不再有任何內在靈性上的聯繫。進一步來說:今日人們觀察地球上的自然王國,形形色色美麗的植物、巨大的山脈、稍縱即逝的雲彩等。然而在此,人們仍然侷限於感官印象;當人感覺到與大自然的廣闊空間有更深入、更內在的接觸時,他甚至常常感到害怕,唯恐自己可能失去對自然的純真態度。人類演化的當前階段對於我們發展出意識到自由、感受到自由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如此才能達到完全充分的自我意識,發展出內在力量讓自我可以上升到其完全的高度。 但是,就算人的這種隱匿在宇宙裡的生命是必要的,但它必定只是朝向另一個時代的過渡期,在下一個階段裡,人類要找到回歸靈性的道路,畢竟靈性是萬事萬物的基礎。準確地說,能夠找到邁凱爾思想之正

邁凱爾節與人類心魂的力量 第一講

邁凱爾節與人類心魂的力量(GA223)第一講 一九二三 年九月二十七日,維也納 翻譯:孫承萱 校訂:陳脩平 校對:尤清、丁力藺、黃妃釧、陳佩侰 繪圖:Shelly Caskey(from Pinterest) 今日,當人們談起人智學時,出現許多錯誤的陳述,其一是認為人智學是智性的,過於重視科學思維,且沒有考量到人類 性情 (Gemüt)的需要。因此,我選擇以 人智學 和人類 性情 作為這個短講系列的主題,能夠在維也納對各位親愛的朋友們分享這個主題,我感到十分滿足。 在過去三、四個世紀的文明理智發展中,人類的 性情 確實完全被排除在認知領域之外。如今,人們不厭其煩地堅持認為,我們不能止步於單調枯燥、實事求是的理智所能理解的事物。儘管如此,當人們需要獲取知識時,仍然完全依賴智力。另一方面,人們不斷強調人類的 性情 應該重新發揮作用,但卻沒有給它機會。我們沒有給人類 性情 任何機會去接觸任何宇宙奧祕,並且把 性情 的活動範圍限縮在與一個人最密切相關的事物上,也就是那些只以最個人化的方式所決定的事情上。 今天,我們先以歷史回顧的方式探討在人類進化的早期階段, 性情 如何在認知的過程中發揮作用。遠古以前,人類努力想要明白自己是如何進入世界、宇宙並參與在不斷變化的時代裡,那時, 性情 能夠召喚宏偉而強烈的圖象來到人類心魂之前,以照亮人類的認知之路。在人類 性情 仍然能對世界觀(Weltanschauung*)做出某程度貢獻的年代裡,這些圖象確實構成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它們代表廣大而全面的宇宙聯繫,並確定人類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校註:德語「世界觀」的涵義則是「著眼世界之上」,是德國知識論中所使用的詞彙,指的是「廣泛世界的觀念」,它是一種人類知覺的基礎架構,透過它,一個人可以理解這個世界並且與它互動。) 為了建立一些基礎,讓我們可以進一步研究人智學觀點下的人類 性情 ,今天我想向各位介紹一個宏偉莊嚴的圖象,它在過去曾經發揮我剛才所說的那種作用。同時,這個圖象也尤其適合以新的方式再次呈現於人類心魂之前,我們也將談到這一點。我想提的這個圖象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是,它對人類意識的重要性已經逐漸、部分消失,另一部分則因為誤解而陷入泥淖: 我指的是 邁凱爾與龍衝突、戰鬥的圖象 。許多人仍然深受其影響,但其更深刻的意涵要不是十分模糊,要不就是被誤解。它與人類

邁凱爾節與人類心魂的力量 序言

邁凱爾節與人類心魂的力量(GA223)序言 省思邁凱爾思想的真實面向——復興邁凱爾節 作者:Stewart C. Easton 翻譯:陳脩平 校對:尤清、陳佩侰 繪圖:Velma Gibbens (from Pinterest) 一九二三年邁凱爾節,是施泰納在世期間最後一次能夠完整地參與這個節慶,他在祖國的首都維也納過節,他年輕時在這個城市度過許多年充實的時光。一九二三年,德國許多地方,包括柏林,發生無法控制的通貨膨脹,施泰納也不再踏足德國,但維也納仍給他賓至如歸的感受,他剛在奧地利重建了人智學會,並在「邁凱爾節與人類心魂的力量」這系列演講裡談到人類的 性情 (Gemüt)。 一九二四年耶誕節,施泰納在給會員的信裡,以簡明扼要的文字寫下人類在意識心時期中段(也就是當代)的任務,這些信件後來成為《邁凱爾奧祕》(Michael Mystery)的一部份*。 「靈性心(意識心)的本質並不是冰冷的。只有在意識心開展的初期看似如此,因為在那個階段裡,它只能揭示其本質裡光的面向,而還無法顯露其根源處的宇宙性 温暖 。」 現在,人類必須呼出這樣的宇宙性温暖,把這股暖流注入他對外在世界的關照。我們不只要以科學的方式客觀地認識世界,還必須以自己的 感受 生命去理解世界,將世界從阿里曼的禁錮中奪回,將人內在湧出的基督力量充滿在世界裡。「邁凱爾節與人類心魂的力量」(GA223)只有四講,在這四講以及這段期另外兩次公開演說系列(〈超感官知識(人智學)作為時代的需求〉,GA84,1923.9.23,〈人智學與倫理—宗教的生活方式〉GA84,1923.9.29)裡,施泰納談到我們如何帶著愛進入外在世界、將心魂的温熱賦予給世界,在這過程中也學習歡度大天使邁凱爾能夠真實參與其中的一種新的秋季節慶。 他從維也納回到多納赫,就立刻進行五場延伸講座,名為「四季與大天使」(GA229),在維也納的這四次演講是為這五場講座做心魂上的預備,可能也只有在維也納這個舒適怡人的城市,他才能給出這麼温暖人心的內容。 *編註:《邁凱爾奧祕》英文版出版於一九五六年,收集了二十九篇施泰納從一九二三年耶誕節開始到他離世前寫給會員的信。一九七三年《人智學指導原則》(Anthroposophy Leading Thoughts)出版時,這二十九封信全數併入這本書的內容裡。 英譯註 :

九月份的美德鍛練:處女座(2024新)

禮節轉化為安定的感受 演講/莉莎·羅美洛(Lisa Romero) 編輯/陳脩平 審訂/尤清 每月美德分享請訂閱: http://www.youtube.com/@AstralArc- 本文根據2024年九月份的講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Syzg_Q7oWw&t=3s 今年,我們努力用意志去實踐美德。我們在這一年中所遇到的美德,有些我們很熟悉,因而比較能夠運用,而另一些則似乎不那麼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或者不那麼自然。 禮節這個美德的困難來自於,它與有禮貌或良好的社會行為有關,它被視為一種帶著禮貌的行為方式。實踐這個美德的挑戰在於,這樣的行為方式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被灌輸的。 禮節練習本身在某方面令人感覺很容易做到。但是,當談到真正的意志鍛練,也就是 出於我自己真正的意願 時,我們便會發現在禮貌的行為中存在一些受制約的狀況。這是一個阻礙。 如果我們做的練習是困難的,我們就會啟動意志去努力。但是,當我們要練習的美德是禮節,而我們自己被制約、被慣性設定好要有禮貌地與人互動,那麼要在這個練習裡找到真正清醒的靈性意志,就不那麼容易了;而清醒的靈性意志正是我們要鍛練的,我們也是運用它在做練習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項非常有用的練習,它使我們了解制約的本質。當我們在談像禮貌這樣的事情時,這是許多人都被教育、被培養出來的習慣,於是我們看到,當自己努力想要達到有機的、有生命的道德行動時,在我們的意志裡和在自身的作為中仍有著多少不自由。 現在,我們努力學習行善並實踐美德,但我們不是以一種死氣沉沉、受制約限制的形式去做這些事,而是要找出什麼是有生命力的、生機蓬勃的道德行為。它不會是預先決定或確認好的,而是要活在一股動力之流裡,在當下去找到 靈動鮮活的靈性良善意志 (living spiritual good will)。 尋找這樣靈動鮮活的靈性良善意志,其實就是回轉向神。從我個人的意志回轉向「祢的旨意」,去看到這股動力之流,這是人類的能力,可以讓這股力量流經人類,可以投入在這股能流裡。這是一股非常不同的動力,不只作用在我自己,也作用在我周遭的世界。 因此,若我們出於無意識的制約而表現出禮節,那不會改變我們被制約的模式,或其他人被制約的模式。但如果透過「我」所帶來的確實是這股靈動鮮活的

九月份的美德鍛練:處女座

禮節轉化為安定的感受 演講/莉莎·羅美洛(Lisa Romero) 編輯/陳脩平 審訂/尤清 每月美德分享請訂閱: http://www.youtube.com/@AstralArc- 本文根據2023年九月份的講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VaQwvGr_H8&t=4s 不是所有美德都會帶來深刻的回響。但禮節是我們許多人都必須努力的,儘管很多時候我們是出於無意識做出禮貌的行為。因為我們被教導符合禮貌的社會規範,我們以這樣的禮貌與人互動。 現在有些人把禮貌發揮到極致。他們對陌生人比對身邊親近的人更加有禮。還有另外一些人根本不在乎禮節。他們不想多認識其他人,也不在意為他人保留餘地。這種情況在今日非常普遍。 禮節在於兩個領域之間,一個是我讓別人進入或與他人分享的世界,另一個是我想保留給自己、將他人拒於門外的世界。禮節其實是一種很深刻的理解方式,關於我們如何對待彼此、我們如何相互認識、是否可能以同樣的方式對待我們遇到的每一個人等。 這個美德也預備我們迎向接下來的邁凱爾節。我們會在九月初舉辦三次線上的邁凱爾節預備課程。 在禮節的美德裡,我們要處理的問題是:我們為何給予某些人較多的關注? 首先,我們可能會想關注、接待或認識某些人,因為對這個人所擁有的事物有某種渴望,又或者因為期待對方如何看待我們。所以有些人發現自己對待陌生人比較有禮貌,因為他們希望對方以某種看待他們。我們渴望從別人那裡得到一些什麼,這就使我們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不同的人。因為我們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渴求。 第二個因素是熟悉、習慣或制約。有些人或事物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例如熟悉的生活方式、熟悉的幽默,或者我們傾向和讓我們有熟悉感的人互動。我們可以觀察,並發現自己很難對其他同樣存在世界上但我們不熟悉的人,提供同樣的關注。 第三個讓我們關注他人的因素是業力。業力會吸引我們投入某些動態,有可能是出於同感(融合感)或反感(離斥感)。我們有可能是因為喜好而想給予關注,也有可能是出於厭惡而關注。這是另一個原因,為什麼我們會對不同人有不同的關注,無法平等對待所有人類同胞,這很值得深思。 禮節這個美德,是一種能力,就像宮廷裡的尊貴接待方式那樣,以相同的儀軌對待所有在場人士,這種能力為我們的情感生命注入一股深沉穩定的力量。 不是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