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脩平 圖:埃及SEKEM農場的夜間指路燈(攝影/陳脩平) 人智學把「心」的力量或功能或面向分為三個:思考、感受、意志。這是一般人在日常經驗中都能區辨出來的。 思考是針對事物(外境),想要探明、釐清的一股力量與作為。人們會預設思考的對象有其法則或在表面現象背後有內隱本質,並想以思考之力去穿透,去知曉那法則或本質。透過思考所掌握到的內容,稱之為概念或觀念。思考是三者中最可能清晰、客觀、符合現實並在人際間傳遞與溝通的。 感受是三者中最個人性的,意思是帶著個體的印記,包含一個人的氣質、個性、過往(甚至前世)經歷、獨特品味等。梳理感受是自我認識的重要一步。在此,除了覺察以外,還是要用上思考的力量,去探詢我為何有此感受、這感受要告訴我什麼,如此才能走上自知之道。因此,以感受為引,仍要由思考領頭前行,才能走向認識途徑。 感受和思考一樣,若我不說,別人不會知道我的所思所感。因為是「心」的功能,故二者自然有此內在或隱密的特質。但我們隨時可以決定要和別人分享所思所感,以語言文字表達時,便已運用到思考的功能,在字詞、敍述脈絡、語氣氛圍等的選擇中,絲絲縷縷都是思考的作為。這是為何前面提到思考是三者中最能在人際間傳遞和連結的。 意志是三者中最深藏,也因此是最奧秘的。意志是一股動力、想要做什麼的衝動,包含身體內部的運作(腺體分泌、器官蠕動、液體循環等「動作」)都是意志的一部份。相較於思考和感受,我們最不容易明白的就是為什麼自己說了某句話或做了某件事,因此意志在我們「心」之生命(或意識)的最深處。 意志最隱匿深奧,也最無所不在,因此它也在思考裡。如果是主動、活躍、自我引導的思考,而不是記憶、複誦、按表操課的思考,那麼意志必然在其中作用,因為那種思考就是一連串的「動作」,每一步思路都是清晰的自我作為。在最純粹精實的思考裡也會發現最火熱濃烈的意志。 《自由的哲學》第二章P26「一旦意識照亮了我們,我們在自己和世界之間就建起這樣的分隔之牆。但是我們從來沒有喪失這樣的情感:我們還屬於這個世界,有這樣一條將我們與世界連結在一起的紐帶,我們不是一個外在於宇宙的、而是內在於宇宙的存在。」 這種合一連結感予人安定、舒適、穩妥的感受,這是符合人類天性的,因為我們出生前和死亡後,就是在合一連結的靈性世界裡(《奧密科學大綱》有一個很棒的表達是「在高層存有的子宮中」),我們懷
關於植物原型 文/ 孫承萱 校對/ 吳淑凰 植物plants(拉丁語:Plantae),包括維管植物和苔蘚,與礦物、動物和人類一起在地球上形成了一個獨立的自然界(有時也譯作王國)。維管植物的重要植物器官或基本器官是根、莖(中軸)和葉。整個植物世界或植物王國也被稱為植物群Flora,以羅馬神話中的花朵和春天女神命名。 特定區域的植被是由生活在那裡的植物群落(例如落葉林、針葉林、草原、沙漠、灌木草原等)的總和所組成的。它受到氣候、土壤、岩石和水平衡等因素的影響,也受到動物、人類和火的影響。 圖引用自: https://rsarchive.org/Lectures/GA354/English/RSP1987/19240630a01.html 施泰納以其靈視能力闡述地球的生命,經過了幾個演化階段而成的星體,其上的生命存有也逐漸成形⋯ 從靈性的角度來看,我們今日所見的植物是一種已經礦物化了的存有,在地球演化過程中,進入第四個時期(地球期)的時候所呈現的樣貌。 今天地球上的所有植物、動物和人類都生活在有物質體的實體世界,即礦物界。等到這個物理演化結束時,地球將自我靈化並穿過一個小的普拉萊亞( 原梵语 प्रलय “ 毁滅、湮滅、溶解、重新吸收,在佛教內常譯為 劫 ) 。只有這樣,第五個元素界,真正的植物界才會出現。這將是一個不斷塑造和重塑、持續變形的世界。在第四個演化時期中可見為固體形式的礦物界將不復存在。 (詳請見《奧秘科學大綱》第四章 ) 「到第五演化期間,將不再有礦物王國。它被救贖了。在這輪的前半部分,人將擁有更高的感官,通過這些感官,他將進入與植物界的關係,就像他此刻與礦物界的關係一樣。發展出植物思想。接著人類將有意識地生活在伊甸園裡,此時不會再有沉重感。一切都將轉化成為植物界。在第五期的後半段,人類再次將整個植物界吸引到自己之中。他盡其所能地救援它。」(擷取自:GA 89 - https://rsarchive.org/Lectures/GA089/English/SCR2001/TheCos_index.html) 從上面那段話,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圖像,在漫長的地球演化歷史中,人與周圍的環境(地球)共同經歷著演化帶來的改變,逐漸產生不同的關係。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