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帶著感受上揚至思考的最遠處

文:陳脩平 圖:埃及SEKEM農場的夜間指路燈(攝影/陳脩平) 人智學把「心」的力量或功能或面向分為三個:思考、感受、意志。這是一般人在日常經驗中都能區辨出來的。 思考是針對事物(外境),想要探明、釐清的一股力量與作為。人們會預設思考的對象有其法則或在表面現象背後有內隱本質,並想以思考之力去穿透,去知曉那法則或本質。透過思考所掌握到的內容,稱之為概念或觀念。思考是三者中最可能清晰、客觀、符合現實並在人際間傳遞與溝通的。 感受是三者中最個人性的,意思是帶著個體的印記,包含一個人的氣質、個性、過往(甚至前世)經歷、獨特品味等。梳理感受是自我認識的重要一步。在此,除了覺察以外,還是要用上思考的力量,去探詢我為何有此感受、這感受要告訴我什麼,如此才能走上自知之道。因此,以感受為引,仍要由思考領頭前行,才能走向認識途徑。 感受和思考一樣,若我不說,別人不會知道我的所思所感。因為是「心」的功能,故二者自然有此內在或隱密的特質。但我們隨時可以決定要和別人分享所思所感,以語言文字表達時,便已運用到思考的功能,在字詞、敍述脈絡、語氣氛圍等的選擇中,絲絲縷縷都是思考的作為。這是為何前面提到思考是三者中最能在人際間傳遞和連結的。 意志是三者中最深藏,也因此是最奧秘的。意志是一股動力、想要做什麼的衝動,包含身體內部的運作(腺體分泌、器官蠕動、液體循環等「動作」)都是意志的一部份。相較於思考和感受,我們最不容易明白的就是為什麼自己說了某句話或做了某件事,因此意志在我們「心」之生命(或意識)的最深處。 意志最隱匿深奧,也最無所不在,因此它也在思考裡。如果是主動、活躍、自我引導的思考,而不是記憶、複誦、按表操課的思考,那麼意志必然在其中作用,因為那種思考就是一連串的「動作」,每一步思路都是清晰的自我作為。在最純粹精實的思考裡也會發現最火熱濃烈的意志。 《自由的哲學》第二章P26「一旦意識照亮了我們,我們在自己和世界之間就建起這樣的分隔之牆。但是我們從來沒有喪失這樣的情感:我們還屬於這個世界,有這樣一條將我們與世界連結在一起的紐帶,我們不是一個外在於宇宙的、而是內在於宇宙的存在。」 這種合一連結感予人安定、舒適、穩妥的感受,這是符合人類天性的,因為我們出生前和死亡後,就是在合一連結的靈性世界裡(《奧密科學大綱》有一個很棒的表達是「在高層存有的子宮中」),我們懷
最近的文章

關於植物原型

 關於植物原型   文/ 孫承萱 校對/ 吳淑凰                                                    植物plants(拉丁語:Plantae),包括維管植物和苔蘚,與礦物、動物和人類一起在地球上形成了一個獨立的自然界(有時也譯作王國)。維管植物的重要植物器官或基本器官是根、莖(中軸)和葉。整個植物世界或植物王國也被稱為植物群Flora,以羅馬神話中的花朵和春天女神命名。 特定區域的植被是由生活在那裡的植物群落(例如落葉林、針葉林、草原、沙漠、灌木草原等)的總和所組成的。它受到氣候、土壤、岩石和水平衡等因素的影響,也受到動物、人類和火的影響。  圖引用自: https://rsarchive.org/Lectures/GA354/English/RSP1987/19240630a01.html  施泰納以其靈視能力闡述地球的生命,經過了幾個演化階段而成的星體,其上的生命存有也逐漸成形⋯ 從靈性的角度來看,我們今日所見的植物是一種已經礦物化了的存有,在地球演化過程中,進入第四個時期(地球期)的時候所呈現的樣貌。 今天地球上的所有植物、動物和人類都生活在有物質體的實體世界,即礦物界。等到這個物理演化結束時,地球將自我靈化並穿過一個小的普拉萊亞( 原梵语 प्रलय  “ 毁滅、湮滅、溶解、重新吸收,在佛教內常譯為 劫 ) 。只有這樣,第五個元素界,真正的植物界才會出現。這將是一個不斷塑造和重塑、持續變形的世界。在第四個演化時期中可見為固體形式的礦物界將不復存在。 (詳請見《奧秘科學大綱》第四章 )  「到第五演化期間,將不再有礦物王國。它被救贖了。在這輪的前半部分,人將擁有更高的感官,通過這些感官,他將進入與植物界的關係,就像他此刻與礦物界的關係一樣。發展出植物思想。接著人類將有意識地生活在伊甸園裡,此時不會再有沉重感。一切都將轉化成為植物界。在第五期的後半段,人類再次將整個植物界吸引到自己之中。他盡其所能地救援它。」(擷取自:GA 89 - https://rsarchive.org/Lectures/GA089/English/SCR2001/TheCos_index.html) 從上面那段話,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圖像,在漫長的地球演化歷史中,人與周圍的環境(地球)共同經歷著演化帶來的改變,逐漸產生不同的關係。  以上

人在自然中的意識工作

  文/陳脩平   人智學運動在實務面向的開展,一般認為有三大區塊:教育、醫學、農業。前兩者直接有益於人心和人身;生機互動農法(簡稱BD農法)旨在療癒土地,恢復環境(包含植物和動物)的健康,人類的受益是間接的。因此,實踐BD農法需要最無私的動機,也具備最宏觀的人智學認知。   西元前四、五百年的希臘哲學家感悟到宇宙是一個生命體。二十世紀後半葉,在科學上有所謂的「蓋婭假說」,認為整個地球(包括所有生命)構成一個自我調節的整體。人智學也認為人類與地球同在演化的歷程裡,人類意識的演變同時是宇宙事件,也與地球的命運密不可分。   這些概念、假說或理論,只有當它們成為人心的真實,才會賦予我們行動的力量。BD農法跨出認知和假說的領域,踏入實踐的範疇,真實地去驗證「地球是一個生命體」,真誠地去感受「人類意識與地球演化的相互依存」。   就像醫學用藥去調整體質或去除病症,農夫就是大地的醫生,時時診斷(感受)環境(農場)的需要,並給予相應的處置。就像老師培育珍貴的人類心魂,農夫就是大自然生命的引導者和培育者,大地能生養眾多、持續更新循環,就是農夫的工作成果。   今日,人們看待農場只取其作物產量或產值,那就好像對待教育,只計算學生的成就,或在醫療裡,只治病而沒有療癒人。一切都被物化,也被異化,人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距離生命、心魂和靈性多麼遙遠啊!   因此,即使不是農夫,也該來認識BD農法,學習如何提取物質中的靈性(也就是藥性),加以人類有意識的工作,把這份生機動力再還回給自然(即所謂互動),學習如何將人類的靈性(思維、感受、願力)化為行動,貢獻給世界。然後,我們才能明白什麼是地球的生命力、什麼是植物的感知力、什麼是人類的任務。   《生機互動農法基礎原則——噴灑與堆肥配方》,由書名看來,似乎十分技術性或操作取向,曾任歌德館農業部長的作者以其深厚的靈性科學修為,力透紙背所要呈現的其實是BD農法的精神內涵,只是這些「理解」已化為「實務」。 我們即將為這本書舉辦線上共讀會,邀請各位不論是否從農,都來一起關心人在自然中的意識工作。 歡迎參加線上讀書會

【2023復活節獻禮】信念、愛與希望(下)

圖:〈復活節〉(又名〈三個十字架〉),魯道夫•施泰納,1924年 信念、愛與希望 施泰納演講於紐倫堡(GA130) 一 給人類的第三個啟示(1911/12/2) 二 朝向第六文化紀元(1911/12/3) FAITH, LOVE, AND HOPE GA 130 I. The Third Revelation to Mankind (1911/12/2) 2 Toward the Sixth Epoc (1911/12/3) 翻譯/陳脩平 校訂/徐美琪 [內文 小標題 由譯者提供,方便讀者閱讀] 昨天,我們試圖去理解在這個時代由超感官而來的啟示對人類生命的重要性。我們提到,這是第三次的啟示,出現在人類演化的最近期階段,在某種意義下,它所接續的前兩次啟示是西奈山的啟示以及各各他奧秘那時所揭顯的啟示。我們不應該認為這個時代對人類的影響只是在理論上的或者科學的;作為人智學者,我們必須提升到更加完整的認知,體認到人類在其演化歷程中,若是忽略了現在以及將來要揭露給我們的啟示,便是錯過根本而精要的內容。一開始,外部世界會略過這些內容,或甚至視之為空想幻夢,這是很正常的;在初期,許多人不會注意到我們在此所談的這些事若被忽略會有何嚴重後果,這也是很自然的。但是,人智學者應該要清楚,現今在人類身體裡的心魂,無論在當代吸收到了什麼,都正在朝向不可避免的未來。我所談的與每一個心魂有關,因為這與我們這個時代的整個變動方向有關。 認識夢境:一個例子 今日入身的人類心魂才剛開始進展到真正的自我意識階段裡,這個自我意識是從古老的亞特蘭提斯時期就開始預備了。從遙遠的古代直到各各他奧秘帶來重大變化之前,人類的自我意識漸漸地由一個意識中釋放出來、獲得自由,當代人對後者的那個意識已不再有任何真實的認識。現在的人通常只能區分出清醒時候的日常狀態以及睡眠中的狀態,後者也就是意識完全擱置、不作用的狀態。在這兩種狀態之間,現代人還能分辨出一種中介的狀態,也就是做夢,但是由當代的觀點去看,只能把夢當作某種脫離了正常的異常狀態。透過夢中圖像,某些事件由心魂生命的深處浮現,進入意識;但一般夢境中的圖像非常朦朧模糊,做夢者鮮少能正確地詮釋在其心魂生命中的深度超感官過程如何產生這些圖像。 為了掌握這個中介狀態的其中一個特質(早期人類對此狀態有很好的了解),讓我們以一個普通的夢

【2023復活節獻禮】信念、愛與希望(上)

圖:〈復活節〉(又名〈三個十字架〉),魯道夫•施泰納,1924年 信念、愛與希望 施泰納演講於紐倫堡(GA130) 一 給人類的第三個啟示(1911/12/2) 二 朝向第六文化紀元(1911/12/3) FAITH, LOVE, AND HOPE GA 130 I. The Third Revelation to Mankind (1911/12/2) 2 Toward the Sixth Epoc (1911/12/3) 翻譯/陳脩平 校訂/徐美琪 [內文 小標題 由譯者提供,方便讀者閱讀] 今明兩個晚上,我們要接連探討人類的存有,以及人類與現代和不遠的未來之奧秘基礎的關聯。 我在此地做過許多主題的演講,從中各位會明白,今日的人類在某種程度上正面臨一項新的啟示,對人類的新宣告。若將近期的人類演化狀況存之於心,若將這第三個啟示與另外兩個重要的揭露連結起來,各位或許就很能夠理解迎向我們而來的是什麼。唯有如此,我們才真的能夠去考量近代以來對人類揭顯出來的事情。 三個啟示與幼童的三個發展階段 把這三個啟示(一個現在正要到來,還有另外兩個之前的)相比於幼童的早期發展,或許能讓我們最清楚地理解這些啟示。若正確地觀察兒童,我們會發現他們剛誕生時,必須由周遭的人保護和照料;嬰孩沒有辦法表達他內在所經歷的狀況,也沒有辦法以思維去表述有什麼事物觸動了他們的心魂。一開始,嬰孩不會說話,也不會思考;所有事情都要由他身邊的人替他完成。然後,幼童開始說話。若仔細觀察,就會知道孩子一開始是模仿他所聽到的,這我在《兒童教育》一書裡有提到;但是在開口說話的早期,幼童對於由思考所產生的事物沒有一點理解。孩子所說的並不來自思考,而是反過來。幼童透過言說才學會思考;他們漸漸在清晰的思維中領會自己先前出於朦朧的感受深處所講出的話語。 因此,在兒童發展裡有三個相續的階段,第一個階段的嬰孩不會說也不會想,第二個階段的幼童會說話,但還不會思考,第三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所說出來的思維內容。我們可把兒童發展所經過的這三個階段,對比於人類的經歷——從基督紀元前一千五百年至今,再到未來。 第一個啟示:西奈山十誡 在目前的時間循環裡,我們可以談及的第一個對人類的天啟是從西奈山發出的十誡。各位若深入去了解這些誡命對人類所揭示的內容之重大,就會有十足的理由深感

【靈性社群】科技時代如何陪伴孩子找自己

  文/陳脩平   近日,AI技術爆發式進展的報導如龍旋風襲來,除了探問科技上的可能性,另一個聚焦的重點在於:那人還能做什麼?大家關心的是未來的職業和今日要「投資」在怎樣的學習領域,以後才不會被淘汰。   不論對新科技是迎是拒,不論個人是否或多快採用這些技術,或個人的生命價值觀為何,科技影響了社會,也改變了世界,活在世界裡的我們無法避開這樣的整體環境。除了站穩以人為主體的姿態去運用科技以外,焦慮的父母們還能做些什麼呢?   ✸找到我的亮點?    網路時代帶來個人行銷的大量機會,把自己當作商品去陳列,就是要找出獨特的亮點,所謂的「競爭利基」。教育思維也或隱或顯地鼓勵學生發展特殊性,年輕人具備特殊的才能或早發的成就便會被大肆報導,而成為某種楷模。   在經濟社會裡,事業有成、財富顯赫成為大人的目標,而孩子們則追求多才多藝、專技、天才等亮點式的獨特性,這些難道就能「標誌」一個人?   當被青少年父母問到這一題時,我心裡立刻跳出一句話: 獨特性不是個體性 」。   一個人「真正是什麼」,不必苦苦找尋或刻意培養,那是自己長出來的! 它(個體性)本來就在,身旁的人只要去「看見」,只要懂得不去阻擋、壓抑,本性(即個體性)自然如植物長葉開花一樣萌發。   個體性就是一個人「真正之所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使命與能力,也有共通的人性。一個人不必很特殊,就算活得很平凡,也可以很有個體性!只要他/她「認識自己」,所謂「自知者明」,我們要追求這種「內明」,而不是在舞台上、在人前外放的「光亮」。    ✸找目的不是找才藝!    美國國家教育科學院院士威廉•戴蒙在《邁向目的之路》裡描述了四種年輕人,在尋找人生方向這件事情上,有些人是疏離者,有些是空想者、半吊子,另外則是有目的感的一群,他寫到:  「尋找一個清晰的生命目的,是追求快樂與滿足的人生所不可或缺的,而要完成這件事,在如今的文化環境裡,要比以前更為困難許多...目的的本質就在於,至少可以維持得夠久,久到足以讓一個人認真地承諾,朝著這個目的前進,以獲得一些成果。目的可以主導人的一生,不只是賦予人生意義,還提供不斷學習與努力完成的激勵與動機」。   以人智學的語彙來說,目的、方向、使命、意義屬於「吾」的層次,也就是一個人的自我之核心或「真正之所是」。能力、才華、成長環境、身體條件等是要來效力於「吾」,是配備或工具,但不是「吾」。   活出

《生機互動農法基礎原則》繁體中文版序

  Vorwort 前言   Liebe Leser des chinesischen Sprachraumes.  親愛的華文讀者:   Der Bitte um ein Vorwort zu diesem Buch, dass einige Vorträge umfasst, die ich vor 30 Jahren anläßlich einer Folge von Tagungen unter anderem zu den biologisch-dynamischen Präparate in England gehalten habe, möchte ich gerne nachkommen. Die biologisch-dynamischen Präparaten bilden den Kern des „Landwitschaftlichen Kurses“, den Rudolf Steiner (1861-1925), der Begründer der anthroposophischen Geisteswissenschaft, 1924 in Koberwitz im heutigen Polen gehalten hat. Während die Landwirtschaft wie sie heute aus rein materialistischer Sicht mit Düngersalzen, Pestiziden, Herbiziden, Hormonen als Wachstumsreglern etc. betrieben wird, sucht der biologisch-dynamischen Landbau die Sicht auf die belebte und beseelte Natur und auf den Geistkosmos zu erweitern. Die Pflanzen leben durch die Licht- und Strahlungskräfte von Sonne, Mond, Planeten und Sternen und durch die Stoffe und Kräfte der Erde. Tier und Mensch leben dadurch, d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