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尼古拉.施密特Nicolai Schmidt
文/ 孫承萱
住在日本的我,山藥泥是日常食物之一。每次與當地朋友共食,總會以山藥泥佐白飯、蕎麥麵,那時我都會想起曾經讀過的書《光之根》,施泰納曾經建議歐洲人將這植物引進種植,並鼓勵人們以其取代馬鈴薯,我很好奇原因為何。
帶著這樣的疑問,今年我再度參與歌德館農業大會的時候,在朋友引薦之下認識了一位在歌德館研究山藥這門植物的朋友尼古拉,開啟了這場線上分享的機緣。
2025年3月17日,我邀請尼古拉(Nicolai Schmidt)給台灣朋友一場線上分享,談談他所認識的山藥,作為一個線上公益座談邀請大家自由贊助他的研究機構。
從《本草綱目》開始,尼古拉談在這本書中說山藥是:「久服能明耳目、輕身不餓、延年益壽」。
如何去了解這門植物?為什麼施泰納建議以山藥取代馬鈴薯?
學習人智學、生機互動農業的我們或多或少知道在 1920 年代,一些農民向魯道夫.施泰納求助,請他從靈性科學的角度提供建議,因為他們注意到種子的品質越來越差,食物對人類的滋養越來越少。1924 年,魯道夫.施泰納開辦了「農業發展的靈性科學基礎」課程,這系列課程後來被稱為《農業課程》。
在該課程中,魯道夫.施泰納深入探討了宇宙與大地的關係,以及如何以充滿活力的配方對待植物。從那場農業講座中誕生了生機互動的農業耕作方式。課程結束後,有兩個人向魯道夫.施泰納提出了一個問題。他們問到,魯道夫.施泰納現在所提供的土壤再活化方法是否足夠,或者他們還能做些什麼。魯道夫.施泰納回答說:「在歐洲種植山藥來取代馬鈴薯是很重要的,因為山藥可以保存物質中的光以太,這使得它對未來的營養非常重要」。
尼古拉說:施泰納的那個回答使我有了去研究山藥獨特性格的動機。
接著,尼古拉分別從不同面向帶領大家去探看比較山藥與馬鈴薯植物的兩極。
• 歷史面向
歐洲人們一直以穀物作為主食。隨著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歐洲人有機會更全面探索地球時,外來的食用植物也從遙遠的國家被帶到了歐洲。馬鈴薯就是其中一種被引入歐洲的最著名和最廣泛使用的植物。它在 16 世紀從西方(秘魯安第斯山)傳到歐洲,從 1750 年代開始成為德國的主食。馬鈴薯是糧食植物對人類文化發展影響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每一種糧食植物也對人類的意識產生影響。
當我們吃植物時,我們吃的不僅僅是物質,還有形式,而形式又是形構力量的結果。我們吃植物時也吃到某種特質,當我們嘗試從個性去認識植物時,我們就能了解到這種特質。這些都以某種方式滋養著我們。
19世紀中,在中歐和西歐,馬鈴薯的種植幾乎被一種真菌性植物疾病(晚疫病)摧毀,這在今天仍然是馬鈴薯種植中的一個大問題。因此,在馬鈴薯疫病期間,很多人因飢餓而死亡。因此,人們開始尋找可以替代馬鈴薯的食用植物,因為馬鈴薯已不再可靠。在尋找新植物的過程中,德國和法國進行了山藥的田間試驗。然而,他們很快就放棄了,因為收穫山藥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此外,馬鈴薯品種也已培育成功,可暫時抵抗真菌疾病。 但於此我們可以看到馬鈴薯與山藥在地域之間的兩極。
• 植物姿態面向
馬鈴薯和山藥(光之根)對人類文化發展的不同任務。
試看馬鈴薯從種子開始的發育過程。您可以在這裡看到一株發芽的小植物,它向天空張開了葉片。但是幾天之後,姿勢就變了:葉子轉向大地。此時,匐莖從發芽的葉腋冒出,它們也轉向大地,很快就會進入泥土中。然後,匐莖的頂端膨脹,形成馬鈴薯的塊莖。
因此,我們在這裡看到的姿態是,植物在朝向天空生長的途中突然轉回地面。馬鈴薯不想把自己交給光。它想把自己的生命留在泥土中。因此,馬鈴薯與把人類束縛在泥土中、不讓光進入的傾向。施泰納將馬鈴薯與歐洲唯物主義思想的發展聯繫起來。當然這是一個可能的觀點。
我們想強調的是,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有必要走到這一步讓人們認識物質世界及其定律。這是一個與靈性完全脫節的過程。靈性已被埋葬在自然科學中。但卻是以自由和個人的方式重拾靈性的必要步驟。
接著,尼古拉說:植物必須與環境共存,因此植物也只能以環境共存的方式去被理解。
植物生活在一年四季的變化中。當我們觀察那些季節明顯的地區時,我們可以更容易去瞭解植物生命中所經驗的形構力量。但對所有地區來說,三月二十一日是一年中晝夜長短相同、光暗平衡的特殊時刻。我們稱之為春分。
我們可以試著將一年的過程視為外在與內在太陽作用之間的呼吸過程。而這個太陽呼吸的過程不僅在時間上,在空間上也有其真實性:那麼這條春分線就是地球的門檻。於是我們能夠理解植物住在環境中。這個植物以他的葉片接收陽光,將其轉化透過他的根系穿透地球。
以此,我們來看看植物的生命現象: 在植物生長過程中會經驗兩股力量,一股是暗的力量,也就是趨向死亡的力量,當植物從小種子開始發芽,長出物質體的部分時便同時也已經邁向死亡,這也是植物由下往上生長的力量。然而同時有另一股力量是光之流,從宇宙來到地球。而這股光流在地球的門檻上,正在成為生命的途中。它還不是生命,但即將成為生命。
尼古拉的研究所探看的是:「與其他植物相比,山藥如何處理光?」
他分享了幾個自己的畫作,呈現出光之根的生長形狀與普通植物的根系不同之處。它的上半部較細小,向下則變得較大。
它就像一滴長長水滴,盛載著太陽的力量。尼古拉也鼓勵人們用心中的眼睛再次將這個形狀活化為動作時,我們可以客觀地說這是一個收集和保持的姿勢。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光之根把陽光之流將光變得立即有生命且成為物質。
尼古拉的畫作,左圖為山藥地下部位,右圖為地面上部位
光之根將由正常根部釋放到土壤中的光力保持住。螺旋狀的莖伸展出巨大的生長力,接收太陽的力量,並將其儲存於儲存器官中。
靈性科學重新打開了許多自然科學已解答的疑問。然而,這種嘗試以現代的方式、從靈性的角度來看物質世界的思考方式,也會需要飲食方面的支持。當然,僅有飲食是不夠的,但它仍然是生命中重要的一環,它可以增強我們的生命力和靈性生命力,也可以阻礙我們。生機互動農業就是為了在這個意義上強化我們。
後記:
本場座談會共募集了瑞士法郎近500元,全數捐款給尼古拉的研究機構,在此感謝當天共同參與並贊助這個研究的所有朋友。
座談會當天,尼古拉還邀請大家做了一個小小繪畫練習,並說明原型植物的意涵,在此也與大家分享所謂的植物原型的概念。
最後這裡是尼古拉的山藥實驗地,在此他培育了許多不同品種的山藥,並進行後續實驗,您的關注將能協助他開啟歐洲與亞洲山藥種植的研究計劃,歡迎大家一起進行自己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