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與自由之間
——愛與勇氣
文/陳脩平
回顧在編輯和校對《形式與自由之間》這本書的期間,隨手記錄下來的心得,綜整出兩大感想:愛與勇氣。
先說愛的部份。
出生於一九三八年的作者Betty老師,是現在步入中年這一代人的父母輩或年輕爸媽那一代的祖父母輩年紀。讀她的文字有種老奶奶娓娓道來的感覺,但不覺得她倚老賣老或想把我們拉回古早年代的道德觀,因為她真的很跟得上時代。
有些事情,做父母的不容易說出口,因為要維繫與孩子的關係,於是使得某些應該要清晰的事情變得有點模糊。但祖父母就不一樣了,雖然老派或過去的做法不見得總是恰當,但有反思能力並深刻關注當代的長者,他們持續吸收最新資訊,再揉合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判斷,這樣的智慧不去聆聽就太可惜囉!
這是我感受到作者對還在養育孩子的我們(讀者)的愛。而她對青少年的愛也是溢於言表的。
本書第三部裡寫滿各種青少年階段的陷阱:酒精、菸草、毒品、性、飲食障礙、媒體等。每一個挑戰都不容易,誘惑那麼大,一旦落入,要爬出來是那麼困難。老奶奶誠實而不避諱地直言沒有簡單的答案,有些問題甚至會終生跟隨一個人,但她不忘提醒我們要去愛這些惹上麻煩的年輕人!
勇氣的部份有些體會來自與作者的私下互動。品評人物,尤其是在同一個圈子裡,總是特別敏感,但Betty老師幾次回應我,沒有擔心電子郵件白紙黑字會留下什麼證據,以理論人,讓我印象深刻。在這本書裡,有好幾處令我擔心她的意見會遭受攻擊或非議,但多看幾回,由前後脈絡去理解,可以掌握到她的思路。
這些令我擔心是否「政治不正確」的地方特別有兩處。一是她在談論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她是從子女的角度去考量,寫下「有孩子牽連在其中的離婚是悲劇一場,沒有什麼言語可以形容」。她描述父母離婚可能對孩子帶來的各種影響,以及建議的因應方式,並舉出一些實例。
家庭狀況和伴侶關係千百種,沒有固定的樣態,「清官難斷家務事」,作者舉出的例子不一定符合讀者可能有的實際經歷,有些敍述如果「對號入座」,可能使讀者感覺受到批判或責備自己處理得不夠好,這是我為她捏一把冷汗之處。
另外一個是談到當代性別流動的現象。作者坦言她自己也還在學習並適應這麼多與性和性別相關的議題,感覺得出來這對老一輩人是不容易的調整。並且,性別認同是很多人的「底線」,也可能是許多父母的「痛點」,有些讀者可能會覺得作者的想法太過保守,有些可能又覺得這也太開放了吧!
我所指的勇氣就在於,作者沒有迴避這個議題,也不藏私自己的想法。性與性別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不可能不面對的。這牽涉到一個人認為我是誰?我要如何活在世界上?這是一個人「存在」的根本,教養者若不去關切,幾乎就失去整個陪伴的核心。但是用什麼姿態關切又是一個大問題,教養者自己的存在根本可能也要被翻轉。
她甚至直面青少女懷孕這個令人頭皮發麻的問題,並且仔細探討各種可能的因應方式,包含墮胎、生下來之後送養、生下來之後獨自扶養、奉子成婚等。或許這些問題在華語區不如在歐美嚴重,但我們可以從作者面對問題的思考方式以及態度中學習到很多。
以勇氣面對時代現象,最終仍然歸結到愛。若說青少年活在形式與自由之間,那麼養育青少年的我們就要活在勇氣與愛之間吧!
帶著勇氣,開放地面對眼前的青少年,去探問「你是誰?你想如何活出你自己?」帶著愛,去接納每個努力掙扎中的靈魂。這是我作為本書華文版接生者,想從作者那裡傳遞給各位讀者的祝福!
《形式與自由之間》2025年3月底上市!
圖一取自美國加州沙加緬度華德福學校2025.1.8臉書;圖二取自作者個人網站
——愛與勇氣
文/陳脩平
回顧在編輯和校對《形式與自由之間》這本書的期間,隨手記錄下來的心得,綜整出兩大感想:愛與勇氣。
先說愛的部份。
出生於一九三八年的作者Betty老師,是現在步入中年這一代人的父母輩或年輕爸媽那一代的祖父母輩年紀。讀她的文字有種老奶奶娓娓道來的感覺,但不覺得她倚老賣老或想把我們拉回古早年代的道德觀,因為她真的很跟得上時代。
有些事情,做父母的不容易說出口,因為要維繫與孩子的關係,於是使得某些應該要清晰的事情變得有點模糊。但祖父母就不一樣了,雖然老派或過去的做法不見得總是恰當,但有反思能力並深刻關注當代的長者,他們持續吸收最新資訊,再揉合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判斷,這樣的智慧不去聆聽就太可惜囉!
這是我感受到作者對還在養育孩子的我們(讀者)的愛。而她對青少年的愛也是溢於言表的。
本書第三部裡寫滿各種青少年階段的陷阱:酒精、菸草、毒品、性、飲食障礙、媒體等。每一個挑戰都不容易,誘惑那麼大,一旦落入,要爬出來是那麼困難。老奶奶誠實而不避諱地直言沒有簡單的答案,有些問題甚至會終生跟隨一個人,但她不忘提醒我們要去愛這些惹上麻煩的年輕人!
勇氣的部份有些體會來自與作者的私下互動。品評人物,尤其是在同一個圈子裡,總是特別敏感,但Betty老師幾次回應我,沒有擔心電子郵件白紙黑字會留下什麼證據,以理論人,讓我印象深刻。在這本書裡,有好幾處令我擔心她的意見會遭受攻擊或非議,但多看幾回,由前後脈絡去理解,可以掌握到她的思路。
這些令我擔心是否「政治不正確」的地方特別有兩處。一是她在談論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她是從子女的角度去考量,寫下「有孩子牽連在其中的離婚是悲劇一場,沒有什麼言語可以形容」。她描述父母離婚可能對孩子帶來的各種影響,以及建議的因應方式,並舉出一些實例。
家庭狀況和伴侶關係千百種,沒有固定的樣態,「清官難斷家務事」,作者舉出的例子不一定符合讀者可能有的實際經歷,有些敍述如果「對號入座」,可能使讀者感覺受到批判或責備自己處理得不夠好,這是我為她捏一把冷汗之處。
另外一個是談到當代性別流動的現象。作者坦言她自己也還在學習並適應這麼多與性和性別相關的議題,感覺得出來這對老一輩人是不容易的調整。並且,性別認同是很多人的「底線」,也可能是許多父母的「痛點」,有些讀者可能會覺得作者的想法太過保守,有些可能又覺得這也太開放了吧!
我所指的勇氣就在於,作者沒有迴避這個議題,也不藏私自己的想法。性與性別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不可能不面對的。這牽涉到一個人認為我是誰?我要如何活在世界上?這是一個人「存在」的根本,教養者若不去關切,幾乎就失去整個陪伴的核心。但是用什麼姿態關切又是一個大問題,教養者自己的存在根本可能也要被翻轉。
她甚至直面青少女懷孕這個令人頭皮發麻的問題,並且仔細探討各種可能的因應方式,包含墮胎、生下來之後送養、生下來之後獨自扶養、奉子成婚等。或許這些問題在華語區不如在歐美嚴重,但我們可以從作者面對問題的思考方式以及態度中學習到很多。
以勇氣面對時代現象,最終仍然歸結到愛。若說青少年活在形式與自由之間,那麼養育青少年的我們就要活在勇氣與愛之間吧!
帶著勇氣,開放地面對眼前的青少年,去探問「你是誰?你想如何活出你自己?」帶著愛,去接納每個努力掙扎中的靈魂。這是我作為本書華文版接生者,想從作者那裡傳遞給各位讀者的祝福!
《形式與自由之間》2025年3月底上市!
圖一取自美國加州沙加緬度華德福學校2025.1.8臉書;圖二取自作者個人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