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與自由之間
——重疊的身影
文/陳脩平
二〇二二年貝蒂‧施特利老師和三元生活實踐社合作了「守護心火的六堂課」,以「兒童教育與成人的自我發展」為主題,綜合老師的兩個擅長領域:華德福教育和生命史探討。我們看到成人生命的開展與成長中人的命運交織在一起。
成人以自己的生命經驗照見眼前的青少年,但不能以此框限他們,他們好像重複著某部份的過去,但又帶著嶄新的特質。有時候大人覺得年輕人的模樣好像我們自己年少的朦朧顯影,但又知道他/她是他/她,我是我。
孩童遠望、想像著未來,前景裡有著現在我們的背影,但青少年會漸漸站上我們的肩頭、越過我們,跳進他們自己的未來。最終,是我們在他們的背景裡,我們的未來追逐著他們的背影,疊合在世界裡。
人跟人之間、代與代之間的生命是這樣重疊、複影、交織的。在連綿不斷的演化歷程裡,同一個人有完整相續的生命史,不同的人在不同年紀、不同世代裡相遇,彼此啟發、共同學習,這是最美的教育。
我們真正能給予的陪伴就是同行,而不是決定性的影響,決定在他們的手上。有一天,年輕人會自己決定哪些來自我們的影響要收下、哪些印記要剝除,就像我們也在清洗來自過往的制約。這是「時代」的真正意義。
《形式與自由之間》的主旨雖然是「養育青少年」,但在鍛練的其實是成人的眼光和心法——看得懂年輕人、掌握適切的回應方法、活在「時代」裡。這本書的真正內涵其實是在為成人培力,本質上要回到成人的內在工夫。
本書的結構分為三部分,思路的開展有清晰的次第,先談青少年的本質,身心靈的動態變化,再談環繞著他們的當代世界,第三部分則是他們可能陷入的危險。這個順序剛好適合思考、感受、意志的內在鍛練。
我們在有意識的思考裡觀察世界現象,開放地面對當代和成長中的人。思考不等同於理智,理智是思考的工具。理智有可能是拿著量尺或某種標準,以旁觀的姿態從外面做衡量;思考是一股火熱,想要「進入」,以存在、親臨去理解,以理解克服懷疑。
相較於思考是進入的姿態,感受是一個「開放」的空間。這個空間不只讓他者可以進入,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打開自己、走出自我、走入他人,這是愛的行動,也是無私。貝蒂老師在書中提到愛有許多不同的面向,因此能對抗憎恨。
意志的鍛練是「堅定」。成長或蛻變的過程有些經驗會令人卻步。施泰納曾說心魂邁向成熟是一種持續而輕微的痛苦。有些年輕人感受到這痛苦,因而恐懼,有些則無畏地迎向前去,卻遭逢打擊。我們需要對生命的信任,以溫暖而堅定的支持和不退縮的勇氣,驅趕恐懼。
貝蒂老師在書中提到一些思考、感受和意志的鍛練方法,更多修持上的建議在許多人智學資料裡都有提及。懷疑、憎恨和恐懼的心魂陰影是成人和青少年都會面對的,我們在重疊的身影中進入(臨在)、開放和堅定,共同塑造時代。
本書封面的投影幾何繪圖也在表達這樣重疊的身影。投影幾何是華德福高中的特色課程,它不只是數學課,也在鍛練自由而流動的感知、覺察整體與部份的關係、創造連續的形變。在投影幾何裡,兩條平行線會相交於無窮遠。
這是一本四十七年前就開始構思的書,半世紀的歲月流過時代的變遷,作者以生命浸潤在人心成長與人類發展的歷程裡,帶給我們這本《形式與自由之間》。此書作為本社第二十本作品,不僅是圓滿,也是我們的榮幸。
貝蒂老師在二〇二二年的課程裡,以愛默生的詩句作為結束詩:「在我們之後和之前的事物,不若在我們之內的那些來得重要」,謹以此詩與讀者互勉。
貝蒂老師2022年參與三元生活實踐社舉辦的線上座談活動
——重疊的身影
文/陳脩平
二〇二二年貝蒂‧施特利老師和三元生活實踐社合作了「守護心火的六堂課」,以「兒童教育與成人的自我發展」為主題,綜合老師的兩個擅長領域:華德福教育和生命史探討。我們看到成人生命的開展與成長中人的命運交織在一起。
成人以自己的生命經驗照見眼前的青少年,但不能以此框限他們,他們好像重複著某部份的過去,但又帶著嶄新的特質。有時候大人覺得年輕人的模樣好像我們自己年少的朦朧顯影,但又知道他/她是他/她,我是我。
孩童遠望、想像著未來,前景裡有著現在我們的背影,但青少年會漸漸站上我們的肩頭、越過我們,跳進他們自己的未來。最終,是我們在他們的背景裡,我們的未來追逐著他們的背影,疊合在世界裡。
人跟人之間、代與代之間的生命是這樣重疊、複影、交織的。在連綿不斷的演化歷程裡,同一個人有完整相續的生命史,不同的人在不同年紀、不同世代裡相遇,彼此啟發、共同學習,這是最美的教育。
我們真正能給予的陪伴就是同行,而不是決定性的影響,決定在他們的手上。有一天,年輕人會自己決定哪些來自我們的影響要收下、哪些印記要剝除,就像我們也在清洗來自過往的制約。這是「時代」的真正意義。
《形式與自由之間》的主旨雖然是「養育青少年」,但在鍛練的其實是成人的眼光和心法——看得懂年輕人、掌握適切的回應方法、活在「時代」裡。這本書的真正內涵其實是在為成人培力,本質上要回到成人的內在工夫。
本書的結構分為三部分,思路的開展有清晰的次第,先談青少年的本質,身心靈的動態變化,再談環繞著他們的當代世界,第三部分則是他們可能陷入的危險。這個順序剛好適合思考、感受、意志的內在鍛練。
我們在有意識的思考裡觀察世界現象,開放地面對當代和成長中的人。思考不等同於理智,理智是思考的工具。理智有可能是拿著量尺或某種標準,以旁觀的姿態從外面做衡量;思考是一股火熱,想要「進入」,以存在、親臨去理解,以理解克服懷疑。
相較於思考是進入的姿態,感受是一個「開放」的空間。這個空間不只讓他者可以進入,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打開自己、走出自我、走入他人,這是愛的行動,也是無私。貝蒂老師在書中提到愛有許多不同的面向,因此能對抗憎恨。
意志的鍛練是「堅定」。成長或蛻變的過程有些經驗會令人卻步。施泰納曾說心魂邁向成熟是一種持續而輕微的痛苦。有些年輕人感受到這痛苦,因而恐懼,有些則無畏地迎向前去,卻遭逢打擊。我們需要對生命的信任,以溫暖而堅定的支持和不退縮的勇氣,驅趕恐懼。
貝蒂老師在書中提到一些思考、感受和意志的鍛練方法,更多修持上的建議在許多人智學資料裡都有提及。懷疑、憎恨和恐懼的心魂陰影是成人和青少年都會面對的,我們在重疊的身影中進入(臨在)、開放和堅定,共同塑造時代。
本書封面的投影幾何繪圖也在表達這樣重疊的身影。投影幾何是華德福高中的特色課程,它不只是數學課,也在鍛練自由而流動的感知、覺察整體與部份的關係、創造連續的形變。在投影幾何裡,兩條平行線會相交於無窮遠。
這是一本四十七年前就開始構思的書,半世紀的歲月流過時代的變遷,作者以生命浸潤在人心成長與人類發展的歷程裡,帶給我們這本《形式與自由之間》。此書作為本社第二十本作品,不僅是圓滿,也是我們的榮幸。
貝蒂老師在二〇二二年的課程裡,以愛默生的詩句作為結束詩:「在我們之後和之前的事物,不若在我們之內的那些來得重要」,謹以此詩與讀者互勉。
貝蒂老師2022年參與三元生活實踐社舉辦的線上座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