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射手座》
控制言語、控制思想、朝向真實 | 聖高隆巴
演講:莉莎‧羅美洛 (Lisa Romero),安德魯‧懷特 (Andrew White)
撰稿:尤清
校訂:陳脩平
篇頭畫作:聖高倫巴繪像
麗莎:
大家好,歡迎來到本月的美德鍛鍊。每個月我們都會介紹一位與我們有所連結的聖者,而我和安德魯則會圍繞這位聖者展開一場對話。我們也期待各位能找到同伴,深入交流,思考究竟為何某些聖者會特別影響你、觸動你?為何他們的生命能在你的心中引起回響?之所以將特定聖者與特定的美德連結,是因為我們——或至少我們其中一人——在其中感受到某種呼應與共鳴。
這次,我選擇一位與我個人有深刻連結的聖者——聖高隆巴(St. Columba) ——與射手座的美德相對應。
這位聖者對我影響至深。我曾以徒步行走的方式追隨他的旅程,試圖感受他在那個時代所經歷的生活。聖高隆巴也以古愛爾蘭語名 Colum Cille 為人所知,意思是「教會之鴿」。
鴿子象徵聖靈,因此這是個極具意義的稱號。不過,他生命中也流傳著其他種種引人入勝的故事,讓人不禁想問:這個人究竟是誰?
關於這位聖者,我想說一些觸動我至深的故事。首先,為大家介紹的是關於他開展旅程的傳說、關於他擁有的許多能力。
身為愛爾蘭的十二使徒之一,他具有許多特殊的能力。很久以前,我曾與一位日本薩滿一起工作,她談到古代不同的薩滿各自擁有多種魔法。她曾帶我拜訪某處,那是與某位特定的女性薩滿有關的地方。我的朋友敬重這位女性薩滿,如同對待聖者一般,對她懷抱親近之情。這位女性薩滿在數百年前就被殺害了,但她描述這位薩滿擁有「二十種魔法」,意謂著她能運用許多能力。
我很喜歡那個說法,把「魔法」視為「能力」。談及聖高隆巴(Columba)的時候,我們聽說他具備許多的能力。其中之一,就是他能夠馴服水怪。據說正是這件事讓蘇格蘭的皮克特人 (Picts 古蘇格蘭的一個民族) 深受震撼,並促使他們改信來自愛爾蘭的基督宗教。
接著,我想談談他離開愛爾蘭的緣由。那是一個饒富意味的事件,彷彿刻印著他性格中的某些本質。他曾得到一本非常古老的聖經手稿。在那個時代,只有特定的人——例如高階神父或已被啟蒙的修士——才被允許閱讀聖經。但聖高隆巴的想法不同:他相信這些內容應該被更多人看見、被更多人接觸。
按照當時的傳統,教士若要閱讀經文,就得親手抄寫。因此,他偷偷留下了一份手抄的版本,然後將原本的手稿歸還。然而,這件事在愛爾蘭引起巨大爭議。他因為拒絕遵從命令,最終被放逐,離開愛爾蘭。我認為這段歷史清楚地展現了他性格中的某些特質。
另一個深刻的圖像是:羅馬教會當時想要以基督宗教塑造某種特定的生活方式;而凱爾特基督教的每個教區則有各自的運行模式。例如,在某一個教區,神父離開教會、成家,之後又返回教區服務。各個教區展現個別性,以服膺當地需求的方式運行,那是一種充滿活力的個人生活。正因如此,我們得以認識這些聖者,特別是愛爾蘭的聖者:他們真正與基督動力(Christ Impulse)建立起非常個人化的關係,而這種關係也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存在於社群之中。
讓我們回到聖高隆巴的故事,他堅持讓也許更真實的聖經文本流傳,而遭受驅逐。之後,他居住在蘇格蘭的愛歐那(Iona),並在當地建立學校與教區。
他具備多種非凡的「魔法」,人們帶著各式各樣的需求前來找他。據說,他擁有預言的天賦,能夠洞見未來;因此,當人們渴望指引時,便會向他求助。他也具有療癒的能力,許多人因此前來尋求身心的治癒。此外,他還能調停紛爭、擔任仲裁者,甚至被認為有力量對抗惡龍,至少是水怪。而我們都明白,對抗惡龍背後有奧秘的象徵:那代表一種能力,能夠轉化一股盤據社群、強勢而具敵意的結構。他擁有這一切的能力,人們不遠千里而來,尋求他的幫助。
後來,他被召喚前往惠特比(Whitby)參加那場宗教會議。當時羅馬教會在會議上力推自己的議程,希望將所有實踐與儀式全面統一,甚至要求廢除猶太曆法,並把這些規範強加於所有地方教會。
在聖高隆巴的生命中,有一位可稱為知己或導師的同伴——莫拉萊斯(Molaise),其名意為「微光」。他不是站在台前的那種人物,也不是會吸引大批朝聖者前往探訪的人。然而,在聖高隆巴的旅程中,他一直扮演著教導與引領的角色。在愛歐那島附近的聖島(Holy Island)上,甚至還留有與他相關的古井,只是十分難以抵達。這些都顯示他與愛歐那島及周邊區域有著深刻的靈性連結。
宗教會議結束後,莫拉萊斯以一種帶有圖像性的語言對聖高隆巴說:「我們不加入,也不對抗。」
這句話耐人尋味。你可以想像當時的情境:聖高隆巴深深連結於基督所帶給人類的力量,他也渴望讓更多人接觸到更深層的奧秘智慧;然而,羅馬當局卻阻擋或控制這些奧秘智慧的流傳。
安德魯:
這些內容都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麗莎:
是的。他最終接納了莫拉萊斯的建議:「我們不加入,也不對抗」。
會議之後,他回到愛歐那島,開始抄寫《凱爾經》(the Book of Kells)。
我知道我說得有些停不下來,但正如你所聽見的,這些故事真的深深觸動了我。從施泰納的描述中,我們得知,這些書是修士們奉獻一生才得以實現的圖像作品,需要漫長的歲月才能完成,本身就是一種極為神聖而深邃的藝術創作。而書中許多插畫所使用的礦物性顏料,會慢慢毒害那些長期投入描繪的修士。然而,他們依然願意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這種藝術形式。
他們之所以這麼做,並不是為了創造「美感」──至少不是我們今日理解的那種美──而是因為透過這種方式的書寫與描繪,可以使經文的力量被銘刻進更高的星辰界(astral plane),讓任何人都有機會接觸到其中的內容。這是一項極其深沉、帶著奧秘性的靈性任務。
我們從施泰納對聖約翰(St. John)如何獲得《啟示錄》圖像的描述中得知:那些圖像在更高的星辰界中是鮮活而有生命的。聖約翰能夠進入那個層次,感知那些鮮活的圖像,並將其帶回,以一種世人能理解的語言與象徵呈現出來。
而反向的過程同樣可能——一個人也能透過自己的奉獻,把某樣事物帶入星辰界,使其「活」起來。這正是那些修士們所做的:他們既不加入羅馬教會的方向,也不選擇對抗,而是更堅定地走在奧秘之道(esotericism)上,創造他們所承載的靈性內容,使它能活入未來的世代裡,持續保持生命力並流傳。
我想,這也或許是為什麼許多人覺得愛歐那島至今依然是世界上如此特別的地方。不僅因為它是所謂的「薄處」(thin place)——不同意識界域之間的帷幕特別薄弱、容易被穿透的地方——更因為那裡確實蘊藏著某種獨特的力量。它一直都是朝聖地。也可以這麼說:那些修士在那裡從事的靈性工作,使得天堂與人間的橋樑直到今日仍然敞開。
我知道我在這裡說了很多,因為這些故事深深觸動了我,不只是因為聖高隆巴願意把他所獲得的帶給更多人、協助他人,更因為他敢於面對羅馬教會與凱爾特基督教之間巨大的分歧。我們也都看到,在那之後世界發生了權力重心的巨大轉變,以及隨之而來的變化。
然而,這並不代表那些當時走在奧秘基督之路(esoteric Christianity)的基督徒,對今日的世界就已經沒有貢獻或意義。
我知道,安德魯與聖高隆巴之間或許沒有像我這樣深刻的連結,但他也曾在那些地方生活、行走。對我而言,只要一想到這些故事,我總覺得自己可以一直講下去。然而,我知道我已經分享了很多,所以在結束之前,我只想再補充一點:我之所以把聖高隆巴放在射手座的月份,是因為他與「真理」的關係。
所謂的「真理」,並不是:「我知道答案,而你不知道」。它並不屬於我會稱之為「光」或「資訊」的領域,不是那種「我掌握了某些知識」的感覺。
在神祕學與靈性傳統中,人們所追尋的真理存在於另一個領域,在那之中,「真理」、「力量」與「美」共構成為生命的鷹架、生命的建築。
對於真理的態度,並不是宣稱:「我擁有真理」。真正的態度應是:「我是一位真理探求者」。這種姿態會深刻影響我們身上所具備的美德,甚至是整個生命。
因此,我選擇在這個月介紹聖高隆巴,是因為他對真理具有一種深沉的渴望。他不認為真理應該被掌握在少數被揀選者的手裡。他努力把真理帶給更多的人。而我相信,直到今天,他仍然在做同樣的事。
完成於西元八百年的凱爾經,收藏於愛爾蘭三一學院
安德魯:
我也覺得,他所展現的力量之一,是他如何面對一股龐大的權力結構,一股企圖決定人們應當以什麼方式與基督訊息連結的力量。聖高隆巴堅守自己的真理,因為他深知自己所走的方向是正確的。
在惠特比宗教會議上,他展現了極高的智慧。他在表面上同意對方的立場,卻不向那套方式屈服;他沒有對抗,因為他要創造出能夠被傳遞的訊息。即使面對阻止的力量,他依然清楚知道:人們必須有機會接觸這些內容,不只是少數人,而是普羅大眾。這點令人深受啟發。
聖高隆巴具有巨大的影響力,也深受人們的愛戴。我們都知道,凡是試圖掌控權力的人,背後往往伴隨著強烈的自我(ego)。但像聖高隆巴這樣的存在,擁有內在的空間,這使得他所帶來的訊息不僅只是語言,而是一種能被「感受到」的力量。這正是人們與他如此深刻共鳴的原因之一。
麗莎:
從某種意義上說,每一位聖者都是「真理探求者」。而在聖高隆巴身上,這項美德顯得格外鮮明,這正是深深觸動我的地方。
其實,我們所有人──你、我,以及所有走在這條道路上的人──都在尋求真理。但我們也知道,我們所尋求的並不是「資訊」。然而「真理」這個字詞,雖被視為美德,它的意義卻逐漸被腐化。尤其在過去二十年間,我們愈來愈常看到人們把「真理」理解為:誰掌握了正確的資訊、誰的資訊被接受之類的。過往意義上的「真理」不復存在。
然而,真理並不是資訊。真理是一種與靈性實相的和諧共振。那些聲稱自己已擁有「正確答案」的人,往往並未真正承載真理。
儘管如此,我們仍能聽見、仍能感受到,這個世界上仍有人願意承受、守護那「真理之火焰」,因為那是我們生命道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們是否活在與靈性世界的和諧共振之中?這個探問是所有美德──甚至有時被稱為「魔法」或「能力」──能否進入我們生命的方式。
這裡所指的能力並不會因為我們渴求它、想以力量凌駕他人或以力量強化自我,就會擁有。事實上,能力之所以到來,是因為我們與靈性世界產生和諧共振。
這件事實在很難用語言描述。但正如你剛才所使用的詞彙,「堅守(steadfast)」,它意味著我們的生命與某個事物或靈性理想和諧一致,並與之共鳴。
安德魯:
確實如此!我完全沈浸在你的話語之中了!
聖者(尤其是凱爾特的聖者)吸引我的地方,在於他們所承載的內在世界,能在他人心中喚起共鳴。如你所言,為什麼愛歐那成為如此特別的地方?因為在某種意義上,聖者把「真理的香氣」釋放在空氣之中,而那香氣至今仍存。
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走訪某些北方的聖地,例如林迪斯法恩(Lindisfarne),會感受到一種無可置疑的臨在。對我而言,原因在於:那裡的土地記錄了守護真理之火的人們的歷史。這一切如此重要。
麗莎:
我研究的主題之一,正是探問:「人們的參與(投入),會如何影響這些聖地今日的樣貌?」在我們這個時代,確實出現了一種所謂的「靈性觀光」。我並無意批判,但我想指出的是:有些人前往聖地,只是希望踏上那片土地,感受曾經發生過的痕跡;而另一些人,則以虔敬之姿進入。
但我愈來愈清楚地感受到:我們如何參與,將決定這些聖地是否能持續保持活力。在我看來,有些聖地如今是「封閉」的。透過我們的參與(投入),它們有可能重新被開啟。
但愛歐那(Iona)卻似乎是一座永遠敞開的門戶。我無法想像有人踏上那座島,會感覺到「這扇門是關閉的」。那片土地確實承載著某種力量,使那道門得以被維持、被延續。那真是一個非凡的地方。
然而,它的力量並不僅僅來自土地本身。我們知道,世界上許多地方,如愛爾蘭、蘇格蘭、威爾斯等,都有可能出現敞開的門戶。愛歐那特殊之處在於:當年在那裡所進行的靈性工作、啟蒙工作,為後世的人們建立了一座堅實的橋樑,使他們能夠親身經驗那道門戶的存在。
安德魯:
你剛才用了「參與(投入)」這個詞。我想,真正的「參與(投入)」是在那些地方願意保持敞開與柔軟,讓自己向眼前的一切開放。
麗莎:
完全正確。我覺得這是一個最根本的態度。當我們拜訪這些地方時,若能以這種開放之姿面對當下所呈現的一切,允許自己被觸動,那確實是至關重要的。
安德魯:
你剛剛提到「靈性觀光」這個詞。確實,有時人們只是想去某個地方走走看看。然而,深刻的經驗往往會毫無預期地發生。你也許因為某個很普通的理由前往,但在離開時卻發現自己的生命已悄然被改變。我們永遠無法預知這樣的可能性。
而我深信,只要是一位聖者曾經駐的地方,那片土地便已被聖化。身處那樣的環境之中,甚至只是「渴望」身處那樣的環境,都能在我們內在開啟一扇門。這正是朝聖的核心意義: 它是一段旅程,不僅在地理的層面,也是內在的旅程。
麗莎:
是的,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但我想起的是我在帕特摩斯(Patmos——聖約翰領受啟示之地)時的經驗。當時有一整艘郵輪抵達,四百個人一起湧向那座教堂。他們幾乎連坐下來的時間都沒有,因為下一批人已經在等著進入。訪客來自各種不同的信仰與背景,他們只是想來看看,畢竟,這裡是聖約翰寫下《啟示錄》的地方。那其實並不算是朝聖。
有時候,你會感受到其中某一群人確實在那裡得到了非常深刻、重要的經驗;但對另一群人來說,那只是郵輪旅程中的一個景點而已。
即便如此,你所說的那種可能性依然存在。我認為這是非常值得記住的重點:我們永遠不知道,是什麼會讓人的內在突然打開。
安德魯:
我們無法評判他人的旅程,也無法解釋他們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展開旅程。對我而言,這正是上帝與聖者的奧秘之處:每個人都以某種方式彼此連結,但每個人的旅程卻又截然不同。
而當你帶著那樣的心境出發,告訴自己:「好,我要前往那裡,並向那裡所存在的一切敞開」。即使在剛啟程時,或是身處另一個國家,只要你的焦點已放在那裡,事情就會開始在你生命中發生。例如,某些人會在那段時間走入你的生命;或者你在路上遇見一位乞丐,他以某種方式對你微笑,就在那一刻,魔法與奧秘便開始展開。
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這一切如此美妙,也是我喜歡聽你談論聖者的原因。他們不只是歷史人物,更是神聖能量的「力量點」,而那能量至今仍在這個世界上留存。
但對我個人而言,能夠在那類地方停留一段時間,讓自己接受聖地所願意給予的一切,這是極為重要的。
麗莎:
是的,完全如此。這正是我之前試圖說明的「參與(投入)」方式。當我們身處一個聖地時,我們就在其中。因此,我們必須把這樣的意識帶在心中,明白自己正在共同建構通往未來的橋,我們走進一個地方的方式,將形塑這個地方的未來樣貌。
以愛歐那為例,那裡被守護得如此完好,要因著人為因素而讓那扇門關閉,恐怕極為困難。然而,其他地方可能有不同的情況。例如巨石陣(Stonehenge)曾經被用來舉辦搖滾音樂節,連續四天的演唱會。這樣的活動會否影響當地的乙太生命?使後來到訪的人在那裡所能經驗到的品質有所不同?
然而,同時也必須說:有些靈性中心的力量極為強大,即使承受各種介入,仍然能保持清醒與活力,並向所有人敞開。
安德魯:
是的。
麗莎:
再次感謝今天的對談。讓我們一起聆聽你創作的樂曲,再接續之後的鍛鍊過程。我們選擇以對話的方式呈現,是想邀請大家展開屬於自己的對話。
音樂開始32:03
讓音樂逐漸離去,進入那片空無。然後,我們一起回到自己的心,與我們正在鍛鍊的美德同在。
在內心中建立一種感受的經驗。
讓這份感受在胸口升起,觸動我們的心
讓它化為一股流動的力量,
從心流向雙手、
從心流向雙腳、
再從心流向頭部,
最後再回到心中。
蘇格蘭愛歐那島
控制言語、控制思想、朝向真實 | 聖高隆巴
演講:莉莎‧羅美洛 (Lisa Romero),安德魯‧懷特 (Andrew White)
撰稿:尤清
校訂:陳脩平
篇頭畫作:聖高倫巴繪像
麗莎:
大家好,歡迎來到本月的美德鍛鍊。每個月我們都會介紹一位與我們有所連結的聖者,而我和安德魯則會圍繞這位聖者展開一場對話。我們也期待各位能找到同伴,深入交流,思考究竟為何某些聖者會特別影響你、觸動你?為何他們的生命能在你的心中引起回響?之所以將特定聖者與特定的美德連結,是因為我們——或至少我們其中一人——在其中感受到某種呼應與共鳴。
這次,我選擇一位與我個人有深刻連結的聖者——聖高隆巴(St. Columba) ——與射手座的美德相對應。
這位聖者對我影響至深。我曾以徒步行走的方式追隨他的旅程,試圖感受他在那個時代所經歷的生活。聖高隆巴也以古愛爾蘭語名 Colum Cille 為人所知,意思是「教會之鴿」。
鴿子象徵聖靈,因此這是個極具意義的稱號。不過,他生命中也流傳著其他種種引人入勝的故事,讓人不禁想問:這個人究竟是誰?
關於這位聖者,我想說一些觸動我至深的故事。首先,為大家介紹的是關於他開展旅程的傳說、關於他擁有的許多能力。
身為愛爾蘭的十二使徒之一,他具有許多特殊的能力。很久以前,我曾與一位日本薩滿一起工作,她談到古代不同的薩滿各自擁有多種魔法。她曾帶我拜訪某處,那是與某位特定的女性薩滿有關的地方。我的朋友敬重這位女性薩滿,如同對待聖者一般,對她懷抱親近之情。這位女性薩滿在數百年前就被殺害了,但她描述這位薩滿擁有「二十種魔法」,意謂著她能運用許多能力。
我很喜歡那個說法,把「魔法」視為「能力」。談及聖高隆巴(Columba)的時候,我們聽說他具備許多的能力。其中之一,就是他能夠馴服水怪。據說正是這件事讓蘇格蘭的皮克特人 (Picts 古蘇格蘭的一個民族) 深受震撼,並促使他們改信來自愛爾蘭的基督宗教。
接著,我想談談他離開愛爾蘭的緣由。那是一個饒富意味的事件,彷彿刻印著他性格中的某些本質。他曾得到一本非常古老的聖經手稿。在那個時代,只有特定的人——例如高階神父或已被啟蒙的修士——才被允許閱讀聖經。但聖高隆巴的想法不同:他相信這些內容應該被更多人看見、被更多人接觸。
按照當時的傳統,教士若要閱讀經文,就得親手抄寫。因此,他偷偷留下了一份手抄的版本,然後將原本的手稿歸還。然而,這件事在愛爾蘭引起巨大爭議。他因為拒絕遵從命令,最終被放逐,離開愛爾蘭。我認為這段歷史清楚地展現了他性格中的某些特質。
另一個深刻的圖像是:羅馬教會當時想要以基督宗教塑造某種特定的生活方式;而凱爾特基督教的每個教區則有各自的運行模式。例如,在某一個教區,神父離開教會、成家,之後又返回教區服務。各個教區展現個別性,以服膺當地需求的方式運行,那是一種充滿活力的個人生活。正因如此,我們得以認識這些聖者,特別是愛爾蘭的聖者:他們真正與基督動力(Christ Impulse)建立起非常個人化的關係,而這種關係也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存在於社群之中。
讓我們回到聖高隆巴的故事,他堅持讓也許更真實的聖經文本流傳,而遭受驅逐。之後,他居住在蘇格蘭的愛歐那(Iona),並在當地建立學校與教區。
他具備多種非凡的「魔法」,人們帶著各式各樣的需求前來找他。據說,他擁有預言的天賦,能夠洞見未來;因此,當人們渴望指引時,便會向他求助。他也具有療癒的能力,許多人因此前來尋求身心的治癒。此外,他還能調停紛爭、擔任仲裁者,甚至被認為有力量對抗惡龍,至少是水怪。而我們都明白,對抗惡龍背後有奧秘的象徵:那代表一種能力,能夠轉化一股盤據社群、強勢而具敵意的結構。他擁有這一切的能力,人們不遠千里而來,尋求他的幫助。
後來,他被召喚前往惠特比(Whitby)參加那場宗教會議。當時羅馬教會在會議上力推自己的議程,希望將所有實踐與儀式全面統一,甚至要求廢除猶太曆法,並把這些規範強加於所有地方教會。
在聖高隆巴的生命中,有一位可稱為知己或導師的同伴——莫拉萊斯(Molaise),其名意為「微光」。他不是站在台前的那種人物,也不是會吸引大批朝聖者前往探訪的人。然而,在聖高隆巴的旅程中,他一直扮演著教導與引領的角色。在愛歐那島附近的聖島(Holy Island)上,甚至還留有與他相關的古井,只是十分難以抵達。這些都顯示他與愛歐那島及周邊區域有著深刻的靈性連結。
宗教會議結束後,莫拉萊斯以一種帶有圖像性的語言對聖高隆巴說:「我們不加入,也不對抗。」
這句話耐人尋味。你可以想像當時的情境:聖高隆巴深深連結於基督所帶給人類的力量,他也渴望讓更多人接觸到更深層的奧秘智慧;然而,羅馬當局卻阻擋或控制這些奧秘智慧的流傳。
安德魯:
這些內容都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麗莎:
是的。他最終接納了莫拉萊斯的建議:「我們不加入,也不對抗」。
會議之後,他回到愛歐那島,開始抄寫《凱爾經》(the Book of Kells)。
我知道我說得有些停不下來,但正如你所聽見的,這些故事真的深深觸動了我。從施泰納的描述中,我們得知,這些書是修士們奉獻一生才得以實現的圖像作品,需要漫長的歲月才能完成,本身就是一種極為神聖而深邃的藝術創作。而書中許多插畫所使用的礦物性顏料,會慢慢毒害那些長期投入描繪的修士。然而,他們依然願意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這種藝術形式。
他們之所以這麼做,並不是為了創造「美感」──至少不是我們今日理解的那種美──而是因為透過這種方式的書寫與描繪,可以使經文的力量被銘刻進更高的星辰界(astral plane),讓任何人都有機會接觸到其中的內容。這是一項極其深沉、帶著奧秘性的靈性任務。
我們從施泰納對聖約翰(St. John)如何獲得《啟示錄》圖像的描述中得知:那些圖像在更高的星辰界中是鮮活而有生命的。聖約翰能夠進入那個層次,感知那些鮮活的圖像,並將其帶回,以一種世人能理解的語言與象徵呈現出來。
而反向的過程同樣可能——一個人也能透過自己的奉獻,把某樣事物帶入星辰界,使其「活」起來。這正是那些修士們所做的:他們既不加入羅馬教會的方向,也不選擇對抗,而是更堅定地走在奧秘之道(esotericism)上,創造他們所承載的靈性內容,使它能活入未來的世代裡,持續保持生命力並流傳。
我想,這也或許是為什麼許多人覺得愛歐那島至今依然是世界上如此特別的地方。不僅因為它是所謂的「薄處」(thin place)——不同意識界域之間的帷幕特別薄弱、容易被穿透的地方——更因為那裡確實蘊藏著某種獨特的力量。它一直都是朝聖地。也可以這麼說:那些修士在那裡從事的靈性工作,使得天堂與人間的橋樑直到今日仍然敞開。
我知道我在這裡說了很多,因為這些故事深深觸動了我,不只是因為聖高隆巴願意把他所獲得的帶給更多人、協助他人,更因為他敢於面對羅馬教會與凱爾特基督教之間巨大的分歧。我們也都看到,在那之後世界發生了權力重心的巨大轉變,以及隨之而來的變化。
然而,這並不代表那些當時走在奧秘基督之路(esoteric Christianity)的基督徒,對今日的世界就已經沒有貢獻或意義。
我知道,安德魯與聖高隆巴之間或許沒有像我這樣深刻的連結,但他也曾在那些地方生活、行走。對我而言,只要一想到這些故事,我總覺得自己可以一直講下去。然而,我知道我已經分享了很多,所以在結束之前,我只想再補充一點:我之所以把聖高隆巴放在射手座的月份,是因為他與「真理」的關係。
所謂的「真理」,並不是:「我知道答案,而你不知道」。它並不屬於我會稱之為「光」或「資訊」的領域,不是那種「我掌握了某些知識」的感覺。
在神祕學與靈性傳統中,人們所追尋的真理存在於另一個領域,在那之中,「真理」、「力量」與「美」共構成為生命的鷹架、生命的建築。
對於真理的態度,並不是宣稱:「我擁有真理」。真正的態度應是:「我是一位真理探求者」。這種姿態會深刻影響我們身上所具備的美德,甚至是整個生命。
因此,我選擇在這個月介紹聖高隆巴,是因為他對真理具有一種深沉的渴望。他不認為真理應該被掌握在少數被揀選者的手裡。他努力把真理帶給更多的人。而我相信,直到今天,他仍然在做同樣的事。
完成於西元八百年的凱爾經,收藏於愛爾蘭三一學院
安德魯:
我也覺得,他所展現的力量之一,是他如何面對一股龐大的權力結構,一股企圖決定人們應當以什麼方式與基督訊息連結的力量。聖高隆巴堅守自己的真理,因為他深知自己所走的方向是正確的。
在惠特比宗教會議上,他展現了極高的智慧。他在表面上同意對方的立場,卻不向那套方式屈服;他沒有對抗,因為他要創造出能夠被傳遞的訊息。即使面對阻止的力量,他依然清楚知道:人們必須有機會接觸這些內容,不只是少數人,而是普羅大眾。這點令人深受啟發。
聖高隆巴具有巨大的影響力,也深受人們的愛戴。我們都知道,凡是試圖掌控權力的人,背後往往伴隨著強烈的自我(ego)。但像聖高隆巴這樣的存在,擁有內在的空間,這使得他所帶來的訊息不僅只是語言,而是一種能被「感受到」的力量。這正是人們與他如此深刻共鳴的原因之一。
麗莎:
從某種意義上說,每一位聖者都是「真理探求者」。而在聖高隆巴身上,這項美德顯得格外鮮明,這正是深深觸動我的地方。
其實,我們所有人──你、我,以及所有走在這條道路上的人──都在尋求真理。但我們也知道,我們所尋求的並不是「資訊」。然而「真理」這個字詞,雖被視為美德,它的意義卻逐漸被腐化。尤其在過去二十年間,我們愈來愈常看到人們把「真理」理解為:誰掌握了正確的資訊、誰的資訊被接受之類的。過往意義上的「真理」不復存在。
然而,真理並不是資訊。真理是一種與靈性實相的和諧共振。那些聲稱自己已擁有「正確答案」的人,往往並未真正承載真理。
儘管如此,我們仍能聽見、仍能感受到,這個世界上仍有人願意承受、守護那「真理之火焰」,因為那是我們生命道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們是否活在與靈性世界的和諧共振之中?這個探問是所有美德──甚至有時被稱為「魔法」或「能力」──能否進入我們生命的方式。
這裡所指的能力並不會因為我們渴求它、想以力量凌駕他人或以力量強化自我,就會擁有。事實上,能力之所以到來,是因為我們與靈性世界產生和諧共振。
這件事實在很難用語言描述。但正如你剛才所使用的詞彙,「堅守(steadfast)」,它意味著我們的生命與某個事物或靈性理想和諧一致,並與之共鳴。
安德魯:
確實如此!我完全沈浸在你的話語之中了!
聖者(尤其是凱爾特的聖者)吸引我的地方,在於他們所承載的內在世界,能在他人心中喚起共鳴。如你所言,為什麼愛歐那成為如此特別的地方?因為在某種意義上,聖者把「真理的香氣」釋放在空氣之中,而那香氣至今仍存。
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走訪某些北方的聖地,例如林迪斯法恩(Lindisfarne),會感受到一種無可置疑的臨在。對我而言,原因在於:那裡的土地記錄了守護真理之火的人們的歷史。這一切如此重要。
麗莎:
我研究的主題之一,正是探問:「人們的參與(投入),會如何影響這些聖地今日的樣貌?」在我們這個時代,確實出現了一種所謂的「靈性觀光」。我並無意批判,但我想指出的是:有些人前往聖地,只是希望踏上那片土地,感受曾經發生過的痕跡;而另一些人,則以虔敬之姿進入。
但我愈來愈清楚地感受到:我們如何參與,將決定這些聖地是否能持續保持活力。在我看來,有些聖地如今是「封閉」的。透過我們的參與(投入),它們有可能重新被開啟。
但愛歐那(Iona)卻似乎是一座永遠敞開的門戶。我無法想像有人踏上那座島,會感覺到「這扇門是關閉的」。那片土地確實承載著某種力量,使那道門得以被維持、被延續。那真是一個非凡的地方。
然而,它的力量並不僅僅來自土地本身。我們知道,世界上許多地方,如愛爾蘭、蘇格蘭、威爾斯等,都有可能出現敞開的門戶。愛歐那特殊之處在於:當年在那裡所進行的靈性工作、啟蒙工作,為後世的人們建立了一座堅實的橋樑,使他們能夠親身經驗那道門戶的存在。
安德魯:
你剛才用了「參與(投入)」這個詞。我想,真正的「參與(投入)」是在那些地方願意保持敞開與柔軟,讓自己向眼前的一切開放。
麗莎:
完全正確。我覺得這是一個最根本的態度。當我們拜訪這些地方時,若能以這種開放之姿面對當下所呈現的一切,允許自己被觸動,那確實是至關重要的。
安德魯:
你剛剛提到「靈性觀光」這個詞。確實,有時人們只是想去某個地方走走看看。然而,深刻的經驗往往會毫無預期地發生。你也許因為某個很普通的理由前往,但在離開時卻發現自己的生命已悄然被改變。我們永遠無法預知這樣的可能性。
而我深信,只要是一位聖者曾經駐的地方,那片土地便已被聖化。身處那樣的環境之中,甚至只是「渴望」身處那樣的環境,都能在我們內在開啟一扇門。這正是朝聖的核心意義: 它是一段旅程,不僅在地理的層面,也是內在的旅程。
麗莎:
是的,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但我想起的是我在帕特摩斯(Patmos——聖約翰領受啟示之地)時的經驗。當時有一整艘郵輪抵達,四百個人一起湧向那座教堂。他們幾乎連坐下來的時間都沒有,因為下一批人已經在等著進入。訪客來自各種不同的信仰與背景,他們只是想來看看,畢竟,這裡是聖約翰寫下《啟示錄》的地方。那其實並不算是朝聖。
有時候,你會感受到其中某一群人確實在那裡得到了非常深刻、重要的經驗;但對另一群人來說,那只是郵輪旅程中的一個景點而已。
即便如此,你所說的那種可能性依然存在。我認為這是非常值得記住的重點:我們永遠不知道,是什麼會讓人的內在突然打開。
安德魯:
我們無法評判他人的旅程,也無法解釋他們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展開旅程。對我而言,這正是上帝與聖者的奧秘之處:每個人都以某種方式彼此連結,但每個人的旅程卻又截然不同。
而當你帶著那樣的心境出發,告訴自己:「好,我要前往那裡,並向那裡所存在的一切敞開」。即使在剛啟程時,或是身處另一個國家,只要你的焦點已放在那裡,事情就會開始在你生命中發生。例如,某些人會在那段時間走入你的生命;或者你在路上遇見一位乞丐,他以某種方式對你微笑,就在那一刻,魔法與奧秘便開始展開。
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這一切如此美妙,也是我喜歡聽你談論聖者的原因。他們不只是歷史人物,更是神聖能量的「力量點」,而那能量至今仍在這個世界上留存。
但對我個人而言,能夠在那類地方停留一段時間,讓自己接受聖地所願意給予的一切,這是極為重要的。
麗莎:
是的,完全如此。這正是我之前試圖說明的「參與(投入)」方式。當我們身處一個聖地時,我們就在其中。因此,我們必須把這樣的意識帶在心中,明白自己正在共同建構通往未來的橋,我們走進一個地方的方式,將形塑這個地方的未來樣貌。
以愛歐那為例,那裡被守護得如此完好,要因著人為因素而讓那扇門關閉,恐怕極為困難。然而,其他地方可能有不同的情況。例如巨石陣(Stonehenge)曾經被用來舉辦搖滾音樂節,連續四天的演唱會。這樣的活動會否影響當地的乙太生命?使後來到訪的人在那裡所能經驗到的品質有所不同?
然而,同時也必須說:有些靈性中心的力量極為強大,即使承受各種介入,仍然能保持清醒與活力,並向所有人敞開。
安德魯:
是的。
麗莎:
再次感謝今天的對談。讓我們一起聆聽你創作的樂曲,再接續之後的鍛鍊過程。我們選擇以對話的方式呈現,是想邀請大家展開屬於自己的對話。
音樂開始32:03
讓音樂逐漸離去,進入那片空無。然後,我們一起回到自己的心,與我們正在鍛鍊的美德同在。
在內心中建立一種感受的經驗。
讓這份感受在胸口升起,觸動我們的心
讓它化為一股流動的力量,
從心流向雙手、
從心流向雙腳、
再從心流向頭部,
最後再回到心中。
蘇格蘭愛歐那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