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鈞特•豪克 Gunther Hauk
譯/陳脩平
人類正面臨數個生態危機:全球暖化、乾旱、暴風雨和洪災,我們的土壤、海洋、野生和養殖動物都受到威脅,雨林在燃燒,這些都無可否認、也無可迴避。
昆蟲界,特別是蜜蜂處於這些危機中的頂點。
小型的危機溫和地提醒我們,人類的行為無益於長期、永續的生存。大規模的危機高分貝對我們吼叫:「快改變你的作為!若不改變,就等著災難降臨!」
在1962年,第一次嚴肅的警鐘響起。瑞秋•卡森出版《寂靜的春天》,提出殺蟲劑對所有生物造成的致命危害。第二次是在1996年,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安靜的蜂群〉,談到許多蜂群的死亡,農場、果園、花園裡都見不到蜜蜂。第三次提醒在2007年,蜂群崩潰綜合症[1](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縮寫CCD)正式浮上檯面。蜜蜂飛離蜂巢,不再回來。
自此之後,養蜂人、科學家與化學公司都在找解決方法,但死去的蜂群數量仍持續攀升。在美國,光是過去四年裡,平均每年損失40-44%的蜂群。
養蜂人傾向追究各方面的原因,但就是不檢討自己的養蜂實務。沒錯,農業裡使用的所有毒性物質都會殺死蜜蜂及其他昆蟲、兩棲類、鳥類和哺乳類。蜜蜂被裝在卡車裡,從一個養殖地點運送到另一個,這會削弱牠們的生命力是不爭的事實。蜜蜂在野地裡的食物多樣性大幅降低也是不假。各位可以試試連續三週只吃綠花椰菜,無論它的營養價值多高,連吃三週,各位就知道那個感覺是什麼了。
然而,一般常用的養蜂實務很少被視為造成問題的重要成因。即使業餘的養蜂玩家也沒有多想,就直接採用以營利生財為目的的專業養蜂發明,例如:取走蜂巢裡的所有蜂蜜;餵食糖水或玉米糖漿;提供回收蜂蠟或塑膠製成的巢片基礎,而不是讓蜂群自行建造牠們的巢片,而蜂窩之於蜜蜂就像骨骼之於人類那樣重要。這麼做,工蜂當然不再工作,不再帶回花蜜和花粉回來,而許多養蜂人家的工蜂數量銳減。
從工蜂幼蟲裡培育出女王蜂,而不是讓蜂群自然產生出牠們的女王,這樣的人工育王已變成標準作業。人們也不考慮女王蜂天然的生長環境是在垂直、圓形的王台裡,這件事情是重要的,人們不加思索就把女王蜂的卵和幼蟲放在錯誤的位置和形狀——水平、六角形的巢房——長達其發育期的四分之一時間。
有趣的是,魯道夫•施泰納具備最高層次的靈視能力,並以嚴格的科學方式檢視這些事情時,他提出的警告是,如此機械化和人工扭曲的人工育王方式會讓整個蜂群的健康與活力下降。若我們只在農業的作為中尋找蜂群大量死亡的原因,而不反省養蜂實務,是不會有什麼幫助的。
閱讀這些幾乎一百年前的演講的確能夠幫助我們認識蜜蜂的生態,蜂群是一個有機體,而不是像機械裡的零件那樣,以此代彼、可以互換的。施泰納在第一講一開頭就說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很關心這件事,因為,人類的生命依賴蜜蜂的程度遠超過各位所能想像。」施泰納在第七和第八講裡給了答案,他談到甲酸及其在植物、動物、人類的所有生命過程中扮演的基礎、重要角色。我們太習慣以為蜜蜂的重要性就只有授粉還有為人類提供蜂蜜。現在,我們得知,所有這些會叮咬的昆蟲——螞蟻、黃蜂、大黃蜂、蜜蜂——對地球上的生命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對我們的繼續演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存在。若我們疏於照料這些昆蟲,就會面對難以形容的生態災難,接續而來的社會與經濟浩劫也將難以盡數。
真的,每個人都應該來讀這些演講,不只是養蜂人。眼前的危機應該把它當成一個巨大的轉機,要改變我們的作為,不只在養蜂方面,也包含對待其他飼養動物,牠們也因為人類疏於了解、貪婪、缺乏慈愛而承受著莫大的痛苦。
蜜蜂這種「發展到很高的層次而在宇宙裡算是早熟的動物」(節錄施泰納1909.4.21的演講)對人類的演化極端重要。我感覺蜜蜂這個物種以其自身的受苦和犠牲,急欲碰觸人類的心,我非常希望全球人類作為一個物種,能夠提起勇氣和意志,在養蜂、農業、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等方面做出必要的改變,才能夠避免最糟的局面到來。
我和蜜蜂工作已經四十五年了,我也重覆閱讀《蜜蜂》這系列演講不知多少回了,這些經驗讓我知道現在是最嚴竣、最關鍵的時刻,我們必須快速行動,刻不容緩!
謹以希望和祝禱的心情,面向未來,也期勉華文讀者。
作者介紹
鈞特•豪克 Gunther Hauk
擔任華德福學校園藝教師二十二年。1996年於美國紐約春之谷成立「菲佛中心」(The Pfeiffer Center),進行生機互動農法的訓練與研究。2006年與妻子薇薇安在美國維吉尼亞州佛洛伊德郡成立「甘松農場」(The Spikenard Farm),作為蜜蜂保護區。
著作《拯救蜜蜂》(Toward Saving the Honeybee)2002年初版,2017年增補再版。
人類正面臨數個生態危機:全球暖化、乾旱、暴風雨和洪災,我們的土壤、海洋、野生和養殖動物都受到威脅,雨林在燃燒,這些都無可否認、也無可迴避。
昆蟲界,特別是蜜蜂處於這些危機中的頂點。
小型的危機溫和地提醒我們,人類的行為無益於長期、永續的生存。大規模的危機高分貝對我們吼叫:「快改變你的作為!若不改變,就等著災難降臨!」
在1962年,第一次嚴肅的警鐘響起。瑞秋•卡森出版《寂靜的春天》,提出殺蟲劑對所有生物造成的致命危害。第二次是在1996年,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安靜的蜂群〉,談到許多蜂群的死亡,農場、果園、花園裡都見不到蜜蜂。第三次提醒在2007年,蜂群崩潰綜合症[1](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縮寫CCD)正式浮上檯面。蜜蜂飛離蜂巢,不再回來。
自此之後,養蜂人、科學家與化學公司都在找解決方法,但死去的蜂群數量仍持續攀升。在美國,光是過去四年裡,平均每年損失40-44%的蜂群。
養蜂人傾向追究各方面的原因,但就是不檢討自己的養蜂實務。沒錯,農業裡使用的所有毒性物質都會殺死蜜蜂及其他昆蟲、兩棲類、鳥類和哺乳類。蜜蜂被裝在卡車裡,從一個養殖地點運送到另一個,這會削弱牠們的生命力是不爭的事實。蜜蜂在野地裡的食物多樣性大幅降低也是不假。各位可以試試連續三週只吃綠花椰菜,無論它的營養價值多高,連吃三週,各位就知道那個感覺是什麼了。
然而,一般常用的養蜂實務很少被視為造成問題的重要成因。即使業餘的養蜂玩家也沒有多想,就直接採用以營利生財為目的的專業養蜂發明,例如:取走蜂巢裡的所有蜂蜜;餵食糖水或玉米糖漿;提供回收蜂蠟或塑膠製成的巢片基礎,而不是讓蜂群自行建造牠們的巢片,而蜂窩之於蜜蜂就像骨骼之於人類那樣重要。這麼做,工蜂當然不再工作,不再帶回花蜜和花粉回來,而許多養蜂人家的工蜂數量銳減。
從工蜂幼蟲裡培育出女王蜂,而不是讓蜂群自然產生出牠們的女王,這樣的人工育王已變成標準作業。人們也不考慮女王蜂天然的生長環境是在垂直、圓形的王台裡,這件事情是重要的,人們不加思索就把女王蜂的卵和幼蟲放在錯誤的位置和形狀——水平、六角形的巢房——長達其發育期的四分之一時間。
有趣的是,魯道夫•施泰納具備最高層次的靈視能力,並以嚴格的科學方式檢視這些事情時,他提出的警告是,如此機械化和人工扭曲的人工育王方式會讓整個蜂群的健康與活力下降。若我們只在農業的作為中尋找蜂群大量死亡的原因,而不反省養蜂實務,是不會有什麼幫助的。
閱讀這些幾乎一百年前的演講的確能夠幫助我們認識蜜蜂的生態,蜂群是一個有機體,而不是像機械裡的零件那樣,以此代彼、可以互換的。施泰納在第一講一開頭就說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很關心這件事,因為,人類的生命依賴蜜蜂的程度遠超過各位所能想像。」施泰納在第七和第八講裡給了答案,他談到甲酸及其在植物、動物、人類的所有生命過程中扮演的基礎、重要角色。我們太習慣以為蜜蜂的重要性就只有授粉還有為人類提供蜂蜜。現在,我們得知,所有這些會叮咬的昆蟲——螞蟻、黃蜂、大黃蜂、蜜蜂——對地球上的生命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對我們的繼續演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存在。若我們疏於照料這些昆蟲,就會面對難以形容的生態災難,接續而來的社會與經濟浩劫也將難以盡數。
真的,每個人都應該來讀這些演講,不只是養蜂人。眼前的危機應該把它當成一個巨大的轉機,要改變我們的作為,不只在養蜂方面,也包含對待其他飼養動物,牠們也因為人類疏於了解、貪婪、缺乏慈愛而承受著莫大的痛苦。
蜜蜂這種「發展到很高的層次而在宇宙裡算是早熟的動物」(節錄施泰納1909.4.21的演講)對人類的演化極端重要。我感覺蜜蜂這個物種以其自身的受苦和犠牲,急欲碰觸人類的心,我非常希望全球人類作為一個物種,能夠提起勇氣和意志,在養蜂、農業、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等方面做出必要的改變,才能夠避免最糟的局面到來。
我和蜜蜂工作已經四十五年了,我也重覆閱讀《蜜蜂》這系列演講不知多少回了,這些經驗讓我知道現在是最嚴竣、最關鍵的時刻,我們必須快速行動,刻不容緩!
謹以希望和祝禱的心情,面向未來,也期勉華文讀者。
鈞特•豪克
2019年八月於維吉尼亞州
作者介紹
鈞特•豪克 Gunther Hauk
擔任華德福學校園藝教師二十二年。1996年於美國紐約春之谷成立「菲佛中心」(The Pfeiffer Center),進行生機互動農法的訓練與研究。2006年與妻子薇薇安在美國維吉尼亞州佛洛伊德郡成立「甘松農場」(The Spikenard Farm),作為蜜蜂保護區。
著作《拯救蜜蜂》(Toward Saving the Honeybee)2002年初版,2017年增補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