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承萱
「蜂巢裡的生活是以卓越的智慧建構起來的--任何曾經觀察蜂巢生活的人都會這麼說。當然,我們不會說蜜蜂擁有像人類一般的知識或科學;牠們並沒有像人類這樣的頭腦。牠們無法在身體裡取得對這個世界的一般性認識。然而,來自宇宙的影響對蜂巢有巨大的作用力。若各位能考量到環繞地球週邊的環境,來自四面八方的事物都對蜂巢內部發生的事情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各位就能對蜜蜂的生活得到正確而真實的理解。蜂巢裡的生活是建立在蜜蜂之間的互助合作,蜜蜂的合作行為比螞蟻和黃蜂還要完美。」(譯/陳脩平)
這段話帶領我們將BD農法學習的方向延伸至對蜜蜂的關注,並且開啟了這個建造太陽蜂巢的旅程。我也很希望能夠真正地找到方法去嘗試理解:究竟在蜂巢內部發生什麼事?如何能夠以不干擾蜜蜂的生活方式去學習與他們共存?這些問題在這幾年中引領著我。
身為BD農法的學習者,我們要時常累積對植物觀察的練習,試著從全觀的角度去看待農場發生的一切,並且進行自我覺察的鍛鍊。
我也謹記施泰納在1905年的某一場談自然的演講中的提醒,來設計籌備蜜蜂的奧秘工作坊:
「要學習隱藏在日常意識背後的事物,我們不能用現在學校裡的教育方式,不是直接把資訊塞進學生的頭腦裡就好了。要學習隱匿的靈性事物,並不需要接收一大堆的資料,或以嚴格的方式去學;而是要提供學習者關於內在力量的完整、深入說明。這是在古老時代的做法。學習者必須在完全內在沉靜的狀態下默想著那些陳述、說明。以這樣的方式,學習者會從內在得到曉悟,於內在經歷到光亮。」
全世界,幾乎都已經發覺或意識到蜜蜂正在消失的事實。倘若要去探究蜜蜂消失的原因,也許探究不完。對我來說,我真正想知道的是,如何才能避免或減緩蜜蜂消失的危機?我如何能夠創造適合蜜蜂繼續生存的環境?身為人類的我能做什麼?
至少我們能夠先從「認識蜜蜂」開始。
很幸運地,能夠邀請到旅居德國的海馬與傑瑞,以及他們的老師約翰尼斯和阿嘉塔來到台灣,我們首次在台灣舉辦了以人智學的觀點下所設計出的蜜蜂工作坊,定名為 <蜜蜂的奧秘>。
在開始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自己參加這場工作坊的動機。
如前所述,舉辦這場工作坊對我們來說是BD農法的延伸學習。在BD農法裡頭,我們核心任務是為土地帶來療癒,而當土地逐漸恢復健康時,產出的紅利即是我們的農作物。因此,這場蜜蜂的探究也自然不是為了取得蜂蜜而籌備。
我們該以什麼視角來認識蜜蜂?
雖然我們都很喜愛蜜蜂的產物--蜂蜜,但是我們更需要認識蜜蜂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
關於蜜蜂,施泰納是這麼說的:「小小的蜜蜂在花朵上吸吮時散發出小小的以太光華,此時就是這樣的存有出現的時刻——特別是當一群蜂剛採完花蜜,暫歇在樹上、又再度起飛時。那整群蜂被一圈以太光華環繞著,並且也被我們稱之為風精的這種存有完全滲透、貫穿。特別是在這麼多不同領域相鄰的邊界上,不同的存有接觸著彼此,這些存有的出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們並不是只在那種細緻的以太光華出現時才前來,它們並不是只關注著滿足自己的饑渴;應該是這麼說:當它們饑渴時,它們表達出來的方式是把特定的動物拉攏、聚在一起,並讓發生的事情對所有存在都有好處。因此,它們是主導著這一切發生的存有。
於是,這樣的存有放棄了它們原本在另一個世界裡的關係,它們原本與另一個世界聯繫著,現在把之前的角色換成另一個更重要的。它們成為對另一個世界的服務者。更精確一點地說,當它們這麼做時,使其形成一種組織——它們從屬於、服事於更高層的存有。」 (譯/ 陳脩平)
我們得培養一種對於萬事萬物的虔敬之心,來學習認識這樣的存在,那也是在文明發展後的人類逐漸失去的一種態度。而學習BD農法,我們總是無時無刻要喚起這份虔敬、感恩與意識。
蜜蜂如何認識牠所在的空間?
觀察蜜蜂的生活,不難發現牠們時常利用彼此的身體相疊出一個鎖鍊型,牠們以此去認識空間、與地心引力的關係,並以此為製作巢脾尺寸的基礎。不論從哪一個方向位置開始,都能夠建構出完美結合的巢脾,完全看不出接縫,是一項精準又有效率的運用空間的工作。
在暗不見天日的蜂巢中,蜜蜂們彼此分工合作,為整個蜂群服務的樣貌彷彿在人體內器官的分工,各司其職遵循一種內在的韻律與節奏,並且以絕佳默契在狹小的空間中工作著。
身為人類,我們要如何為蜜蜂提供協助,讓他們在怎樣的環境裡面工作?因此我們向前輩們學習這個太陽蜂巢,來保護蜜蜂能在一個安全的環境,我們可說太陽蜂巢是這個蜂群的「皮膚」。以下先來認識一下「太陽蜂巢」。
太陽蜂巢是什麼?
太陽蜂巢的創始者Günther Mancke是一位藝術家、雕塑家及BD農法的養蜂者,他以對蜜蜂的瞭解,與現代發展帶來的影響等觀察,創造設計了太陽蜂巢。目的是提供現代的蜜蜂一個居所,邀請人們能夠嘗試在與蜜蜂共存的原則下提供最細緻溫暖的協助。
蜜蜂在人類數十年的豢養之下,似乎失去了許多原始的本能。世界環境的變化、蜜源植物的減少、環境的各種污染增加等因素,都讓蜜蜂生存的挑戰增加,也讓蜜蜂幾乎沒有安全的食物來源。
太陽蜂巢的設計,除了這層體貼細緻的皮膚,更蘊含了藝術家本人的美感與優雅手作風格,我深深地懾服於這位設計師對於自然的愛與細緻地耐心。
我們這次學習的,是約翰尼斯在根據Günther Mancke的基礎設計後加以改良並符合優美結構的版本,約翰尼斯也在德國進行教學與陪伴當地養蜂的夥伴。
請參考約翰尼斯老師的粉絲頁面。
太陽蜂巢的創始者Günther Mancke是一位藝術家、雕塑家及BD農法的養蜂者,他以對蜜蜂的瞭解,與現代發展帶來的影響等觀察,創造設計了太陽蜂巢。目的是提供現代的蜜蜂一個居所,邀請人們能夠嘗試在與蜜蜂共存的原則下提供最細緻溫暖的協助。
蜜蜂在人類數十年的豢養之下,似乎失去了許多原始的本能。世界環境的變化、蜜源植物的減少、環境的各種污染增加等因素,都讓蜜蜂生存的挑戰增加,也讓蜜蜂幾乎沒有安全的食物來源。
太陽蜂巢的設計,除了這層體貼細緻的皮膚,更蘊含了藝術家本人的美感與優雅手作風格,我深深地懾服於這位設計師對於自然的愛與細緻地耐心。
我們這次學習的,是約翰尼斯在根據Günther Mancke的基礎設計後加以改良並符合優美結構的版本,約翰尼斯也在德國進行教學與陪伴當地養蜂的夥伴。
請參考約翰尼斯老師的粉絲頁面。
如何編織太陽蜂巢?
純手工編織,搭配精心設計的木作配件。使用的材料是藤皮與藤芯來編織,編織的技法很需要專注與合作。
在整個編織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與夥伴合作,而我們所編織出的作品,也忠實地呈現了我們與夥伴合作的關係。有些人發現他寧願自己一個人編織,同時也有些人很需要夥伴的支持合作,每一個人都能從我們的工作中覺察到自己內心的狀況。
太陽蜂巢的結構
分成上下兩個半橢圓形的結構,中間有九片巢礎的弧形頂端,提供蜜蜂建構巢脾。
根據約翰尼斯老師的指導,我們須等待蜜蜂分蜂的時候再邀請蜜蜂進駐。我們並不須購買人造的巢礎片,蜜蜂會自行開始建立巢脾。
一旦太陽蜂巢製作完成後,等待時機邀請蜜蜂進駐後,我們就會盡可能保持蜜蜂能在黑暗的環境中工作,不再時常去打開蜂巢。倘若我們了解蜂巢是一層皮膚,打開蜂巢對這群蜂而言就彷彿是「開刀」一般,我們更不需要時常去「開刀」。
太陽蜂巢有沒有取蜜的設計?
有的,雖然不以取蜜為目標,但是當蜜蜂有多餘的蜂蜜能分享的時候,我們也能得到一些來自蜜蜂的智慧結晶。
在編織的時候,我們也同時編織一些較小的蜂蜜房間,這些空間不大,但剛剛好鑲嵌在太陽蜂巢的頂端,我們只在春夏季蜜源較豐沛的時候才放置,在蜜蜂健康狀況較佳的時候,他們會將太陽蜂巢中裝滿蜂蜜與花粉還有新生的幼蟲後,考慮是否到加蓋的二樓來儲存蜂蜜,如果在豐沛的時候,人類就能夠分享到這些多餘的蜂蜜。
如果不時常開蜂巢,我們如何觀察蜜蜂的狀況?
在太陽蜂巢的底端,我們編織了美麗的階梯,養蜂人可在階梯的底端增加一個小盤子,透過盤子裡面出現的物品來觀察蜂巢內的狀況,包含蜜蜂的進出情況、蜜蜂是否有啃咬稻草,或者是否有異物掉落在盤子上?透過不侵擾蜜蜂的方式去觀察,必要的時間再開蜂巢處理。
我們很榮幸能在2019年開始舉辦了這次的工作坊,但也只能說是開啟了台灣認識蜜蜂奧秘的第一步。老師們所帶來的,僅是蜜蜂奧秘的冰山一角,對於蜜蜂這樣的存在,我們還要繼續研究學習。太陽蜂巢是在歐洲溫帶地區發展出來的,歐洲並沒有颱風、梅雨季節,我們在台灣要面對許多本地的氣候的狀況與要克服各種的挑戰,都有賴本地的夥伴繼續發展。
雖然,我們團隊(三元生活實踐社)只有三位夥伴,但我們延伸的團隊卻有一整個學習社群,也因為夥伴們的支持,我們得以籌備促成這次其實有點艱困的工作坊。
但就像是堆肥一樣,若是一個人要做一個堆肥會累死,但若是一群人一起做不但省許多力還多了許多樂趣,籌備工作坊也是如此。
在此向所有協助承辦本次工作坊和參與工作坊的所有夥伴(尤其感謝慢8樂猿的碧芬姐, 與台中的食在安心合作社眾多夥伴)獻上真誠的感謝,這一切都不是偶然,也很感謝各位肩負起這項工作。
今年,我們將持續進行人智學各種領域的研究學習,以及出版人智學的重要著作,並將我們自蜜蜂學習到的合作與溫暖的力量,運用在各種日常的工作實踐中。
延伸閱讀:
蜜蜂的奧秘 講座暨工作坊
蜜蜂的奧秘 工作坊影片花絮
掛籃蜂窩影片
施泰納關於蜜蜂的系列演講
向蜜蜂學習社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