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門檻上的人》之三
「時代精神」的病還是時代的「精神病」?
文/陳脩平
焦慮、沮喪、恐懼、偏執、強迫、暴躁、憤怒、懊悔、憂傷……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聽到人們掛在嘴邊的字眼,這些飄忽不定、來去無踪、自己也說不清楚的「情緒、感受、心情變化」,到達可診斷為某種「症」的距離有多遠?
大多數人身邊可能都有認識的人受這些症狀或疾病所苦。這幾乎已是確定的「時代現象」。身心症、精神官能症、精神病的發生率越來越高、發病年齡越來越下降,背後的原因為何?健康的源頭何處尋?療癒的希望存在嗎?
《門檻上的人》規模宏大地探索人類心靈/心理/精神疾病的起源及療癒方式。本書提供的知識面向相當多,內容也很深入,從靈性科學的核心出發,直指心理精神疾病的根源。
以下分享幾個我在編輯校訂過程中印象深刻的主題,包含童年逆境、命運與業力、大小宇宙共同安排的跨越門檻以及診斷與治療。
一、童年逆境
本書有一個未言明的底層概念是「靈性人」不會生病(這當然首先要先確認人的確是身心靈三重的存有,若沒有這一層的理解,就很難說什麼是「靈性人」,為節省篇幅起見,這個前提就先按下不表)。
「靈性」的意思本身就包含完整和健全,「靈性人」沒有肉身,不會有身體上的疾病,在完整和健全裡,也不會有心理和精神上的問題。這些疾病是在物質感官世界裡才會有的錯誤和偏差。
那麼純真的孩童剛由靈性世界來到凡塵俗世,是不是比較不會有心理和精神上的問題呢?這就和探問兒童期疾病或先天疾病的根源為何,是同樣的道理。我們都知道孩子的身體難免會受傷或生病,心理和精神亦然。
於是出現兒童或青少年的身心症狀來自週遭環境錯誤對待的這個想法,並有許多觀察和實證「童年逆境」對一個人一生有長遠的影響。與之相對的說法則是命定論,以天生體質或神祕默測的命運去解釋。
本書第十七章以「逃避路徑」的概念去剖析三個在青春期常見的精神問題,包括容易出現在女孩身上的問題——厭食症,典型的男孩症狀——心理病態行為,還有現今越來越普遍的各種成癮症。
所謂「逃避路徑」是指,這些症狀源自於年輕人的自我不願意真正進入身體,不願意活在這個世間或長大成人,或者想要略過現實的阻力,直接跳過成長的苦澀,進入偽成年,又或者自我無力承擔起此生的任務。
作者論及「目前(一九八〇年代)的心理學思維是在家庭環境中尋找致病的原因(例如,母親太強勢而父親軟弱,或者反過來的情況,以及童年時期壓力太大等)。這沒有辦法為治療奠定基礎,反而時常導致父母的罪惡感,這種感受不僅是毫無根據的,而且帶來負面影響。」
這不代表作者否認童年逆境的影響或支持命定論。而是說,作者承認人有「靈性」的層次,那部份是一個人的真正主宰。無論是後天環境或先天設定,都是這位主宰要去面對的,在逐漸成熟的過程中,一個人學習越來越能扛起自己、背負重擔,把這些先天或後天的限制與挑戰,視為這位主宰來到物質生命裡必須經歷的。
二、命運與業力
不論是承認人具有「靈性」組成部分或只接受人的「物質」存在,我們都會看到人的一生不脫「命運」的擺佈。對命運的看法可能有兩種:一切都是「隨機」或者一切都是「業力」。
「業力」(karma)在梵語裡的字面意思是「行動」或「作為」。它是因果律、起因和後果、作用與反作用。這是最古老的「科學」。在宇宙裡,任何出現過的都留下痕跡,那就是業力。對承認這一點的人來說,任何事都與命運及業力有關。
「只有當治療師遇見病人的吾,才有可能去思考那個業力是什麼。我們必須避免各種猜測。唯有對病人的內在存有保持深度的慈悲以及真正的愛,才能提供幫助」(第十七章)。「吾」是一個人的靈性部份,相應於榮格心理學裡的「自性」(Self)。
所謂成熟或健康是自己去發現、體會並承擔業力,不是被別人鑑別出一個病症名稱,或在「受害者心態」下淪為自憐自艾的囚奴,這樣才是對命運和業力之有意義的指認。
「我的分身不是高吾的一部分,卻仍屬於我。分身與我同在是有道理的,它存在的原因就在我的本質中、在我的業力裡。將分身的出現轉換成我的學習經驗,這能讓我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第八章)。「分身」相當於榮格心理學裡的「陰影」,許多問題或困擾可歸因於此。
「這些選擇和限制有很深的業力背景,我們只有在能夠以負責任的態度去覺察另一人的業力時,才能做出判斷。若非如此,最好不要妄加臆測,特別要避免以一般化的陳述去論及可能的業力背景 」(第八章論及同性戀的段落)。
三、大小宇宙共同安排的跨越門檻
既然「靈性人」不會生病,為什麼我們一定來物質塵世走一回,並遭遇病苦呢?如果命運是由業力塑造而成,我這一生的努力或者承擔苦難,是為了個人下一世有較好的命運嗎?
本書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來自靈性科學的洞見,這部分需要一些相關背景,但之前沒有接觸過人智學的讀者,也不是不可能進入。因為這些既是「事實」,就出現在我們週遭,其他不同領域、不同流派的深思者也有過類似的體悟和表達。重點不在於自立門戶、提出獨到的見解,而在於「真實」為何!
本書以「內在發展的挑戰」去看待當代人的心靈風景,又提出「人類已經跨越門檻」的說法。因為來到門檻之外的不熟悉疆域,於是遭遇錯覺、幻相、強烈的情緒、固著的執念,帶來混亂的內在風暴。那個「門檻」是什麼?誰設下的?為何跨越?
從「演化」的觀點,不論是前進或後退,大宇宙(世界)和小宇宙(人類)一直在變化流轉中,就像人的一生,可以用年月標記出歲數或者以幼青中老畫分出階段,但其實是人和世界都是一刻不停歇地變動中。
「門檻」象徵從某一個階段或狀態跨入下一個階段或狀態。每個人有獨特的生命歷程以及會經歷的「崁」,但全人類也在同一道命運河流裡,有共通的發展歷程。目前的時代就是「人類」已經跨越門檻,但「個別人」的覺察遲速有別,有些人是在不知不覺中、不由自主地來到門檻另一側,在未經預備之下遇見不熟悉的內在風景,因此造成困擾。
這道「門檻」,更直白地說,介於「人只是物質存有」和「人是身心靈三元性存有」的兩個領域之間。從當代的靈性熱潮和宗教復興等現象中,可嗅出端倪,越來越多人有超乎物質感官可以解釋的靈性經驗,也越來越多人不滿於被框限在對物質的解釋裡,並且敢於探索物質以外的界域。因此,「跨越門檻」的現象只能以一種承認靈性的科學去探索,才能獲得令人信服的成果。
於是在本書裡,讀者會看到以七大行星、十二黃道宮去描述或象徵人一生的發展歷程,對於人的組成、與動物植物礦物界的關係等的說明,會看到借用自童話或神話的類比,這些都是「靈性科學」的嘗試,企圖整合科學世界觀以及對靈性的肯認,提供給現代人一幅整全的生命觀。
四、診斷與治療
本書提出以靈性科學為本的心理治療和精神醫學,以充滿人性的温暖陪伴搭配藥物治療,以強化病人的「吾」(也就是靈性意志)為根本解決之道。
在診斷方面,「以人智學為導向的心理治療而言,診斷意味著區分出功能上的障礙是出現在自我組織、星辰身、以太身還是物質身,以此來理解症狀……這樣的鑑別診斷實際上需要完整的主流醫學訓練,再加上同樣完整的人智醫學培訓」(第十四章),「為了做出鑑別診斷,治療師需要了解詳細的過往病史,這本身已喚醒病人對自己的生命歷程的洞見!」(第十四章)。
在治療方面,「人智醫學的目標是:給予藥物以激發身體組織本身去克服疾病,而不是以療方暫時取代身體的某些功能。相同的原則也成為人智學內在發展之道的核心:不是依賴一位上師為你選擇冥想的方式,並將他的能量充滿在這個冥想裡,以化解弟子的業力叢結。相反地,透過啟蒙者所能提供的洞見做為輔助,一個人要自己選擇自己的內在道路」(第十一章)。
因為把精神病看作「失敗的啟蒙(或開悟)」,這是同一條內在發展的道路,只是走得偏或不偏的問題,因此,一般的內在修練工夫可當作預防的手段,也可能是病症初期的療癒方式,內在發展之道所追求的境界也就是康復的目標。
「詩人席勒在他的《美育書簡》裡表達,每個人內在都有一個理想的人。成為這個理想的人,就是人生的最高任務」(第四章),「席勒是首位將人描述為三元性存有的作家,並將這個概念與社會生活連結起來」(第十章)。
人智學創立者施泰納博士將意識到人的三元性或者「內在的理想之人」稱為「新時代的曙光經驗」,本書作者寫到「在這樣的經驗中,黯淡的靈性生活即將結束,而人類真正的靈—心存有(我們的 「高吾」或席勒所稱「我們內在的理想之人」)越來越能夠有意識地決定生命的意義和目的」(第十章)。
內在發展和心理/精神疾病的治療都同樣以「自由」為目標,也就是成為自己的主宰。「人智學的所有內容都可以幫助我們發展洞察力,透過努力與實修,經由學習和驗證,我們可以獲致深入的覺察與見解」(第六章),「如果現代人要在這個騷亂喧鬧的世界裡看清自己的生命任務,並獲得持續實現這個任務的力量,就必須在白日意識中覺察這股來自夜晚的動力」(第七章)。
關於這條內在發展之道如何在社會生活中實踐,作者寫到「每個人都走在自己的發展道路上,但也高度依賴其他人。所有人都認為自己的修練之道就是要清楚地覺察他人的能力和任務」(第七章)。
這是一條「我好,你也好」的路,更清楚地說是「大家都好,我才能好」的路。因為在介於物質和靈性的邊界/門檻上,我們會覺察到所有生命是連結在一起的,聲息相通,但同時「我」的確是個別而單獨的存在。這種「既一且多」、「即分又合」的領悟也是新時代的曙光經驗之一。
「意識心時代的任務是行善,特別是在社會生活、人與人之間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實現善。激勵人們行善的驅動力是心的力量,它在愛中與世界結合在一起。這條發展之道是一條中道,出自心的力量。一個人出於真實「願力」踏出的每一步,無論多麼微小,對自己和整體人類來說都很重要」(第七章)。
「時代精神」的病還是時代的「精神病」?
文/陳脩平
焦慮、沮喪、恐懼、偏執、強迫、暴躁、憤怒、懊悔、憂傷……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聽到人們掛在嘴邊的字眼,這些飄忽不定、來去無踪、自己也說不清楚的「情緒、感受、心情變化」,到達可診斷為某種「症」的距離有多遠?
大多數人身邊可能都有認識的人受這些症狀或疾病所苦。這幾乎已是確定的「時代現象」。身心症、精神官能症、精神病的發生率越來越高、發病年齡越來越下降,背後的原因為何?健康的源頭何處尋?療癒的希望存在嗎?
《門檻上的人》規模宏大地探索人類心靈/心理/精神疾病的起源及療癒方式。本書提供的知識面向相當多,內容也很深入,從靈性科學的核心出發,直指心理精神疾病的根源。
以下分享幾個我在編輯校訂過程中印象深刻的主題,包含童年逆境、命運與業力、大小宇宙共同安排的跨越門檻以及診斷與治療。
一、童年逆境
本書有一個未言明的底層概念是「靈性人」不會生病(這當然首先要先確認人的確是身心靈三重的存有,若沒有這一層的理解,就很難說什麼是「靈性人」,為節省篇幅起見,這個前提就先按下不表)。
「靈性」的意思本身就包含完整和健全,「靈性人」沒有肉身,不會有身體上的疾病,在完整和健全裡,也不會有心理和精神上的問題。這些疾病是在物質感官世界裡才會有的錯誤和偏差。
那麼純真的孩童剛由靈性世界來到凡塵俗世,是不是比較不會有心理和精神上的問題呢?這就和探問兒童期疾病或先天疾病的根源為何,是同樣的道理。我們都知道孩子的身體難免會受傷或生病,心理和精神亦然。
於是出現兒童或青少年的身心症狀來自週遭環境錯誤對待的這個想法,並有許多觀察和實證「童年逆境」對一個人一生有長遠的影響。與之相對的說法則是命定論,以天生體質或神祕默測的命運去解釋。
本書第十七章以「逃避路徑」的概念去剖析三個在青春期常見的精神問題,包括容易出現在女孩身上的問題——厭食症,典型的男孩症狀——心理病態行為,還有現今越來越普遍的各種成癮症。
所謂「逃避路徑」是指,這些症狀源自於年輕人的自我不願意真正進入身體,不願意活在這個世間或長大成人,或者想要略過現實的阻力,直接跳過成長的苦澀,進入偽成年,又或者自我無力承擔起此生的任務。
作者論及「目前(一九八〇年代)的心理學思維是在家庭環境中尋找致病的原因(例如,母親太強勢而父親軟弱,或者反過來的情況,以及童年時期壓力太大等)。這沒有辦法為治療奠定基礎,反而時常導致父母的罪惡感,這種感受不僅是毫無根據的,而且帶來負面影響。」
這不代表作者否認童年逆境的影響或支持命定論。而是說,作者承認人有「靈性」的層次,那部份是一個人的真正主宰。無論是後天環境或先天設定,都是這位主宰要去面對的,在逐漸成熟的過程中,一個人學習越來越能扛起自己、背負重擔,把這些先天或後天的限制與挑戰,視為這位主宰來到物質生命裡必須經歷的。
二、命運與業力
不論是承認人具有「靈性」組成部分或只接受人的「物質」存在,我們都會看到人的一生不脫「命運」的擺佈。對命運的看法可能有兩種:一切都是「隨機」或者一切都是「業力」。
「業力」(karma)在梵語裡的字面意思是「行動」或「作為」。它是因果律、起因和後果、作用與反作用。這是最古老的「科學」。在宇宙裡,任何出現過的都留下痕跡,那就是業力。對承認這一點的人來說,任何事都與命運及業力有關。
「只有當治療師遇見病人的吾,才有可能去思考那個業力是什麼。我們必須避免各種猜測。唯有對病人的內在存有保持深度的慈悲以及真正的愛,才能提供幫助」(第十七章)。「吾」是一個人的靈性部份,相應於榮格心理學裡的「自性」(Self)。
所謂成熟或健康是自己去發現、體會並承擔業力,不是被別人鑑別出一個病症名稱,或在「受害者心態」下淪為自憐自艾的囚奴,這樣才是對命運和業力之有意義的指認。
「我的分身不是高吾的一部分,卻仍屬於我。分身與我同在是有道理的,它存在的原因就在我的本質中、在我的業力裡。將分身的出現轉換成我的學習經驗,這能讓我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第八章)。「分身」相當於榮格心理學裡的「陰影」,許多問題或困擾可歸因於此。
「這些選擇和限制有很深的業力背景,我們只有在能夠以負責任的態度去覺察另一人的業力時,才能做出判斷。若非如此,最好不要妄加臆測,特別要避免以一般化的陳述去論及可能的業力背景 」(第八章論及同性戀的段落)。
三、大小宇宙共同安排的跨越門檻
既然「靈性人」不會生病,為什麼我們一定來物質塵世走一回,並遭遇病苦呢?如果命運是由業力塑造而成,我這一生的努力或者承擔苦難,是為了個人下一世有較好的命運嗎?
本書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來自靈性科學的洞見,這部分需要一些相關背景,但之前沒有接觸過人智學的讀者,也不是不可能進入。因為這些既是「事實」,就出現在我們週遭,其他不同領域、不同流派的深思者也有過類似的體悟和表達。重點不在於自立門戶、提出獨到的見解,而在於「真實」為何!
本書以「內在發展的挑戰」去看待當代人的心靈風景,又提出「人類已經跨越門檻」的說法。因為來到門檻之外的不熟悉疆域,於是遭遇錯覺、幻相、強烈的情緒、固著的執念,帶來混亂的內在風暴。那個「門檻」是什麼?誰設下的?為何跨越?
從「演化」的觀點,不論是前進或後退,大宇宙(世界)和小宇宙(人類)一直在變化流轉中,就像人的一生,可以用年月標記出歲數或者以幼青中老畫分出階段,但其實是人和世界都是一刻不停歇地變動中。
「門檻」象徵從某一個階段或狀態跨入下一個階段或狀態。每個人有獨特的生命歷程以及會經歷的「崁」,但全人類也在同一道命運河流裡,有共通的發展歷程。目前的時代就是「人類」已經跨越門檻,但「個別人」的覺察遲速有別,有些人是在不知不覺中、不由自主地來到門檻另一側,在未經預備之下遇見不熟悉的內在風景,因此造成困擾。
這道「門檻」,更直白地說,介於「人只是物質存有」和「人是身心靈三元性存有」的兩個領域之間。從當代的靈性熱潮和宗教復興等現象中,可嗅出端倪,越來越多人有超乎物質感官可以解釋的靈性經驗,也越來越多人不滿於被框限在對物質的解釋裡,並且敢於探索物質以外的界域。因此,「跨越門檻」的現象只能以一種承認靈性的科學去探索,才能獲得令人信服的成果。
於是在本書裡,讀者會看到以七大行星、十二黃道宮去描述或象徵人一生的發展歷程,對於人的組成、與動物植物礦物界的關係等的說明,會看到借用自童話或神話的類比,這些都是「靈性科學」的嘗試,企圖整合科學世界觀以及對靈性的肯認,提供給現代人一幅整全的生命觀。
四、診斷與治療
本書提出以靈性科學為本的心理治療和精神醫學,以充滿人性的温暖陪伴搭配藥物治療,以強化病人的「吾」(也就是靈性意志)為根本解決之道。
在診斷方面,「以人智學為導向的心理治療而言,診斷意味著區分出功能上的障礙是出現在自我組織、星辰身、以太身還是物質身,以此來理解症狀……這樣的鑑別診斷實際上需要完整的主流醫學訓練,再加上同樣完整的人智醫學培訓」(第十四章),「為了做出鑑別診斷,治療師需要了解詳細的過往病史,這本身已喚醒病人對自己的生命歷程的洞見!」(第十四章)。
在治療方面,「人智醫學的目標是:給予藥物以激發身體組織本身去克服疾病,而不是以療方暫時取代身體的某些功能。相同的原則也成為人智學內在發展之道的核心:不是依賴一位上師為你選擇冥想的方式,並將他的能量充滿在這個冥想裡,以化解弟子的業力叢結。相反地,透過啟蒙者所能提供的洞見做為輔助,一個人要自己選擇自己的內在道路」(第十一章)。
因為把精神病看作「失敗的啟蒙(或開悟)」,這是同一條內在發展的道路,只是走得偏或不偏的問題,因此,一般的內在修練工夫可當作預防的手段,也可能是病症初期的療癒方式,內在發展之道所追求的境界也就是康復的目標。
「詩人席勒在他的《美育書簡》裡表達,每個人內在都有一個理想的人。成為這個理想的人,就是人生的最高任務」(第四章),「席勒是首位將人描述為三元性存有的作家,並將這個概念與社會生活連結起來」(第十章)。
人智學創立者施泰納博士將意識到人的三元性或者「內在的理想之人」稱為「新時代的曙光經驗」,本書作者寫到「在這樣的經驗中,黯淡的靈性生活即將結束,而人類真正的靈—心存有(我們的 「高吾」或席勒所稱「我們內在的理想之人」)越來越能夠有意識地決定生命的意義和目的」(第十章)。
內在發展和心理/精神疾病的治療都同樣以「自由」為目標,也就是成為自己的主宰。「人智學的所有內容都可以幫助我們發展洞察力,透過努力與實修,經由學習和驗證,我們可以獲致深入的覺察與見解」(第六章),「如果現代人要在這個騷亂喧鬧的世界裡看清自己的生命任務,並獲得持續實現這個任務的力量,就必須在白日意識中覺察這股來自夜晚的動力」(第七章)。
關於這條內在發展之道如何在社會生活中實踐,作者寫到「每個人都走在自己的發展道路上,但也高度依賴其他人。所有人都認為自己的修練之道就是要清楚地覺察他人的能力和任務」(第七章)。
這是一條「我好,你也好」的路,更清楚地說是「大家都好,我才能好」的路。因為在介於物質和靈性的邊界/門檻上,我們會覺察到所有生命是連結在一起的,聲息相通,但同時「我」的確是個別而單獨的存在。這種「既一且多」、「即分又合」的領悟也是新時代的曙光經驗之一。
「意識心時代的任務是行善,特別是在社會生活、人與人之間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實現善。激勵人們行善的驅動力是心的力量,它在愛中與世界結合在一起。這條發展之道是一條中道,出自心的力量。一個人出於真實「願力」踏出的每一步,無論多麼微小,對自己和整體人類來說都很重要」(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