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推介《門檻上的人》之三

推介《門檻上的人》之三
「時代精神」的病還是時代的「精神病」?
文/陳脩平

焦慮、沮喪、恐懼、偏執、強迫、暴躁、憤怒、懊悔、憂傷……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聽到人們掛在嘴邊的字眼,這些飄忽不定、來去無踪、自己也說不清楚的「情緒、感受、心情變化」,到達可診斷為某種「症」的距離有多遠?

大多數人身邊可能都有認識的人受這些症狀或疾病所苦。這幾乎已是確定的「時代現象」。身心症、精神官能症、精神病的發生率越來越高、發病年齡越來越下降,背後的原因為何?健康的源頭何處尋?療癒的希望存在嗎?

《門檻上的人》規模宏大地探索人類心靈/心理/精神疾病的起源及療癒方式。本書提供的知識面向相當多,內容也很深入,從靈性科學的核心出發,直指心理精神疾病的根源。

以下分享幾個我在編輯校訂過程中印象深刻的主題,包含童年逆境命運與業力大小宇宙共同安排的跨越門檻以及診斷與治療

一、童年逆境

本書有一個未言明的底層概念是「靈性人」不會生病(這當然首先要先確認人的確是身心靈三重的存有,若沒有這一層的理解,就很難說什麼是「靈性人」,為節省篇幅起見,這個前提就先按下不表)。

「靈性」的意思本身就包含完整和健全,「靈性人」沒有肉身,不會有身體上的疾病,在完整和健全裡,也不會有心理和精神上的問題。這些疾病是在物質感官世界裡才會有的錯誤和偏差。

那麼純真的孩童剛由靈性世界來到凡塵俗世,是不是比較不會有心理和精神上的問題呢?這就和探問兒童期疾病或先天疾病的根源為何,是同樣的道理。我們都知道孩子的身體難免會受傷或生病,心理和精神亦然。

於是出現兒童或青少年的身心症狀來自週遭環境錯誤對待的這個想法,並有許多觀察和實證「童年逆境」對一個人一生有長遠的影響。與之相對的說法則是命定論,以天生體質或神祕默測的命運去解釋。

本書第十七章以「逃避路徑」的概念去剖析三個在青春期常見的精神問題,包括容易出現在女孩身上的問題——厭食症,典型的男孩症狀——心理病態行為,還有現今越來越普遍的各種成癮症。

所謂「逃避路徑」是指,這些症狀源自於年輕人的自我不願意真正進入身體,不願意活在這個世間或長大成人,或者想要略過現實的阻力,直接跳過成長的苦澀,進入偽成年,又或者自我無力承擔起此生的任務。

作者論及「目前(一九八〇年代)的心理學思維是在家庭環境中尋找致病的原因(例如,母親太強勢而父親軟弱,或者反過來的情況,以及童年時期壓力太大等)。這沒有辦法為治療奠定基礎,反而時常導致父母的罪惡感,這種感受不僅是毫無根據的,而且帶來負面影響。」

這不代表作者否認童年逆境的影響或支持命定論。而是說,作者承認人有「靈性」的層次,那部份是一個人的真正主宰。無論是後天環境或先天設定,都是這位主宰要去面對的,在逐漸成熟的過程中,一個人學習越來越能扛起自己、背負重擔,把這些先天或後天的限制與挑戰,視為這位主宰來到物質生命裡必須經歷的。

二、命運與業力

不論是承認人具有「靈性」組成部分或只接受人的「物質」存在,我們都會看到人的一生不脫「命運」的擺佈。對命運的看法可能有兩種:一切都是「隨機」或者一切都是「業力」。

「業力」(karma)在梵語裡的字面意思是「行動」或「作為」。它是因果律、起因和後果、作用與反作用。這是最古老的「科學」。在宇宙裡,任何出現過的都留下痕跡,那就是業力。對承認這一點的人來說,任何事都與命運及業力有關。

「只有當治療師遇見病人的吾,才有可能去思考那個業力是什麼。我們必須避免各種猜測。唯有對病人的內在存有保持深度的慈悲以及真正的愛,才能提供幫助」(第十七章)。「吾」是一個人的靈性部份,相應於榮格心理學裡的「自性」(Self)。

所謂成熟或健康是自己去發現、體會並承擔業力,不是被別人鑑別出一個病症名稱,或在「受害者心態」下淪為自憐自艾的囚奴,這樣才是對命運和業力之有意義的指認。

「我的分身不是高吾的一部分,卻仍屬於我。分身與我同在是有道理的,它存在的原因就在我的本質中、在我的業力裡。將分身的出現轉換成我的學習經驗,這能讓我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第八章)。「分身」相當於榮格心理學裡的「陰影」,許多問題或困擾可歸因於此。

「這些選擇和限制有很深的業力背景,我們只有在能夠以負責任的態度去覺察另一人的業力時,才能做出判斷。若非如此,最好不要妄加臆測,特別要避免以一般化的陳述去論及可能的業力背景 」(第八章論及同性戀的段落)。

三、大小宇宙共同安排的跨越門檻

既然「靈性人」不會生病,為什麼我們一定來物質塵世走一回,並遭遇病苦呢?如果命運是由業力塑造而成,我這一生的努力或者承擔苦難,是為了個人下一世有較好的命運嗎?

本書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來自靈性科學的洞見,這部分需要一些相關背景,但之前沒有接觸過人智學的讀者,也不是不可能進入。因為這些既是「事實」,就出現在我們週遭,其他不同領域、不同流派的深思者也有過類似的體悟和表達。重點不在於自立門戶、提出獨到的見解,而在於「真實」為何!

本書以「內在發展的挑戰」去看待當代人的心靈風景,又提出「人類已經跨越門檻」的說法。因為來到門檻之外的不熟悉疆域,於是遭遇錯覺、幻相、強烈的情緒、固著的執念,帶來混亂的內在風暴。那個「門檻」是什麼?誰設下的?為何跨越?

從「演化」的觀點,不論是前進或後退,大宇宙(世界)和小宇宙(人類)一直在變化流轉中,就像人的一生,可以用年月標記出歲數或者以幼青中老畫分出階段,但其實是人和世界都是一刻不停歇地變動中。

「門檻」象徵從某一個階段或狀態跨入下一個階段或狀態。每個人有獨特的生命歷程以及會經歷的「崁」,但全人類也在同一道命運河流裡,有共通的發展歷程。目前的時代就是「人類」已經跨越門檻,但「個別人」的覺察遲速有別,有些人是在不知不覺中、不由自主地來到門檻另一側,在未經預備之下遇見不熟悉的內在風景,因此造成困擾。

這道「門檻」,更直白地說,介於「人只是物質存有」和「人是身心靈三元性存有」的兩個領域之間。從當代的靈性熱潮和宗教復興等現象中,可嗅出端倪,越來越多人有超乎物質感官可以解釋的靈性經驗,也越來越多人不滿於被框限在對物質的解釋裡,並且敢於探索物質以外的界域。因此,「跨越門檻」的現象只能以一種承認靈性的科學去探索,才能獲得令人信服的成果。

於是在本書裡,讀者會看到以七大行星、十二黃道宮去描述或象徵人一生的發展歷程,對於人的組成、與動物植物礦物界的關係等的說明,會看到借用自童話或神話的類比,這些都是「靈性科學」的嘗試,企圖整合科學世界觀以及對靈性的肯認,提供給現代人一幅整全的生命觀。

四、診斷與治療

本書提出以靈性科學為本的心理治療和精神醫學,以充滿人性的温暖陪伴搭配藥物治療,以強化病人的「吾」(也就是靈性意志)為根本解決之道。

在診斷方面,「以人智學為導向的心理治療而言,診斷意味著區分出功能上的障礙是出現在自我組織、星辰身、以太身還是物質身,以此來理解症狀……這樣的鑑別診斷實際上需要完整的主流醫學訓練,再加上同樣完整的人智醫學培訓」(第十四章),「為了做出鑑別診斷,治療師需要了解詳細的過往病史,這本身已喚醒病人對自己的生命歷程的洞見!」(第十四章)。

在治療方面,「人智醫學的目標是:給予藥物以激發身體組織本身去克服疾病,而不是以療方暫時取代身體的某些功能。相同的原則也成為人智學內在發展之道的核心:不是依賴一位上師為你選擇冥想的方式,並將他的能量充滿在這個冥想裡,以化解弟子的業力叢結。相反地,透過啟蒙者所能提供的洞見做為輔助,一個人要自己選擇自己的內在道路」(第十一章)。

因為把精神病看作「失敗的啟蒙(或開悟)」,這是同一條內在發展的道路,只是走得偏或不偏的問題,因此,一般的內在修練工夫可當作預防的手段,也可能是病症初期的療癒方式,內在發展之道所追求的境界也就是康復的目標。

「詩人席勒在他的《美育書簡》裡表達,每個人內在都有一個理想的人。成為這個理想的人,就是人生的最高任務」(第四章),「席勒是首位將人描述為三元性存有的作家,並將這個概念與社會生活連結起來」(第十章)。

人智學創立者施泰納博士將意識到人的三元性或者「內在的理想之人」稱為「新時代的曙光經驗」,本書作者寫到「在這樣的經驗中,黯淡的靈性生活即將結束,而人類真正的靈—心存有(我們的 「高吾」或席勒所稱「我們內在的理想之人」)越來越能夠有意識地決定生命的意義和目的」(第十章)。

內在發展和心理/精神疾病的治療都同樣以「自由」為目標,也就是成為自己的主宰。「人智學的所有內容都可以幫助我們發展洞察力,透過努力與實修,經由學習和驗證,我們可以獲致深入的覺察與見解」(第六章),「如果現代人要在這個騷亂喧鬧的世界裡看清自己的生命任務,並獲得持續實現這個任務的力量,就必須在白日意識中覺察這股來自夜晚的動力」(第七章)。

關於這條內在發展之道如何在社會生活中實踐,作者寫到「每個人都走在自己的發展道路上,但也高度依賴其他人。所有人都認為自己的修練之道就是要清楚地覺察他人的能力和任務」(第七章)。

這是一條「我好,你也好」的路,更清楚地說是「大家都好,我才能好」的路。因為在介於物質和靈性的邊界/門檻上,我們會覺察到所有生命是連結在一起的,聲息相通,但同時「我」的確是個別而單獨的存在。這種「既一且多」、「即分又合」的領悟也是新時代的曙光經驗之一。

「意識心時代的任務是行善,特別是在社會生活、人與人之間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實現善。激勵人們行善的驅動力是心的力量,它在愛中與世界結合在一起。這條發展之道是一條中道,出自心的力量。一個人出於真實「願力」踏出的每一步,無論多麼微小,對自己和整體人類來說都很重要」(第七章)。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智學鍛鍊--八個基礎練習與行星的連結

八個基礎練習來自魯道夫.施泰納  整理撰文/孫承萱 照片來自NASA 行星的力量,以八個基礎練習作為思考行星與人間的連結。 八個層次的練習,也被稱為八正道,在人智學中是一個基礎的意識鍛鍊,如果可以每天進行這個鍛練,會是非常好的! 在施泰納的著作<<認識更高層的世界>>一書中,寫到十六瓣蓮花的開展,最近與各位分享的八正道的練習,正是協助發展我們內在蓮花的基礎鍛鍊。 照片來自thelocal.se 星期日對應到的是太陽。 「星期日【正思維】Right Judgment(正確的判斷) 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在完全充分的考量之下決定。讓任何未加思索的行動,每一件無意義的作為遠離我們的心魂。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應當有充足完備的理由,並且拋開無意義的行為舉止。一旦確認了決定的正確性,便秉持內在的信念,堅持到底。 這就是所謂的 正思維。」 太陽帶來和諧的能量與存在的特質。 靜靜地陪伴宇宙間所有的存在互動、位移,觀照著整個宇宙的狀態,以無私的姿態安靜的尊重彼此。 太陽也在整個宇宙創造出一個充滿光亮的空間,在那空間中,一呼一吸帶著和諧與平靜的溫暖。 在這一天,我們在內心邀請太陽的力量進入,協助我們將意識延伸到太陽的姿態,他的奉獻、安靜、寬容與周全。 每個人都有內在道德性的直覺,當我們連結到太陽的力量時,很容易能感受到那股和諧能量與安靜的感受,我們試著將正思維帶入星期日的生活中,將有機會更認識自己的某個面向。 照片來自medium.com 星期一對應到的是月亮。 「星期一 【正語】Right Speech/ Word(正確的話語) 對努力提升靈性發展的人而言,應當只說有意義的話語。只為說話而說話,只為消磨時間的閒談,這些情況都有害。要避免一般性、主題混雜或沒有連貫的對話。這不意味著個人必須關閉與他人的互動,而是應該在交談中一步一步發展出有意義之事,說話及回答都經過各種角度的思考,沒有原因絕不說話--寧可保持沉默。 每個人應試著不說太多,也不說太少的話。首先安靜傾聽,然後再反省所說過的話。 這就是所謂的 正語。」 月亮在宇宙中彷彿一面通透的鏡子,純粹地反射、映照一切的發生。 人類透過言語傳達內心的思考、心之所向,言語映照著內心的某個面向,心魂被言語映照,言語有可能成為行動的前導。我思考、關注的面向可能成為我與朋友談話的內容,我內心想做的事,透過言語傳遞給...

邁凱爾節與人類心魂的力量 第一講

邁凱爾節與人類心魂的力量(GA223)第一講 一九二三 年九月二十七日,維也納 翻譯:孫承萱 校訂:陳脩平 校對:尤清、丁力藺、黃妃釧、陳佩侰 繪圖:Shelly Caskey(from Pinterest) 今日,當人們談起人智學時,出現許多錯誤的陳述,其一是認為人智學是智性的,過於重視科學思維,且沒有考量到人類 性情 (Gemüt)的需要。因此,我選擇以 人智學 和人類 性情 作為這個短講系列的主題,能夠在維也納對各位親愛的朋友們分享這個主題,我感到十分滿足。 在過去三、四個世紀的文明理智發展中,人類的 性情 確實完全被排除在認知領域之外。如今,人們不厭其煩地堅持認為,我們不能止步於單調枯燥、實事求是的理智所能理解的事物。儘管如此,當人們需要獲取知識時,仍然完全依賴智力。另一方面,人們不斷強調人類的 性情 應該重新發揮作用,但卻沒有給它機會。我們沒有給人類 性情 任何機會去接觸任何宇宙奧祕,並且把 性情 的活動範圍限縮在與一個人最密切相關的事物上,也就是那些只以最個人化的方式所決定的事情上。 今天,我們先以歷史回顧的方式探討在人類進化的早期階段, 性情 如何在認知的過程中發揮作用。遠古以前,人類努力想要明白自己是如何進入世界、宇宙並參與在不斷變化的時代裡,那時, 性情 能夠召喚宏偉而強烈的圖象來到人類心魂之前,以照亮人類的認知之路。在人類 性情 仍然能對世界觀(Weltanschauung*)做出某程度貢獻的年代裡,這些圖象確實構成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它們代表廣大而全面的宇宙聯繫,並確定人類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校註:德語「世界觀」的涵義則是「著眼世界之上」,是德國知識論中所使用的詞彙,指的是「廣泛世界的觀念」,它是一種人類知覺的基礎架構,透過它,一個人可以理解這個世界並且與它互動。) 為了建立一些基礎,讓我們可以進一步研究人智學觀點下的人類 性情 ,今天我想向各位介紹一個宏偉莊嚴的圖象,它在過去曾經發揮我剛才所說的那種作用。同時,這個圖象也尤其適合以新的方式再次呈現於人類心魂之前,我們也將談到這一點。我想提的這個圖象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是,它對人類意識的重要性已經逐漸、部分消失,另一部分則因為誤解而陷入泥淖: 我指的是 邁凱爾與龍衝突、戰鬥的圖象 。許多人仍然深受其影響,但其更深刻的意涵要不是十分模糊,要不就是被誤解。它與人類...

新書訊《形式與自由之間——養育青少年》

認識青少年的第二本書 ——形式與自由之間 這是我們出版Betty老師的第二本書。老師已在今年初跨越門檻,進入另一個意識狀態,我們依約完成她的第二本書,同時也感覺她在另一個國度,仍然關注並愛著這裡的青少年。 三元生活實踐社2020年出版的《守護生命之火》是Betty老師的第一本繁體中文書,著重在10-14歲的年齡段(所謂的中學生),因為青春期提早來臨,身體已成熟但心智、情緒及大腦控制能力尚不足,容易受到各種誘惑做出錯誤判斷,故將這段期間稱為「脆弱的斷層」,並在書中提供許多教學和教養的建議。 2025年三月上市的《形式與自由之間》則接續這個主題,著重在15-21歲(高中到大學階段)。第一部探討青少年的本質,第二部呈現青少年的世界,第三部帶領讀者面對青少年的挑戰。 這是一本觀點與實務兼具的著作,可以當作「理論」書,深思由心—靈觀點看待下的成長中人,也可當作「工具」書,取法書中提到的許多教養與應對態度。 作者有五十多年華德福教育的經驗,曾創立華德福高中、師訓中心並參與美國的公立華德福學校運動,還曾將華德福的教學理念與青少年觀護所合作。 本書是她漫長人生旅程的智慧結晶,發想於1978年,初版於1988年,2009年再版,2021年第三版進行大幅修訂,增添更符合當代情況的觀察與建議。 時代越是變化萬千,我們越是需要與時俱進地學習。表面上看起來,年輕人似乎比我們「適應良好」,各種科技產品比我們上手、善於掌握四通八達的各式資訊,但真的是這樣嗎?成長就只是為了適應社會嗎?年輕人的心與靈在渴求什麼?他們的成熟是否朝著認識自己的方向,還是只變得世故? 在台灣很受觀迎的《簡單父母經》作者金•約翰•培恩推薦:「這本關於養育青少年的稀有之書,在未來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每當有父母問我,想了解青少年的行為:這樣正常嗎?我就推薦《形式與自由之間》,我有信心這本書可以提供父母需要的認知,並打開一條通道,與孩子建立更深刻而持久的連結。」 另外有多本書被譯為華文的知名作者史提夫・畢度夫在推薦序裡寫:「貝蒂・施特利是個非常特立獨行的人,超過半世紀以來都在和青少年工作,在矯正機關這樣艱難的處境下,也在華德福學校這樣溫和的環境裡。早在我們大多數人出生之前,她就一直在想著並愛著難相處的青少年,但她的觀點是完全新穎並切合當代的。」(畢度夫在台灣的出版有《順應人性》,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