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門檻上的人》之二
同一條道路的陰暗與光亮
文/陳脩平
《門檻上的人》從「內在發展」(也可稱之為「心靈成長」)的角度去探討心理與精神上的危機與疾病。在症狀的觀察、判別與診斷以及治療方式上,有別於一般的心理治療和精神醫學,但並不脫離「科學與實證」的方法。
對人類的心靈/心理/精神現象有興趣的朋友,想知道在這個領域裡什麼叫做異常或病態,那是如何形成的、可以如何預防、又要如何治療,可從本書的獨到見解中獲得啟發。
本書以「人一生的發展」為脈絡去看待症狀與疾病,可說是「全人的」或「整合的」取向。作者從人智學靈性科學出發,介紹人如何「入身」(進入此生)與「離身」(離開此世),也用這一入一出的「動力」以及過程中的「形變」去說明在各年齡階段可能出現的心靈/心理/精神現象。
對於所謂偏離、異常或病態現象的診斷,也同樣用入身及離身的「動力」是否過早或過晚出現、過強或過弱、太多出現在頭部或四肢或循環系統,還有「形變」過程中可能受到的干擾等去分析。
書中做為舉例提過的症狀或疾病包含:自閉症、厭食症、心理病態行為、成癮症、歇斯底里;還有比較屬於精神官能症的憂鬱、焦慮、強迫、恐懼及人格改變;比較嚴重的思覺失調。還論及當代的文化現象,例如追求靈性經驗或加入異端教派等。
第十一章〈向內之道的陰影〉末尾,作者大膽又肯切地寫下:
我們可以毫不牽強地說,精神病是「失敗的啟蒙(開悟)」!在前面的章節裡,我們探討過「現代的啟蒙」或修練之道如何開展。這與精神病是同一條路,但在修練之道上是以一種健康的方式在完全清醒的意識下進行的。
這樣的「結論」怎麼來的?若理解本書前十章的脈絡,便能領會於心。啟蒙或開悟是一股朝向「知曉」與「合一」的道路,是人類天生的需求與渴望。只是這條如羊腸小徑般的「中道」艱險困阻,一不小心就落入旁側,同一條路的光亮與陰暗,可說是相伴相生。
第十四章〈診斷與治療的觀點〉,作者透露出閃著微光的、希望的方向:
如果討論的焦點跟受苦有關,治療師可以談談接受過去業力的必要性,那是今生的起點……我們藉由克服阻力才能療癒過往的業力,並實現通往未來的發展。
於是我們開始明白「我就是我的命運」,也就是說,「命運屬於我,就如同我的身體和自我意識屬於我。對抗命運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會變成我與自己的戰爭。我必須接受『我現在的狀態』,從這裡開始踏上發展之道」。
這就像是接管一家商店並且要持續經營一樣;在承接之初,會有資產和負債。否認這些負債是沒有意義的……唯一有意義的問題是,如何以現有的資產償還負債。我們會發現舊的負債清償了,同時新的負債又形成了。
了解到生命是持續發展的過程,這是一條漫漫長路,當下是這條路的一部分,每跨出一步,未來就變得不一樣,這份領悟可能是病史探詢階段的第一個成果,因此,治療的元素已在其中。
朝向療癒的第一個要求是克服自憐。克服自憐的同時,還要對未來有初步的認識,一開始只看得到近期(幾天或幾週內)的事情,然後逐漸拓展到發現此生的主題,這個主題已在過往的經歷裡出現,也會持續到未來,直到我們嚥下最後一口氣。
雖然這個主題本身沒有改變,但我們會發現相同的問題總是會一再回來,出現在更高的層次上,這個事實可以幫助我們確認自己在這條發展之道上的進展……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會一次又一次地遇到自己的「本性」。我們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轉化這些性格成為積極正向的目標,將會決定下一生的起點。這一切就在我們自己的掌握中!
同一條道路的陰暗與光亮
文/陳脩平
《門檻上的人》從「內在發展」(也可稱之為「心靈成長」)的角度去探討心理與精神上的危機與疾病。在症狀的觀察、判別與診斷以及治療方式上,有別於一般的心理治療和精神醫學,但並不脫離「科學與實證」的方法。
對人類的心靈/心理/精神現象有興趣的朋友,想知道在這個領域裡什麼叫做異常或病態,那是如何形成的、可以如何預防、又要如何治療,可從本書的獨到見解中獲得啟發。
本書以「人一生的發展」為脈絡去看待症狀與疾病,可說是「全人的」或「整合的」取向。作者從人智學靈性科學出發,介紹人如何「入身」(進入此生)與「離身」(離開此世),也用這一入一出的「動力」以及過程中的「形變」去說明在各年齡階段可能出現的心靈/心理/精神現象。
對於所謂偏離、異常或病態現象的診斷,也同樣用入身及離身的「動力」是否過早或過晚出現、過強或過弱、太多出現在頭部或四肢或循環系統,還有「形變」過程中可能受到的干擾等去分析。
書中做為舉例提過的症狀或疾病包含:自閉症、厭食症、心理病態行為、成癮症、歇斯底里;還有比較屬於精神官能症的憂鬱、焦慮、強迫、恐懼及人格改變;比較嚴重的思覺失調。還論及當代的文化現象,例如追求靈性經驗或加入異端教派等。
第十一章〈向內之道的陰影〉末尾,作者大膽又肯切地寫下:
我們可以毫不牽強地說,精神病是「失敗的啟蒙(開悟)」!在前面的章節裡,我們探討過「現代的啟蒙」或修練之道如何開展。這與精神病是同一條路,但在修練之道上是以一種健康的方式在完全清醒的意識下進行的。
這樣的「結論」怎麼來的?若理解本書前十章的脈絡,便能領會於心。啟蒙或開悟是一股朝向「知曉」與「合一」的道路,是人類天生的需求與渴望。只是這條如羊腸小徑般的「中道」艱險困阻,一不小心就落入旁側,同一條路的光亮與陰暗,可說是相伴相生。
第十四章〈診斷與治療的觀點〉,作者透露出閃著微光的、希望的方向:
如果討論的焦點跟受苦有關,治療師可以談談接受過去業力的必要性,那是今生的起點……我們藉由克服阻力才能療癒過往的業力,並實現通往未來的發展。
於是我們開始明白「我就是我的命運」,也就是說,「命運屬於我,就如同我的身體和自我意識屬於我。對抗命運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會變成我與自己的戰爭。我必須接受『我現在的狀態』,從這裡開始踏上發展之道」。
這就像是接管一家商店並且要持續經營一樣;在承接之初,會有資產和負債。否認這些負債是沒有意義的……唯一有意義的問題是,如何以現有的資產償還負債。我們會發現舊的負債清償了,同時新的負債又形成了。
了解到生命是持續發展的過程,這是一條漫漫長路,當下是這條路的一部分,每跨出一步,未來就變得不一樣,這份領悟可能是病史探詢階段的第一個成果,因此,治療的元素已在其中。
朝向療癒的第一個要求是克服自憐。克服自憐的同時,還要對未來有初步的認識,一開始只看得到近期(幾天或幾週內)的事情,然後逐漸拓展到發現此生的主題,這個主題已在過往的經歷裡出現,也會持續到未來,直到我們嚥下最後一口氣。
雖然這個主題本身沒有改變,但我們會發現相同的問題總是會一再回來,出現在更高的層次上,這個事實可以幫助我們確認自己在這條發展之道上的進展……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會一次又一次地遇到自己的「本性」。我們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轉化這些性格成為積極正向的目標,將會決定下一生的起點。這一切就在我們自己的掌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