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十一月份的美德鍛練:天蠍座(2024新)

十一月份的美德鍛練:天蠍座
耐心帶來領悟

演講/莉莎·羅美洛(Lisa Romero)
編輯/陳脩平
審訂/尤清
每月美德分享請訂閱:http://www.youtube.com/@AstralArc-
本文根據2024年十一月份的講座: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vxsirN-6N4

耐心,常常被視為一種忍耐、寬容,甚至是面對眼前事情的一種放棄、退縮;好像你無能為力,或者你必須等待才能行動,這種耐心也是重要的。但是當我們真正將耐心視為一種美德時,美德與善聯繫在一起、與靈性世界的流動聯繫在一起。

美德與神聖的屬性(神性)有關,但我們傾向於改變它們,讓美德的屬性變得比較人性。我們審視人們一般的思維方式和存在方式,並根據自己現在的程度在哪裡去評估這些美德,以自己現在的狀態去決定「耐心」的意思是什麼。

但在神聖的意義上,耐心是指我們在以某種方式連結上更大的時間範圍。可以這麼說,耐心引導我們與時代之靈合作,時代之靈是掌權天使的層級,統治著億萬年的時間,讓人類在其中能夠採取自己的步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

當我們研究靈性年時,在某種程度上,我們覺察到時間不是線性的,不是從這一點到那一點,有一個直線距離。時間更像是一個漩渦,一個發展中的漩渦。這樣去理解時間是很有幫助的,因為我們經常發現自己在發展過程中,似乎又回到類似的問題,或者再次遇到和以前相同的事情。

這可能會使人失望,我以為我已經超越了那一點,或者我以為自己已經完成了那件事,但最後又繞回同樣的地方、經歷相同的遭遇,甚至曾經領悟過的某些啟示,之後也要再被揭露一次,因為我們到達成長與演化的時間漩渦裡中的新的一個點。

因此,當我們考慮到這一點,並認識到更大的時間跨度時,便能明白耐心並不是一種在時間中等待、寬容或屈服於現實;而其實是去參與和投入,去體認我們正是在這樣變化中的(時間)漩渦裡前進的。

有時候我們感覺自己好像在倒退,但實際上,在這轉變中的漩渦裡,我們其實在前進。就像行星在大宇宙裡的運動,在一個柏拉圖年的循環裡,行星再次倒退回到同一個點,但角度程度略有不同。

當我們探索更多這些宇宙性的圖像,而較少採取唯物主義的觀點,就可以開始感覺到,即使是美德也需要我們將自己擴展延伸到宇宙,而不是讓自己停留在唯物主義的想法裡。這對現代人來說很困難,因為在這個物質至上的時代裡,人們很難真正建立宇宙性的觀點。

這意味著我們要去審視唯物主義如何影響我們的思考,以至於我們以時間和空間的觀點去看待世界與生命,而不是以更宏大的宇宙性觀點去看。靈性存有是用宏大的宇宙性觀點在工作,祕修者和啟蒙者也是。

有些事情現在已經就位,但還沒有完全顯現,也或許不會在今生中開展。當我們採取更宏大的宇宙觀看待生命時,便可以開始從靈性角度看出這些事情。

人們太過執著於當下,隨著年紀增長,某些人可能會開始放鬆自己的觀點,只要去想想實際上在生命中發生的事,在時間的進展裡出現的事,當下,你或許無法完全理解事情為什麼會發生,但是當到達一個新的生命階段,再回望時,就會發現,啊,那些事情已經變成了別的東西。

不一定是我們做了什麼,讓那樣的轉變發生,而是時間改變了它們,因為其他事件或其他際遇帶來的轉化。這就是我們前進的方向的,我們在尋找自己與事物、時間、空間的連結或相關性,但那與我們到目前為止所做的事無關。

我們一直在做對照和比較,這是現在、那是過去,這是現在、那是未來,我在這裡、你在那裡。這種二元對立是唯物主義的思考方式,它在某個時間點上有其用處,但人類整體正在走向以太領域,以太裡的事情是相對性的,以太當然也幫助我們改變與時間的關係。

我想很多人都感覺到時間似乎在加速,實際上從感官體驗到的時間在加快。但在其他體驗層面上,時間似乎是在擴大或加深。所以說,人們正試著從存在、活著(being)轉變為生成、變化(becoming),在生成變化中,事物之間的關係是相對性的,我們與時間的關係也不再是線性時空中的體驗,線性時空存在於二元對立裡,而不是在相對性中。

當我們朝向這種相對性時,我們開始明白對自己、對他人、對不斷開展愛的偉大任務,我們可以懷抱最深的耐心。那麼我們便會問,耐心的作為在這個更大的時間跨度中看起來如何?我們可以設想像是種植一棵橡樹之類的事情,我們知道自己不一定會看到那棵樹的完整發展。

在耐心的美德裡,我們還可以把這樣愛的作為進一步延展,我們知道自己今日的作為中,有些是愛的作為,它們會持續活著,我們也許不會在下個禮拜、下個月或甚至這一生裡見到它的成果,但這些愛的作為在時機成熟時,自會開花結果。

從這樣的姿態中,我們可能會找到將我們與更大的時間跨度聯繫起來的行動,這樣我們就可以鍛鍊耐心的美德。各位可能需要花些時間去找那是什麼行動,但是當你能夠每天做一件這樣的事時,有可能是把耐心應用到冥想練習,或者應用在其他外在事物相關的作為上,那麼你就抓住這股意志之流,感覺它在你頭頂上方,從臉部的前方傾瀉到胸部和心臟。

祝福各位有個美好的十一月份,讓自己去設想億萬年的存在時間。

***
十二種心境——天蠍座

存在消耗著存有。
然而存有護持著存在。
在行動中,成長消失,
在變化裡,行動暫停。
在消長盛衰的諸界裡,
在模鑄成形的磨練中,
一切存有維繫著存有。

***

Existence consumes the being.
Yet in being, existence is held.
In activity, growth disappears,
In becoming, activity pauses.
In worlds that prevail and punish,
In the chastening that shapes and forms,
All-being sustains the beings.

***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智學鍛鍊--八個基礎練習與行星的連結

八個基礎練習來自魯道夫.施泰納  整理撰文/孫承萱 照片來自NASA 行星的力量,以八個基礎練習作為思考行星與人間的連結。 八個層次的練習,也被稱為八正道,在人智學中是一個基礎的意識鍛鍊,如果可以每天進行這個鍛練,會是非常好的! 在施泰納的著作<<認識更高層的世界>>一書中,寫到十六瓣蓮花的開展,最近與各位分享的八正道的練習,正是協助發展我們內在蓮花的基礎鍛鍊。 照片來自thelocal.se 星期日對應到的是太陽。 「星期日【正思維】Right Judgment(正確的判斷) 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在完全充分的考量之下決定。讓任何未加思索的行動,每一件無意義的作為遠離我們的心魂。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應當有充足完備的理由,並且拋開無意義的行為舉止。一旦確認了決定的正確性,便秉持內在的信念,堅持到底。 這就是所謂的 正思維。」 太陽帶來和諧的能量與存在的特質。 靜靜地陪伴宇宙間所有的存在互動、位移,觀照著整個宇宙的狀態,以無私的姿態安靜的尊重彼此。 太陽也在整個宇宙創造出一個充滿光亮的空間,在那空間中,一呼一吸帶著和諧與平靜的溫暖。 在這一天,我們在內心邀請太陽的力量進入,協助我們將意識延伸到太陽的姿態,他的奉獻、安靜、寬容與周全。 每個人都有內在道德性的直覺,當我們連結到太陽的力量時,很容易能感受到那股和諧能量與安靜的感受,我們試著將正思維帶入星期日的生活中,將有機會更認識自己的某個面向。 照片來自medium.com 星期一對應到的是月亮。 「星期一 【正語】Right Speech/ Word(正確的話語) 對努力提升靈性發展的人而言,應當只說有意義的話語。只為說話而說話,只為消磨時間的閒談,這些情況都有害。要避免一般性、主題混雜或沒有連貫的對話。這不意味著個人必須關閉與他人的互動,而是應該在交談中一步一步發展出有意義之事,說話及回答都經過各種角度的思考,沒有原因絕不說話--寧可保持沉默。 每個人應試著不說太多,也不說太少的話。首先安靜傾聽,然後再反省所說過的話。 這就是所謂的 正語。」 月亮在宇宙中彷彿一面通透的鏡子,純粹地反射、映照一切的發生。 人類透過言語傳達內心的思考、心之所向,言語映照著內心的某個面向,心魂被言語映照,言語有可能成為行動的前導。我思考、關注的面向可能成為我與朋友談話的內容,我內心想做的事,透過言語傳遞給...

華德福學校的音樂教育

演講/ J udith Clingan 撰文/林妍伶 ==================================== Judith Clingan 是澳洲知名音樂家,從事音樂教學六十餘年 , 投入華德福教育長達三十年,遍歷澳洲各地、紐西蘭、印度、台灣、中國等地的華德福學校及師訓機構,作育英才無數,帶領 Wayfarers ( 旅行者合唱團 ), 陪伴青少年在巡迴演出過程中學習 、 熱愛 、 分享音樂 , 著有 《 Play On : 直笛、其他管樂器在華德福音樂教育的運用 》 。 本文集合 2018 年五月份 Judith 老師來台為中文版新書宣傳時,對華德福教育中的音樂教學所提點的看法,由全程陪同新書宣傳活動的林妍伶老師整理撰文。 ==================================== 幼兒階段的音樂體驗 在 澳洲與許多其他國家,音樂教育不被重視,有些政府甚至認為等到孩子長大一點再開始 接觸音樂 即可,所以許多 學校在 幼稚園、國小階段沒有音樂課。然而,我在匈牙利學習音樂教育時,了解到音樂對越小年紀的孩子越是重要,所以,萬一學校無法持續在國 小 、 國中、 高中提供音樂課程 的話 , 那麼 寧可 把資源放 在幼小 階段的孩子, 盡可能給予合適 他們 的音樂 課程 。 既然我們現在要探討華德福 教育 ,就應該了解施泰納的看法。施泰納曾說,唱歌是最重要的事。首先,他表示音樂非常重要,我們為了培養孩子的音樂性,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跟孩子一起唱歌。在孩子生活中出現的大人,需要每天經常在孩子面前唱歌。有些音樂教育家表示母親懷胎時,就應該經常唱歌,讓腹中胎兒聆聽、感受歌聲帶來的震動。  或許華德福與非華德福教育最大的差異是給孩子的音樂類型。施泰納說孩子年幼時,到他們八、九歲的階段,最需要的環境是「善」與「愛」。因此孩子年幼時,我們應該提供他們 充滿 愛的氛圍,並且用歌唱來傳達。孩子還在襁褓階段時,給他們廣播或 CD 的音樂,對他們來說幫助不大,事實上,最好不要給這個階段的孩子用科技產品發出的聲音。實驗指出,將兩盆植物放置於不同空間,一盆接觸嘈雜大聲的音樂,過了一陣子,這盆植物死了;另一盆處在優美樂音之下的植物則欣欣向榮。  另一個差異是,施泰納重視人...

新書訊《形式與自由之間——養育青少年》

認識青少年的第二本書 ——形式與自由之間 這是我們出版Betty老師的第二本書。老師已在今年初跨越門檻,進入另一個意識狀態,我們依約完成她的第二本書,同時也感覺她在另一個國度,仍然關注並愛著這裡的青少年。 三元生活實踐社2020年出版的《守護生命之火》是Betty老師的第一本繁體中文書,著重在10-14歲的年齡段(所謂的中學生),因為青春期提早來臨,身體已成熟但心智、情緒及大腦控制能力尚不足,容易受到各種誘惑做出錯誤判斷,故將這段期間稱為「脆弱的斷層」,並在書中提供許多教學和教養的建議。 2025年三月上市的《形式與自由之間》則接續這個主題,著重在15-21歲(高中到大學階段)。第一部探討青少年的本質,第二部呈現青少年的世界,第三部帶領讀者面對青少年的挑戰。 這是一本觀點與實務兼具的著作,可以當作「理論」書,深思由心—靈觀點看待下的成長中人,也可當作「工具」書,取法書中提到的許多教養與應對態度。 作者有五十多年華德福教育的經驗,曾創立華德福高中、師訓中心並參與美國的公立華德福學校運動,還曾將華德福的教學理念與青少年觀護所合作。 本書是她漫長人生旅程的智慧結晶,發想於1978年,初版於1988年,2009年再版,2021年第三版進行大幅修訂,增添更符合當代情況的觀察與建議。 時代越是變化萬千,我們越是需要與時俱進地學習。表面上看起來,年輕人似乎比我們「適應良好」,各種科技產品比我們上手、善於掌握四通八達的各式資訊,但真的是這樣嗎?成長就只是為了適應社會嗎?年輕人的心與靈在渴求什麼?他們的成熟是否朝著認識自己的方向,還是只變得世故? 在台灣很受觀迎的《簡單父母經》作者金•約翰•培恩推薦:「這本關於養育青少年的稀有之書,在未來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每當有父母問我,想了解青少年的行為:這樣正常嗎?我就推薦《形式與自由之間》,我有信心這本書可以提供父母需要的認知,並打開一條通道,與孩子建立更深刻而持久的連結。」 另外有多本書被譯為華文的知名作者史提夫・畢度夫在推薦序裡寫:「貝蒂・施特利是個非常特立獨行的人,超過半世紀以來都在和青少年工作,在矯正機關這樣艱難的處境下,也在華德福學校這樣溫和的環境裡。早在我們大多數人出生之前,她就一直在想著並愛著難相處的青少年,但她的觀點是完全新穎並切合當代的。」(畢度夫在台灣的出版有《順應人性》,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