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攝於2016年7月29日生機互動農法堆肥工作坊
文/ 孫承萱
重新閱讀《以靈性指引社群建造》這本書的時候,我正好反覆思索著的是在整體農業運動中,生機互動農法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我們作為實踐者的態度,或者說我們的任務與意義又是什麼?
農業是不是漸漸被視作只是生產食物的一種手段?面對當代大部分已經工業化發展的農業,我們還有沒有可能爭取出一點空間去創造我們想看見的改變?甚至有時當農友們試圖要熱血地去捍衛土地正義的時候,卻因為農務繁忙、身體的疲勞、土地所有權等等各種環境中的影響令人感到頹然無力,因此,社群好重要。
夥伴脩平曾在一篇分享三元社會與社群支持農業的文章裡寫下:「經濟的原意是人類在大地上生活,運用自然界的資源加上人類的創意和勞力,轉換為生活所需的各樣物品,並且在不同能力與才華的人群之中互通有無地進行交易。因此以『博愛』為經濟生活的最高指導原則,因為大地是無償地提供、付出,人類再加工所製成的產品,也應如大地一般無私地交流、分享。」
大地慷慨地供養萬物所需,地球不能僅被視為充滿可用資源的星球,在地球上的人類也不該貪婪的奪取剝削和利用,利用資源耗盡後就尋找能替代地球的第二顆星球... 不論我們手邊的工具是什麼,能夠盡力創造讓地球恢復健康的機會也就是人類未來存活的機會。
倘若我們試著運用博愛的精神來打造能夠促成改變的社群,怎麼開始?
翻開書,於是讀到莉莎老師的話語:
「因此,作為一位靈性研究者,對反的意見是可以理解的事實。當我們聆聽其他人的意見時,我們不覺得要捍衛自己的觀點或貶低有不同看法的人,相反地,我們要試著從同行求道者的身上獲得洞察,去看見我們自己還沒直接經歷到的那些面向。」
近來時常被家中的青少年嘲笑花時間做「無用的冥想」,但那些冥想、內在鍛鍊卻賦予了我一種穩定的力量,透過持續與「八正道」工作,這些話語住進了我的心裡,每當有不確定、不同意的情況下,某些特定的關鍵字會浮現腦海,它們是一種提醒、也帶來靈感,至少,在衝突發生的當下我們能練習用另一隻眼睛去觀照自己如何採取回應。
「八正道的真正作用是去轉化『我』成為靈性意識的載體(即高我)。」
就如同我們在園子裡試著透過堆肥以及運用生機互動農法配方去「轉化」土壤,農園裡的工作由於是紮實的體力活,一步一腳印,堆肥就是得透過巧妙的材料組合(前輩都說掌握好碳氮比來做堆肥)並經過一段時間才會產生質變,總之,不去開始就不可能有成果。
同樣的,心靈的土壤也極度需要受到重視,如果有愈多的人能夠於內在找到和平,相信現代人的忙碌焦慮和緊張趨勢將得到緩解。
最後,我想分享莉莎老師充滿靈性洞見的話語做為打造社群的提醒:
「如果其他的靈性觀點也能使我們強壯,那麼,為什麼走在靈性之道上的人們之間會有那麼多的分歧與爭端呢? 許多團體裡的人們面臨這個問題,這些人共同努力去建立與靈性洞察的連結;但這些團體的成員之間出現困難的社會性問題。
原因之一是,若人們在追尋的靈性洞見只是為了取得更多的個人知識,或是為了確定之前已形成的個人信念,便會扭曲那洞見本身。為了改善自己與為了加強對他人付出的能力而追求靈性知識,這兩者有非常不同的結果。」
獻給所有在各地打造靈性社群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