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Judith Clingan
撰文/林妍伶
====================================
Judith Clingan是澳洲知名音樂家,從事音樂教學六十餘年,投入華德福教育長達三十年,遍歷澳洲各地、紐西蘭、印度、台灣、中國等地的華德福學校及師訓機構,作育英才無數,帶領Wayfarers(旅行者合唱團),陪伴青少年在巡迴演出過程中學習、熱愛、分享音樂,著有《Play On:直笛、其他管樂器在華德福音樂教育的運用》。
本文集合2018年五月份Judith老師來台為中文版新書宣傳時,對華德福教育中的音樂教學所提點的看法,由全程陪同新書宣傳活動的林妍伶老師整理撰文。
====================================
家庭層面
二十多年前,我曾經造訪冰島的鄉下地區,發現他們的三歲小孩竟然能夠唱出優美的旋律,音準也很棒。這令我非常驚訝,因為在澳洲不可能找到這樣的小孩。我詢問我的地陪:「你們如何讓小孩歌唱得這麼好?」他似乎對我的疑問感到困惑,於是我再追問:「你們什麼時候開始教導孩子唱歌?」 他回答:「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唱歌啊!舉例來說,孩子跟母親一起做麵包時,我們就唱製作麵包的歌;跟父親在田裡工作,就唱農耕曲啊!」隔週剛好是村裡的豐年祭,大家齊聚一堂,歌唱豐收的歌謠。在這樣的社群中,每個活動都有相關的歌曲,人們就能在做每件事時,唱出與之對應的歌謠。
或許兩三百年前,我們居住的社會也曾有過類似的情況,只是隨著時代演進,這樣的文化逐漸消失了。然而,我們可以嘗試讓歌唱再度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讓歌唱彷彿說話一樣自然。
父母如果重視音樂、也想提升自己音樂性,可以加入合唱團、直笛團、或是烏克麗麗等其他樂器的練習。這樣比起總是在孩子面前打電腦工作,但要求孩子練琴的父母更有說服力。
在家裡,我們也可以開始搜集不同樂器,例如:烏克麗麗、非洲鼓、風鈴、各種尺寸的直笛,不一定要買名貴的樂器,甚至可以動手製作。敲擊裝了不同水位的玻璃杯,發出不同音高,也可以讓孩子樂在其中。平時也可以留意孩子哼唱過、感興趣的曲調,為他們找尋合適的書籍或樂譜。
開始一對一的音樂課後,我們期待老師除了是位很棒的音樂家,還要喜歡與小孩工作,孩子也要喜歡老師。在樂器技巧上的著墨之外,老師還要教導孩子如何傾聽、視譜並且理解音樂。孩子剛開始學習樂器的前三年,練習時家長若能陪伴在旁,會很有助益,家長若本身懂音樂,可以請孩子分享學習內容,在錯誤之處給予指正;沒有音樂底子的家長,也可以請孩子教導所學知識技巧,跟著孩子學習。不過,孩子本身必須喜歡音樂,不然只會造成反效果。
家中若有許多孩子,各自學習不同樂器,可以嘗試尋找適合所有孩子程度的樂譜,讓大家合奏;也可以請能夠幫忙改編歌曲的朋友,簡化旋律或是改寫成較容易的調性,讓孩子們彈奏。
社群
工作夥伴也會形成社群,在芬蘭,每個工作場所普遍都有合唱團。同事如果能夠一起歌唱,彼此之間更有凝聚力,工作效率也會提高,這也會漸漸向旁邊擴散,為同事的親朋好友帶來影響。
音樂與其他藝術結合
音樂劇——音樂與戲劇的結合——是另一種接觸音樂的管道。如果身邊有戲劇老師帶領孩子演戲,不妨將歌曲加入劇中。尤其若有不願意唱歌、但熱愛戲劇的孩子,往往可以透過戲劇,讓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學習音樂。或是也可以將音樂與布偶戲結合。
華德福學校
除了家庭與社群之外,我們還可以談談學校教育。誠如施泰納所言,音樂是傳給下一代最重要的資產。幼稚園到小一、小二的老師,需要能夠隨心所欲地用五聲音階即興創作歌曲,有這個年齡層孩子的家長亦同;五音笛與五音鐘琴的音質也不同,可以搭配不同曲風的音樂。
三年級以後的孩子開始學吹高音笛,老師和家長如果也能掌握直笛與西方記譜法,會非常有用。由於五線譜與西洋樂器已廣泛為全世界採用,大多數學校的音樂課也以教授西方記譜方式為主,但學生也應該學習自己的文化,了解中國的傳統音樂與記譜法。不過一天的時間有限,我們還是要取捨孰輕孰重,也不應該讓學習音樂成為孩子的壓力來源,這樣只是事倍功半。
三年級以後的孩子開始學吹高音笛,老師和家長如果也能掌握直笛與西方記譜法,會非常有用。由於五線譜與西洋樂器已廣泛為全世界採用,大多數學校的音樂課也以教授西方記譜方式為主,但學生也應該學習自己的文化,了解中國的傳統音樂與記譜法。不過一天的時間有限,我們還是要取捨孰輕孰重,也不應該讓學習音樂成為孩子的壓力來源,這樣只是事倍功半。
音樂課的時間,如果導師也在教室跟著學生學習,孩子會感受到音樂課的重要;反之,導師若離開教室,則會傳達給孩子音樂課無所謂的訊息。音樂老師的責任重大,除了正課以外,還有課前、課後的團練或合唱團,幾乎沒有坐下來好好休息的時間。
另外,青少年開始對音樂出現喜好,認為自己的愛好比老師挑選的音樂來的重要,因此音樂老師必須非常堅定,明確知道自己的選材能帶給孩子在情緒與心靈上如何的發展。孩子還太年輕,不知道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音樂;歷史上經過精雕細琢的名作,往往能夠用不同的方式深層滋養孩子的心。因此,音樂老師需要其他老師的支持,防止音樂課的選曲流於孩子單純的喜好。當然,家長在家也可能面臨拉鋸戰,尤其家長在角色上,很可能需要折衷妥協,因此這是非常大的考驗。要是孩子十七、八歲時,還喜歡你所熱愛的音樂,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成果。
如果你本身喜歡音樂,也與親朋好友一同徜徉在音樂的世界裡,孩子自然會知道音樂帶來的益處,他們最終也會感同身受。即使過程中有兩三年的拉鋸戰,只要你夠穩定,愛孩子的同時也熱愛自己的音樂,不放棄任何一方,終究會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