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推介《門檻上的人》之一

推介《門檻上的人》之一
出版者的話
文/陳脩平

這本書的起心動念「有跡可尋」的是追溯到二〇二〇年,在一個讀書會裡邀約共讀、共譯,在二〇二一年四月聯繫上李古德文獻基金會(目前由李古德的兒子希爾德布蘭•李古德主持),取得中譯授權。

至於讀書會的這一群人(也就是譯者群)為何會對這本書有興趣,主要是在台灣主持全觀生命史課程的卡爾‧漢茲—芬克老師大力推薦,我們大約在聽聞此書兩三年之後才「敢」踏進這個領域。

讀書會歷時兩年半,二〇二三年底進入尾聲。接下來是更艱困的譯稿整合與校閱,這時邀約在人智學、書籍編輯、心理學與哲學領域皆有涉略的郭貞伶女士擔任審訂者,陪同責任編輯一同踏上為本書接生的最後關鍵旅程。

作者以荷蘭文寫就本書,華文版由英文書翻譯而成,遇有疑義處則請教作者的兒子。他已年屆古稀,但每次都十分迅速且熱情地回覆,給予清晰而簡潔的回答。書中許多編註是與作者兒子討論過後添加上去的,十分感謝他的大力支持。

如此投入本書的各方人力,真可說是用「護持」的心情在預備這本經典著作的華文版。需要歷時四年以上的籌備,也可說是在等待我們的人智學基礎扎得夠深,才能看得透本書的精髓,不致錯解其意。

幾次遇到國外的人智學者,聊天時發現他們把這本書列為「最愛」或「此生必讀」,當他們聽到我們在翻譯這本書時,臉上欣喜的神情真的就是「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的感覺。

很榮幸三元生活實踐社能擔任本書華文化的推手,讓華語區的人智學學習者加入這個已有二十多種譯本的「門檻」大家庭。期待從這本書延伸出去的實務應用,不論是個人內在發展或從靈性科學出發的療癒作為,能為這世界注入更多健康與溫暖的力量。

***

這本籌備四年的書,九位譯者、一位審訂者、兩位介紹序作者,規模宏大地探索人類心靈/心理/精神疾病的起源及療癒方式。

看待治療的角度包含解除症狀的處理、探本溯源的終生發展、時代變遷及世界文化所形成的環境、個人命運及業力的可能成因等。

翻譯和編輯團隊從對內容的不解、陌生、推測到漸漸熟悉、掌握脈絡、看見全貌,進一步琢磨把這些觀念以恰當而清晰的中文表達出來。

每每在閱讀到症狀敍述時覺得膽戰心驚,難以想像這些病者、陪伴者、治療師所走過的歷程,也深感人生之難得,連這些挑戰和關卡都是這麼的專屬/客製化,「就是你(我)」要去面對!

對所謂「健康」的人來說,這本書也是很好的自我發展參考手冊,了解「中道」(平衡健康之道)需要多麼謹慎地追求並維護,而落入旁側的威脅與誘惑如何環伺在現代人四周。

身心症、精神官能症、精神病的發生率越來越高、發病年齡越來越下降,背後的原因為何?健康的源頭何處尋?你或我有什麼力量協助自己或他人從黑暗的谷底走出來?療癒的希望存在嗎?

穿越對症狀的觀察與剖析之後,全書結尾迎來的是悲天憫人的情懷。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黑暗勢力侵吞的俘虜,每個人都有命運帶來的困難與不足,但反轉的力量也在我們內在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善意扶助中。

「治療的起點要從之前引述的詩句為基礎:喚醒朝向靈性的良善意志。」

「對精神官能症來說,沒有任何療法比熱忱更有效;不是狂熱份子偽裝出來的激情,那在本質上是冷的,也不是性格外向者或屈從於狂放不羈情感的那種錯誤的熱情,而是對自己此生所肩負的任務懷抱真實的熱忱。」

「治療的力量不在於治療師已經有能力做到的,而來自於他自己也在經歷的掙扎。唯有如此,療癒者才能在平等的基礎上與病人會面,這平等的基礎在於我們是一起奮鬥努力的人。」

「我們把治療視作個案或病人整體發展之道上的一部份,他們的生命史從世界子夜時刻開始,經過塵世裡的生命,再到下一個世界子夜時刻,那是這一世的結束,同時也是下一段入世旅程的開始。

在這漫長的道路上,我們被允許陪伴這段旅程在塵世裡的一小部分,提供推動生命成長的機會,讓病人或個案的發展歷程再度轉動起來,並且可以持續發展下去。每一次的成功與失敗也要放在這樣宏大的脈絡下去看,也就是人的一生是在兩個世界子夜時刻之間的發展歷程。」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智學鍛鍊--八個基礎練習與行星的連結

八個基礎練習來自魯道夫.施泰納  整理撰文/孫承萱 照片來自NASA 行星的力量,以八個基礎練習作為思考行星與人間的連結。 八個層次的練習,也被稱為八正道,在人智學中是一個基礎的意識鍛鍊,如果可以每天進行這個鍛練,會是非常好的! 在施泰納的著作<<認識更高層的世界>>一書中,寫到十六瓣蓮花的開展,最近與各位分享的八正道的練習,正是協助發展我們內在蓮花的基礎鍛鍊。 照片來自thelocal.se 星期日對應到的是太陽。 「星期日【正思維】Right Judgment(正確的判斷) 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在完全充分的考量之下決定。讓任何未加思索的行動,每一件無意義的作為遠離我們的心魂。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應當有充足完備的理由,並且拋開無意義的行為舉止。一旦確認了決定的正確性,便秉持內在的信念,堅持到底。 這就是所謂的 正思維。」 太陽帶來和諧的能量與存在的特質。 靜靜地陪伴宇宙間所有的存在互動、位移,觀照著整個宇宙的狀態,以無私的姿態安靜的尊重彼此。 太陽也在整個宇宙創造出一個充滿光亮的空間,在那空間中,一呼一吸帶著和諧與平靜的溫暖。 在這一天,我們在內心邀請太陽的力量進入,協助我們將意識延伸到太陽的姿態,他的奉獻、安靜、寬容與周全。 每個人都有內在道德性的直覺,當我們連結到太陽的力量時,很容易能感受到那股和諧能量與安靜的感受,我們試著將正思維帶入星期日的生活中,將有機會更認識自己的某個面向。 照片來自medium.com 星期一對應到的是月亮。 「星期一 【正語】Right Speech/ Word(正確的話語) 對努力提升靈性發展的人而言,應當只說有意義的話語。只為說話而說話,只為消磨時間的閒談,這些情況都有害。要避免一般性、主題混雜或沒有連貫的對話。這不意味著個人必須關閉與他人的互動,而是應該在交談中一步一步發展出有意義之事,說話及回答都經過各種角度的思考,沒有原因絕不說話--寧可保持沉默。 每個人應試著不說太多,也不說太少的話。首先安靜傾聽,然後再反省所說過的話。 這就是所謂的 正語。」 月亮在宇宙中彷彿一面通透的鏡子,純粹地反射、映照一切的發生。 人類透過言語傳達內心的思考、心之所向,言語映照著內心的某個面向,心魂被言語映照,言語有可能成為行動的前導。我思考、關注的面向可能成為我與朋友談話的內容,我內心想做的事,透過言語傳遞給...

邁凱爾節與人類心魂的力量 第一講

邁凱爾節與人類心魂的力量(GA223)第一講 一九二三 年九月二十七日,維也納 翻譯:孫承萱 校訂:陳脩平 校對:尤清、丁力藺、黃妃釧、陳佩侰 繪圖:Shelly Caskey(from Pinterest) 今日,當人們談起人智學時,出現許多錯誤的陳述,其一是認為人智學是智性的,過於重視科學思維,且沒有考量到人類 性情 (Gemüt)的需要。因此,我選擇以 人智學 和人類 性情 作為這個短講系列的主題,能夠在維也納對各位親愛的朋友們分享這個主題,我感到十分滿足。 在過去三、四個世紀的文明理智發展中,人類的 性情 確實完全被排除在認知領域之外。如今,人們不厭其煩地堅持認為,我們不能止步於單調枯燥、實事求是的理智所能理解的事物。儘管如此,當人們需要獲取知識時,仍然完全依賴智力。另一方面,人們不斷強調人類的 性情 應該重新發揮作用,但卻沒有給它機會。我們沒有給人類 性情 任何機會去接觸任何宇宙奧祕,並且把 性情 的活動範圍限縮在與一個人最密切相關的事物上,也就是那些只以最個人化的方式所決定的事情上。 今天,我們先以歷史回顧的方式探討在人類進化的早期階段, 性情 如何在認知的過程中發揮作用。遠古以前,人類努力想要明白自己是如何進入世界、宇宙並參與在不斷變化的時代裡,那時, 性情 能夠召喚宏偉而強烈的圖象來到人類心魂之前,以照亮人類的認知之路。在人類 性情 仍然能對世界觀(Weltanschauung*)做出某程度貢獻的年代裡,這些圖象確實構成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它們代表廣大而全面的宇宙聯繫,並確定人類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校註:德語「世界觀」的涵義則是「著眼世界之上」,是德國知識論中所使用的詞彙,指的是「廣泛世界的觀念」,它是一種人類知覺的基礎架構,透過它,一個人可以理解這個世界並且與它互動。) 為了建立一些基礎,讓我們可以進一步研究人智學觀點下的人類 性情 ,今天我想向各位介紹一個宏偉莊嚴的圖象,它在過去曾經發揮我剛才所說的那種作用。同時,這個圖象也尤其適合以新的方式再次呈現於人類心魂之前,我們也將談到這一點。我想提的這個圖象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是,它對人類意識的重要性已經逐漸、部分消失,另一部分則因為誤解而陷入泥淖: 我指的是 邁凱爾與龍衝突、戰鬥的圖象 。許多人仍然深受其影響,但其更深刻的意涵要不是十分模糊,要不就是被誤解。它與人類...

華德福學校的音樂教育

演講/ J udith Clingan 撰文/林妍伶 ==================================== Judith Clingan 是澳洲知名音樂家,從事音樂教學六十餘年 , 投入華德福教育長達三十年,遍歷澳洲各地、紐西蘭、印度、台灣、中國等地的華德福學校及師訓機構,作育英才無數,帶領 Wayfarers ( 旅行者合唱團 ), 陪伴青少年在巡迴演出過程中學習 、 熱愛 、 分享音樂 , 著有 《 Play On : 直笛、其他管樂器在華德福音樂教育的運用 》 。 本文集合 2018 年五月份 Judith 老師來台為中文版新書宣傳時,對華德福教育中的音樂教學所提點的看法,由全程陪同新書宣傳活動的林妍伶老師整理撰文。 ==================================== 幼兒階段的音樂體驗 在 澳洲與許多其他國家,音樂教育不被重視,有些政府甚至認為等到孩子長大一點再開始 接觸音樂 即可,所以許多 學校在 幼稚園、國小階段沒有音樂課。然而,我在匈牙利學習音樂教育時,了解到音樂對越小年紀的孩子越是重要,所以,萬一學校無法持續在國 小 、 國中、 高中提供音樂課程 的話 , 那麼 寧可 把資源放 在幼小 階段的孩子, 盡可能給予合適 他們 的音樂 課程 。 既然我們現在要探討華德福 教育 ,就應該了解施泰納的看法。施泰納曾說,唱歌是最重要的事。首先,他表示音樂非常重要,我們為了培養孩子的音樂性,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跟孩子一起唱歌。在孩子生活中出現的大人,需要每天經常在孩子面前唱歌。有些音樂教育家表示母親懷胎時,就應該經常唱歌,讓腹中胎兒聆聽、感受歌聲帶來的震動。  或許華德福與非華德福教育最大的差異是給孩子的音樂類型。施泰納說孩子年幼時,到他們八、九歲的階段,最需要的環境是「善」與「愛」。因此孩子年幼時,我們應該提供他們 充滿 愛的氛圍,並且用歌唱來傳達。孩子還在襁褓階段時,給他們廣播或 CD 的音樂,對他們來說幫助不大,事實上,最好不要給這個階段的孩子用科技產品發出的聲音。實驗指出,將兩盆植物放置於不同空間,一盆接觸嘈雜大聲的音樂,過了一陣子,這盆植物死了;另一盆處在優美樂音之下的植物則欣欣向榮。  另一個差異是,施泰納重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