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十二月份的美德鍛練:射手座(2024新)

控制言語、控制思考、朝向真實

演講/莉莎·羅美洛(Lisa Romero)
編輯/陳脩平
審訂/尤清
每月美德分享請訂閱:http://www.youtube.com/@AstralArc-
本文根據2024年十二月份的講座: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Ta3MiBXGZU

這個月的美德或這個美德所指的方向,與我們在內修之道上的追求有深刻的連結。因為這個鍛煉與平和及寧靜有關,並且指出平和與寧靜對於我們掌握自己的內在生命有多重要。我們可以發展內在生命使它遠遠超出日常生活的那種躁動不安,而控制言語和控制思考能幫助我們造就這樣的內在生命。

控制言語是從外在轉向寧靜,控制思考則是從內在轉向寧靜。把外在的聲音和內在的聲音平息、鎮定在安祥或寧靜之中。這不是容易的練習,想一想,你要如何讓一個靜寂的空間出現?

但我們可以去覺察。以觀看為例,假設我們看著大自然裡的事物,例如一朵花,我們可能會有無數的聯想,內在出現許多持續不斷的聲音或心象,那些都是我們「關於」那朵花所產生的印象或聯想。面對著那朵花,我們並沒有留駐在凝然不動的靜寂中、或在和平裡。

要做到這樣的如如不動,我們需要把一個意志活動加進思考裡,讓我們能全然臨在地面對另一樣事物。在此同時,我們也會想要回應世界,去說些什麼或表達我的意見。這些話語可說是我們以無意識的意志或不受控制的意志,對世界做出的回應,它們有可能擾亂了空間(場域)的靜寂或祥和。

為了讓我們真正地活在當下,我們要與控制言語和控制思考,前者是克制我們想要說出我們所覺察到的是什麼,那些通常一種反應(reaction),同時我們也要控制內在的聲音,所以內和外都要克制,克制我們個人對外界的回應。

克制自己在當代是很困難的,但這種控制並不是強壓的、僵硬的統治,而是臣服的能力,交出或者放下自己的衝動,那些想說出個人話語的衝動。透過這樣的靜默,我們才有可能靠近宇宙之道(話語),但如果我們總是充滿著內在的聲音和外在的聲音,那就很難聽見宇宙之道了。

那股需要克制的衝動是我們總想把屬於我個人版的現實強加到他人之上,在某方面來說也是強加在自己身上(讓自己一直停留在這樣的現實裡)。而寧靜是一種深刻的能力,或是能夠實踐這種美德的結果。

所以我們要找到一些方式,讓我們的內在聲音安靜下來,讓所有的意見、判斷、評估等的都止息,也讓外在的聲音安靜下來,不需要說什麼、補充什麼,或以話語去度過或感受或消磨時間。

話語常被用來填滿空間或消磨時間,而不是為場域、時間或經驗找到它們所需要的事物,並以話語去雕塑那些事物。我們可以思考如何從內在去控制言語和思考,因為「沉默寂靜」的美德是很難實踐的,你或許可以發誓禁語,以實踐寧靜的美德,但並不是說沉默就是美德,而是說要有能力去控制思想的習慣及言談的習慣,為這種平靜創造空間。

完全活入吾的存有裡,清晰地覺察永恆的吾,並體驗寂靜與安詳,這是一種非凡的經驗。因此,寧靜不只是與內在空間有關,也是我們提供給外在的空間有關。如果我們可以找到方法去控制內在的聲音或話語還有外在的聲音和話語,克制這些訴說的衝動,我們就能找到創造寧靜場域的能力。

各位在接下來一個月可以去練習這種對思考和言語的控制,但要去體會為什麼要控制、為什麼要做這個練習,是因為在這樣的靜寂平和中,我們才有可能接觸到超越個人版本的真實。同樣的,做完練習後,把這股意志之流由頭頂沿著正面向下帶,注入胸膛。

這樣的寧靜安祥對於朝向耶誕節或耶誕奧祕的準備也很重要。在耶誕奧祕裡,我們聽到這份寂靜,聖夜的寂靜,我們聽到這份安祥,由人心的善意所帶來的和平,這個美德與耶誕節的節期有關係。我們開始打開這個內在空間、建立這份內在寂靜,與這樣的內在和平建立關係,從而能夠在這個非凡的耶誕奧秘時刻,領受靈性世界賜予的禮物與光明。

***
十二種心境——射手座

生成變化取得了存在的力量
於存在中,生成變化的力量消亡。
已獲得的成果完滿了奮鬥的願望
在生存的意志力量裡。
於死亡中,大千世界臻於成熟,
形消逝於形。
存在感受著存在!

Das Werden erreicht die Seinsgewalt,
Im Seienden erstirbt die Werdemacht.
Erreichtes beschliesst die Strebelust
In waltender Lebenswillenskraft.
Im Sterben erreift das Weitenwalten,
Gestalten verschwinden in Gestalten.
Das Seiende fühle das Seiende!

Becoming achieves the power “to be”;
Into what is, the might of becoming dies.
Achivement resolves the desire to strive
Into prevailing will-force of life.
In dying, there ripens prevailing of worlds;
Forms disappearing with forms.
What has come to be, may it feel what is!

***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智學鍛鍊--八個基礎練習與行星的連結

八個基礎練習來自魯道夫.施泰納  整理撰文/孫承萱 照片來自NASA 行星的力量,以八個基礎練習作為思考行星與人間的連結。 八個層次的練習,也被稱為八正道,在人智學中是一個基礎的意識鍛鍊,如果可以每天進行這個鍛練,會是非常好的! 在施泰納的著作<<認識更高層的世界>>一書中,寫到十六瓣蓮花的開展,最近與各位分享的八正道的練習,正是協助發展我們內在蓮花的基礎鍛鍊。 照片來自thelocal.se 星期日對應到的是太陽。 「星期日【正思維】Right Judgment(正確的判斷) 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在完全充分的考量之下決定。讓任何未加思索的行動,每一件無意義的作為遠離我們的心魂。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應當有充足完備的理由,並且拋開無意義的行為舉止。一旦確認了決定的正確性,便秉持內在的信念,堅持到底。 這就是所謂的 正思維。」 太陽帶來和諧的能量與存在的特質。 靜靜地陪伴宇宙間所有的存在互動、位移,觀照著整個宇宙的狀態,以無私的姿態安靜的尊重彼此。 太陽也在整個宇宙創造出一個充滿光亮的空間,在那空間中,一呼一吸帶著和諧與平靜的溫暖。 在這一天,我們在內心邀請太陽的力量進入,協助我們將意識延伸到太陽的姿態,他的奉獻、安靜、寬容與周全。 每個人都有內在道德性的直覺,當我們連結到太陽的力量時,很容易能感受到那股和諧能量與安靜的感受,我們試著將正思維帶入星期日的生活中,將有機會更認識自己的某個面向。 照片來自medium.com 星期一對應到的是月亮。 「星期一 【正語】Right Speech/ Word(正確的話語) 對努力提升靈性發展的人而言,應當只說有意義的話語。只為說話而說話,只為消磨時間的閒談,這些情況都有害。要避免一般性、主題混雜或沒有連貫的對話。這不意味著個人必須關閉與他人的互動,而是應該在交談中一步一步發展出有意義之事,說話及回答都經過各種角度的思考,沒有原因絕不說話--寧可保持沉默。 每個人應試著不說太多,也不說太少的話。首先安靜傾聽,然後再反省所說過的話。 這就是所謂的 正語。」 月亮在宇宙中彷彿一面通透的鏡子,純粹地反射、映照一切的發生。 人類透過言語傳達內心的思考、心之所向,言語映照著內心的某個面向,心魂被言語映照,言語有可能成為行動的前導。我思考、關注的面向可能成為我與朋友談話的內容,我內心想做的事,透過言語傳遞給...

華德福學校的音樂教育

演講/ J udith Clingan 撰文/林妍伶 ==================================== Judith Clingan 是澳洲知名音樂家,從事音樂教學六十餘年 , 投入華德福教育長達三十年,遍歷澳洲各地、紐西蘭、印度、台灣、中國等地的華德福學校及師訓機構,作育英才無數,帶領 Wayfarers ( 旅行者合唱團 ), 陪伴青少年在巡迴演出過程中學習 、 熱愛 、 分享音樂 , 著有 《 Play On : 直笛、其他管樂器在華德福音樂教育的運用 》 。 本文集合 2018 年五月份 Judith 老師來台為中文版新書宣傳時,對華德福教育中的音樂教學所提點的看法,由全程陪同新書宣傳活動的林妍伶老師整理撰文。 ==================================== 幼兒階段的音樂體驗 在 澳洲與許多其他國家,音樂教育不被重視,有些政府甚至認為等到孩子長大一點再開始 接觸音樂 即可,所以許多 學校在 幼稚園、國小階段沒有音樂課。然而,我在匈牙利學習音樂教育時,了解到音樂對越小年紀的孩子越是重要,所以,萬一學校無法持續在國 小 、 國中、 高中提供音樂課程 的話 , 那麼 寧可 把資源放 在幼小 階段的孩子, 盡可能給予合適 他們 的音樂 課程 。 既然我們現在要探討華德福 教育 ,就應該了解施泰納的看法。施泰納曾說,唱歌是最重要的事。首先,他表示音樂非常重要,我們為了培養孩子的音樂性,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跟孩子一起唱歌。在孩子生活中出現的大人,需要每天經常在孩子面前唱歌。有些音樂教育家表示母親懷胎時,就應該經常唱歌,讓腹中胎兒聆聽、感受歌聲帶來的震動。  或許華德福與非華德福教育最大的差異是給孩子的音樂類型。施泰納說孩子年幼時,到他們八、九歲的階段,最需要的環境是「善」與「愛」。因此孩子年幼時,我們應該提供他們 充滿 愛的氛圍,並且用歌唱來傳達。孩子還在襁褓階段時,給他們廣播或 CD 的音樂,對他們來說幫助不大,事實上,最好不要給這個階段的孩子用科技產品發出的聲音。實驗指出,將兩盆植物放置於不同空間,一盆接觸嘈雜大聲的音樂,過了一陣子,這盆植物死了;另一盆處在優美樂音之下的植物則欣欣向榮。  另一個差異是,施泰納重視人...

新書訊《形式與自由之間——養育青少年》

認識青少年的第二本書 ——形式與自由之間 這是我們出版Betty老師的第二本書。老師已在今年初跨越門檻,進入另一個意識狀態,我們依約完成她的第二本書,同時也感覺她在另一個國度,仍然關注並愛著這裡的青少年。 三元生活實踐社2020年出版的《守護生命之火》是Betty老師的第一本繁體中文書,著重在10-14歲的年齡段(所謂的中學生),因為青春期提早來臨,身體已成熟但心智、情緒及大腦控制能力尚不足,容易受到各種誘惑做出錯誤判斷,故將這段期間稱為「脆弱的斷層」,並在書中提供許多教學和教養的建議。 2025年三月上市的《形式與自由之間》則接續這個主題,著重在15-21歲(高中到大學階段)。第一部探討青少年的本質,第二部呈現青少年的世界,第三部帶領讀者面對青少年的挑戰。 這是一本觀點與實務兼具的著作,可以當作「理論」書,深思由心—靈觀點看待下的成長中人,也可當作「工具」書,取法書中提到的許多教養與應對態度。 作者有五十多年華德福教育的經驗,曾創立華德福高中、師訓中心並參與美國的公立華德福學校運動,還曾將華德福的教學理念與青少年觀護所合作。 本書是她漫長人生旅程的智慧結晶,發想於1978年,初版於1988年,2009年再版,2021年第三版進行大幅修訂,增添更符合當代情況的觀察與建議。 時代越是變化萬千,我們越是需要與時俱進地學習。表面上看起來,年輕人似乎比我們「適應良好」,各種科技產品比我們上手、善於掌握四通八達的各式資訊,但真的是這樣嗎?成長就只是為了適應社會嗎?年輕人的心與靈在渴求什麼?他們的成熟是否朝著認識自己的方向,還是只變得世故? 在台灣很受觀迎的《簡單父母經》作者金•約翰•培恩推薦:「這本關於養育青少年的稀有之書,在未來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每當有父母問我,想了解青少年的行為:這樣正常嗎?我就推薦《形式與自由之間》,我有信心這本書可以提供父母需要的認知,並打開一條通道,與孩子建立更深刻而持久的連結。」 另外有多本書被譯為華文的知名作者史提夫・畢度夫在推薦序裡寫:「貝蒂・施特利是個非常特立獨行的人,超過半世紀以來都在和青少年工作,在矯正機關這樣艱難的處境下,也在華德福學校這樣溫和的環境裡。早在我們大多數人出生之前,她就一直在想著並愛著難相處的青少年,但她的觀點是完全新穎並切合當代的。」(畢度夫在台灣的出版有《順應人性》,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