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七月的美德鍛練:巨蟹座

無私帶來淨化

演講/莉莎·羅美洛(Lisa Romero)
編輯/陳脩平
審訂/尤清

每月美德分享請訂閱:http://www.youtube.com/@AstralArc-
本文根據2023年七月份的講座: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38hA3o1Sv8

無私這個美德,或許可以在兩極之間去鍛練,幫助我們更深入地體會它。

當我們想到無私時,很容易以為這個特質代表缺乏自我意識,缺乏吾的能力。但是,如果再去想它與自私的關係時,就會發現自私是一種固化的自我經驗。

在自私裡,我的內在都是自己。為了對抗自私,我們以另一股相反的力量,也就是弱化的自我體驗,去轉移自私。當自我被弱化,我的內在充滿他者,這種自我經驗使我們不認識自己,或者強烈地活入他人的心魂裡,以至於失去了自己。

無私,不是在虛弱的吾裡失去自己,當然也不是那種顯然硬化了的自我,內在只充滿了自己。無私在這兩者之間,是有生命力的動態。

就像大多數美德,在深思和嘗試實踐美德時,我們遇見在奧祕之路上賜予我們的深刻智慧。人們很容易會注意到自己以為與某個美德相反的對立那一面。當我們體會到在兩極之間擺盪的動態時,才開始學習到美德是在兩極之間的。

在無私的動態裡,我們不是對世界封閉,也不在世界裡失去自己。在這樣的動態中,我們才開始進入對無私的深思默想。

接下來我們可以思考,這個美德如何帶來淨化。淨化指的是一種釋放、清洗或澄清,對我們內在深深壓抑的那一部份自我的釋放、清洗或澄清。

通常當一個人自私的時候,他的內在塞滿了自己,他認出了自己明顯呈現出來的那部份陰影本質。而當一個人在世界裡迷失自己時,他虛弱的自我裡塞滿了他者,這也會讓他感知到自己的某種陰影本質,這個陰影試圖以缺乏責任感的方式回應世界,例如說這不是我的錯,是別人要我那麼做的。

但是,可以帶來淨化的無私,它指導我們出於中道的吾去行動,不是在自私中自我僵硬固化,也不是自我被弱化而被他者填充。在無私裡,我們可以非常深刻地釋放或凈化這些陰影,我們很難感知或看到這些陰影,因此它造成許多困難,帶來不和諧或其他問題,明顯的陰影面向更使我們的生活陷入痛苦與不平衡。

這不是僅在表面上的清理,而是在更深的層次上,去淨化、釐清那些被隱藏和被壓抑的陰影。無私的美德或無私的作為可以帶來這種更深層的凈化。但它不是有意圖的凈化,像是把自己我滲透進去淨化的工作裡,而是透過「不以自己為中心」所帶來的淨化。

當我們走在內在發展的道路上時,鍛練無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我們時常需要檢視、反省自己,在自己的內在下工夫。無私的美德告訴我們,如果我不是要硬化的自我、也不是以弱化的自我在面對世界,而是把吾擺在中道、平衡的那個位置上,那麼就會出現前述更深層的凈化和釋放。透過無私的作為,我們可以看到自己不曾得見的內在深層存有,並看到哪些內在的部份需要經歷凈化與轉化。

我們可以開始思考如何鍛練這個美德,有很多可用的方法,但是去思考無私如何帶來淨化,會引導我們走向正確的無私。

我想介紹一個練習,它帶領我們開始走進心的奧祕中心。首先,我們專注於松果體(即第三隻眼),把能量集中在那裡,開始體會個人私我在那裡死去,並將意識集中在高我。施泰納的話語幫助我們理解我們與高我的關係。專注的力量來自高我,即非個人化的我。

當我們感覺到另一個不同的現實時,當我們體驗到內在的觀察者或能夠放下日常自我時,我們時常會貪戀或執著那個高我,我們的日常自我會渴望去認同那個高我。所以,提醒自己的高我是非個人化的,這會很有幫助。

如同以往,我們首先要練習放下日常自我,處在非個人化的高我裡。然後慢慢地、有意識地,將我們聚焦在第三隻眼的意識往後帶,朝向後腦勺,沿著脊柱慢慢流到在心臟後方的區域,從這個門戶進入心的奧祕殿堂。

停留在這裡,心神中只想著無私!我們努力將自己與這個美德結合在一起,與它合而為一,我們的意識與我們的經驗之間沒有分歧。

接下來可以進一步沉思黃道十二宮巨蟹座的冥想詩。

***
十二種心境—巨蟹座

你留駐的閃耀光芒
帶來生命的温暖
温暖心魂的生命
以活力迎向每個試煉
靈動地穿透自己
在寧靜安祥的光流中
你閃耀光芒,獲得力量!

Your resting, luminous glow,
Engender warmth of life,
Enwarm the life of soul
To meet with vigor each test
And permeate itself with spirit
In quiet light-outstreaming.
You luminous glow, gain strength!
***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智學鍛鍊--八個基礎練習與行星的連結

八個基礎練習來自魯道夫.施泰納  整理撰文/孫承萱 照片來自NASA 行星的力量,以八個基礎練習作為思考行星與人間的連結。 八個層次的練習,也被稱為八正道,在人智學中是一個基礎的意識鍛鍊,如果可以每天進行這個鍛練,會是非常好的! 在施泰納的著作<<認識更高層的世界>>一書中,寫到十六瓣蓮花的開展,最近與各位分享的八正道的練習,正是協助發展我們內在蓮花的基礎鍛鍊。 照片來自thelocal.se 星期日對應到的是太陽。 「星期日【正思維】Right Judgment(正確的判斷) 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在完全充分的考量之下決定。讓任何未加思索的行動,每一件無意義的作為遠離我們的心魂。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應當有充足完備的理由,並且拋開無意義的行為舉止。一旦確認了決定的正確性,便秉持內在的信念,堅持到底。 這就是所謂的 正思維。」 太陽帶來和諧的能量與存在的特質。 靜靜地陪伴宇宙間所有的存在互動、位移,觀照著整個宇宙的狀態,以無私的姿態安靜的尊重彼此。 太陽也在整個宇宙創造出一個充滿光亮的空間,在那空間中,一呼一吸帶著和諧與平靜的溫暖。 在這一天,我們在內心邀請太陽的力量進入,協助我們將意識延伸到太陽的姿態,他的奉獻、安靜、寬容與周全。 每個人都有內在道德性的直覺,當我們連結到太陽的力量時,很容易能感受到那股和諧能量與安靜的感受,我們試著將正思維帶入星期日的生活中,將有機會更認識自己的某個面向。 照片來自medium.com 星期一對應到的是月亮。 「星期一 【正語】Right Speech/ Word(正確的話語) 對努力提升靈性發展的人而言,應當只說有意義的話語。只為說話而說話,只為消磨時間的閒談,這些情況都有害。要避免一般性、主題混雜或沒有連貫的對話。這不意味著個人必須關閉與他人的互動,而是應該在交談中一步一步發展出有意義之事,說話及回答都經過各種角度的思考,沒有原因絕不說話--寧可保持沉默。 每個人應試著不說太多,也不說太少的話。首先安靜傾聽,然後再反省所說過的話。 這就是所謂的 正語。」 月亮在宇宙中彷彿一面通透的鏡子,純粹地反射、映照一切的發生。 人類透過言語傳達內心的思考、心之所向,言語映照著內心的某個面向,心魂被言語映照,言語有可能成為行動的前導。我思考、關注的面向可能成為我與朋友談話的內容,我內心想做的事,透過言語傳遞給...

華德福學校的音樂教育

演講/ J udith Clingan 撰文/林妍伶 ==================================== Judith Clingan 是澳洲知名音樂家,從事音樂教學六十餘年 , 投入華德福教育長達三十年,遍歷澳洲各地、紐西蘭、印度、台灣、中國等地的華德福學校及師訓機構,作育英才無數,帶領 Wayfarers ( 旅行者合唱團 ), 陪伴青少年在巡迴演出過程中學習 、 熱愛 、 分享音樂 , 著有 《 Play On : 直笛、其他管樂器在華德福音樂教育的運用 》 。 本文集合 2018 年五月份 Judith 老師來台為中文版新書宣傳時,對華德福教育中的音樂教學所提點的看法,由全程陪同新書宣傳活動的林妍伶老師整理撰文。 ==================================== 幼兒階段的音樂體驗 在 澳洲與許多其他國家,音樂教育不被重視,有些政府甚至認為等到孩子長大一點再開始 接觸音樂 即可,所以許多 學校在 幼稚園、國小階段沒有音樂課。然而,我在匈牙利學習音樂教育時,了解到音樂對越小年紀的孩子越是重要,所以,萬一學校無法持續在國 小 、 國中、 高中提供音樂課程 的話 , 那麼 寧可 把資源放 在幼小 階段的孩子, 盡可能給予合適 他們 的音樂 課程 。 既然我們現在要探討華德福 教育 ,就應該了解施泰納的看法。施泰納曾說,唱歌是最重要的事。首先,他表示音樂非常重要,我們為了培養孩子的音樂性,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跟孩子一起唱歌。在孩子生活中出現的大人,需要每天經常在孩子面前唱歌。有些音樂教育家表示母親懷胎時,就應該經常唱歌,讓腹中胎兒聆聽、感受歌聲帶來的震動。  或許華德福與非華德福教育最大的差異是給孩子的音樂類型。施泰納說孩子年幼時,到他們八、九歲的階段,最需要的環境是「善」與「愛」。因此孩子年幼時,我們應該提供他們 充滿 愛的氛圍,並且用歌唱來傳達。孩子還在襁褓階段時,給他們廣播或 CD 的音樂,對他們來說幫助不大,事實上,最好不要給這個階段的孩子用科技產品發出的聲音。實驗指出,將兩盆植物放置於不同空間,一盆接觸嘈雜大聲的音樂,過了一陣子,這盆植物死了;另一盆處在優美樂音之下的植物則欣欣向榮。  另一個差異是,施泰納重視人...

新書訊《形式與自由之間——養育青少年》

認識青少年的第二本書 ——形式與自由之間 這是我們出版Betty老師的第二本書。老師已在今年初跨越門檻,進入另一個意識狀態,我們依約完成她的第二本書,同時也感覺她在另一個國度,仍然關注並愛著這裡的青少年。 三元生活實踐社2020年出版的《守護生命之火》是Betty老師的第一本繁體中文書,著重在10-14歲的年齡段(所謂的中學生),因為青春期提早來臨,身體已成熟但心智、情緒及大腦控制能力尚不足,容易受到各種誘惑做出錯誤判斷,故將這段期間稱為「脆弱的斷層」,並在書中提供許多教學和教養的建議。 2025年三月上市的《形式與自由之間》則接續這個主題,著重在15-21歲(高中到大學階段)。第一部探討青少年的本質,第二部呈現青少年的世界,第三部帶領讀者面對青少年的挑戰。 這是一本觀點與實務兼具的著作,可以當作「理論」書,深思由心—靈觀點看待下的成長中人,也可當作「工具」書,取法書中提到的許多教養與應對態度。 作者有五十多年華德福教育的經驗,曾創立華德福高中、師訓中心並參與美國的公立華德福學校運動,還曾將華德福的教學理念與青少年觀護所合作。 本書是她漫長人生旅程的智慧結晶,發想於1978年,初版於1988年,2009年再版,2021年第三版進行大幅修訂,增添更符合當代情況的觀察與建議。 時代越是變化萬千,我們越是需要與時俱進地學習。表面上看起來,年輕人似乎比我們「適應良好」,各種科技產品比我們上手、善於掌握四通八達的各式資訊,但真的是這樣嗎?成長就只是為了適應社會嗎?年輕人的心與靈在渴求什麼?他們的成熟是否朝著認識自己的方向,還是只變得世故? 在台灣很受觀迎的《簡單父母經》作者金•約翰•培恩推薦:「這本關於養育青少年的稀有之書,在未來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每當有父母問我,想了解青少年的行為:這樣正常嗎?我就推薦《形式與自由之間》,我有信心這本書可以提供父母需要的認知,並打開一條通道,與孩子建立更深刻而持久的連結。」 另外有多本書被譯為華文的知名作者史提夫・畢度夫在推薦序裡寫:「貝蒂・施特利是個非常特立獨行的人,超過半世紀以來都在和青少年工作,在矯正機關這樣艱難的處境下,也在華德福學校這樣溫和的環境裡。早在我們大多數人出生之前,她就一直在想著並愛著難相處的青少年,但她的觀點是完全新穎並切合當代的。」(畢度夫在台灣的出版有《順應人性》,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