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哲學、心魂與奧密科學的一些聯想
文/陳脩平
關於心,各種宗教傳統、奧密智慧、修行法門都會去探究,知道心如何作用,才能去調伏。各家各派用的詞彙(名相)或有不同,但人心相通,若真誠求索,得到的領悟可能大同小異,若有些許出入,或許是我們尚未通透,而不是真有不同。
《奧密科學大綱》第二章談到人類的三重心。我們透過身體與外境接觸,身體帶來種種覺察與感受,那些都與認識某個外境或對象有關,例如某人、某物、某事留給我的印象。這些印象持續作用到心魂裡,成為感覺心。
當我們完全吸收這些由外在客體而來的訊息或印象之後,為了要理解,我們又把自己從這些訊息或印象之中抽出來,以便能對它們下工夫(琢磨、考量、細思),抽出來並進行工作的這部份稱為理知心。
當感覺心投入外在世界,而理知心稍微脫離,但處理的仍是由外境而來的內容時,還有第三重心是被隱藏起來的「至聖所」。當心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及本質,向內發現自己時,那就是意識心。
只有透過意識心,我們才能探究內在知識或奧密,而另外兩重心使我們得到關於世界的知識。在意識心裡,我們靠近自己真正的本質,「不倚賴任何外在事物」,那個本質與神聖同源。換個角度,也可以說「吾」或自性顯露在意識心裡。
當我們只沉浸在感覺心時,完全被外來的各種印象沖刷或包圍,分別心使我們生起各種煩惱,很容易就陷入高低優劣好壞美醜貧富多少等二元性之間的衝撞。
當我們抽出一些理智去思考時,同時關照二元性對立的兩方,會發現沒有全好或全壞,每件客體不論是人、物、事都有它們存在的理由和目的,於是生起平等心。
當我們回到那能感覺、會思考的心,也就是讓「吾」(真正的我)能自在訴說的地方,便明白所有的感覺和理知都是我的(由自己所生),所以我也可以自由地放下或運用它們,這樣就是清淨心了。
《自由的哲學》第二章提到對科學(認知)的基本衝動,那是人的天性,想要去了解,才會有感覺心的作用。第三章探討〈為理解世界而服務的思想〉,要我們啟動理知心,並且去認識我是怎麼想的。
之後進入意識心的修練。雖然把世界作為對境(percept,人智學教育基金會的華文譯本翻作「感知」,是本書的專用字,第四章〈作為感知的世界〉),但也在認知過程中挑戰我們「在其他存在中確定我們自身所是的存在的位置」(第五章,93頁),然後找到〈人的個體性〉(第六章),活出開闊而不受限的生命(第七章〈認識有界線嗎?〉)
施泰納說《自由的哲學》和《神智學》是以不同的方法探究相同的問題,而《奧密科學大綱》則提供關於起源的說明。雖然《自由的哲學》似乎以比較理論性的筆調寫成,讀來艱澀,但它其實也處處埋下伏筆,提供實修的入手處。
圖:耕耘心田。
文/陳脩平
關於心,各種宗教傳統、奧密智慧、修行法門都會去探究,知道心如何作用,才能去調伏。各家各派用的詞彙(名相)或有不同,但人心相通,若真誠求索,得到的領悟可能大同小異,若有些許出入,或許是我們尚未通透,而不是真有不同。
《奧密科學大綱》第二章談到人類的三重心。我們透過身體與外境接觸,身體帶來種種覺察與感受,那些都與認識某個外境或對象有關,例如某人、某物、某事留給我的印象。這些印象持續作用到心魂裡,成為感覺心。
當我們完全吸收這些由外在客體而來的訊息或印象之後,為了要理解,我們又把自己從這些訊息或印象之中抽出來,以便能對它們下工夫(琢磨、考量、細思),抽出來並進行工作的這部份稱為理知心。
當感覺心投入外在世界,而理知心稍微脫離,但處理的仍是由外境而來的內容時,還有第三重心是被隱藏起來的「至聖所」。當心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及本質,向內發現自己時,那就是意識心。
只有透過意識心,我們才能探究內在知識或奧密,而另外兩重心使我們得到關於世界的知識。在意識心裡,我們靠近自己真正的本質,「不倚賴任何外在事物」,那個本質與神聖同源。換個角度,也可以說「吾」或自性顯露在意識心裡。
當我們只沉浸在感覺心時,完全被外來的各種印象沖刷或包圍,分別心使我們生起各種煩惱,很容易就陷入高低優劣好壞美醜貧富多少等二元性之間的衝撞。
當我們抽出一些理智去思考時,同時關照二元性對立的兩方,會發現沒有全好或全壞,每件客體不論是人、物、事都有它們存在的理由和目的,於是生起平等心。
當我們回到那能感覺、會思考的心,也就是讓「吾」(真正的我)能自在訴說的地方,便明白所有的感覺和理知都是我的(由自己所生),所以我也可以自由地放下或運用它們,這樣就是清淨心了。
《自由的哲學》第二章提到對科學(認知)的基本衝動,那是人的天性,想要去了解,才會有感覺心的作用。第三章探討〈為理解世界而服務的思想〉,要我們啟動理知心,並且去認識我是怎麼想的。
之後進入意識心的修練。雖然把世界作為對境(percept,人智學教育基金會的華文譯本翻作「感知」,是本書的專用字,第四章〈作為感知的世界〉),但也在認知過程中挑戰我們「在其他存在中確定我們自身所是的存在的位置」(第五章,93頁),然後找到〈人的個體性〉(第六章),活出開闊而不受限的生命(第七章〈認識有界線嗎?〉)
施泰納說《自由的哲學》和《神智學》是以不同的方法探究相同的問題,而《奧密科學大綱》則提供關於起源的說明。雖然《自由的哲學》似乎以比較理論性的筆調寫成,讀來艱澀,但它其實也處處埋下伏筆,提供實修的入手處。
圖:耕耘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