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宜蘭BD農法讀書會於牛角農莊探索配方基地
推薦新書《以靈性指引社群建造》
文/ 尤清
曾經參與數次莉莎.羅美洛老師的線上課程,印象最深的是:老師善於幫助大家「解構」。以她的性教育工作坊為例,課程中除了分享如何為不同年紀的孩子提供適當的兩性教育,她演講的內容及方式,更是讓我感受到:一般大眾,包括我自己,若無清晰的覺察,往往就在社會的文化制約中,或既有規範之下,對事情保持固定的看法。這樣的人習於慣性思維,無法真正成為一個有自由意願之人。當我察覺老師帶給我這樣的發現後,我開始對莉莎老師產生好奇,也非常期待她來「晃動、解構」我習以為常的固有想法,鬆綁那些自己都不曾發現的既有框架。於是,當脩平邀請我一同閱讀這本書時,我的心中充滿期待,彷彿要出發探索新的事物!
《以靈性指引社群建造》這本書,共有三個章節,分別是:〈降低科技對感官帶來的衝擊〉、〈支持學習活動中的生命本質〉以及〈朝向靈性社群——我們的個人任務〉。第一章,老師以十二感官出發,說明感官如何作為一個人的門戶,覺察外在世界。倘若感官是我們接觸世界的門與窗,門戶太大(高敏)或太小(低敏),也就影響著我們吸收的事物。我們透過感官與外在世界接觸;健康的感官,自然帶給我們更加真實的接收經驗。
在第二章中,她仔細描繪七個生命歷程如何轉化學習活動的能力,身體建構告一段落後,我們有能力開始發展心智能力。無論身體或心靈,我們都能將外在的事物吸收、消化,轉化為自己的一部份。但吸收食物時,有時會消化不良,心智能力的發展也可能有類似的情況,家長及老師必須照顧孩子的身體,也必須關照孩子的心智學習與發展。
第三章,老師談靈性社群建造,其中,更多的篇幅是談論個人鍛鍊。倘若未來的社群不是由血緣、民族、共同利益而組成,人們如何共創新的社群?個體與團體的關係會是什麼?這三個章節,似乎可以用孩子的三個成長階段來看待,但似乎更加廣泛,它映照著身體、心理、靈性的成長,亦或是接收、轉化、給予的三種內在階段。
莉莎老師也在書中提醒大家辨識兩種思維方式:「自戀者」——我就是一切,「迴聲者」——我什麼也不是,這兩種特質可能同時在一個人的身上。唯有我們從中辨識,才有機會求取平衡。
對我來說,「辨識」二字,是近期三堂課程的共同關鍵字。Bernhard老師於幼教師訓中提到,我們可以欣賞數位音樂,但要「辨識」清楚,自己接收的是屬於數位合成,而非真實人聲的音樂,不可混淆。Christoph Zerm 醫師在社群演講中也提到,陪伴臨終病患時,照顧者要「辨識」心中的感受,是來自或為了照顧者自己,還是出於臨終者的需求?辨識能力的鍛鍊,莉莎老師在書中提醒大家可以利用「八正道」及其他冥想活動,有意識地練習。「辨識」二字,著實重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