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孫承萱
時間來到2022年1月8日,一群來自台北文山社區大學樸門課程的夥伴,一大早驅車來到宜蘭冬山。由樸門老師吳俊安(飛魚)帶領,前來拜訪農夫張吳全、美麗,並且看看在這裡所誕生的「社群支持農業」[1](CSA)行動此刻的樣貌。
CSA「社群支持型農業」是在消費者與生產者 -的相互承諾及合作。
消費者以會員方式,共同支持農夫的生活與耕作,共同承擔地租、農耕發生的費用、農場工作以及農場的收成,不論豐收或歉收。這個社群支持型農業打破了傳統消費的概念,不僅只是消費者向農夫購買蔬菜,而是一起共有農場的概念。透過這個運動,會員參與農場工作逐漸認識農夫,透過參與農場工作更加認識安全新鮮的農產品是如何被生產出來,而農夫在會員的穩定支持下,可以安心耕種、為所有人守護大地。
現今的食物生產與銷售系統,在工業化農業的趨勢下,農產品已經變成商品,社群支持型農業是對現代社會食物生產系統的反思。
「社群支持農業」運動在台灣有各地的實踐者,於冬山地區進行此運動來到第四年,名為「三元生活CSA」,目前以社團方式營運,共有近六十個會員參與今年度的活動,主要事務由農夫夫妻以及社團其中的八位成員組成「核心小組」,小組成員以義工的方式不定期討論會務以及協助社團整體的運作。
社大夥伴們陸續抵達「樓腳書店」,這間因為社群支持農業緣分而誕生的獨立書店,如今也肩負著取菜點的任務。夥伴們在書店稍作休息。「樓腳」的二樓以活動沙龍的方式經營,舉辦讀書會、座談會和各種交流活動,空間不大。這次社大一行人,加上核心小組當天出席共約莫二十多位,溫暖地填滿了沙龍的空間。
分享會由農夫吳全揭開序幕。來自桃園的吳全和美麗夫妻二人,離開了過去二十年的製造廠工作,在年資即將滿退休之際,在探索第二人生的可能性中,來到宜蘭冬山,緣起於一位前些年遷居宜蘭的好友謝國良,因著孩子的教育而認識了生機互動農法(BD農法)而開始務農,並因此影響了吳全,兩人共同開始學習務農。首先,吳全提及兩人共赴三星果園實習,每天清晨上山學習果樹種植與管理,在一年之間每日向老農夫學習、並且在耕作的過程中體驗到理想與實踐的,包含傳統耕作方式的思維、順應季節的果樹管理、有機農業實際操作上的樣貌以及不斷地體驗著內心想要朝向理想農園的意念。
期間,也向老農夫租借果園山下的土地,以生機互動農法的概念去開墾、打造理想中的菜園,並且累積蔬菜耕作的經驗。後來吳全提及在遇見現在的菜園之前的許多波折,包含耕作一段時間後,田地無預警被地主收回,重新尋覓耕作區域等歷程。
我們不斷看見曾在工廠工作這麼長時間的吳全,展露非常大的勇氣,去嘗試做改變;也在他分享的許多照片中,看見吳全的蛻變,總是在踏實的工作中慢慢踏上自我覺察的道路。仿佛翻開一本不知道結局的書,讀起來相當真實、精彩。
吳全接著也分享了「樓腳書店」的形變過程。一開始,在目前位於冬山老鄉公所改造的老定咖啡主人 : 美琦、元芬和宛君三人得知三元生活CSA正尋覓農夫的取菜點時,立刻提出能將老定咖啡樓梯間用作取菜點,因此CSA便承租下這個空間並開始打造取菜點。
明香、脩平和承萱與當時的核心小組成員伶倩與麗如,為了創造舒適並且優美的環境,決定邀請社群內空間設計藝術家荷月量身打造、設計的空間。從吳全的眼光看來,這似乎也是充滿美感的一段旅程,不可思議的經驗。吳全說:「怎麼會有人花這麼多時間和資源去打造一個取菜點?」核心小組奕旭也說:「就像吳全如此大的勇氣,放棄穩定的工作,來到陌生的冬山,還走上完全不同的生涯。這一切充滿了神奇。」
在吳全分享之後,核心小組的基鴻也分享了他所看見的農夫吳全。在參與這個運動過程中,基鴻說:「在從吳全選擇中年轉職,從零開始學習務農的過程中,看到中年人的勇氣。每每在取菜時看到吳全和美麗種出的蔬菜,都非常感動。」奕旭是在座所有的華德福社群家長中,最早來到冬山的家長。在核心小組總是有睿智的觀點和明晰的判斷,會能精準地說出最貼合當下適切的調整,並也保持非常開放的心去討論。奕旭在談到他眼中的CSA,這個面臨現代物質化世界、凡事都方便快速的世界,CSA重新連結了人和土地,並且在透過會員們的力量,共同支持起吳全的菜園,共享豐收與歉收的概念,讓農夫不需要太擔心生活與經濟上的困難,可以全心專注於打造理想中的菜園。同時,農夫也樂意時常開放菜園,讓會員們能夠不自己租地,便能帶著孩子們一起來參與種植工作、親自採收蔬菜,並透過一同與菜園成長的過程去體驗務農的許多真實工作。 奕旭認為,透過參與CSA運動,是一種與農場共同分享生命的過程,也是重新省思食物安全問題的好機會,在參與種植、團隊工作中,去發現合作的真實意義。
於老定咖啡廳舉辦的首次會員大會
每當聽國良分享,都會感受到他對農業的務實關懷,希望能透過農場工作為孩子們守護一片土地的心意以及對三元社會的期待,並且時常能在他與家人在農場工作的分享中看見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持續努力。
國良與吳全是同樣任職於桃園工廠近二十年的老同事、好朋友,在一次由「人智學教育基金會」所舉辦的BD農法讀書會中,和當時讀書會的主持人承萱與讀書會成員開啟了BD農法的學習,持續不斷的學習延續到現在。吳全和國良更是在早期也前往雲林、嘉義、台中,參加不同的BD農法工作坊。因著這樣的緣分,幾乎同時在將近退休之際的兩位同時離開了原本的工作。國良和太太找到一塊合適的土地,以永續經營的方式開始以生機互動農法方式打造生物多樣性的農場,養雞鴨鵝、製作堆肥、種植果樹與蔬菜,並且時常邀請BD農法讀書會的成員共同製作重要的配方。(在生機互動農法中,BD配方被視為能改善土壤的活力,並且透過獨特的歌德觀察法,認識自身與農園的關係,生機互動農法將農人與土地視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並朝向這個生命體的完整健康而努力。)
兩人每年參與製作配方工作坊、噴灑配方、製作BD牛糞堆肥,並且透過運用種植綠肥植物為土壤增加有機質等方式,適時調整園子裡的工作。儘管身為農場主人,農場事務繁忙,國良也總是必定出席核心小組會議表達他的意見,並為核心小組帶來活力和啟發。會員活動當天時常闔家出席,我總在他們兩人身上看見彼此安靜卻穩定的友情力量。
在午餐結束之後,我們一起來到吳全位於三星的菜園。飛魚老師說:「原以為會是單一作物種植的菜園,沒想到這裡混種如此多種蔬菜和花草。既規劃的美觀,又妥善運用了土地。」承萱也立刻邀約飛魚老師未來能給CSA會員一些合作的分享交流。參訪的朋友們來到菜園時,聆聽吳全介紹菜園的種植、耕作,交換了許多關於生機互動農法的提問、分享。其中有社大的朋友說:「原先以為不可能的事,但在這裡似乎遇見了許多感動的實踐。」身為生機互動農法實踐者,承萱也分享:要先從手邊的小事開始,慢慢擴展,哪怕只是好好照顧一小盆玫瑰花,用心灌溉也會有機會帶來美好的生命體驗。種植如此,堆肥更是如此。
下午的交流活動,我們邀請了CSA會員可以帶著孩子們來參與。孩子們興奮地說:「原來好吃的花椰菜就是在這裡長出來的!」每當孩子們的身影出現在菜園,菜園就充滿著歡樂的氛圍,也彷彿整個活了起來。雖然農夫吳全和美麗沒有孩子,但是他們總是極有耐心地陪伴來到菜園的孩子們,認真分享菜園的工作。他們總是不輕看任何一個孩子,聆聽、並透過孩子雙眼一起發現菜園的美麗。
我時常覺得,要成為CSA支持的農夫相當不容易,務農、耕作本身有著許多深奧的學問,要靠時間累積務實的經驗,雖說受到CSA運動會員們的支持,但是關注的眼光和邀請會員參與工作,則是需要挪出另外的心力和時間來籌備,甚至、教孩子們種植蔬菜,活動的善後與整理等,都需要農夫額外挪出的內在空間。這些,都是社群之間交流互動的結果,也是古早農村社會自然發生地流動,現代,我們得以透過CSA運動,去經驗到人與人出於自由意願而結盟的可能性,並在過程中討論、分享彼此不同觀點下的意見,累積出真實的工作經驗,由於全部的人都是義工,小到是否出席會議乃至究竟要以多少金額支持農夫,每一個決定都仰賴每個人的自由意志去選擇,這是一個充滿意識的運動。而這個活動,也因為不同的參與者,產生著不同的變化,彷彿也有自己的生命一般,演化生長變動著。
自從2018年開啟三元生活CSA運動,團隊在不同階段遇到的、產生的、展現的樣貌都不同。然而,這個運動在冬山這個小鄉鎮,因為有慈心華德福學校中許多家庭參與,持續綻放著盎然的生機,並且帶來充滿溫暖的相遇和經濟的流動。夥伴們秉持著來自《明日的農場》一書的啟發,朝向理想,帶著希望,我們相信能夠透過這樣的運動,去實踐理想的生活方式,在每一個需要消費的時刻,帶來提醒的意識,如果說消費是一種投票,那麼你將如何投下這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