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疫情反思】邊緣上的人


作者/本詰敏(Ben Cherry)
中譯/陳脩平


自從這次疫情開始,我一再地自問,為什麼特別在那些最富裕、科技最發達國家裡,許多人似乎很難自己研究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並以我們寶貴的獨立思考能力去試著理解情況。換句話說,不只是重覆某個管道發布出來的消息,而是去消化這些資訊,並以自己的生命經驗和常識去驗證事實透澈思考

我自問,人們是否因為太快下定論或是抱有成見,因而太害怕在社會上被貼標籤,被人當作是陰謀論者、無政府主義者、散佈假消息或偽科學的人?我們的勇氣到哪裡去了?找到自己的判斷,還有,當新的洞察指出原有的判斷是錯誤時,更正自己的勇氣,到哪裡去了?

是否因為恐懼的毒素不只注入我們的腸道,也進入我們的思考?或者,這是教育方式的結果?過去一個世紀以來,人們高度重視的是孩童和青少年的學習結果而非他們的學習方式。我必須說,這樣的教育方式是政治人物、公職人員及企業領導者強力推動的1

現今的情況怎麼看都「不合常理」。不只是全球大量的死亡人數預估大幅失真(這是一開始造成恐慌的最大原因),而且要求全世界每個人接種多次疫苗注射(比爾•蓋茲曾多次提出這個主張),注入人體的血清並未經過一般的測試程序,因此提供疫苗的單位不必負任何法律責任,這也相當不恰當,我這麼說是很客氣的。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出,這些疫苗會壓垮人體的免疫系統,讓人更容易染上其他疾病,這已不只是惡夢一場,它將會成為尾大不掉的問題2

所以,為什麼數以百萬計的人願意屈服於這些完全無前例可循的控制呢?許多的控制甚至是直接施加在個人身上、限制民眾的個人自由?是否這一場「大重置」不只發生在經濟領域,也重設了人們的頭腦、心理和新陳代謝3

我承認,針對這波全球疫情的內在反思和理解,對我來說比對其他許多人容易得多,因為我這一陣子全時間住在台灣,在此地,完全沒有任何封城措施,也僅有非常少的管制,目前全數染疫的942 例中,只有9例死亡,全台灣總人口是23,842,453人。對照之下,在這裡幾乎感受不到恐懼,而政府也無意擴散恐懼。我覺得這是地球上少數幾個常識仍然行得通的地方,人們對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負有責任感,而這樣的負責態度也受到尊重。

在台灣,感冒的人戴起口罩是很正常的事,以便保護其他人。還有,過去面對SARS的經驗也累積出許多非常務實的應對疫情的知識。事實上,所有這些東方文化裡都有豐富、多樣而又高度有效的療法,也包含了對抗療法。這樣的文化並不把疾病當成敵人,而是看重健康的價值,並體認到有許多方法可以促進健康。這些文化也仍然保留了生命力的概念,並且認識呼吸和運動的療癒力量。

近期在台灣發生的一件事提供了清晰的例證,說明務實的常識可以發揮多少效用,當一位來自外國的飛機駕駛員染疫且未依境外人士的入境規定,因此造成某一城市增加了許多陽性案例,這位駕駛員及航空公司都受到重罰。考量到這裡是全球都市人口排名第十七的地方,每平方公里的人密度有673人,相較之下,英國只有279人,美國則是36人,這件事很容易就可以成為全面封城的藉口,許多其他地方就是這麼做的4

但這樣的事並沒有發生。處於危機風暴核心的那間醫院被關閉,病患及一些醫護人員被移至其他受保護的地方。然後,整棟醫院大樓徹底消毒,現在己經再度回復正常營運。只有一個人死亡,是一位八十多歲的女士,本身患有多重病症。所有這些情況都鉅細靡遺地在每日的記者會和報導中向民眾交代,出席記者會的是掌管此地健康事務的醫師和政府官員,這些資訊也都透過早已建置好的綿密溝通網絡傳達給全民,以確保真實和正確的資訊交流。的確,我們在路上看到更多人戴口罩,但這並不是強制的,只有在大眾運輸和某些大型超市會要求人們戴上口罩 5

當我把所有這些都帶進我自己的思考和判斷中,並與發生在其他地方(例如澳洲)的事相對照,我發現我的理智和理解能力遇到了障礙。澳洲這獨立的陸塊,人口密度只有每平方公里三人,空氣比全世界大多地方都還要乾淨,卻在各州執行了嚴格的封城措施,州際邊境也時常封鎖,起因通常是由於非常少數、幾乎不會造成什麼大問題的確診病例出現。

為數眾多的人失去了工作,並仰賴政府的救濟,但這些補助也快要被縮減了。整體的生活和經濟都遭受嚴重的影響,除了大型能源公司仍然持續收到政府的鉅額投資,然而在台灣,只有觀光產業受到較大的影響。即便如此,人們已經找到方法,以多元化的經營方式去應對,例如聚焦在貨運航空運輸而不是載客服務。

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呢?我要再回到前面提過透澈思考的這件事,特別在現今這個時代,當世界上大多數主流媒體似乎都把持續散布恐慌當成他們的任務,他們強調我們身陷於如何可怖的危險之中,反覆地傳播關於病毒以及如何摧毁病毒的單一觀點。為什麼許多人會覺得這樣是合理的?或者,「合理」已不再是新聞或者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了?

人智學全觀科學的角色

人智學科學包含了人類以及整個宇宙完整的靈性、心魂和身體,它不是主流科學的替代品,也不是反對主流科學的。相反地,它是直接由主流科學中誕生出來的,但它並不侷限於以物質主義的方式去詮釋所發現到的事物。它運用相同的科學方法,致力於建立客觀性,但它用以進行探究的主要儀器不是外在的機械或器具,雖然這些物品也有很大的幫助,但人智學科學主要用的是一個人健全圓滿的天性(entelechy),也就是有生命力的儀器。換句話說,這樣的科學倚賴更高程度的自我克制和內在發展,而幾乎完全依賴電子機器產出資料的主流科學,則無此需求 6

人智學靈性科學的創始者魯道夫•施泰納(Rudolf Steiner)在一個世紀之前一直呼喚人類要去考量的一件事——於今更加顯而易見的一件事——就是,現代的存在危機根植於人類自己的意識。人類理智的巨大力量造成的結果是,我們眼前的世界變得不一樣了。而理智是什麼?它是思考的一個層次,非「善」非「惡」,因為它和道德或人類的感受性沒有特定的關聯,也與人類個性、人格特質脫鈎,並以此為其優勢。理智可被運用來創造出有巨大效益的行動,同樣地,也可造成令人難以想像的破壞。

然而,人類意識如此天翻地覆地巨變,我們正快速地與生而為人的意義失去聯繫。或者可以這麼說,我們面臨的挑戰是要重新發現或重新創造何為人性。過去六百年來,智識上已有突飛猛進的長足進展,自從現代科學典範誕生以來(先在歐洲,然後擴及全球),我們已進入一個境界,那就是人類的思考方式變成雙面刃,可以帶來危害,也可以迎接新生。

正是透過「活在毁滅的邊緣上」,以及人類演化歷程到如今形成極端自我中心並與他人分隔的情況,於是我們才獲得能力,以新的眼光去考察人類到底是什麼,我們與世界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人類已經成熟,我們正站在死亡幽靈的陰森暗影之前,同時,我們也面對著新的全球文化可能誕生的明亮輝煌,這樣的新文化完全由我們所創造,當人們共同合作,無論要花幾輩子的努力,這樣的新文化是有可能的7

我們的未來是在其他各種面向的創造(包含人類生命)之中形塑而成的,認知這件事會成為我們力量的來源。所有我們眼前的科技都是透過人類的智識所創造出來的。也就是說,它們一開始是在人心中的想法或意圖。我們可以統領、主導這些思維和意念,只要我們願意為之負起責任。

不僅如此,最高層的存有看得見我們內在的事物,那些存有裡也包含已離世之人,他們很想提供協助。現在所需的是清晰冷靜的勇氣,讓我們堅定地覺察:時代之靈只會支持出於最高理想意圖的決定8

有生命力的思考之劍

對我來說,施泰納的著作《自由的哲學》(Philosophy of Freedom,全集CW 4)比起其他任何書籍都更貼切於當代情境,這本書的英文版書名有兩種,分別是《靈性活動的哲學》(Philosophy of Spiritual Activity)以及《直覺思考作為一條靈性之道》(Intuitive Thinking as a Spiritual Path)。這些不同的英文書名是因為德文字Freiheit(自由)在英文裡找不到直接對應的字。若要直譯,那我們應該要創造新字Freehood,意思是自由的狀態,就像childhood(童年)代表一個發展的歷程,多麼美好!相較之下,freedom就像kingdom(王國)這個字,予人一種占有、權利、力量的感覺。

施泰納把這本書列為其一生工作的核心,雖然書中並沒有提到任何他對靈性實相的探察,除了:思考之中的靈視(洞察)經驗!思考難道不是一個「看見」的過程嗎?——超越物質覺察,進入概念和觀念的「世界」。思考不也是一個「諦聽」甚至是「碰觸」的過程嗎?思考不就是把這些相應的看見、聽見和碰觸與一個人在物質世界裡的感知連結起來的過程嗎?

他的書是一條路徑——當你踏上或在其中跌跤時才會走出來的一條路——這條路朝向親歷自己的靈性活動,也在他人身上辨識出同樣的靈性活動。這在現今比起過往任何時刻都還要重要,現在,健康被大幅貶低到只以機械裝置的方式去考量,而人們的自主能力以及認識其他人的能力,都在恐懼之中大幅削減。我們當然要尊重並徹底了解物質/物理方面的考量,但是缺少對靈性的認識,我們就無法透視事物,而完整的人類就從科學中消失了。只有透過再次找尋人類靈性,讓靈性在每個人之中個體化,才能找到提升的力量,透過人自己的意志,提升至「道德直覺」,這是現今人類面對眼前情勢所極度需要的。

這不是說每個人可以為所欲為,不管對他人或環境造成的影響。那樣是自私的,或者,更明確地說,是讓一個人的誠信正直屈服於自私的動機;然而,出於自由的行動之中有著對行動及其後果的責任感,而且是有意識的責任感。我不能怪罪任何其他人,是我自己的行動所帶來的後果。

在這個層次上,自由的行動就成為一個道德的作為。因為,真正的道德超越義務或期待受表揚,金錢也算一種表揚!在這個層次上,一個人的個體化靈性在清醒意識的意願中協調於他所覺察到需要採取的行動。他的行動不是出於外在或內在的壓力,而是出於——對行動的愛。

這本書看起來會這麼艱深,不是因為其中的觀念很枯燥或者理智,而是因為那些觀念需要在讀者內在點燃新生命。整本書的寫作方式以及不同概念之間的串聯方式就像是活生生的有機組織一樣。每個部份都顯現出整體,所有部份也都相互融合。在不同的脈絡下,這些觀念會改變、調適成不同樣貌。

只有當讀者努力去辨識這些觀念,自己去思考這些想法,循著作者的思路踏上這段旅程(當然,也需要和這些思路做一番角力),這樣的讀者才能對此書做出健康的判斷,這時,此人在判斷的就是他/她自己的內在活動。進入這本書的旅程變成此人自己的旅程,不是因為他/她盲目地接受施泰納所寫的,而是因為他/她有足夠的心力和意願,把自己珍愛的融合感和離斥感先放在一邊,先讓這本書在自己的內在活起來。這本書真的會隨著你去琢磨它而不斷成長、變化!作為讀者,我們也得到成長和變化的機會。

因此,一個主要的鍛練就是練習觀察自己的思考。透過這個練習會出現新的問題?思考什麼?它發生在哪裡?這個練習不只要創造(或者跟隨)思考,而也觀察思考的「吾」是什麼、是誰?施泰納在第九章一開始的地方寫下這段無與倫比的話:要觀察思考就是在觀察期間直接活在獨立的靈性實相的交織之中。我們真的可以這麼說,如果一個人想要掌握靈性的精華本質,以其直接提供給人類的形式去捕捉,他可以在自我存在的思考中找到。「自我存在」的意思是它不需要外在的支持,即便物質身的大腦也不需要!

只用上一半專注力去研讀這本書是沒有什麼用的,你只會得到挫折和疲勞。但是當一個人真正進入與書中觀念互動,就會出現一股新的能量。不只是這本書帶出了這股能量。這是每一個人的「我自己」作為靈性實體,開始覺察到並且也掌握住我自己的「認知、理解」過程!

每一次當一個人實現了自己有意識的靈性活動,點燃了其中生命的火花,都會帶來愉悅。愉悅是健康的感受,也是對其他存有的新興趣。這也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孩子也以他們自己的方法找到這樣的愉悅,他們感受著「我知道了!」在認知以成人的形式固化下來之前。作為教育者,我們不要再犯這樣的錯誤,去說孩子不會思考,或者思考對孩子無益!孩子思考!思考為他們打開許多通往驚奇的大門。

孩童的思考方式也可以讓我們內在點燃喜悅和樂趣。因為,在他們認真的玩耍和實驗中,透過他們超級有生命力的天性,他們讓世界活了起來。在聲音、想法、圖像和動作的魔法中,孩子一直在創造!喜樂、創意、非凡的生命力、學習與愛,當我們面對眼前的世界和未來時,這些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一九一八年十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兩週,施泰納在一場演講裡特別提到這本書的重要性。當前,我們對抗病毒的「世界大戰」,在全球疫苗接種計劃中達到頂峰,可說已進入全面交戰狀態,我感覺格外迫切需要把這段話與各位分享。

以下的所有文摘段落裡,我保留freedom(自由)這個英文字,但我請各位留心我前述提到這個字與德文Freiheit(自由)的不同。我也微調了英文翻譯,讓文字更符合當代的語法,但沒有更動施泰納原文的意義,施泰納的話用粗體呈現,有別於我在段落之間穿插的一些意見。我所摘錄的這些施泰納的話,於今天聽來一點也不違和,他似乎也是在對著當今的世界發聲 9

我想要呈現的是:自由的概念是普世性的,只有當人理解並真實地感受到自由,才能體會人類之心不只是塵世力量交相競逐、上演的舞台,整個宇宙過程(cosmic process)也流注、穿透人心,並可在人心之內被掌握與領悟。只有當一個人把自己敞開面向宇宙過程,當他有意識地經驗自己的內在生活,當他肯認到自己的內在生活具有宇宙的本質,才有可能達致自由的哲學

那些追隨現代科學潮流、並讓自己的思考只受到感官知覺決定的人,無法找到自由的哲學。我們時代的悲劇在於,大學裡的學生被教導只依頼感官世界支配自己的思考(現在的情況已向下延伸到幼兒園了!)。因此,我們這個時代便不自覺地變成,在面對倫理、社會、政治等議題時感到無助。因為若將思考只繫於感官知覺之上,就永遠也無法達到內在自由,以及透過內在自由才能獲得的直覺,如果想要取得直覺能力並將之應用在人類事務上,就必須要有內在自由。當今的思考模式便大幅度地壓抑了對自由的追求

直覺當然只能在個人的層次上領會。直覺是有生命力的思維,充滿可能性,也可以直接參與意志,但只有當一個人出於自由的決定,讓這樣的事發生,它才會出現。直覺不是自動的,也不是本能的。

施泰納繼續講到,透過實踐他稱之為「倫理個人主義」(ethical individualism ),我們可以有信心:在日漸向邪惡傾斜的時代裡,人類若發展到(透過內在自由)獲得直覺,便能轉化這些邪惡的傾向成為善的原則,對意識心(Consciousness Soul)(也就是能夠觀照自身的現代意識)來說,這是必然會發生的,因為這才是適合於人類尊嚴的

不僅如此,此種生活和詮釋真實的方法有強烈的社會意涵,這在現今格外重要,現在的人們反對著彼此,因為不同的人對於我們身陷其中的危機有不同的態度,對政府當局越來越升高的控制措施以及要如何回應等,也都有不同的想法。施泰納繼續提到:

我描摩了一個觀念,關於自由的社群生活(free community life),正如我最近從另一個不同角度與各位談到的——自由的社群生活不只是每個人宣稱其個人自由,並且也是透過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相互關係,實現以自由為社會生活的驅動力。因此,我毫不猶豫地寫下:「活在對自身行動的愛之中,在充份的理解下,也讓其他人活出他們的意志,此即自由人的基本信念。除了透過直覺,使自身的意志和諧地展露出來以外,沒有其他的義務、規約可以束縳自由人;在特定情境裡,人們的意願朝向何方是受到自己的觀念能力(capacity for ideas)之決定

他所指的觀念能力就是找到恰當的直覺,以之決定一個人付諸行動的方向。在行動中,此人看到他對自由的觀念有多務實,因為自由的觀念只有在行動中——我們在這個世界裡採行的作為——才得以完成。稍後,他又繼續談到:

自由,是當此世代的唯一真理。若人們以我當時所提出的方式去理解自由,那麼今天的世界秩序、局面就會完全不同。

今日人們談論種種議題——無論是在公義中尋求和平,或是在暴力強制下換取和平等。但這些都是空話,因為無論公義或暴力都與其原意相差甚遠。今日的人們對正義、公義的理解十分混亂。當代人只要能接受自由的理念,就能在其人心喚起一股基本的動力,並把他們帶向對現實的理解。如果,人們不是喊著基於公義的和平或者以武力維持和平等口號,而是談論基於自由而來的和平,那麼自由的呼聲就會響徹雲霄、震動環宇,在這個意識心的紀元,如此便會點燃人心中的安穩與篤定感


再一次,他在稍後提到:

當人們理解討論諸如法律、暴力等空泛概念只是浪費言辭,當透過靈性經驗而了悟到自由的觀念只通往現實,那時便是人類進入新境界的開始。因此,人們必須克服自己內在深藏的冷漠;必須放棄科學家慣常的做法——詳述各種社會問題,為了社會與政治的進步而高談闊論、病急亂投醫的偏方。在這方面想要有所成就,必須學習在靈性科學裡建立堅實的基礎。自由的理念必須在自由的科學掌舵之下

施泰納在這場演講最後說道:

人們必須知道,當自由的真義受到理解時,世界會如何被轉化,這種自由不是放縱的,而是來自自由靈性與堅持心智自律的自由。若人們領悟到真正的自由及其秩序對世界的意義,那麼現今人們追尋的那股智慧光亮就能被點燃,並光照當代的暗夜

-------------------------------------------------------------------------------

(1)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子是,洛克斐勒基金會看似慷慨地捐助大筆款項在教育上,並取得大幅影響,它也投注不少資金把有機農業轉換為單一作物的農業,這不僅降低世界上許多地方的食物品質並破壞土壤,而且沒有顯著地減少貧窮或營養不良的情況。

(2)英國的Column News報導並分析即時新聞,特別是英國境內的消息,但也不僅限於英國,每週出刊三次,是我推薦的新聞平台之一。我也很推薦Ivor Cummins 及Professor Dolores Cahill的影片。這兩位都是經驗豐富的科學家,不只透澈了解人類生理,也熟知我們目前所面對的危機。這三個訊息來源都在網路上可以直接找到。

(3)世界經濟論壇將2021年1月舉行的年會(達沃斯論壇)主題定為「大重置(Great Reset)」。該組織的創辦人及執行長Klaus Schwab撰文詳述這個名稱的由來。

(4)我知道許多科學家指出PCR檢測作為診斷工作是不足夠的,包含發明這個檢測方法的諾貝爾獎得主都這麼說。我的重點是,雖然被檢出陽性的案例大幅增加(相對於受檢人數的成長),政府還是有可能運用其他方法去管制,而不是封城。關於人口統計的資料來源是www.worldometers.info。

(5)我這麼寫並不是想指出戴口罩是降低病毒傳染的有效方式,我注意到許多研究指出口罩並沒有那麼強的效果。但我想要推崇人們互相尊重的態度,他們在感覺自己可能生病時選擇戴上口罩,那是出於對他人的善意。

(6)人智學靈性探究所得到的世界觀在《奧秘科學》(Esoteric Science)一書(施泰納全集CW13)中有最廣泛的呈現。

(7)我在此處暗示著人有多次的塵世生命,「幾輩子」不只是一個措辭,而是可以用理性的心智去探究的一件事,只要我們不帶著成見或偏見去探索這個主題。施泰納在其著作《神智學》(Theosophy,全集CW9)第二章裡言簡意賅地談及此事。更多說明可參見施泰納一九一八年的演講集《死亡與我們同在》(The Dead are With Us,全集CW182)。

(8)關於這個主題,在邁凱爾書信(Michael Letters)或稱《人智學指導原則》(Anthroposophic Leading Thoughts)有清晰而強力的表述,那是施泰納在一九二四年和一九二五年初期所撰寫的,收錄於全集CW26。

(9)文章來源是〈現代歷史從表象到真實〉第六講,施泰納於1918.10.27講於多納赫,收錄於全集CW185。在當時, 《自由的哲學》第二版問世。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智學鍛鍊--八個基礎練習與行星的連結

八個基礎練習來自魯道夫.施泰納  整理撰文/孫承萱 照片來自NASA 行星的力量,以八個基礎練習作為思考行星與人間的連結。 八個層次的練習,也被稱為八正道,在人智學中是一個基礎的意識鍛鍊,如果可以每天進行這個鍛練,會是非常好的! 在施泰納的著作<<認識更高層的世界>>一書中,寫到十六瓣蓮花的開展,最近與各位分享的八正道的練習,正是協助發展我們內在蓮花的基礎鍛鍊。 照片來自thelocal.se 星期日對應到的是太陽。 「星期日【正思維】Right Judgment(正確的判斷) 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在完全充分的考量之下決定。讓任何未加思索的行動,每一件無意義的作為遠離我們的心魂。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應當有充足完備的理由,並且拋開無意義的行為舉止。一旦確認了決定的正確性,便秉持內在的信念,堅持到底。 這就是所謂的 正思維。」 太陽帶來和諧的能量與存在的特質。 靜靜地陪伴宇宙間所有的存在互動、位移,觀照著整個宇宙的狀態,以無私的姿態安靜的尊重彼此。 太陽也在整個宇宙創造出一個充滿光亮的空間,在那空間中,一呼一吸帶著和諧與平靜的溫暖。 在這一天,我們在內心邀請太陽的力量進入,協助我們將意識延伸到太陽的姿態,他的奉獻、安靜、寬容與周全。 每個人都有內在道德性的直覺,當我們連結到太陽的力量時,很容易能感受到那股和諧能量與安靜的感受,我們試著將正思維帶入星期日的生活中,將有機會更認識自己的某個面向。 照片來自medium.com 星期一對應到的是月亮。 「星期一 【正語】Right Speech/ Word(正確的話語) 對努力提升靈性發展的人而言,應當只說有意義的話語。只為說話而說話,只為消磨時間的閒談,這些情況都有害。要避免一般性、主題混雜或沒有連貫的對話。這不意味著個人必須關閉與他人的互動,而是應該在交談中一步一步發展出有意義之事,說話及回答都經過各種角度的思考,沒有原因絕不說話--寧可保持沉默。 每個人應試著不說太多,也不說太少的話。首先安靜傾聽,然後再反省所說過的話。 這就是所謂的 正語。」 月亮在宇宙中彷彿一面通透的鏡子,純粹地反射、映照一切的發生。 人類透過言語傳達內心的思考、心之所向,言語映照著內心的某個面向,心魂被言語映照,言語有可能成為行動的前導。我思考、關注的面向可能成為我與朋友談話的內容,我內心想做的事,透過言語傳遞給友伴,未

十二月的美德鍛練:射手座

控制言語、控制思想、朝向真理 撰文/陳脩平 校訂/尤清 譯詩/孫承萱 本文所有資料取自莉莎•羅美洛(Lisa Romero)老師在Astral Arc頻道上的分享,連結如下。本文並非該影片的完整翻譯,而是由作者摘錄並整理影片中的重要概念,經過演講者同意以此形式分享予華語區伙伴。 AstralArc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AstralArc-/featured 十二月與射手座相關的美德鍛煉:(可選擇自動翻譯的中文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OIztZDvW34 與射手座有關的美德——控制言語、控制思想、朝向真理——是當代社會格外需要的鍛煉。 在介紹這個美德之前,要先認識關於智慧。「智慧」是完整的、不受限的,任何「智慧」出現在言語或思想的領域裡,就變成不完全的、受限的。「完整合一」的一旦訴諸言語和思考,難免就帶有某種「觀點」。 讓「智慧」完整而不受限的方式,是要温柔待之,不要太過強勢,並從「內在」與奧祕建立連結。這樣的連結會帶給我們洞察,讓我們認識所處的世界,並使我們強韌,足以面對生命中遭遇的許多錯謬。 一年中的十二個美德都來自奧祕智慧,它們各自代表一種方向,就像一道道光芒的射線,要來幫助我們在自己的思維裡映照那道光。這些由不同方向而來的智慧,朝向我們,要照亮我們的內在,以理解的明晰照亮昏暗的角落。 就像光芒的射線朝著許多方向,智慧也是多角度、開展的。若我們沒有深刻明瞭這樣的智慧,就會在固守所謂的「立場」時,與其他抱持不同觀點的人發生衝突。 我們即將迎接耶誕節,耶誕節是帶來新生的節日,就像光誕生進入黑暗裡。我們每一年遇見這個節日,就再一次於內在探索,是什麼「新的」被生出來了。這些新生的智慧之光帶領我們通往奧祕智慧。 我們越認識奧祕智慧,就越把自己從限制中釋放出來。隨著智慧增長,我們越來越接近神聖的源頭,也就是無限之光的領域,於是變得越來越自由。人類整體緩慢地但確定地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但追求自由並不是為了自由本身,而是在自由的狀態下,我們能真正去愛。這是一趟旅程,也是人類的使命。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任務是要把愛發展到最飽滿、最完整。而要真正實踐愛,需要我們清醒地自由著。 朝向自由的過程,我們要以耐心一一卸除限制和束縛。限制和束縛帶來巨大

華德福學校的音樂教育

演講/ J udith Clingan 撰文/林妍伶 ==================================== Judith Clingan 是澳洲知名音樂家,從事音樂教學六十餘年 , 投入華德福教育長達三十年,遍歷澳洲各地、紐西蘭、印度、台灣、中國等地的華德福學校及師訓機構,作育英才無數,帶領 Wayfarers ( 旅行者合唱團 ), 陪伴青少年在巡迴演出過程中學習 、 熱愛 、 分享音樂 , 著有 《 Play On : 直笛、其他管樂器在華德福音樂教育的運用 》 。 本文集合 2018 年五月份 Judith 老師來台為中文版新書宣傳時,對華德福教育中的音樂教學所提點的看法,由全程陪同新書宣傳活動的林妍伶老師整理撰文。 ==================================== 幼兒階段的音樂體驗 在 澳洲與許多其他國家,音樂教育不被重視,有些政府甚至認為等到孩子長大一點再開始 接觸音樂 即可,所以許多 學校在 幼稚園、國小階段沒有音樂課。然而,我在匈牙利學習音樂教育時,了解到音樂對越小年紀的孩子越是重要,所以,萬一學校無法持續在國 小 、 國中、 高中提供音樂課程 的話 , 那麼 寧可 把資源放 在幼小 階段的孩子, 盡可能給予合適 他們 的音樂 課程 。 既然我們現在要探討華德福 教育 ,就應該了解施泰納的看法。施泰納曾說,唱歌是最重要的事。首先,他表示音樂非常重要,我們為了培養孩子的音樂性,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跟孩子一起唱歌。在孩子生活中出現的大人,需要每天經常在孩子面前唱歌。有些音樂教育家表示母親懷胎時,就應該經常唱歌,讓腹中胎兒聆聽、感受歌聲帶來的震動。  或許華德福與非華德福教育最大的差異是給孩子的音樂類型。施泰納說孩子年幼時,到他們八、九歲的階段,最需要的環境是「善」與「愛」。因此孩子年幼時,我們應該提供他們 充滿 愛的氛圍,並且用歌唱來傳達。孩子還在襁褓階段時,給他們廣播或 CD 的音樂,對他們來說幫助不大,事實上,最好不要給這個階段的孩子用科技產品發出的聲音。實驗指出,將兩盆植物放置於不同空間,一盆接觸嘈雜大聲的音樂,過了一陣子,這盆植物死了;另一盆處在優美樂音之下的植物則欣欣向榮。  另一個差異是,施泰納重視人的心 與 靈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