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大為(David Anderson)
當我寫作此文時,全世界各地都在活躍地「動」著。在美國許多城市,黑命關天(Black Lives Matter)運動每天都有抗議活動,報紙頭版也持續報導這些動態。在黎巴嫩、白俄羅斯、泰國等地的街頭也天天都有抗議活動,參與者希望推動他們的國家朝向政府更有責任與效能、重視公平與正義或是訴求其他的議題。世界上許多地方湧入前所未見的大量難民,他們都是從充滿衝突的地方逃出,邁向不可知的未來。所有這些運動都帶來變化,它們有一個共通的特點:想要改變些什麼。人們在感覺卡住的、有障礙的地方會要求要有所進展或變動。現在,點燃人心恐懼的病毒把全世界連結在一起,大家共同面對外在世界的變化,在這個全球危機的時刻,「運動」多了一層新的意義。
這些運動要求我們重新思考,要求我們改變要如何思考。這些變化指向一種沉悶、停滯感——思考裡缺乏健康的、充滿生命力的律動,也就是僵化、固化的思維。雖然這本小書寫於一九八八年,但它點出的這種受限制的思考方式,造成許多衝突和困頓,於今依然。
我們或許仍能聽到「自由、平等、博愛」的呼聲在心中回響。塑造出現代社會的那些思考形式(thinking forms)如今絆住我們,使我們的腳步躊躇不前。人們的內在自由受到波及,無法完整地開展自己的理想,人與人之間平等互動、共同合作促成人類整體發展的能力也受到牽制。本書協助我們追溯這些思考形式直到一個根深蒂固的信念,這個信念在社會層面帶來深遠的影響。
然而,我必須承認,當我一開始閱讀這本書時,心裡不免好奇:為什麼三元生活實踐社覺得現在需要出版此書?這本書的內容和今日的世界有何關聯?但是當我順著各章節閱讀下去時,伴隨著書名《人如何動?》等的許多想法和疑惑漸漸整合、收斂,出現一幅驚人而清晰的畫面。本書所呈現的思維方式和作者邀請讀者一起去參與的思考可說是推進著演化歷程的。閱讀本書的經驗變成一個朝向動態、鮮活思考的運動歷程。它觸動讀者踏上一段新的旅程,深入認識並參與世界的歷程,最終那會帶來療癒和平衡。在某個層次上來看,這本書帶領我們去做思考運動(thinking-movement),那是我們生而為人本來就要去經驗的,才能克服世界裡的固化、限制性和死亡的力量。才能動身走進真正的內在自由裡。
我們看到物質主義科學帶來某種特定的思維,引導人類心魂走上特定的軌道,並使我們看待與經驗世界的方式定型下來。這些軌道沿著物質主義科學的想法和人心中貧乏蒼白的情感,而人的作為也順應這些想法與感受。這樣的思維有其後果,就呈現在當代世界的現況中。
這個世界在許多不同的層次上裂解著。我們體驗到自己與自然界、自己與他人、自己與更高的理想之間割裂與隔閡。這樣的分隔是一個信念的自然結果,那個信念就是我們以為有一個中央控制中心下達指令控制我們身體的動作,我們以為人是中央神經系統操控下的傀儡。把前述的信念當成許多社會病徵的根源,這個觀點看似過度簡化,但是人們也的確益發感受到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困住了自己,限制了人類潛在的發展,並且使人生病。
疾病是一個轉捩點,當我們臥病在床,或許因發燒而動彈不得時,我們理解這並不是身體出了什麼問題或「生」了、「長」了什麼東西。這是有什麼「卡」住了,因而想要找到新的流動方式。大多數人(特別是孩子)從疾病中獲得更強的耐力和復原力,也得到新的能力和動力。有時候生一場病就像一次小型的死而復生。恢復健康的人如同重新活過,帶著新生的朝氣迎向人生的使命。病只不過反映出系統裡的狀況。只要系統可以回應病徵並轉化之,就會贏得新生命。
在我們文化中傳承的思維、我們出生後不久就開始進入的思維形式、以及我們在集體思維中接收到的那些事物,都關閉、圍堵住許多療癒的力量和動能。雖然我們有其他的方式去接觸人類所需的宇宙滋養,但這些思維已創造出社會結構、醫藥方法、農耕實務和公共政策,所有這些都在綑綁和限制我們。是的,人類靈性是頑強不屈的,但也的確遭逢威脅。
在此,我們受邀朝向一個轉捩點。若我們可以改變思維方式,透過參透、悟入本書所分享的有機思維,讓自己的思考反映出更大的圖像,照見那股形塑我們活動與生命的力量——這是目前這場全球危機對人類發出的呼求——,那麼這樣的變化所點燃的一股生之力量就會引導我們開創出真正符合世界需要的新的社會形式和人際互動方式。
我們的動作中強烈顯現出我們的慣性。一個人的信念、創傷、危機、思考方式等,所有這些都可以在動作的質地中找到蛛絲馬跡。然而,若我把對動作的感知也加入進來,便是邀請感知的力量和存在為我打開新的經驗途徑。於是我可以超越自己的慣性,讓原型感知(archetypal sense)清理我的內在,去平衡或療癒那些深埋在我動作之中的事物。
若我們對動作的感知是活躍而敏感的,就可以覺察到動作中出現的某些特質。例如,我們都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動作怪怪的、卡卡的或是順暢自如,感覺動作是自由的或是受阻礙的。各位是否可以想像這帶有生命力的動作感知(sense of movement,動覺),無論當我們的動作出於本能、衝動或欲望——也就是籠罩在我們個人意志的陰影之下,還是當動作由另一股超越個人意志的來源所引導時,動覺都時時刻刻在感受和覺察呢?我們都曾經驗過受到啟發或感動去做某件事,就像一股能量突然湧入而我們感覺活力充沛,之後才發覺那個動機中其實有某種自我中心的色彩。或者做著某件並不覺得有什麼啟發的事,但之後聽到他人回饋說受益於我們的幫助,或者那個行動帶出新的方向或理解,而感到很驚訝。去分辨這些行動之中帶來的領悟或感受,覺察那是出於自私或無私的舉動,這可說是一項細緻的藝術。
當我們感覺在生命中受阻,不知下一步該如何時,便會出門走一走,這是運動的奧秘之一:我們讓動作去閱讀當下的情況。動作變成一個有覺察能力的器官。在其中,我們得到新的見解或找到新的動能。在這樣的時刻,我感到好像自己「成為」那個問題,我就是那個生命情境或問題的化身。若可以順著這樣的動作,沉浸得夠深的話,那麼就會感受到我沒有「做」決定,而是生命給出了一條進路。透過我聆聽(這是一個動作),生命帶領我。
如果說有不同的來源觸動我們的行為,那麼我們可以去經驗不同動機之下的作為會有不同的風味或質地。想吃巧克力蛋糕的衝動吸引我在原本的路徑上走向某個特別的地方,這為我的人生帶來不同的心魂感受,也在身體中品味到不同的滋味。區分這些不同的經驗可以讓我們與自己的人生路徑(也就是在塵世裡採取的行動)對話,也去連結我們內在對自由的感知。
這本書生動地提醒我們:我們是受到自己的意圖還有引導我們走向自己的力量——也就是開展命運的力量——所觸動的。認識這些力量以及它們對我們的作用,不僅將我們從形塑現今世界的那種思維的限制和框架中釋放出來,而且也讓我們的行動自由地朝向自己最高可能的潛力。
安大為(David Anderson)
2020年8月於台灣,宜蘭冬山
--------------------------------------
安大為擔任美國的職業劇團「溜狗劇場」(Walking the dog Theater)的藝術總監。並主持多個在中國、台灣和日本的戲劇與內在發展課程及工作坊。人的動作(Movement)是他工作的核心語言。現與家人居住台灣宜蘭。
這些運動要求我們重新思考,要求我們改變要如何思考。這些變化指向一種沉悶、停滯感——思考裡缺乏健康的、充滿生命力的律動,也就是僵化、固化的思維。雖然這本小書寫於一九八八年,但它點出的這種受限制的思考方式,造成許多衝突和困頓,於今依然。
我們或許仍能聽到「自由、平等、博愛」的呼聲在心中回響。塑造出現代社會的那些思考形式(thinking forms)如今絆住我們,使我們的腳步躊躇不前。人們的內在自由受到波及,無法完整地開展自己的理想,人與人之間平等互動、共同合作促成人類整體發展的能力也受到牽制。本書協助我們追溯這些思考形式直到一個根深蒂固的信念,這個信念在社會層面帶來深遠的影響。
然而,我必須承認,當我一開始閱讀這本書時,心裡不免好奇:為什麼三元生活實踐社覺得現在需要出版此書?這本書的內容和今日的世界有何關聯?但是當我順著各章節閱讀下去時,伴隨著書名《人如何動?》等的許多想法和疑惑漸漸整合、收斂,出現一幅驚人而清晰的畫面。本書所呈現的思維方式和作者邀請讀者一起去參與的思考可說是推進著演化歷程的。閱讀本書的經驗變成一個朝向動態、鮮活思考的運動歷程。它觸動讀者踏上一段新的旅程,深入認識並參與世界的歷程,最終那會帶來療癒和平衡。在某個層次上來看,這本書帶領我們去做思考運動(thinking-movement),那是我們生而為人本來就要去經驗的,才能克服世界裡的固化、限制性和死亡的力量。才能動身走進真正的內在自由裡。
我們看到物質主義科學帶來某種特定的思維,引導人類心魂走上特定的軌道,並使我們看待與經驗世界的方式定型下來。這些軌道沿著物質主義科學的想法和人心中貧乏蒼白的情感,而人的作為也順應這些想法與感受。這樣的思維有其後果,就呈現在當代世界的現況中。
這個世界在許多不同的層次上裂解著。我們體驗到自己與自然界、自己與他人、自己與更高的理想之間割裂與隔閡。這樣的分隔是一個信念的自然結果,那個信念就是我們以為有一個中央控制中心下達指令控制我們身體的動作,我們以為人是中央神經系統操控下的傀儡。把前述的信念當成許多社會病徵的根源,這個觀點看似過度簡化,但是人們也的確益發感受到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困住了自己,限制了人類潛在的發展,並且使人生病。
疾病是一個轉捩點,當我們臥病在床,或許因發燒而動彈不得時,我們理解這並不是身體出了什麼問題或「生」了、「長」了什麼東西。這是有什麼「卡」住了,因而想要找到新的流動方式。大多數人(特別是孩子)從疾病中獲得更強的耐力和復原力,也得到新的能力和動力。有時候生一場病就像一次小型的死而復生。恢復健康的人如同重新活過,帶著新生的朝氣迎向人生的使命。病只不過反映出系統裡的狀況。只要系統可以回應病徵並轉化之,就會贏得新生命。
在我們文化中傳承的思維、我們出生後不久就開始進入的思維形式、以及我們在集體思維中接收到的那些事物,都關閉、圍堵住許多療癒的力量和動能。雖然我們有其他的方式去接觸人類所需的宇宙滋養,但這些思維已創造出社會結構、醫藥方法、農耕實務和公共政策,所有這些都在綑綁和限制我們。是的,人類靈性是頑強不屈的,但也的確遭逢威脅。
在此,我們受邀朝向一個轉捩點。若我們可以改變思維方式,透過參透、悟入本書所分享的有機思維,讓自己的思考反映出更大的圖像,照見那股形塑我們活動與生命的力量——這是目前這場全球危機對人類發出的呼求——,那麼這樣的變化所點燃的一股生之力量就會引導我們開創出真正符合世界需要的新的社會形式和人際互動方式。
我們的動作中強烈顯現出我們的慣性。一個人的信念、創傷、危機、思考方式等,所有這些都可以在動作的質地中找到蛛絲馬跡。然而,若我把對動作的感知也加入進來,便是邀請感知的力量和存在為我打開新的經驗途徑。於是我可以超越自己的慣性,讓原型感知(archetypal sense)清理我的內在,去平衡或療癒那些深埋在我動作之中的事物。
若我們對動作的感知是活躍而敏感的,就可以覺察到動作中出現的某些特質。例如,我們都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動作怪怪的、卡卡的或是順暢自如,感覺動作是自由的或是受阻礙的。各位是否可以想像這帶有生命力的動作感知(sense of movement,動覺),無論當我們的動作出於本能、衝動或欲望——也就是籠罩在我們個人意志的陰影之下,還是當動作由另一股超越個人意志的來源所引導時,動覺都時時刻刻在感受和覺察呢?我們都曾經驗過受到啟發或感動去做某件事,就像一股能量突然湧入而我們感覺活力充沛,之後才發覺那個動機中其實有某種自我中心的色彩。或者做著某件並不覺得有什麼啟發的事,但之後聽到他人回饋說受益於我們的幫助,或者那個行動帶出新的方向或理解,而感到很驚訝。去分辨這些行動之中帶來的領悟或感受,覺察那是出於自私或無私的舉動,這可說是一項細緻的藝術。
當我們感覺在生命中受阻,不知下一步該如何時,便會出門走一走,這是運動的奧秘之一:我們讓動作去閱讀當下的情況。動作變成一個有覺察能力的器官。在其中,我們得到新的見解或找到新的動能。在這樣的時刻,我感到好像自己「成為」那個問題,我就是那個生命情境或問題的化身。若可以順著這樣的動作,沉浸得夠深的話,那麼就會感受到我沒有「做」決定,而是生命給出了一條進路。透過我聆聽(這是一個動作),生命帶領我。
如果說有不同的來源觸動我們的行為,那麼我們可以去經驗不同動機之下的作為會有不同的風味或質地。想吃巧克力蛋糕的衝動吸引我在原本的路徑上走向某個特別的地方,這為我的人生帶來不同的心魂感受,也在身體中品味到不同的滋味。區分這些不同的經驗可以讓我們與自己的人生路徑(也就是在塵世裡採取的行動)對話,也去連結我們內在對自由的感知。
這本書生動地提醒我們:我們是受到自己的意圖還有引導我們走向自己的力量——也就是開展命運的力量——所觸動的。認識這些力量以及它們對我們的作用,不僅將我們從形塑現今世界的那種思維的限制和框架中釋放出來,而且也讓我們的行動自由地朝向自己最高可能的潛力。
安大為(David Anderson)
2020年8月於台灣,宜蘭冬山
--------------------------------------
安大為擔任美國的職業劇團「溜狗劇場」(Walking the dog Theater)的藝術總監。並主持多個在中國、台灣和日本的戲劇與內在發展課程及工作坊。人的動作(Movement)是他工作的核心語言。現與家人居住台灣宜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