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脩平
現代的華德福家長想必很好奇,華德福教育的創立者施泰納博士對第一所學校的家長演講談些什麼呢?不是華德福家長,但是關心教育和下一代的大人們,也可以來了解一下這個教育理念,在台灣多元開放的社會裡,不一定只有在華德福學校裡才能創造這樣的環境。
1919年8月31日,距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到一年,距離第一所華德福學校開學還有七天,創辦人施泰納博士在斯徒佳特給創校教師團隊的研習課程完成了十四次中的九次。8月31日這一天是星期日,他一連兩個演講,一個是〈華德福學校的精神〉,另一個是〈給華德福學校家長的演講〉,兩篇都收錄在《華德福學校的精神》一書中。
在對家長的演講裡,他開頭不出三句話就說到「療癒我們的社會」(第85頁)。這是他辦學的初衷!他看到的當代社會出了什麼問題?各位眼中的當代社會又有何處需要被療癒呢?
演講集裡的第二段,他說「我們期待一個與現今十分不同的社會結構」(第85頁)。現在的父母在選校時,有誰會想到「未來的社會結構」這麼龐大的議題?我們能夠或願意去想像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後活在怎樣的世界裡嗎?
第三段,他說「我們必須體認到教育在重建人類社會關係上的重要角色」(第86頁)。再一次,他看到的人類社會關係是什麼?為何需要重建?
在對家長的演講裡,施泰納大膽提出「所有的社會問題都是教育問題」(第104頁),而「教育的問題也是教師的問題」(第87頁)。作為家長,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陪伴孩子的時間也遠超過學校老師,所以我們也應該把自己當作「教師」,當然教育的問題也是家長的問題。
施泰納給未來的教育系統三個建議:
一、重新認識人類
二、教師、家長以對人類的一股全新的愛去面對孩子
三、讓教師、家長知道如何在孩子面前展現意志
人智學以科學的精神和方法去認識人類,提出人類組成分為身、心、靈三個部份,各自深入地探討,當然這三部份也有綿密細緻的互動。另一組三元性的組成是思考、情感、意志,現代教育學裡談的知、情、意大致也是這三向度。整個華德福教育就用這樣的三元架構去重新認識人類,這也是作為華德福家長必須理解的,至少在與老師溝通時,才能夠清楚老師的思考脈絡以及觀看孩子的角度。
認識人類、認識兒童發展歷程,最終是為了把孩子培養成為能夠「從生命中學習」的人(第93頁),這是華德福教育的目標,也是施泰納在創校前後反覆提及的話語。從物質的角度來看,能夠持續從生命中學習,至少不會在變動快速的世界裡被淘汰;從靈性的角度來看,作為靈性入身的人類在世界裡的生命歷程本身就是最佳的靈性成長教材。
家長和教師也要不斷地從生命中學習,才能夠理解為何這是華德福教育的目標。這樣的生命開展和深化的歷程,也連結到施泰納的第二個建議——「愛」。全新的、真正的愛是要讓人成為他/她自己。只有在自我成長歷程中不斷體會到自我實現的人,才有可能給出這樣的愛。
第三個建議關於「意志」,並不是我們以為凡事要堅持到底的那種意志,而是一股內在的力量。這股力量以想望、願力、決心等形式展現出來,是一個人「心之所繫」的方向。施泰納在談的是家長和教師的生命要展現一種「有所追求」的質地,也讓孩子看到大人努力奮鬥的歷程,只有這種身教可被稱作「生命教育」。
落實到他即將開辦的華德福學校,施泰納在教師研習裡深入地談了許多,但是面對家長,他談的是「孩子們都開心地來上學」、「孩子出於內在的力量做著他們應該做的事」、「孩子放學回家愉悅滿足的臉」,這些就是健康教育的最佳指標,「不是為了討孩子開心,而是我們知道喜樂之心可以賦予孩子力量」(第102、103頁)。
一個人「出於內在的力量做著他們應該做的事」,並不是那麼容易的。看看成人的世界,有多少人每天的工作並不是自己喜愛,因此他/她也拿不出真正的內在力量去面對,只是表面上應付?有多少人心裡覺得自己應該做的事,卻拿不出力氣去從事,或是想要做的事情,卻被認為是不應該的?這樣的矛盾多麼虛耗生命啊!
一個人內在的想望、內在力量傾注的方向,就是她/他應該做的事,阻礙這股力量的是現今不健全的社會結構,而這是過去一代又一代的人所形成的,我們若不開始改變、調整,下一代仍然會陷在這樣的結構裡。這就回到本文開頭的幾個問題——當代世界出了什麼狀況?我們期待怎樣的未來社會結構?理想的人類社會關係是什麼?這些大哉問需要我們持續探究,希望未來有機會再與各位讀者分享,但每位關心下一代未來的人都至少應該想想這些問題。
「我們以教育創造了一小部份人類的未來」(第105頁),真的!為人父母和師長者,我們真的是在形塑另一個人的命運,也就是一部份世界的未來,我們怎麼能不對這樣的一份責任充滿意識?怎麼能不去探究這個時代所需要的任務,並且以人類所知最好的方式去教育?
【書籍資料】
魯道夫.施泰納演講集02
華德福學校的精神
ISBN:978-986-97160-1-7
出版:三元生活實踐社
售價:新台幣380元
訂購洽詢:
或洽各地獨立書店及華德福社群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