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BD農法基礎 - 農業八講的由來

農業八講的由來 
文/ 孫承萱 

在1922年間,施代格曼(Stegemann) 和一群農夫注意到農場生命力下降的狀態,也有一些人因為關注到動物的疾病增加,另外,如凱瑟林克伯爵(Count Carl von Keyserlingk)等人想尋找的植物以太的問題去詢問施泰納博士,而因著他們鍥而不捨決心與等待,才有了這八場演講的誕生。
     蔻柏蔚梓(Koberwitz)——凱瑟林克伯爵邀請施泰納博士演講的莊園 

與施泰納博士所給予的關於人智學或華德福教育的演講不同,這系列關於農業的演講「是給每一個人,給每一個農夫的」,任何一個農夫都可以使用生機互動的方法耕作。 
透過研讀農業八講並搭配實作,我們將得以透過這扇窗戶去重新認識在生命體內運作的各種力量,以及環繞在我們周圍的宇宙能量,卸除唯物觀點的偏差,我們將有機會跟隨施泰納博士的指引,邁開療癒土地的步伐。 

就連我們從未想過的農業之靈(在台灣的我們可以想著土地公、神農氏)也因著我們的學習而開始與我們重新連結,不知道各位是否會懷抱這樣的想法呢? 
若把時序推回到過去歐洲的農業環境,中世紀時人們開始發展農業、因著簡易鐵工具的發展,人們開始耕作更大範圍的土地,農業開始興盛:伴隨著人們開始犁田,文化於焉誕生出豐饒的樣貌。而到了17世紀的英國,出現了新型的耕作方式,農耕機具開始出現……。 18-19世紀工業革命後,化學家 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人稱化學農業之父)發現了氮對於植物的重要性,開始發展了化學肥料的農業工業化的起點,當時他也提倡以豆科植物輪種的方式為土壤增加氮肥;接著開始出現有機的化學農業。 

然而到了施泰納博士提出農業八講的時代(1924年)農夫們耕作的狀態幾乎是家族農場管理工作方式,人們出自直覺進行農場工作、而農場工作是生活的一部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還不致於從土地擷取過多的資源。 但是,伴隨著時代的演進,工業化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人們開始以不同的方式農耕,農耕的轉變由古老的智慧轉向開始以工業化角度經營,更開始嘗試以人工方法製造出農耕所需要的各種元素(氮N、磷P、鉀K等),由於此種唯物的角度將化學元素製造出來後包裝成商品來施作在農場,取代傳統由農場的動物排泄物取得這些元素的方式。農夫們雖因之發現化學耕作方式快速又有效率,但是,也因為這樣的耕作方式造成了農場作物的生命力下降、種子的健康狀況衰退,農場上的動物開始出現各種疾病,最後產生的結果是食物嚐起來的滋味也大不相同。因此,農夫們來尋找施泰納博士,尋求解決的辦法。 

 
1935年的BD農夫們 

在農業八講中,施泰納博士先給予的是一個關於宇宙全觀的概念,第一講的部分先帶給大家一個關於宇宙全觀的圖像,透過宇宙與人、宇宙和植物之間的關聯來介紹農耕時的內在態度。以及當時已經開始出現的關於靈性追求以及經濟社會樣貌出現的一個傾向,必須被扭轉的狀態,那是來自於施泰納博士本人根據靈性洞察所得的提醒:現代的人要學習BD農法不得不先探究人智學。 

施泰納博士提出幾個人體內在呼應宇宙節律的例子來說明人類生命與宇宙的關係這件事情:其中一個例子是女性的月經週期呼應著月亮的周期;或者是某些疾病會連續發燒七天等的周期現象;並教導我們透過認識在地球上發生的事情反射了宇宙的狀態,從這個角度去認識了解植物的生命。在這個階段引導我們思考人類存在與自然界中的其他領域:礦物界、植物界與動物王界的同與不同。 

在人類存在中能找到自然界中相對應的面向,與作用在其中的生命能量以及錯綜復雜的流動,這部份的論述可以在《人的普遍智識》(英文版 Study of Man)第十二講閱讀到;然而相較於這自然界的一切,人類得以從宇宙的法則與規律中釋放出來,也不完全受到自然法則的限制,因此我們可說人類的存在是更獨立與自由的。 

接著施泰納博士先從兩個重要的元素開始介紹,其中一個是矽(Silica)、另一個則是石灰石(limestone),他描述這兩種礦物是如何與不同的行星工作著,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分別是月亮、水星、金星,再來是太陽、火星、木星與土星,近行星的影響與鈣與石灰石中的作用相關;另一方面、矽的作用則與遠行星之間的作用相關,火星、木星和土星。施泰納博士進一步的指示了月亮對地球的作用透過「水」產生較大的影響;矽的工作則是和「溫暖」較相關。他提到植物的繁殖是與月亮相關,這和近行星的關聯性較大。

矽以極細微的狀態存在大氣中,也影響著食物的品質,我們人類所能吃到的植物,那些需要較長的生長時間的植物部位,因受到遠行星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注意到矽在其中的作用,並且透過矽的工作來改善食物的品質。而人類當作食物的植物例如地瓜、玉米、水果等都需要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生長期間,他們因此受到較多遠行星的影響,矽的作用打開了植物的生命、喚醒植物的感官來接收宇宙各處的力量。 

在第一講到此所作的介紹在第六講將再度有更深一層的說明,讓我們抱持著探究的心繼續研讀下去,歡迎各位一起邁向這個旅程。 

想邁向BD農法的夥伴們, 讓我們思考幾個問題: 
1. 土地是商品嗎? 農作物是商品嗎? 
2. 我們每天食用的食物, 我吃得出他真正的品質嗎? 我懂得什麼是真正的食物嗎? 
3. 有機農法和BD農法有什麼不一樣? 
4. 在這世界上的一切, 除了看得見的物質部分, 還有什麼我能感受得到的? 我能試著理解地球也是活的這個概念嗎? 
5. 不論我是不是農夫, 這對我有意義嗎?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智學鍛鍊--八個基礎練習與行星的連結

八個基礎練習來自魯道夫.施泰納  整理撰文/孫承萱 照片來自NASA 行星的力量,以八個基礎練習作為思考行星與人間的連結。 八個層次的練習,也被稱為八正道,在人智學中是一個基礎的意識鍛鍊,如果可以每天進行這個鍛練,會是非常好的! 在施泰納的著作<<認識更高層的世界>>一書中,寫到十六瓣蓮花的開展,最近與各位分享的八正道的練習,正是協助發展我們內在蓮花的基礎鍛鍊。 照片來自thelocal.se 星期日對應到的是太陽。 「星期日【正思維】Right Judgment(正確的判斷) 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在完全充分的考量之下決定。讓任何未加思索的行動,每一件無意義的作為遠離我們的心魂。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應當有充足完備的理由,並且拋開無意義的行為舉止。一旦確認了決定的正確性,便秉持內在的信念,堅持到底。 這就是所謂的 正思維。」 太陽帶來和諧的能量與存在的特質。 靜靜地陪伴宇宙間所有的存在互動、位移,觀照著整個宇宙的狀態,以無私的姿態安靜的尊重彼此。 太陽也在整個宇宙創造出一個充滿光亮的空間,在那空間中,一呼一吸帶著和諧與平靜的溫暖。 在這一天,我們在內心邀請太陽的力量進入,協助我們將意識延伸到太陽的姿態,他的奉獻、安靜、寬容與周全。 每個人都有內在道德性的直覺,當我們連結到太陽的力量時,很容易能感受到那股和諧能量與安靜的感受,我們試著將正思維帶入星期日的生活中,將有機會更認識自己的某個面向。 照片來自medium.com 星期一對應到的是月亮。 「星期一 【正語】Right Speech/ Word(正確的話語) 對努力提升靈性發展的人而言,應當只說有意義的話語。只為說話而說話,只為消磨時間的閒談,這些情況都有害。要避免一般性、主題混雜或沒有連貫的對話。這不意味著個人必須關閉與他人的互動,而是應該在交談中一步一步發展出有意義之事,說話及回答都經過各種角度的思考,沒有原因絕不說話--寧可保持沉默。 每個人應試著不說太多,也不說太少的話。首先安靜傾聽,然後再反省所說過的話。 這就是所謂的 正語。」 月亮在宇宙中彷彿一面通透的鏡子,純粹地反射、映照一切的發生。 人類透過言語傳達內心的思考、心之所向,言語映照著內心的某個面向,心魂被言語映照,言語有可能成為行動的前導。我思考、關注的面向可能成為我與朋友談話的內容,我內心想做的事,透過言語傳遞給...

邁凱爾節與人類心魂的力量 第一講

邁凱爾節與人類心魂的力量(GA223)第一講 一九二三 年九月二十七日,維也納 翻譯:孫承萱 校訂:陳脩平 校對:尤清、丁力藺、黃妃釧、陳佩侰 繪圖:Shelly Caskey(from Pinterest) 今日,當人們談起人智學時,出現許多錯誤的陳述,其一是認為人智學是智性的,過於重視科學思維,且沒有考量到人類 性情 (Gemüt)的需要。因此,我選擇以 人智學 和人類 性情 作為這個短講系列的主題,能夠在維也納對各位親愛的朋友們分享這個主題,我感到十分滿足。 在過去三、四個世紀的文明理智發展中,人類的 性情 確實完全被排除在認知領域之外。如今,人們不厭其煩地堅持認為,我們不能止步於單調枯燥、實事求是的理智所能理解的事物。儘管如此,當人們需要獲取知識時,仍然完全依賴智力。另一方面,人們不斷強調人類的 性情 應該重新發揮作用,但卻沒有給它機會。我們沒有給人類 性情 任何機會去接觸任何宇宙奧祕,並且把 性情 的活動範圍限縮在與一個人最密切相關的事物上,也就是那些只以最個人化的方式所決定的事情上。 今天,我們先以歷史回顧的方式探討在人類進化的早期階段, 性情 如何在認知的過程中發揮作用。遠古以前,人類努力想要明白自己是如何進入世界、宇宙並參與在不斷變化的時代裡,那時, 性情 能夠召喚宏偉而強烈的圖象來到人類心魂之前,以照亮人類的認知之路。在人類 性情 仍然能對世界觀(Weltanschauung*)做出某程度貢獻的年代裡,這些圖象確實構成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它們代表廣大而全面的宇宙聯繫,並確定人類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校註:德語「世界觀」的涵義則是「著眼世界之上」,是德國知識論中所使用的詞彙,指的是「廣泛世界的觀念」,它是一種人類知覺的基礎架構,透過它,一個人可以理解這個世界並且與它互動。) 為了建立一些基礎,讓我們可以進一步研究人智學觀點下的人類 性情 ,今天我想向各位介紹一個宏偉莊嚴的圖象,它在過去曾經發揮我剛才所說的那種作用。同時,這個圖象也尤其適合以新的方式再次呈現於人類心魂之前,我們也將談到這一點。我想提的這個圖象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是,它對人類意識的重要性已經逐漸、部分消失,另一部分則因為誤解而陷入泥淖: 我指的是 邁凱爾與龍衝突、戰鬥的圖象 。許多人仍然深受其影響,但其更深刻的意涵要不是十分模糊,要不就是被誤解。它與人類...

新書訊《形式與自由之間——養育青少年》

認識青少年的第二本書 ——形式與自由之間 這是我們出版Betty老師的第二本書。老師已在今年初跨越門檻,進入另一個意識狀態,我們依約完成她的第二本書,同時也感覺她在另一個國度,仍然關注並愛著這裡的青少年。 三元生活實踐社2020年出版的《守護生命之火》是Betty老師的第一本繁體中文書,著重在10-14歲的年齡段(所謂的中學生),因為青春期提早來臨,身體已成熟但心智、情緒及大腦控制能力尚不足,容易受到各種誘惑做出錯誤判斷,故將這段期間稱為「脆弱的斷層」,並在書中提供許多教學和教養的建議。 2025年三月上市的《形式與自由之間》則接續這個主題,著重在15-21歲(高中到大學階段)。第一部探討青少年的本質,第二部呈現青少年的世界,第三部帶領讀者面對青少年的挑戰。 這是一本觀點與實務兼具的著作,可以當作「理論」書,深思由心—靈觀點看待下的成長中人,也可當作「工具」書,取法書中提到的許多教養與應對態度。 作者有五十多年華德福教育的經驗,曾創立華德福高中、師訓中心並參與美國的公立華德福學校運動,還曾將華德福的教學理念與青少年觀護所合作。 本書是她漫長人生旅程的智慧結晶,發想於1978年,初版於1988年,2009年再版,2021年第三版進行大幅修訂,增添更符合當代情況的觀察與建議。 時代越是變化萬千,我們越是需要與時俱進地學習。表面上看起來,年輕人似乎比我們「適應良好」,各種科技產品比我們上手、善於掌握四通八達的各式資訊,但真的是這樣嗎?成長就只是為了適應社會嗎?年輕人的心與靈在渴求什麼?他們的成熟是否朝著認識自己的方向,還是只變得世故? 在台灣很受觀迎的《簡單父母經》作者金•約翰•培恩推薦:「這本關於養育青少年的稀有之書,在未來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每當有父母問我,想了解青少年的行為:這樣正常嗎?我就推薦《形式與自由之間》,我有信心這本書可以提供父母需要的認知,並打開一條通道,與孩子建立更深刻而持久的連結。」 另外有多本書被譯為華文的知名作者史提夫・畢度夫在推薦序裡寫:「貝蒂・施特利是個非常特立獨行的人,超過半世紀以來都在和青少年工作,在矯正機關這樣艱難的處境下,也在華德福學校這樣溫和的環境裡。早在我們大多數人出生之前,她就一直在想著並愛著難相處的青少年,但她的觀點是完全新穎並切合當代的。」(畢度夫在台灣的出版有《順應人性》,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