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脩平
本書英文原名The Brave Learner(勇敢的學習者),中文書名《給孩子火種,他們就會燃燒全宇宙》,還有一個副標題〈把家打造成熱情學習的魔法學校〉。作者有五位孩子,長達十七年在家自學的陪伴以及輔導其他自學家庭的經驗,造就這本將近四百頁談論自學的書。
首先,作者傳達的是「在家自學」或「非學校學習」的經驗,不過,我想推介此書的著眼點卻稍有不同。「自學」在二十一世紀已成為顯學,也是必要能力。但「自學」不等於「在家自學」,不完全是「自己學」,更積極而完整的意義是「自主學習」,本文以「自主學習」的角度來推介這本談「自學」的新書。
當然,年紀還小時,尚未掌握學習的方法,「自主」可能比較困難,需要較多的引導,除了進入(無論體制內外的)學校,「在家自學」是越來越多重視教育的父母會考慮的選擇。一個人長達十幾二十年的養成期,無論花在學校裡學習或是有其他教育的機會,都是要讓人掌握自主學習的要領,成為終生學習者,一如華德福教育的創始人施泰納博士所言,可以持續「從生命中學習」。
當然,年紀還小時,尚未掌握學習的方法,「自主」可能比較困難,需要較多的引導,除了進入(無論體制內外的)學校,「在家自學」是越來越多重視教育的父母會考慮的選擇。一個人長達十幾二十年的養成期,無論花在學校裡學習或是有其他教育的機會,都是要讓人掌握自主學習的要領,成為終生學習者,一如華德福教育的創始人施泰納博士所言,可以持續「從生命中學習」。
讓我們回想一下自己的生命經驗,「自學」給予我們的豐富美好俯捨皆是。我們在生活中享受的嗜好活動或許有些來自從小的陶冶,或許有些受惠於學校的栽培,但應該有不少是自己長大以後的主動追求?若大人們能注意到這件事,或許會更願意或更勇敢支持孩子的「自主學習」;當學校教育無法完全滿足孩子的學習胃口,或孩子的學習風格無法在學校裡被接納時,家長的焦慮必不可免,但記起「自學」曾為自己帶來的養分,我們或許能更從容地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待學習方式的選擇。
完全不依賴學校系統的自學,當然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意志力,就算孩子有上學,課餘及假期仍然有許多可以運用來安排學習活動的時間,本書作者主要分享的是完全自學或非學校學習的做法,她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以及在書中提及大量的實務做法,對於只有少量時間可以陪伴孩子的上班族父母,或是因為要照顧學校課業而只有部份時間可以發展自主學習的孩子來說,仍然是很寶貴的過來人經驗。
以下分為四個相信(建立自學的信念)和兩個重要提醒,分享筆者由此書得到的收穫,至於更多的實務操作建議,因為每個家庭所處的情況不同,各位還是要親自閱讀本書,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四個信念-- 每個人都可以自學!我有能力支持孩子的自學!
(一)相信自己可以勝任作為孩子的老師
當然,國小、國中、高中階段的自學,對家長的要求是不同的,但無論何時開始,家長心中的猶疑卻都是一樣的,「我真的能當孩子的老師嗎?」這樣的自我懷疑有的是針對學科專業內容,有的是關於學習進程、課表安排、作業要求、對親子關係的考驗等。作為已有一點點經驗的過來人,我想說,這些自我懷疑在某個限度內是健康的,它讓我們去正視這些很實際的問題,而不只是停留在對自學的浪漫想像裡。但過度的憂慮和給自己壓力卻是沒必要的,本書作者寫到「他們(孩子)跟你不同,並不急於向任何人證明任何事,是你覺得自己必須向每個人證明一切。」
如果父母本身一直有在持續成長且樂於學習,這樣的家庭氛圍本身已是自主學習的最好土壤,作為園丁,家長只需要規劃好花床菜畦(學習計劃)、注意調節土壤肥力(生活作息)、配合季節或氣候等環境因素(關注孩子的學習興趣、未來的升學需求等),剩下的就是信任與交託,每一顆種子該是樹、是草、是花,生命的帶領會讓孩子長成他自己的樣貌!
(二)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學習的欲望
回憶小小孩的時光,家長都不難承認每個人天生都有學習的欲望,但進入學齡以後,家長卻又都以為孩子要對特定領域有高昂興致才是「對的」或「好的」,那些領域通常也就是考試要考的學科。作者幽默地說這像「射飛鏢遊戲,一些孩子射中文法,一些孩子射中生物學……父母只要求孩子忍著點,別抱怨,把功課做完就對了,這種教育方式感到覺像是神秘的宗教,試圖促使孩子對『正確』的科目感興趣。」
但是,「健全的教育是有意義地使用所有資訊的能力」,「教育是一種『關係的科學』,所有學科,包括那些學校中原本就有的學科和那些實用的技能,或在藝術中發現的學科,都有意義地相互連結」,「學習的關鍵是我們的關係和情感。……當孩子感到到有所連結和快樂時,他就能學到最多。」再一次,要能勇敢地擁抱這個信念,父母需要憶起自己長大以後的自主學習經驗,只要和自己有所連結,學習的動力和能量會自然湧現,我們只是需要也讓孩子有機會去經歷到這件事。
(三)教育者要做的事是喚醒求知的欲望
本來就存在的學習欲望,或許蟄伏著,或許受過挫折而害羞地躲藏起來,「提示、訣竅和技巧不是教育的核心,火花才是」,點燃學習火花的魔法棒就在父母手上。本書提到一些可能的「喚醒」的方式,例如,「學習不是透過更好的課程才能達成,而是透過更好的經驗……也就是『教育上的親密關係』」,「當你投入孩子的夢想時,你原本忽略的資源就會出現」,「重視孩子在意的事物……」。
興趣、熱情才能點燃火花,但父母卻希望孩子的學習之火「剛好」點燃在「正確的」學科科目上。升學能力很重要,但若以掐熄學習之火為代價,那就要仔細考量其中輕重緩急的拿捏了。我們有幸生在二十一世紀多元化的世界裡,機會與挑戰一樣多,每個人帶著個別化的生命任務投入此世,若不能展翅飛翔,豈不可惜?再一次,這個信念要求父母的勇敢,我們要用這樣的勇敢去放手。
(四)這是生活方式,不是課程
現代學校的課表就像工廠裡的機台,按表操課,為了管理各個班級有相互配合或一致的作息,為了到學期末能完成一定的進度(對家長交代?)。但自主學習像是有機生長的花園,不同色彩的花朵有各自綻放的時間,微生物、微氣候、主人的心情與感受都會影響花園的樣貌。「當一切順利時,在家自學看起來就會不太像學校教育,我與孩子度過的最美好日子幾乎都是機緣湊巧,感覺覺在意料之外……在那些我們按照課程表學習的日子裡……遵循課表的我有著『學校教育很可靠』的信念……孩子只是乖乖完成了學校作業……學習的神奇特質退居次要地位」。
生活本身很難完全事先規劃,靈感與渴望也很難塞進時間表的框框格子裡,為了執行計劃而放棄生活,為了完成進度而犠牲靈感與渴望,那麼「自主」與接受制式的安排也就沒有什麼差異了。
作為高中階段才開始陪伴孩子自學的我,特別喜歡本書的兩個提醒:
「跟隨孩子,但以帶領者的身分來跟隨他」,這句話真是妙極了,特別適用在青少年的陪伴上。作者的第一個提醒是,「自主學習」是要學會「獨立學習」,但一開始是無法獨立的,成人至少要擔任「協作者」的角色,「協作需要的是在場陪伴」,「如何培養指導的關係,而不是教學的關係呢?你必須以盟友的身份,與孩子並肩作戰」,成人示範如何著手學習原本不熟悉的事物,沉著地面對未知的情境,也就是以「共學」代替「放給孩子自己學」,這是很有品質也充滿趣味的陪伴方式。「我們所能給予孩子的最佳教育是:想要到達你想去的地方,有無限方法,而我在這裡幫助你找到自己的方法。」
另外一個寶貴提醒是一道提問,「你喜歡自己的成年生活嗎?」無論是完全(在家)自學或是部份時間在學校、部份自主學習,孩子與我們相處的時間很長,他們看著我們過生活,「當我們告訴青少年,他必須學好代數,才能上大學,找到工作,但是,工作看起來一點意思也沒有,那麼這個聲明可能會妨礙他學習高等數學」,如果成年人的生活樣貌鬱悶乏味,誰想要長大?「難怪有些青少年整天黏在電腦上,這是他們最後一次堅持童年快樂團和自由的絕望嘗試!」
「因此,教養的關鍵需要你持續自我教育,盡可能發揮成年人的機會和特權,你要讓成年生活看起來很棒,並看著孩子渴望偉大的事物,事實上,你給青少年最有力的禮物,是對你的技能、愛好、天賦和機會保持真正的喜悅,而非只專注在他們身上。」
「真正的教育永遠都是自我教育」,這句話在說的不只是「孩子是自己學會的」或「沒有人能逼迫另一個人學習」,這句話也在說「想要教會別人什麼,自己要先有真實的學習體驗」,想要孩子一輩子保有充沛的學習動能,我們要先示範這樣的美好生活態度。
中文書名取得十分亮麗,煙花燦爛,但我更喜歡簡潔的英文書名,並且點出了「勇敢」這個要素。走上自主學習之路,不會一路坦途,沒有現成的教本課綱,沒有人能承諾這和未來的考試成績有何關連,而且不是把孩子送到老師或學校手上就沒事了,家長自己也要真心喜愛、享受學習,打造持續成長的家庭文化,孩子才能在自學的天地裡悠游自在。無論學校教育如何翻轉、如何多元,最終孩子是要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和生命的宇宙大學裡,自主學習的態度和能力最好從在學時期就開始培養。
《給孩子火種,他們就會燃燒全宇宙:把家打造成熱情學習的魔法學校 》
作者: 茱莉‧博加特
譯者: 張毓如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9/06/18
定價:新台幣450元
定價:新台幣4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