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太陽蜂巢的任務與意義

 文/ 孫承萱 
照片來自Johannes Loritz、Natural Beekeeping Trust 



您是否聽過「太陽蜂巢」?
一個蛋型的、稻草等自然材質編織或者有外敷泥土、吊在空中或樹上、看起來有點美美的一個像是藝術作品一般的蜂巢。
 1923年,魯道夫.施泰納回應養蜂人米勒先生的問題時說道:「若以人工培育蜂王的方式大量飼養蜜蜂並且僅將其視為生意的手段,將對蜜蜂族群產生嚴重的影響,假如只以人工飼養培育蜂王的方式,一百年後,蜜蜂將幾乎消失。」
言猶在耳,轉眼間時序已來到將近一百年後的今天,世界上的人們的確開始意識到蜜蜂族群的大量減少,原因錯綜複雜,值得探究。 

今天想與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太陽蜂巢的重要訊息。 
首先,這在國際間仍是一個實驗型的自然養蜂法,也就是,對於人工養蜂、商業型養蜂之外的另外一種選擇,試著要在蜜蜂的生存與取蜜之中找到平衡的一種設計。 (目前國際有許多各式各樣實驗型的生態養蜂) 
太陽蜂巢的設計者是一位德國雕塑家,君特.曼克(Günther Mancke)基於對蜜蜂在大自然生活樣貌的觀察,發現野蜂自然的巢脾形狀(如下圖)而設計出的。 



因此,他仿照蜜蜂在大自然製造巢脾的方式畫下了手繪稿 


我認為設計理念之中非常貼近蜜蜂生活方式的有幾個部分: 
1. 掛在半空中 – 蜜蜂的生態本就是住在森林、樹林中,而非在地上
2. 以自然材質包覆住,讓蜜蜂能在暗處工作生活 
3. 整體是長橢圓形,而非方形 
4. 並沒有取蜜的裝置,不需要時常打開蜂箱 

因此,我們能看出,太陽蜂巢的設計主要服務的對象是蜜蜂,而非飼養者。 

考量到工業發展、農業工業化的趨勢、農地面積減少、作物單一化、蜜源植物減少、農藥、化學噴灑、空氣與水等環境污染增加,這世界的發展使得蜜蜂的生存愈來愈不容易,也因此,這個設計被一些以希望能協助蜜蜂永續生命的人們所採用、編織並改良。 

太陽蜂巢的誕生,是基於細緻的觀察、體會蜜蜂的生命樣貌以及社群結構,基於對蜜蜂存有的興趣與愛而設計出來,整個編織的製作過程,從材質挑選、手工編織、組裝、蜜蠟布、巢礎片磨製等一道一道工序、再到針對當地所調製的覆土等過程,我們建立了「個人關係」,這正是太陽蜂巢的存在意義。

我們處在凡事方便快速的時代,已經漸漸遺忘手工製作所需要耗費的時間、也不再懂得珍惜手工製品的心意與內涵,製作太陽蜂巢的過程,帶領我們細細感受那手工製作時內在所啟動的意志力與決心,更令我們不時疑惑,我在做什麼?

這趟為蜜蜂服務之旅,正經由我們雙手在梳理稻草的香氣中緩緩慢慢吸入內在,喚起我們內心對於土地的感受,蜜蜂的存有對整體人類的重要性絕不僅只是生產蜂蜜而已,授粉、活化植物的生命、吸取花蜜後轉化為蜂蜜,成為治療人心的療藥、強健身體的結構、也為蜜蜂族群未來生命而工作,蜜蜂帶著來自太陽的光芒與愛,照亮著大自然,但是他們此刻的生命正陷入危機。

我願為蜜蜂做些什麼?
請發揮創意以個人之力為蜜蜂的存續而努力,歡迎加入了解蜜蜂的行列。

如同所有在生機互動農法中的學習一般,問題將引領我們學習!
台灣自2019年製作了第一批太陽蜂巢,還有許多問題待解,目前台灣各地也有夥伴們針對太陽蜂巢在地化實踐而努力著,僅以此篇文章分享給還不認識太陽蜂巢的您,也期許研究團隊能持續為蜜蜂存續一同工作。

也順道分享國際間關於太陽蜂巢的資訊:


延伸閱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智學鍛鍊--八個基礎練習與行星的連結

八個基礎練習來自魯道夫.施泰納  整理撰文/孫承萱 照片來自NASA 行星的力量,以八個基礎練習作為思考行星與人間的連結。 八個層次的練習,也被稱為八正道,在人智學中是一個基礎的意識鍛鍊,如果可以每天進行這個鍛練,會是非常好的! 在施泰納的著作<<認識更高層的世界>>一書中,寫到十六瓣蓮花的開展,最近與各位分享的八正道的練習,正是協助發展我們內在蓮花的基礎鍛鍊。 照片來自thelocal.se 星期日對應到的是太陽。 「星期日【正思維】Right Judgment(正確的判斷) 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在完全充分的考量之下決定。讓任何未加思索的行動,每一件無意義的作為遠離我們的心魂。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應當有充足完備的理由,並且拋開無意義的行為舉止。一旦確認了決定的正確性,便秉持內在的信念,堅持到底。 這就是所謂的 正思維。」 太陽帶來和諧的能量與存在的特質。 靜靜地陪伴宇宙間所有的存在互動、位移,觀照著整個宇宙的狀態,以無私的姿態安靜的尊重彼此。 太陽也在整個宇宙創造出一個充滿光亮的空間,在那空間中,一呼一吸帶著和諧與平靜的溫暖。 在這一天,我們在內心邀請太陽的力量進入,協助我們將意識延伸到太陽的姿態,他的奉獻、安靜、寬容與周全。 每個人都有內在道德性的直覺,當我們連結到太陽的力量時,很容易能感受到那股和諧能量與安靜的感受,我們試著將正思維帶入星期日的生活中,將有機會更認識自己的某個面向。 照片來自medium.com 星期一對應到的是月亮。 「星期一 【正語】Right Speech/ Word(正確的話語) 對努力提升靈性發展的人而言,應當只說有意義的話語。只為說話而說話,只為消磨時間的閒談,這些情況都有害。要避免一般性、主題混雜或沒有連貫的對話。這不意味著個人必須關閉與他人的互動,而是應該在交談中一步一步發展出有意義之事,說話及回答都經過各種角度的思考,沒有原因絕不說話--寧可保持沉默。 每個人應試著不說太多,也不說太少的話。首先安靜傾聽,然後再反省所說過的話。 這就是所謂的 正語。」 月亮在宇宙中彷彿一面通透的鏡子,純粹地反射、映照一切的發生。 人類透過言語傳達內心的思考、心之所向,言語映照著內心的某個面向,心魂被言語映照,言語有可能成為行動的前導。我思考、關注的面向可能成為我與朋友談話的內容,我內心想做的事,透過言語傳遞給...

邁凱爾節與人類心魂的力量 第一講

邁凱爾節與人類心魂的力量(GA223)第一講 一九二三 年九月二十七日,維也納 翻譯:孫承萱 校訂:陳脩平 校對:尤清、丁力藺、黃妃釧、陳佩侰 繪圖:Shelly Caskey(from Pinterest) 今日,當人們談起人智學時,出現許多錯誤的陳述,其一是認為人智學是智性的,過於重視科學思維,且沒有考量到人類 性情 (Gemüt)的需要。因此,我選擇以 人智學 和人類 性情 作為這個短講系列的主題,能夠在維也納對各位親愛的朋友們分享這個主題,我感到十分滿足。 在過去三、四個世紀的文明理智發展中,人類的 性情 確實完全被排除在認知領域之外。如今,人們不厭其煩地堅持認為,我們不能止步於單調枯燥、實事求是的理智所能理解的事物。儘管如此,當人們需要獲取知識時,仍然完全依賴智力。另一方面,人們不斷強調人類的 性情 應該重新發揮作用,但卻沒有給它機會。我們沒有給人類 性情 任何機會去接觸任何宇宙奧祕,並且把 性情 的活動範圍限縮在與一個人最密切相關的事物上,也就是那些只以最個人化的方式所決定的事情上。 今天,我們先以歷史回顧的方式探討在人類進化的早期階段, 性情 如何在認知的過程中發揮作用。遠古以前,人類努力想要明白自己是如何進入世界、宇宙並參與在不斷變化的時代裡,那時, 性情 能夠召喚宏偉而強烈的圖象來到人類心魂之前,以照亮人類的認知之路。在人類 性情 仍然能對世界觀(Weltanschauung*)做出某程度貢獻的年代裡,這些圖象確實構成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它們代表廣大而全面的宇宙聯繫,並確定人類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校註:德語「世界觀」的涵義則是「著眼世界之上」,是德國知識論中所使用的詞彙,指的是「廣泛世界的觀念」,它是一種人類知覺的基礎架構,透過它,一個人可以理解這個世界並且與它互動。) 為了建立一些基礎,讓我們可以進一步研究人智學觀點下的人類 性情 ,今天我想向各位介紹一個宏偉莊嚴的圖象,它在過去曾經發揮我剛才所說的那種作用。同時,這個圖象也尤其適合以新的方式再次呈現於人類心魂之前,我們也將談到這一點。我想提的這個圖象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是,它對人類意識的重要性已經逐漸、部分消失,另一部分則因為誤解而陷入泥淖: 我指的是 邁凱爾與龍衝突、戰鬥的圖象 。許多人仍然深受其影響,但其更深刻的意涵要不是十分模糊,要不就是被誤解。它與人類...

新書訊《形式與自由之間——養育青少年》

認識青少年的第二本書 ——形式與自由之間 這是我們出版Betty老師的第二本書。老師已在今年初跨越門檻,進入另一個意識狀態,我們依約完成她的第二本書,同時也感覺她在另一個國度,仍然關注並愛著這裡的青少年。 三元生活實踐社2020年出版的《守護生命之火》是Betty老師的第一本繁體中文書,著重在10-14歲的年齡段(所謂的中學生),因為青春期提早來臨,身體已成熟但心智、情緒及大腦控制能力尚不足,容易受到各種誘惑做出錯誤判斷,故將這段期間稱為「脆弱的斷層」,並在書中提供許多教學和教養的建議。 2025年三月上市的《形式與自由之間》則接續這個主題,著重在15-21歲(高中到大學階段)。第一部探討青少年的本質,第二部呈現青少年的世界,第三部帶領讀者面對青少年的挑戰。 這是一本觀點與實務兼具的著作,可以當作「理論」書,深思由心—靈觀點看待下的成長中人,也可當作「工具」書,取法書中提到的許多教養與應對態度。 作者有五十多年華德福教育的經驗,曾創立華德福高中、師訓中心並參與美國的公立華德福學校運動,還曾將華德福的教學理念與青少年觀護所合作。 本書是她漫長人生旅程的智慧結晶,發想於1978年,初版於1988年,2009年再版,2021年第三版進行大幅修訂,增添更符合當代情況的觀察與建議。 時代越是變化萬千,我們越是需要與時俱進地學習。表面上看起來,年輕人似乎比我們「適應良好」,各種科技產品比我們上手、善於掌握四通八達的各式資訊,但真的是這樣嗎?成長就只是為了適應社會嗎?年輕人的心與靈在渴求什麼?他們的成熟是否朝著認識自己的方向,還是只變得世故? 在台灣很受觀迎的《簡單父母經》作者金•約翰•培恩推薦:「這本關於養育青少年的稀有之書,在未來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每當有父母問我,想了解青少年的行為:這樣正常嗎?我就推薦《形式與自由之間》,我有信心這本書可以提供父母需要的認知,並打開一條通道,與孩子建立更深刻而持久的連結。」 另外有多本書被譯為華文的知名作者史提夫・畢度夫在推薦序裡寫:「貝蒂・施特利是個非常特立獨行的人,超過半世紀以來都在和青少年工作,在矯正機關這樣艱難的處境下,也在華德福學校這樣溫和的環境裡。早在我們大多數人出生之前,她就一直在想著並愛著難相處的青少年,但她的觀點是完全新穎並切合當代的。」(畢度夫在台灣的出版有《順應人性》,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