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孫承萱
照片來自Johannes Loritz、Natural Beekeeping Trust
您是否聽過「太陽蜂巢」?
一個蛋型的、稻草等自然材質編織或者有外敷泥土、吊在空中或樹上、看起來有點美美的一個像是藝術作品一般的蜂巢。
1923年,魯道夫.施泰納回應養蜂人米勒先生的問題時說道:「若以人工培育蜂王的方式大量飼養蜜蜂並且僅將其視為生意的手段,將對蜜蜂族群產生嚴重的影響,假如只以人工飼養培育蜂王的方式,一百年後,蜜蜂將幾乎消失。」
言猶在耳,轉眼間時序已來到將近一百年後的今天,世界上的人們的確開始意識到蜜蜂族群的大量減少,原因錯綜複雜,值得探究。
今天想與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太陽蜂巢的重要訊息。
首先,這在國際間仍是一個實驗型的自然養蜂法,也就是,對於人工養蜂、商業型養蜂之外的另外一種選擇,試著要在蜜蜂的生存與取蜜之中找到平衡的一種設計。 (目前國際有許多各式各樣實驗型的生態養蜂)
太陽蜂巢的設計者是一位德國雕塑家,君特.曼克(Günther Mancke)基於對蜜蜂在大自然生活樣貌的觀察,發現野蜂自然的巢脾形狀(如下圖)而設計出的。
因此,他仿照蜜蜂在大自然製造巢脾的方式畫下了手繪稿
我認為設計理念之中非常貼近蜜蜂生活方式的有幾個部分:
1. 掛在半空中 – 蜜蜂的生態本就是住在森林、樹林中,而非在地上
2. 以自然材質包覆住,讓蜜蜂能在暗處工作生活
3. 整體是長橢圓形,而非方形
4. 並沒有取蜜的裝置,不需要時常打開蜂箱
因此,我們能看出,太陽蜂巢的設計主要服務的對象是蜜蜂,而非飼養者。
考量到工業發展、農業工業化的趨勢、農地面積減少、作物單一化、蜜源植物減少、農藥、化學噴灑、空氣與水等環境污染增加,這世界的發展使得蜜蜂的生存愈來愈不容易,也因此,這個設計被一些以希望能協助蜜蜂永續生命的人們所採用、編織並改良。
太陽蜂巢的誕生,是基於細緻的觀察、體會蜜蜂的生命樣貌以及社群結構,基於對蜜蜂存有的興趣與愛而設計出來,整個編織的製作過程,從材質挑選、手工編織、組裝、蜜蠟布、巢礎片磨製等一道一道工序、再到針對當地所調製的覆土等過程,我們建立了「個人關係」,這正是太陽蜂巢的存在意義。
我們處在凡事方便快速的時代,已經漸漸遺忘手工製作所需要耗費的時間、也不再懂得珍惜手工製品的心意與內涵,製作太陽蜂巢的過程,帶領我們細細感受那手工製作時內在所啟動的意志力與決心,更令我們不時疑惑,我在做什麼?
這趟為蜜蜂服務之旅,正經由我們雙手在梳理稻草的香氣中緩緩慢慢吸入內在,喚起我們內心對於土地的感受,蜜蜂的存有對整體人類的重要性絕不僅只是生產蜂蜜而已,授粉、活化植物的生命、吸取花蜜後轉化為蜂蜜,成為治療人心的療藥、強健身體的結構、也為蜜蜂族群未來生命而工作,蜜蜂帶著來自太陽的光芒與愛,照亮著大自然,但是他們此刻的生命正陷入危機。
我願為蜜蜂做些什麼?
請發揮創意以個人之力為蜜蜂的存續而努力,歡迎加入了解蜜蜂的行列。
如同所有在生機互動農法中的學習一般,問題將引領我們學習!
台灣自2019年製作了第一批太陽蜂巢,還有許多問題待解,目前台灣各地也有夥伴們針對太陽蜂巢在地化實踐而努力著,僅以此篇文章分享給還不認識太陽蜂巢的您,也期許研究團隊能持續為蜜蜂存續一同工作。
也順道分享國際間關於太陽蜂巢的資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