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人智學鍛鍊--八個基礎練習與行星的連結

八個基礎練習來自魯道夫.施泰納 

整理撰文/孫承萱

照片來自NASA


行星的力量,以八個基礎練習作為思考行星與人間的連結。

八個層次的練習,也被稱為八正道,在人智學中是一個基礎的意識鍛鍊,如果可以每天進行這個鍛練,會是非常好的!

在施泰納的著作<<認識更高層的世界>>一書中,寫到十六瓣蓮花的開展,最近與各位分享的八正道的練習,正是協助發展我們內在蓮花的基礎鍛鍊。




照片來自thelocal.se

星期日對應到的是太陽。

「星期日【正思維】Right Judgment(正確的判斷)

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在完全充分的考量之下決定。讓任何未加思索的行動,每一件無意義的作為遠離我們的心魂。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應當有充足完備的理由,並且拋開無意義的行為舉止。一旦確認了決定的正確性,便秉持內在的信念,堅持到底。

這就是所謂的 正思維。」

太陽帶來和諧的能量與存在的特質。

靜靜地陪伴宇宙間所有的存在互動、位移,觀照著整個宇宙的狀態,以無私的姿態安靜的尊重彼此。

太陽也在整個宇宙創造出一個充滿光亮的空間,在那空間中,一呼一吸帶著和諧與平靜的溫暖。

在這一天,我們在內心邀請太陽的力量進入,協助我們將意識延伸到太陽的姿態,他的奉獻、安靜、寬容與周全。

每個人都有內在道德性的直覺,當我們連結到太陽的力量時,很容易能感受到那股和諧能量與安靜的感受,我們試著將正思維帶入星期日的生活中,將有機會更認識自己的某個面向。



照片來自medium.com

星期一對應到的是月亮。

「星期一 【正語】Right Speech/ Word(正確的話語)

對努力提升靈性發展的人而言,應當只說有意義的話語。只為說話而說話,只為消磨時間的閒談,這些情況都有害。要避免一般性、主題混雜或沒有連貫的對話。這不意味著個人必須關閉與他人的互動,而是應該在交談中一步一步發展出有意義之事,說話及回答都經過各種角度的思考,沒有原因絕不說話--寧可保持沉默。

每個人應試著不說太多,也不說太少的話。首先安靜傾聽,然後再反省所說過的話。
這就是所謂的 正語。」

月亮在宇宙中彷彿一面通透的鏡子,純粹地反射、映照一切的發生。

人類透過言語傳達內心的思考、心之所向,言語映照著內心的某個面向,心魂被言語映照,言語有可能成為行動的前導。我思考、關注的面向可能成為我與朋友談話的內容,我內心想做的事,透過言語傳遞給友伴,未來有可能成為行動。

月亮這個映照的存在具有影響,內省的能力可以說是一種映照,回朔也可說是一種映照,甚至記憶也是一種映照。

這一天的練習中有幾個重要的品質:說話、沈默、聆聽。



照片來自medium.com

星期二對應到的是火星。

「星期二 【正業】Right Deed/Action(正確的行動)

外在的行為不應干擾他人。在個人良知的召換下適時採取行動,特別小心地顧全大局,以正確的方式滿足需求。每當個人自發地做事,並且透徹思量自己行動的後果,要為人類持續恆久不變的快樂而努力。

這就是所謂的 正業。」

火星有著比地球更薄的大氣層,他有兩個衛星Deimos戴摩斯、Phobos佛伯斯,這兩者在希臘神話中分別是驚慌與恐懼。

火星也是太陽系中最暗的存在,由於火星運行的節奏特別,在地球上的人看見的狀態是一個很狂野的軌道,從地球上看到的火星是紅色。

火星有些特質:他是創造者、行動家並且充滿熱誠的,來到這世界就是要來工作的!帶著強而有力的行動,往往會被他人視為是衝動的,因此,與火星連結著的星期二,帶給我們的鍛鍊便是要去練習思考行動與其之後的影響。

今天的鍛鍊有幾個重要之處:良知、自他、行動、方式、後果。



照片來自NASA

星期三對應到的是水星。

「星期三 【正命】Right Standpoint/Life(正確的生命態度)

生命的次序。與自然及靈性和諧共生,不要為生活中外在的瑣事而不知所措,避開帶給生活不安及倉促的每一件事。做事不急迫,卻也不讓內心懶散。將生命視作朝向更崇高發展的工作,並且依此目標而作為。

這就是所謂的 正命。」

水星是最靠近太陽的行星,不久之前,天文學家們都還以為水星始終以同一個面面向著地球,直到近年(1965年都卜勒)才經由觀察發覺水星其實會轉動,只是很緩慢。而在太陽系中,水星是移動速度最快的一顆星球。

水星是療癒之神,當我們需要療癒僵化的狀態,水星能夠帶來流動的特質。另方面他也會為從商者帶來許多生意上種種的機會,然而水星有種快速移動的特質連結到水銀,令人無法掌握的特質。

水星特質能夠慧黠與迅速地掌握著一些新的觀點、可能性去發展延伸,但缺點是沒有方向,也時常落入虎頭蛇尾。

他也是極具幽默感的,水星所賦予的,是一種對於志得意滿或墨守成規的--幽默的震撼。

因此,來自與水星連結的星期三,這個鍛鍊要帶給我們的是如何在移動中維持平衡的提醒,中庸之道的可能,以及不匆忙急於創造任何移動或改變。

今日鍛鍊的重點有:和諧、不急迫、不懶散、崇高的目標。



照片來自BBC Science Focus Magazine

星期四對應到的是木星。

「星期四 【正精進】Right Effort(正確的努力)

人性的努力。小心不作超越個人能力的事,然而也不能留下任何一件能力之內的事不做。

眼界提昇到日常生活及當下發生的事務之上,將目標與理想建立在人類崇高的責任上。例如,將這些練習變成一種習慣,來發展自我,以便能夠盡可能地幫助他人,並提供建議。雖然不見得在眼前或立即的未來就可見到成果。

這就是所謂的 正精進。」

木星是由太陽數來第五個行星,他非常巨大,並且,在木星之上並沒有紮實的地面,木星也是太陽系中最巨大的一顆行星。由於他不斷釋放出吸收來自太陽的熱力,在奧秘學之中,木星時常被稱為小太陽。

木星有兩個面向:專制的國王或者是偉大的老師。他非常具有遠見,也深深理解運籌帷幄的奧妙,掌握著巨大的資源與力量,也總是看見最遠大的目標,由於他極富智慧也深具遠見,在人們覺察到他可能犯錯之前,錯誤就已被修正了。

然而,具有強大力量的同時也可能陷入專制獨裁的面向。

因此,與木星相連結的星期四鍛鍊,便是如何能夠將自己的能力轉向為人類更高層的福祉而奉獻,甚至,有時候也需要意識到常人會遭遇的「小問題」,可能與他所預見的「大未來」同樣重要。



照片來自shutterstock

星期五對應到的是金星。

「星期五 【正念】Right Memory(正確的記憶)

盡可努力的從生命經驗中學習。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是讓我們獲得對生命有用經驗的機會。如果一個人做錯或做了不完美的事,將會成為未來將事情作得更完美的動機。每當看到他人行事,皆以同理心觀察,而非以冷漠或毫不動情感的方式對待。做任何事都須回顧過去的經驗,這可以支持個人的決定與成就。每個人都有向任何人學習的可能性,包括向孩子學習。

以正確的方式記住一個人獲得的經驗。

這個練習是所謂的 正念(記住從經驗中所學)。」

金星是最靠近地球的好鄰居,她懂得保守秘密,也是謎一般的存在。金星也時常被稱為晨星Morning star,在晨光與夕陽餘暉之中,她從不吝惜向地球人展現著她的優美。

金星的表層始終籠罩著一層雲霧,令人看不透她的樣貌。金星的特質是感覺與情緒,愛、憎、迷人、關心等。她極富同理心的特質,使她與人類非常靠近,而那靠近的面向主要是與感情相連結的部分,她從來不擅長理性、邏輯思考,但因為她的同理,能夠創造內在空間使人成長、發展。

來自與金星連結的星期五鍛鍊是在「感覺」與「更高層的自我」之中保持距離,試著學習運用感覺成為一種器官在生活中做更深入的覺察。



照片來自theplanetsaturn

星期六對應到的是土星。

「星期六 【正見】Right Opion(正確的意見)

留意個人的心念與想法。只做有意義的思考。學著一點一點地分辨出精要與非精要,是永恆或是暫時的現象,是真理或個人意見。在傾聽他人言談時,試著將內在沉靜下來,即使是個人的思考和感受,都要避免所有不宜的判斷和挑剔。

這就是所謂的 正見。」

土星,是由太陽數過來的第六顆,也是太陽系中第二大的行星。但在地球上幾乎難以肉眼觀察到,土星運行非常緩慢,繞太陽一週需要花30年的時間。

土星具有一種死亡的特質,他將一切回歸到最原初的狀態:塵歸塵、土歸土。要能夠回歸原點,土星必須能夠有種穿透過去的能力,也就是以非常清晰的眼光看透一切的脈絡,也因此能夠非常專注的深入探究一件事情。

來自與土星連結的星期六的鍛鍊是,如何避免陷入自以為是,並且通盤的觀照全局,雖然知道自己很清晰明快但也相對要保持開放,試著聆聽。


「總結 Summary Right Contemplation(正確的檢視)

將個人目光轉向內省,每天同一時間,縱使只有五分鐘,沉入自我之中,仔細諮詢自己,檢測並形成自己生命的原則,通透的思考個人的知識--或缺乏的知識。更加重視個人的責任;思考內容,真正的生命目標;真誠地感受個人錯誤與不完美的痛苦。努力去發現最精要、永久、及最認真的目標--例如被要求具體的德性。不要落入自以為表現很好的錯誤思考之中,而是不斷地繼續向最高標準努力。」


個人意見:

此練習也可以與每日夜晚的回朔練習做連結,假以時日的積累,每天傍晚入睡前做正確的檢視,回顧一整天的經驗,會讓我們的內在產生一種力量。

在人智學的觀點中,每一天進入睡眠,都如同一個小小的死亡,在每一天早晨清醒的時刻,也如同一個小小的誕生,或說是重生。

每一天夜晚當我們沉睡時,我們的物質身體沉睡著,以太生命也連結著這個睡著的身體,而我們另外兩個部分,也就是和宇宙相連著的星辰身以及靈我,則在我們平穩的呼吸聲中,回到靈性世界。

因此,我們如何將在塵世間的一切學習,帶回到靈性世界,我們以什麼樣的步伐、姿態,再度回到塵世,就是人智學中在在邀請我們鍛鍊著的。

一個星期中的每一個日子都連結著一個行星,因此若能夠將對行星的認識理解來連結八正道的練習,會是一個相對容易也深刻的方式。

當我們內在嘗試與這些行星特質做連結時,會自然發現有某些相應的傾向,也會因此發現自己有某些特別強的或特別弱的地方。因為我們都不是完美的,在這鍛鍊的過程中,我們有機會與自己平常無法覺察的特質相遇,才有機會鍛鍊。

與你分享,身為人類我們有機會連結兩個世界:自然世界與靈性世界,在我之中合一。




參考資料:
Knowledge of higher worlds
The Spiritual Individualalities of the Planets
行星之靈性個體性
Budda and Christ


本篇文中所引用的八個基礎練習的譯文是來自於筆者任職於財團法人人智學教育基金會期間 (2014年),整理過去教師團隊所翻譯集結的版本,特此感謝老師們的貢獻。

其他關於行星的個性,則是筆者來自於《奧秘科學大綱》以及參考資料中理解得來。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華德福學校的音樂教育

演講/ J udith Clingan 撰文/林妍伶 ==================================== Judith Clingan 是澳洲知名音樂家,從事音樂教學六十餘年 , 投入華德福教育長達三十年,遍歷澳洲各地、紐西蘭、印度、台灣、中國等地的華德福學校及師訓機構,作育英才無數,帶領 Wayfarers ( 旅行者合唱團 ), 陪伴青少年在巡迴演出過程中學習 、 熱愛 、 分享音樂 , 著有 《 Play On : 直笛、其他管樂器在華德福音樂教育的運用 》 。 本文集合 2018 年五月份 Judith 老師來台為中文版新書宣傳時,對華德福教育中的音樂教學所提點的看法,由全程陪同新書宣傳活動的林妍伶老師整理撰文。 ==================================== 幼兒階段的音樂體驗 在 澳洲與許多其他國家,音樂教育不被重視,有些政府甚至認為等到孩子長大一點再開始 接觸音樂 即可,所以許多 學校在 幼稚園、國小階段沒有音樂課。然而,我在匈牙利學習音樂教育時,了解到音樂對越小年紀的孩子越是重要,所以,萬一學校無法持續在國 小 、 國中、 高中提供音樂課程 的話 , 那麼 寧可 把資源放 在幼小 階段的孩子, 盡可能給予合適 他們 的音樂 課程 。 既然我們現在要探討華德福 教育 ,就應該了解施泰納的看法。施泰納曾說,唱歌是最重要的事。首先,他表示音樂非常重要,我們為了培養孩子的音樂性,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跟孩子一起唱歌。在孩子生活中出現的大人,需要每天經常在孩子面前唱歌。有些音樂教育家表示母親懷胎時,就應該經常唱歌,讓腹中胎兒聆聽、感受歌聲帶來的震動。  或許華德福與非華德福教育最大的差異是給孩子的音樂類型。施泰納說孩子年幼時,到他們八、九歲的階段,最需要的環境是「善」與「愛」。因此孩子年幼時,我們應該提供他們 充滿 愛的氛圍,並且用歌唱來傳達。孩子還在襁褓階段時,給他們廣播或 CD 的音樂,對他們來說幫助不大,事實上,最好不要給這個階段的孩子用科技產品發出的聲音。實驗指出,將兩盆植物放置於不同空間,一盆接觸嘈雜大聲的音樂,過了一陣子,這盆植物死了;另一盆處在優美樂音之下的植物則欣欣向榮。  另一個差異是,施泰納重視人...

新書訊《形式與自由之間——養育青少年》

認識青少年的第二本書 ——形式與自由之間 這是我們出版Betty老師的第二本書。老師已在今年初跨越門檻,進入另一個意識狀態,我們依約完成她的第二本書,同時也感覺她在另一個國度,仍然關注並愛著這裡的青少年。 三元生活實踐社2020年出版的《守護生命之火》是Betty老師的第一本繁體中文書,著重在10-14歲的年齡段(所謂的中學生),因為青春期提早來臨,身體已成熟但心智、情緒及大腦控制能力尚不足,容易受到各種誘惑做出錯誤判斷,故將這段期間稱為「脆弱的斷層」,並在書中提供許多教學和教養的建議。 2025年三月上市的《形式與自由之間》則接續這個主題,著重在15-21歲(高中到大學階段)。第一部探討青少年的本質,第二部呈現青少年的世界,第三部帶領讀者面對青少年的挑戰。 這是一本觀點與實務兼具的著作,可以當作「理論」書,深思由心—靈觀點看待下的成長中人,也可當作「工具」書,取法書中提到的許多教養與應對態度。 作者有五十多年華德福教育的經驗,曾創立華德福高中、師訓中心並參與美國的公立華德福學校運動,還曾將華德福的教學理念與青少年觀護所合作。 本書是她漫長人生旅程的智慧結晶,發想於1978年,初版於1988年,2009年再版,2021年第三版進行大幅修訂,增添更符合當代情況的觀察與建議。 時代越是變化萬千,我們越是需要與時俱進地學習。表面上看起來,年輕人似乎比我們「適應良好」,各種科技產品比我們上手、善於掌握四通八達的各式資訊,但真的是這樣嗎?成長就只是為了適應社會嗎?年輕人的心與靈在渴求什麼?他們的成熟是否朝著認識自己的方向,還是只變得世故? 在台灣很受觀迎的《簡單父母經》作者金•約翰•培恩推薦:「這本關於養育青少年的稀有之書,在未來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每當有父母問我,想了解青少年的行為:這樣正常嗎?我就推薦《形式與自由之間》,我有信心這本書可以提供父母需要的認知,並打開一條通道,與孩子建立更深刻而持久的連結。」 另外有多本書被譯為華文的知名作者史提夫・畢度夫在推薦序裡寫:「貝蒂・施特利是個非常特立獨行的人,超過半世紀以來都在和青少年工作,在矯正機關這樣艱難的處境下,也在華德福學校這樣溫和的環境裡。早在我們大多數人出生之前,她就一直在想著並愛著難相處的青少年,但她的觀點是完全新穎並切合當代的。」(畢度夫在台灣的出版有《順應人性》,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