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聖靈降臨節:心魂的團結奮進

聖靈降臨節:心魂的團結奮進
原文:GA98(https://rsarchive.org/Lectures/AscenPent/19080607p01.html)
來源:施泰納1908.6.7於科隆的演講
翻譯:陳脩平
圖畫:Chruch of St. Fleuret, Estaing, France教堂聖壇畫

人類的靈性進化必須與整個周遭世界建立活生生的有機連結。對今日的許多人來說,很多事情已經變得槁枯死灰、毫無新意,甚至連宗教慶典也是如此。今日絕大多數人對耶誕節、復活節和聖靈降臨節的意義只有微薄的概念;古代人知道自己與靈性世界連結著,這些節日在他們的感受生命裡無比豐富,現今人們已經失去這些。是的,時至今日,節慶對許多人來說是枯燥乏味的。靈性的傾注、溢流變成僅是抽象,只有當人們再次獲得真正的靈性認知時,這種情況才會改變。

現代人談論很多關於自然力量的事,但對這些力量背後的存有卻少有著墨。我們的祖先會說到地精、水精、風精和火精,但現在若認為這些想法裡有任何真實,則會被視為徹底的迷信。人們抱持著怎樣的理論對他們自己來說無關緊要;只有當理論使人看不見真相時,問題才開始變得嚴重。

當人們提到古人相信的地精、水精、風精、火精都只是無稽之談時,我很想以一個相當怪異的方式回應:「好吧,去問問蜜蜂吧。牠們會告訴你:風精對我們來說不是迷信,我們很清楚它們給予我們什麼幫助」。任何研究靈性力量的人都可以去發現是什麼力量使蜜蜂飛向花朵,他會看到引導蜜蜂朝向花朵的真實存有,它們在成群結隊飛舞覓食的蜜蜂之間,也就是我們祖先所稱的風精。

尤其是當大自然的不同界域相互接觸時,某些基本的存有(elemental beings,亦可表示為元素存有)才會顯現出來。例如,在岩石上長有苔蘚的地方,這些存有就可以定居;或者,在花朵裡,在蜜蜂與花朵的接觸中,某些存有藉此展現自己。另一種可能性是人類與動物界接觸時。然而,這裡所指的不是普通的、日常的接觸,例如屠夫宰殺動物或者人吃肉時。元素存有會出現在不尋常的情況下,也就是兩個界域的互動不只是生命事實本身的結果。特別是當一個人帶著情感、帶著他自己的心魂與關注去與動物建立關係時。

例如,牧羊人可能與他的羊群有著特殊的關係。這種聯繫在古代較為原始的文化中十分常見,有點類似阿拉伯人與馬的關係。如同牧羊人和羊群之間、或者花朵的氣息與味道等力量流向蜜蜂那樣,心魂之力由一個領域傳遞到另一個領域,這讓某些存有能夠顯化出來(incarnate,意思是化身)。靈性研究者覺察到花朵周圍有一圈類似光環的東西,當蜜蜂鑽進花叢並品嚐牠們在花朵找到的食物時,這些光環就會出現,那是一種花朵的氛圍或氣息,滋養著某些靈性存有。

任何人若了解靈性世界,就不會問為什麼這些存有只存在這裡,而不在其他地方。如果我們有機會為它們提供它們存活所需的條件,它們就會出現。就好像人類若發出邪惡的念頭,某些存有就會融入那個人的氣場中;它們之所以出現,是因為那個人滋養了這些存有。當自然界的不同領域相互交流時,某些靈性存在就獲得機會融入其中。當礦工在岩石中發現金屬時,他們鑿開石塊會看到有些微小的存有,原本被壓縮在一個很小的空間裡,現在向四處散落開來。

某方面來說,有些存有與人類並無不同,它們有理性的力量,但那是不負責任的理性,因此,當它們對人惡作劇時,絲毫不覺得自己做錯事。這些是我們的祖先稱為地精的存有,它們偏好居住在金屬和石頭交會的地方。它們過去曾經協助人類,例如早期在開採礦石時,如何設置礦井還有關於岩層走向等知識等,人們是從地精那裡學到的。

若人類不能從靈性上理解這些事情,就會陷入死路一條。地精是如此,水精亦然。水精出現在植物界與礦物界交接的地方,它們與水元素緊密相連,有水、植物和石頭共同出現之處,就有水精。風精依附著氣元素,並引導蜜蜂找到花叢。現在的科學對蜜蜂生活的一切解釋都是錯的,現在的養蜂人也常被誤導;在這方面,科學是無用的,養蜂人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舊時的做法。

至於火精,現在仍有許多人知道它們。當人們感覺到某個心魂元素流向他時,這大多是透過火精而來。當一個人像牧羊人對待羊群那樣與動物聯繫著時,火精就可以化形現身(incarnate);牧羊人對羊群的知識就是這些存有輕聲細語在他耳邊告訴他的。

如果我們進一步延展這些想法,就會知道:人類完全被靈性存有包圍;我們的四週都是空氣,而空氣中充滿了這些靈性存有。未來,如果人類不想面對生命乾涸枯竭的命運,必須認識這些存有,若不認識它們,人將無法取得任何進一步的發展。我們必須問:這些存有從何而來?這個問題將使人明白,更高層世界的某些作為在智慧的引導之下,可以將落入邪惡方向的道路扭轉向善。

我們在生活中各處常會遇見廢棄物任其腐爛。例如,糞便是一種廢棄物,它在農業上被用作促進植物生長的基礎物質。那些明顯偏離更高層發展道路的事物,會再次被更高層力量所接納和轉化。這就發生在我們在談的這些存有。

舉例來說,思考一下火精是如何出現的。我已經說過,火精的存在需要人與動物之間有特殊的關係。今日人類所擁有的這種自我只存在於人裡面,只存在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每個人的自我都在他自己裡面。動物不一樣,牠們有的是群體我、群體心魂,也就是說,一群具有相同形態的動物有一個共同的群體我。當獅子說「我」時,那個自我在上方的星辰界。這就好像一個人站在一堵牆之後,牆上有十個洞,他把十根手指伸進洞裡。牆另一邊的人只看到十根指頭、看不見牆後的人,但有智能的觀察者會得出結論,知道有個人在後面,那十根指頭是他的。群體我就是這樣。個別的動物只是肢體,這些肢體所屬的存有位於星辰界。當然,我們不能把動物的自我想成跟人類一樣,但若我們將人視為一種靈性存有,就可以將動物的群體我與人做比較。

許多動物物種的群體我是有智慧的存有。有些鳥類夏天生活在北方,冬天生活在南方,到了春天又飛回北方,在鳥類的遷徙中,有智慧的力量在作用;這些力量存在於這種鳥的群體我裡。在動物界裡,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在任何物種的群體我裡找到這種智慧。回想學生時代,我們會記得自己學過現代社會是如何從中世紀演變而成、美洲是怎麼被發現的、火藥和印刷術如何被發明,以及後來如何出現用碎布造紙的技術。我們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紙張,但是黃蜂的群體心魂在幾千年前就發明出來這個做法了。黃蜂築巢的材質與人類用碎布做成的紙一模一樣。人們漸漸才明白,我們所知的這些或那些人類靈性的成就,與動物群體心魂早就帶到世界上的事物有關。

當有靈識的人觀察一隻動物時,他會看到一絲光芒沿著這隻動物的整個脊椎閃爍。動物的脊椎被閃爍的光芒所籠罩,無以計數來自地球各處的力量之流,就像信風一樣包圍著動物的脊椎。這些力量流經脊椎,影響著動物。動物的群體我環繞地球,以各種高度和各個方向持續繞著圓圈運動。這些群體我是有智慧的,但有一樣事物它們沒有,那就是認識愛。只有在人類的個體性(也就是自我)裡才能同時找到智慧與愛。動物的群體我裡沒有愛,愛只存在於個別的動物裡。整個動物群體所遵循的智慧安排,其中是沒有愛的。在物質世界裡的動物有愛,在上方的星辰界裡,它們擁有的是智慧。當我們明白此點,很多事就會變得清晰。

人類是漸漸達到現今的發展階段;遠古時代的人類也有一個群體心魂,從中漸漸出現個體心魂。讓我們追溯人類演化歷程,回到古代亞特蘭提斯時期。人類曾經生活在亞特蘭提斯,這片陸地現在位於大西洋下面。當時,廣闊的西伯利亞平原被浩瀚的大海覆蓋;地中海的位置不一樣,歐洲大陸也是寛廣的海洋。我們越回溯到古老的亞特蘭提斯時期,生命狀態就越不同,人類在睡與醒之間的狀態改變也越大。從那時起,睡眠狀態下的意識變得模糊暗淡,現在的人在這種狀態下可說是根本沒有意識。在最早的亞特蘭提斯時代,睡與醒之間的差異還沒有那麼大。當時的人在清醒狀態下,還能看到事物周圍有一圈光環,他們對物質世界的覺察還沒有達到比這更清晰的程度。一切物質的東西都還朦朧不清,就像是被霧氣籠罩著一樣。隨著人類的不斷演進,才開始能夠看到世界清晰的輪廓,但同時,也失去了靈識。

所有的神話和傳奇故事正是起源於這個時期,也就是人們仍然能夠以靈識去看世界的時候。當時人類仍然能夠進入靈性世界,他們認識了那些從未降臨到物質世界的存在,像是沃坦、巴德爾、索爾、洛基等。這些名字是對活生生現實的回憶,所有的神話都是這種回憶。這些靈性現實已經從人類的視野中消失。

在那遠古時期,當人類下降進入物質身時,他有這樣的感覺:「你是一個單一的存有」。然而,當他晚上回到靈性世界時,另一種感覺湧上心頭:「你實際上不是一個單一的存有」。遠古部落裡的成員像是Herulians和Cheruskans等仍然覺得自己屬於群體,而不是單一個體。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才會有血海深仇、宿世怨念這樣的事情。一群人形成一個身體,這個身體屬於這個民族的群體心魂。

演化是一步一步發生的,因此個體是漸漸地從群體心魂中發展出來的。古代部落的族長留下的記錄揭示出完全不同的關係,可以證實這一事實。在諾亞時代之前,記憶與我們所知的完全不同。出生並不是一個真實的邊界,因為記憶流淌在有相同血緣的人身上。這種古代的記憶流動與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完全不同,它更加全面。現在,掌權者喜歡將每個人的名字記錄起來。過去,名字代表一個人記得其父親和祖父的事蹟,因為記得,所以被冠以同一個名字,例如亞當或諾亞;那些被記住的事蹟,也就是完整的記憶之流,被稱為亞當或諾亞。古代的名字代表一個群體,那是一個在時間中延伸的人類群體。

現在我們必須提出一個問題:我們能將猿猴與人類做比較嗎?其關鍵差異在於,猿猴始終保持著群體心魂狀態,而人類發展出個體心魂。但猿猴的群體心魂相對於其他群體心魂來說地位相當特殊。我們必須想像群體心魂活在星辰界,並在物質界中鋪展蔓延開來,例如獅子的群體心魂將其一部分物質傳送到每一隻獅子體內。假設其中一隻獅子死了,外在的物質部分脫離了群體心魂,就像我們失去一片指甲。我們可以說,群體心魂向新的個體發出一道新的存有之光。群體心魂依然存在於上方,並在不斷的更新過程中伸出它的觸角。動物的群體心魂不知生,也不知死;單一個體脫離,新的個體出現,就像我們身上的指甲來來去去。我們必須考慮以下這件事:對於獅子來說,正如我所說的那樣,每當一隻獅子死去,群體心魂所送出的全部東西都會再次回到它身上。

然而,對於猿類來說,情況卻不是這樣。當猿猴死亡時,其精粹的部分會回歸群體心魂,但有一部分沒有,那一部分與群體心魂分離了。猿類太強烈地將物質與群體心魂分開。在某些物種裡,單一動物從群體心魂中剝離出一些質素,這些部份無法再回到群體心魂。對於所有猿類來說,每個個體都從群體心魂中抽出一些碎片。某些兩棲類和鳥類也是如此,又例如袋鼠身上保留了一些從群體心魂得到的東西。在溫血動物裡以這種方式留下來的一切,變成我們所稱的火精。

在古代,當地球狀態與現今完全不同時,還有其他類型的元素存有被分離出來。這裡有一個案例,在其中可以看出,演化過程排出的廢棄物在更高層存有的智慧指引之下為世界提供了服務。這個例子是風精,如果任其發展,它們會擾亂宇宙,但在更高層的指引下,它們被用來引導蜜蜂到達花叢。這樣的服務將有害的事物變成有用的。

也可能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人類可能會完全脫離群體心魂而成為個體,並且找不到個體心魂進一步發展的方法。如果人沒有以正確的方式接受靈性認知,便可能會面臨徹底斷絕的危險。

是什麼保護人類免於陷入孤立,也就是失去群體心魂過去提供給人的方向和目的?我們必須清楚體認,人類越來越個體化,今日,一個人必須出於自由意志再次找到與其他人的聯繫。透過民族、人種和家庭將人們聯繫在一起的一切,都會越來越走向徹底斷絕;人在各方面都越來越變成單獨的個體。

想像一下,地球上的許多人意識到他們越來越成為單獨的個體,人越來越與他人完全分離,那不就是真正的危險嗎?今日,人們已經不再透過靈性紐帶聯繫在一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自己的信仰;許多人確實認為每個人擁有自己的觀點是一種理想狀態。但這是完全錯誤的。如果人們將自己的觀點向內轉一些,就會達成共同的看法。

這是一個內在經驗的問題,例如,3 乘以 3 等於 9,或三角形的三個角和等於 180 度。那是內在認知,而內在認知是不需要爭論的。所有靈性真理皆是如此。靈性科學所教導的是人類透過其內在力量發現的;沿著內在的道路,人類將走向絕對的意見一致與連結合一。對於一個事實,不可能有兩個意見,除非其中有一個是錯的。這個理想取決於我們是否能盡可能地將認知轉向內在,這會帶來和平與團結。

過去,人類擺脫了群體心魂的束縛。現在,透過靈性科學認知,人們第一次能夠以最明確的意圖去發現是什麼將人類再度連結、整合起來。當人們連結在更高層的智慧裡時,就會有群體心魂再次從更高層世界下降。靈性科學運動的領導者期許我們的是,建立一個走向智慧的社會,就像植物迎向陽光一樣。在這樣的社會裡,人們一同將心轉向更高層智慧,這樣便為群體心魂提供了居所,我們形成了群體心魂可以現形化身的環境。藉由發展出讓靈性存有可以從更高層世界下降入住的環境,人類便豐富了塵世生命。

過去的人曾以最強烈的方式擁抱這種充滿靈性活力的理想。當一群人懷抱著共同情感,以熱烈的愛與奉獻聚集在一起,效力於共同事業時,就會出現一個跡象(記號),以威力萬鈞之勢向人們顯現:心魂的團結奮進可以為共通的靈性(common spirit)提供在塵世裡的居所。在這樣心魂的共伴之下,在感受的和諧與匯流中,人們為共通的靈性提供了入世的環境,使祂活著。當人們說聖靈(即群體心魂)降臨,居住在人的身體裡,就是在表達這個意思。這是人類應該努力以赴的圖象(象徵)——人類要成為由更高層世界降臨的那位存有的居所。

復活節賦予人類力量,以發展出這些經驗;聖靈降臨節是這股力量開展出來的成果。心魂匯流朝向共同的智慧,如此所帶來的成果是人們與更高層世界的存有和力量建立有生命力的連結,並且帶來某樣對人類目前還沒有太重大意義的事物,那就是聖靈降臨節。當人們明白聖靈降臨對未來的人類有何意義時,這個節日才會再度在人們心中活了起來。那麼這個慶典就不會只是回憶發生在耶路撒冷的事件,而是永恆的聖靈降臨節,也就是連結心魂的節日。

這些理想能為人類帶來什麼價值、產生什麼成果,一切都取決於人類自己。當人們以正確的方式努力追求智慧時,更高層的靈性就會與人結合在一起。
Benjamin West,耶穌升天, 1801. Oil on canvas. Denvert Art Museum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智學鍛鍊--八個基礎練習與行星的連結

八個基礎練習來自魯道夫.施泰納  整理撰文/孫承萱 照片來自NASA 行星的力量,以八個基礎練習作為思考行星與人間的連結。 八個層次的練習,也被稱為八正道,在人智學中是一個基礎的意識鍛鍊,如果可以每天進行這個鍛練,會是非常好的! 在施泰納的著作<<認識更高層的世界>>一書中,寫到十六瓣蓮花的開展,最近與各位分享的八正道的練習,正是協助發展我們內在蓮花的基礎鍛鍊。 照片來自thelocal.se 星期日對應到的是太陽。 「星期日【正思維】Right Judgment(正確的判斷) 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在完全充分的考量之下決定。讓任何未加思索的行動,每一件無意義的作為遠離我們的心魂。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應當有充足完備的理由,並且拋開無意義的行為舉止。一旦確認了決定的正確性,便秉持內在的信念,堅持到底。 這就是所謂的 正思維。」 太陽帶來和諧的能量與存在的特質。 靜靜地陪伴宇宙間所有的存在互動、位移,觀照著整個宇宙的狀態,以無私的姿態安靜的尊重彼此。 太陽也在整個宇宙創造出一個充滿光亮的空間,在那空間中,一呼一吸帶著和諧與平靜的溫暖。 在這一天,我們在內心邀請太陽的力量進入,協助我們將意識延伸到太陽的姿態,他的奉獻、安靜、寬容與周全。 每個人都有內在道德性的直覺,當我們連結到太陽的力量時,很容易能感受到那股和諧能量與安靜的感受,我們試著將正思維帶入星期日的生活中,將有機會更認識自己的某個面向。 照片來自medium.com 星期一對應到的是月亮。 「星期一 【正語】Right Speech/ Word(正確的話語) 對努力提升靈性發展的人而言,應當只說有意義的話語。只為說話而說話,只為消磨時間的閒談,這些情況都有害。要避免一般性、主題混雜或沒有連貫的對話。這不意味著個人必須關閉與他人的互動,而是應該在交談中一步一步發展出有意義之事,說話及回答都經過各種角度的思考,沒有原因絕不說話--寧可保持沉默。 每個人應試著不說太多,也不說太少的話。首先安靜傾聽,然後再反省所說過的話。 這就是所謂的 正語。」 月亮在宇宙中彷彿一面通透的鏡子,純粹地反射、映照一切的發生。 人類透過言語傳達內心的思考、心之所向,言語映照著內心的某個面向,心魂被言語映照,言語有可能成為行動的前導。我思考、關注的面向可能成為我與朋友談話的內容,我內心想做的事,透過言語傳遞給...

華德福學校的音樂教育

演講/ J udith Clingan 撰文/林妍伶 ==================================== Judith Clingan 是澳洲知名音樂家,從事音樂教學六十餘年 , 投入華德福教育長達三十年,遍歷澳洲各地、紐西蘭、印度、台灣、中國等地的華德福學校及師訓機構,作育英才無數,帶領 Wayfarers ( 旅行者合唱團 ), 陪伴青少年在巡迴演出過程中學習 、 熱愛 、 分享音樂 , 著有 《 Play On : 直笛、其他管樂器在華德福音樂教育的運用 》 。 本文集合 2018 年五月份 Judith 老師來台為中文版新書宣傳時,對華德福教育中的音樂教學所提點的看法,由全程陪同新書宣傳活動的林妍伶老師整理撰文。 ==================================== 幼兒階段的音樂體驗 在 澳洲與許多其他國家,音樂教育不被重視,有些政府甚至認為等到孩子長大一點再開始 接觸音樂 即可,所以許多 學校在 幼稚園、國小階段沒有音樂課。然而,我在匈牙利學習音樂教育時,了解到音樂對越小年紀的孩子越是重要,所以,萬一學校無法持續在國 小 、 國中、 高中提供音樂課程 的話 , 那麼 寧可 把資源放 在幼小 階段的孩子, 盡可能給予合適 他們 的音樂 課程 。 既然我們現在要探討華德福 教育 ,就應該了解施泰納的看法。施泰納曾說,唱歌是最重要的事。首先,他表示音樂非常重要,我們為了培養孩子的音樂性,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跟孩子一起唱歌。在孩子生活中出現的大人,需要每天經常在孩子面前唱歌。有些音樂教育家表示母親懷胎時,就應該經常唱歌,讓腹中胎兒聆聽、感受歌聲帶來的震動。  或許華德福與非華德福教育最大的差異是給孩子的音樂類型。施泰納說孩子年幼時,到他們八、九歲的階段,最需要的環境是「善」與「愛」。因此孩子年幼時,我們應該提供他們 充滿 愛的氛圍,並且用歌唱來傳達。孩子還在襁褓階段時,給他們廣播或 CD 的音樂,對他們來說幫助不大,事實上,最好不要給這個階段的孩子用科技產品發出的聲音。實驗指出,將兩盆植物放置於不同空間,一盆接觸嘈雜大聲的音樂,過了一陣子,這盆植物死了;另一盆處在優美樂音之下的植物則欣欣向榮。  另一個差異是,施泰納重視人...

新書訊《形式與自由之間——養育青少年》

認識青少年的第二本書 ——形式與自由之間 這是我們出版Betty老師的第二本書。老師已在今年初跨越門檻,進入另一個意識狀態,我們依約完成她的第二本書,同時也感覺她在另一個國度,仍然關注並愛著這裡的青少年。 三元生活實踐社2020年出版的《守護生命之火》是Betty老師的第一本繁體中文書,著重在10-14歲的年齡段(所謂的中學生),因為青春期提早來臨,身體已成熟但心智、情緒及大腦控制能力尚不足,容易受到各種誘惑做出錯誤判斷,故將這段期間稱為「脆弱的斷層」,並在書中提供許多教學和教養的建議。 2025年三月上市的《形式與自由之間》則接續這個主題,著重在15-21歲(高中到大學階段)。第一部探討青少年的本質,第二部呈現青少年的世界,第三部帶領讀者面對青少年的挑戰。 這是一本觀點與實務兼具的著作,可以當作「理論」書,深思由心—靈觀點看待下的成長中人,也可當作「工具」書,取法書中提到的許多教養與應對態度。 作者有五十多年華德福教育的經驗,曾創立華德福高中、師訓中心並參與美國的公立華德福學校運動,還曾將華德福的教學理念與青少年觀護所合作。 本書是她漫長人生旅程的智慧結晶,發想於1978年,初版於1988年,2009年再版,2021年第三版進行大幅修訂,增添更符合當代情況的觀察與建議。 時代越是變化萬千,我們越是需要與時俱進地學習。表面上看起來,年輕人似乎比我們「適應良好」,各種科技產品比我們上手、善於掌握四通八達的各式資訊,但真的是這樣嗎?成長就只是為了適應社會嗎?年輕人的心與靈在渴求什麼?他們的成熟是否朝著認識自己的方向,還是只變得世故? 在台灣很受觀迎的《簡單父母經》作者金•約翰•培恩推薦:「這本關於養育青少年的稀有之書,在未來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每當有父母問我,想了解青少年的行為:這樣正常嗎?我就推薦《形式與自由之間》,我有信心這本書可以提供父母需要的認知,並打開一條通道,與孩子建立更深刻而持久的連結。」 另外有多本書被譯為華文的知名作者史提夫・畢度夫在推薦序裡寫:「貝蒂・施特利是個非常特立獨行的人,超過半世紀以來都在和青少年工作,在矯正機關這樣艱難的處境下,也在華德福學校這樣溫和的環境裡。早在我們大多數人出生之前,她就一直在想著並愛著難相處的青少年,但她的觀點是完全新穎並切合當代的。」(畢度夫在台灣的出版有《順應人性》,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