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以生機互動農法打造蔬果農園 - 向森林學習】

文/孫承萱 


在學習自然農法的時候,時常聽到人們建議要打造食物森林、或者向森林學習,為什麼呢?

其實並不是要在後院種一座森林,讓我們來看看森林裡的生態原則: 
• 地面總是有落葉覆蓋 
• 多到叫不出名字的植物 
• 受到保護的植物生長區域 
 • 經久的落葉轉化爲腐殖土 

這些都和生態園藝的種植所列出的原則很接近。試想,如果我們能夠學習森林的這幾點,並在一年之內運用這樣的循環,可能距離建立蔬果園的生態系統就不遠了。 


因為土壤始終有種乾燥的傾向,尤其在亞熱帶氣候,園丁們首要注意的就是覆蓋、創造遮陰,這創造土壤發展出健康的發酵過程並減少流失腐殖質的環境條件。

風也是造成土壤乾燥的條件之一,因此以樹籬來打造活的邊界相當重要,能為園子保溫,您會發現有樹籬保護的菜園裡蔬菜甚至會較早能收成,這對園丁是有利的。 

朝向面風的區域我種植的是野櫻桃、蔓越莓、藍莓等小灌木作為菜園的邊界綠籬,旁邊一層則是種植充滿精油的香草植物像是金盞花、迷迭香、檸檬香蜂草等作為第二層的界線,我都稱呼他們為菜園的免疫系統,當風吹過來的時候會將植物精油散佈在菜園空氣中,對於嬌嫩的葉菜類很有幫助喔!

生機互動農法裡面注重的邊界有兩個維度,水平邊界與垂直邊界,一個指的是放眼望過去菜園和外部的邊界,人造的木柵欄、圍籬或土牆等,在那之內記得種植綠籬是為活的邊界,讓菜園整體有和外部活躍呼吸的空間,外部邊界也是與野生動物互動的的介面。另外一個方向的邊界指的是土壤邊界,在土壤之上有空氣陽光,土壤之下有水和岩石,這個邊界也同樣要請園丁注意呼吸的韻律和空間,覆蓋物的選擇是什麼?如何挑選合適這塊土地乾濕度的覆蓋等,都是須思考的面向。


向森林學習到的還有各種植物混合種植,在菜園中則可善用輪作與多種蔬菜同種,來創造小面積農園的價值,這時候認識植物們和土地之間的互動就滿重要的: 

1. 豆科家族:這些植物是幾乎不從土地提款反而會存氮入土壤中。 種植大範圍的作物例如玉米、水稻、麥等,則可以考慮納入豆科家族作為輪作的好選擇,如果是要作為綠肥種植的話,請要在開花前、開花時將他們割短混入土壤。
2. 甘藍菜家族:這個家族會大量消耗土壤肥力,種完高麗菜、甘藍菜會明顯發現土壤變低,其中花椰菜更是大胃王,因此要注意種植這家族之後輪作的植物最好選最會存款的豆科植物。 
3. 小黃瓜與南瓜家族也會需要很多肥力的土壤,如果堆肥有限,則要好好慎重以堆肥用在哪些作物。 
4. 蘿蔓、萵苣家族:幾乎不會從土地提款太多的植物,可以考慮在種植馬鈴薯後選擇種植萵苣。
5. 蕃茄家族:特別的一個家族,他們非常喜歡自己的氣味,因此如果用蕃茄的殘餘、落果、修下來的枝葉做成專屬的堆肥,會能克服連作障礙,增強抗病性。 


*特殊發現:多年前讀到一份研究報告說在沙地種植洋蔥通常會長得不好,但如果在洋蔥的中間稀疏地種下德國洋甘菊,將能協助洋蔥們克服這個問題,推薦這個種法。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智學鍛鍊--八個基礎練習與行星的連結

八個基礎練習來自魯道夫.施泰納  整理撰文/孫承萱 照片來自NASA 行星的力量,以八個基礎練習作為思考行星與人間的連結。 八個層次的練習,也被稱為八正道,在人智學中是一個基礎的意識鍛鍊,如果可以每天進行這個鍛練,會是非常好的! 在施泰納的著作<<認識更高層的世界>>一書中,寫到十六瓣蓮花的開展,最近與各位分享的八正道的練習,正是協助發展我們內在蓮花的基礎鍛鍊。 照片來自thelocal.se 星期日對應到的是太陽。 「星期日【正思維】Right Judgment(正確的判斷) 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在完全充分的考量之下決定。讓任何未加思索的行動,每一件無意義的作為遠離我們的心魂。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應當有充足完備的理由,並且拋開無意義的行為舉止。一旦確認了決定的正確性,便秉持內在的信念,堅持到底。 這就是所謂的 正思維。」 太陽帶來和諧的能量與存在的特質。 靜靜地陪伴宇宙間所有的存在互動、位移,觀照著整個宇宙的狀態,以無私的姿態安靜的尊重彼此。 太陽也在整個宇宙創造出一個充滿光亮的空間,在那空間中,一呼一吸帶著和諧與平靜的溫暖。 在這一天,我們在內心邀請太陽的力量進入,協助我們將意識延伸到太陽的姿態,他的奉獻、安靜、寬容與周全。 每個人都有內在道德性的直覺,當我們連結到太陽的力量時,很容易能感受到那股和諧能量與安靜的感受,我們試著將正思維帶入星期日的生活中,將有機會更認識自己的某個面向。 照片來自medium.com 星期一對應到的是月亮。 「星期一 【正語】Right Speech/ Word(正確的話語) 對努力提升靈性發展的人而言,應當只說有意義的話語。只為說話而說話,只為消磨時間的閒談,這些情況都有害。要避免一般性、主題混雜或沒有連貫的對話。這不意味著個人必須關閉與他人的互動,而是應該在交談中一步一步發展出有意義之事,說話及回答都經過各種角度的思考,沒有原因絕不說話--寧可保持沉默。 每個人應試著不說太多,也不說太少的話。首先安靜傾聽,然後再反省所說過的話。 這就是所謂的 正語。」 月亮在宇宙中彷彿一面通透的鏡子,純粹地反射、映照一切的發生。 人類透過言語傳達內心的思考、心之所向,言語映照著內心的某個面向,心魂被言語映照,言語有可能成為行動的前導。我思考、關注的面向可能成為我與朋友談話的內容,我內心想做的事,透過言語傳遞給...

邁凱爾節與人類心魂的力量 第一講

邁凱爾節與人類心魂的力量(GA223)第一講 一九二三 年九月二十七日,維也納 翻譯:孫承萱 校訂:陳脩平 校對:尤清、丁力藺、黃妃釧、陳佩侰 繪圖:Shelly Caskey(from Pinterest) 今日,當人們談起人智學時,出現許多錯誤的陳述,其一是認為人智學是智性的,過於重視科學思維,且沒有考量到人類 性情 (Gemüt)的需要。因此,我選擇以 人智學 和人類 性情 作為這個短講系列的主題,能夠在維也納對各位親愛的朋友們分享這個主題,我感到十分滿足。 在過去三、四個世紀的文明理智發展中,人類的 性情 確實完全被排除在認知領域之外。如今,人們不厭其煩地堅持認為,我們不能止步於單調枯燥、實事求是的理智所能理解的事物。儘管如此,當人們需要獲取知識時,仍然完全依賴智力。另一方面,人們不斷強調人類的 性情 應該重新發揮作用,但卻沒有給它機會。我們沒有給人類 性情 任何機會去接觸任何宇宙奧祕,並且把 性情 的活動範圍限縮在與一個人最密切相關的事物上,也就是那些只以最個人化的方式所決定的事情上。 今天,我們先以歷史回顧的方式探討在人類進化的早期階段, 性情 如何在認知的過程中發揮作用。遠古以前,人類努力想要明白自己是如何進入世界、宇宙並參與在不斷變化的時代裡,那時, 性情 能夠召喚宏偉而強烈的圖象來到人類心魂之前,以照亮人類的認知之路。在人類 性情 仍然能對世界觀(Weltanschauung*)做出某程度貢獻的年代裡,這些圖象確實構成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它們代表廣大而全面的宇宙聯繫,並確定人類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校註:德語「世界觀」的涵義則是「著眼世界之上」,是德國知識論中所使用的詞彙,指的是「廣泛世界的觀念」,它是一種人類知覺的基礎架構,透過它,一個人可以理解這個世界並且與它互動。) 為了建立一些基礎,讓我們可以進一步研究人智學觀點下的人類 性情 ,今天我想向各位介紹一個宏偉莊嚴的圖象,它在過去曾經發揮我剛才所說的那種作用。同時,這個圖象也尤其適合以新的方式再次呈現於人類心魂之前,我們也將談到這一點。我想提的這個圖象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是,它對人類意識的重要性已經逐漸、部分消失,另一部分則因為誤解而陷入泥淖: 我指的是 邁凱爾與龍衝突、戰鬥的圖象 。許多人仍然深受其影響,但其更深刻的意涵要不是十分模糊,要不就是被誤解。它與人類...

新書訊《形式與自由之間——養育青少年》

認識青少年的第二本書 ——形式與自由之間 這是我們出版Betty老師的第二本書。老師已在今年初跨越門檻,進入另一個意識狀態,我們依約完成她的第二本書,同時也感覺她在另一個國度,仍然關注並愛著這裡的青少年。 三元生活實踐社2020年出版的《守護生命之火》是Betty老師的第一本繁體中文書,著重在10-14歲的年齡段(所謂的中學生),因為青春期提早來臨,身體已成熟但心智、情緒及大腦控制能力尚不足,容易受到各種誘惑做出錯誤判斷,故將這段期間稱為「脆弱的斷層」,並在書中提供許多教學和教養的建議。 2025年三月上市的《形式與自由之間》則接續這個主題,著重在15-21歲(高中到大學階段)。第一部探討青少年的本質,第二部呈現青少年的世界,第三部帶領讀者面對青少年的挑戰。 這是一本觀點與實務兼具的著作,可以當作「理論」書,深思由心—靈觀點看待下的成長中人,也可當作「工具」書,取法書中提到的許多教養與應對態度。 作者有五十多年華德福教育的經驗,曾創立華德福高中、師訓中心並參與美國的公立華德福學校運動,還曾將華德福的教學理念與青少年觀護所合作。 本書是她漫長人生旅程的智慧結晶,發想於1978年,初版於1988年,2009年再版,2021年第三版進行大幅修訂,增添更符合當代情況的觀察與建議。 時代越是變化萬千,我們越是需要與時俱進地學習。表面上看起來,年輕人似乎比我們「適應良好」,各種科技產品比我們上手、善於掌握四通八達的各式資訊,但真的是這樣嗎?成長就只是為了適應社會嗎?年輕人的心與靈在渴求什麼?他們的成熟是否朝著認識自己的方向,還是只變得世故? 在台灣很受觀迎的《簡單父母經》作者金•約翰•培恩推薦:「這本關於養育青少年的稀有之書,在未來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每當有父母問我,想了解青少年的行為:這樣正常嗎?我就推薦《形式與自由之間》,我有信心這本書可以提供父母需要的認知,並打開一條通道,與孩子建立更深刻而持久的連結。」 另外有多本書被譯為華文的知名作者史提夫・畢度夫在推薦序裡寫:「貝蒂・施特利是個非常特立獨行的人,超過半世紀以來都在和青少年工作,在矯正機關這樣艱難的處境下,也在華德福學校這樣溫和的環境裡。早在我們大多數人出生之前,她就一直在想著並愛著難相處的青少年,但她的觀點是完全新穎並切合當代的。」(畢度夫在台灣的出版有《順應人性》,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