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一月份的美德鍛練:魔羯座(2024新)

勇氣引領至救贖的力量

演講/莉莎·羅美洛(Lisa Romero)
編輯/陳脩平
校訂/尤清
譯詩/孫承萱
每月美德分享請訂閱:http://www.youtube.com/@AstralArc-
本文根據2025年一月份的講座: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tqHFHRKVpc

我們今年一整年都關注在意志上做美德練習,而意志就是我們最能夠發揮美德的地方。我們可能無法明白有些美德要如何讓它出現,因為我們與它的關係是在概念層面、思想上的,或是我們與它的關係是在感受面向上的。當我們要與美德建立在意志上的聯繫時,必須要知道如何啟動這股意志。

勇氣這個美德經常與意志行動聯繫起來,部分原因是它讓我們再次面對自己以前沒有處理得很好的情況。想像一下,我們在人生中遇到的許多業力,那些事件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我們過去在處理那樣的事情時,我們的做法是需要補救、調整或平衡的。我們過去的做法是不公道、不慈愛、不良善的,而我們在新的遭遇中再次面對有可能做出改變的潛在情境。

當人們想要在今生救贖或補償什麼時,當他們覺得自己偏離了人生的理想而想做些改變時,我經常會問他們:你要擁有什麼美德,才能以不同的方式回應相同的情境?

當我們再次面對業力關係造成的事件時,幾乎可以確定的是,我們一定會需要勇氣。因為業力會把我們拉到需要補償和救贖的事件上,而我們覺得自己在過去缺乏完善處理那個情境的能力。現在的我們也許並不缺乏那個能力,但是要把它實現出來、要啟動那個救贖,仍是需要勇氣的。這是一個轉化的過程,救贖的力量改變了過去做不到的事,我們在其中看見勇氣這個美德的力量。

許多書本、小說、電影時常描述這樣的情節,有人犯下過錯,然後以勇氣的行動為自己們贖罪。所以這個主題對我們並不陌生。但是當我們在鍛練這個美德時,其實是在一個更微妙的層次上工作。我們面對自己不太熟悉的情境。事件不一定來自今生,其中有一些未知,而我們所知之一是,我們覺得自己需要勇氣去面對那個人、那件事或那個情況。你可能覺得從邏輯上來說,自己根本不必擔心無法應付那個情況,但奇怪的是,內在的感受上,當你遇到某個人、某種事情或情境時,你就是會覺得惶恐。

所以勇氣是一種非凡的美德,也是我經常運用的一種美德,因為它與摩羯座相連,而摩羯座與人體上的膝蓋有關。當我們要向前移動時,膝蓋會向先前,所以在內在修行或奧祕相關的思維裡,膝蓋被認為與我們想要帶到這個世界上的某種靈性有關。

勇氣有和過去相關的,也有與未來相關的。我們需要勇氣才能將靈性帶入世界,將這些理想帶入日常現實。所以勇氣不只和修補過去業力有關,也與開創未來有關。許多人都能了解,當前的時代正處於一個關鍵時刻,許多人已準備好力量去面對必須推動的改變。勇氣就是其中之一,無論我們是要平衡過去或開創未來,都需要勇氣,因為它帶來救贖的力量。

這個月,我們要鍛練勇氣,注意那些勇氣出現的時刻,去觀察那個感覺,它是因為我要與過去和解而出現的?還是因為我有一些想要帶進未來的東西,所以覺得需要這股力量?

當我們關注這個創造性的、觀想中的力量之流,我們便在與意志之流工作,所以記得把它帶到頭頂,然後從前方向下,將它注入心中。

***

十二種心境——摩羯座

未來取決於過去。
過去成就未來
為了強大的現在。
強健內在生命
加強守護世界萬物,
讓生命的力量綻放。
以未來承載過去!

May what is coming rest on what has been.
May what has been surmise what is to come,
For a vigorous present existence.
Through inward life-withstanding
May world-beings’ guard world strong,
May life’s working might blossom forth,
May what has been endure what has to come.

Das Künftige ruhe auf Vergangenem.
Vergangenes erfühle Künftiges
Zu kräftigem Gegenwartsein.
Im inneren Lebenswiderstand
Erstarke die Weltenwesenwacht,
Erblühe die Lebenswirkensmacht.
Vergangenes ertrage Künftiges!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智學鍛鍊--八個基礎練習與行星的連結

八個基礎練習來自魯道夫.施泰納  整理撰文/孫承萱 照片來自NASA 行星的力量,以八個基礎練習作為思考行星與人間的連結。 八個層次的練習,也被稱為八正道,在人智學中是一個基礎的意識鍛鍊,如果可以每天進行這個鍛練,會是非常好的! 在施泰納的著作<<認識更高層的世界>>一書中,寫到十六瓣蓮花的開展,最近與各位分享的八正道的練習,正是協助發展我們內在蓮花的基礎鍛鍊。 照片來自thelocal.se 星期日對應到的是太陽。 「星期日【正思維】Right Judgment(正確的判斷) 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在完全充分的考量之下決定。讓任何未加思索的行動,每一件無意義的作為遠離我們的心魂。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應當有充足完備的理由,並且拋開無意義的行為舉止。一旦確認了決定的正確性,便秉持內在的信念,堅持到底。 這就是所謂的 正思維。」 太陽帶來和諧的能量與存在的特質。 靜靜地陪伴宇宙間所有的存在互動、位移,觀照著整個宇宙的狀態,以無私的姿態安靜的尊重彼此。 太陽也在整個宇宙創造出一個充滿光亮的空間,在那空間中,一呼一吸帶著和諧與平靜的溫暖。 在這一天,我們在內心邀請太陽的力量進入,協助我們將意識延伸到太陽的姿態,他的奉獻、安靜、寬容與周全。 每個人都有內在道德性的直覺,當我們連結到太陽的力量時,很容易能感受到那股和諧能量與安靜的感受,我們試著將正思維帶入星期日的生活中,將有機會更認識自己的某個面向。 照片來自medium.com 星期一對應到的是月亮。 「星期一 【正語】Right Speech/ Word(正確的話語) 對努力提升靈性發展的人而言,應當只說有意義的話語。只為說話而說話,只為消磨時間的閒談,這些情況都有害。要避免一般性、主題混雜或沒有連貫的對話。這不意味著個人必須關閉與他人的互動,而是應該在交談中一步一步發展出有意義之事,說話及回答都經過各種角度的思考,沒有原因絕不說話--寧可保持沉默。 每個人應試著不說太多,也不說太少的話。首先安靜傾聽,然後再反省所說過的話。 這就是所謂的 正語。」 月亮在宇宙中彷彿一面通透的鏡子,純粹地反射、映照一切的發生。 人類透過言語傳達內心的思考、心之所向,言語映照著內心的某個面向,心魂被言語映照,言語有可能成為行動的前導。我思考、關注的面向可能成為我與朋友談話的內容,我內心想做的事,透過言語傳遞給...

邁凱爾節與人類心魂的力量 第一講

邁凱爾節與人類心魂的力量(GA223)第一講 一九二三 年九月二十七日,維也納 翻譯:孫承萱 校訂:陳脩平 校對:尤清、丁力藺、黃妃釧、陳佩侰 繪圖:Shelly Caskey(from Pinterest) 今日,當人們談起人智學時,出現許多錯誤的陳述,其一是認為人智學是智性的,過於重視科學思維,且沒有考量到人類 性情 (Gemüt)的需要。因此,我選擇以 人智學 和人類 性情 作為這個短講系列的主題,能夠在維也納對各位親愛的朋友們分享這個主題,我感到十分滿足。 在過去三、四個世紀的文明理智發展中,人類的 性情 確實完全被排除在認知領域之外。如今,人們不厭其煩地堅持認為,我們不能止步於單調枯燥、實事求是的理智所能理解的事物。儘管如此,當人們需要獲取知識時,仍然完全依賴智力。另一方面,人們不斷強調人類的 性情 應該重新發揮作用,但卻沒有給它機會。我們沒有給人類 性情 任何機會去接觸任何宇宙奧祕,並且把 性情 的活動範圍限縮在與一個人最密切相關的事物上,也就是那些只以最個人化的方式所決定的事情上。 今天,我們先以歷史回顧的方式探討在人類進化的早期階段, 性情 如何在認知的過程中發揮作用。遠古以前,人類努力想要明白自己是如何進入世界、宇宙並參與在不斷變化的時代裡,那時, 性情 能夠召喚宏偉而強烈的圖象來到人類心魂之前,以照亮人類的認知之路。在人類 性情 仍然能對世界觀(Weltanschauung*)做出某程度貢獻的年代裡,這些圖象確實構成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它們代表廣大而全面的宇宙聯繫,並確定人類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校註:德語「世界觀」的涵義則是「著眼世界之上」,是德國知識論中所使用的詞彙,指的是「廣泛世界的觀念」,它是一種人類知覺的基礎架構,透過它,一個人可以理解這個世界並且與它互動。) 為了建立一些基礎,讓我們可以進一步研究人智學觀點下的人類 性情 ,今天我想向各位介紹一個宏偉莊嚴的圖象,它在過去曾經發揮我剛才所說的那種作用。同時,這個圖象也尤其適合以新的方式再次呈現於人類心魂之前,我們也將談到這一點。我想提的這個圖象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是,它對人類意識的重要性已經逐漸、部分消失,另一部分則因為誤解而陷入泥淖: 我指的是 邁凱爾與龍衝突、戰鬥的圖象 。許多人仍然深受其影響,但其更深刻的意涵要不是十分模糊,要不就是被誤解。它與人類...

新書訊《形式與自由之間——養育青少年》

認識青少年的第二本書 ——形式與自由之間 這是我們出版Betty老師的第二本書。老師已在今年初跨越門檻,進入另一個意識狀態,我們依約完成她的第二本書,同時也感覺她在另一個國度,仍然關注並愛著這裡的青少年。 三元生活實踐社2020年出版的《守護生命之火》是Betty老師的第一本繁體中文書,著重在10-14歲的年齡段(所謂的中學生),因為青春期提早來臨,身體已成熟但心智、情緒及大腦控制能力尚不足,容易受到各種誘惑做出錯誤判斷,故將這段期間稱為「脆弱的斷層」,並在書中提供許多教學和教養的建議。 2025年三月上市的《形式與自由之間》則接續這個主題,著重在15-21歲(高中到大學階段)。第一部探討青少年的本質,第二部呈現青少年的世界,第三部帶領讀者面對青少年的挑戰。 這是一本觀點與實務兼具的著作,可以當作「理論」書,深思由心—靈觀點看待下的成長中人,也可當作「工具」書,取法書中提到的許多教養與應對態度。 作者有五十多年華德福教育的經驗,曾創立華德福高中、師訓中心並參與美國的公立華德福學校運動,還曾將華德福的教學理念與青少年觀護所合作。 本書是她漫長人生旅程的智慧結晶,發想於1978年,初版於1988年,2009年再版,2021年第三版進行大幅修訂,增添更符合當代情況的觀察與建議。 時代越是變化萬千,我們越是需要與時俱進地學習。表面上看起來,年輕人似乎比我們「適應良好」,各種科技產品比我們上手、善於掌握四通八達的各式資訊,但真的是這樣嗎?成長就只是為了適應社會嗎?年輕人的心與靈在渴求什麼?他們的成熟是否朝著認識自己的方向,還是只變得世故? 在台灣很受觀迎的《簡單父母經》作者金•約翰•培恩推薦:「這本關於養育青少年的稀有之書,在未來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每當有父母問我,想了解青少年的行為:這樣正常嗎?我就推薦《形式與自由之間》,我有信心這本書可以提供父母需要的認知,並打開一條通道,與孩子建立更深刻而持久的連結。」 另外有多本書被譯為華文的知名作者史提夫・畢度夫在推薦序裡寫:「貝蒂・施特利是個非常特立獨行的人,超過半世紀以來都在和青少年工作,在矯正機關這樣艱難的處境下,也在華德福學校這樣溫和的環境裡。早在我們大多數人出生之前,她就一直在想著並愛著難相處的青少年,但她的觀點是完全新穎並切合當代的。」(畢度夫在台灣的出版有《順應人性》,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