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米迦勒的信 - 2024歌德館農業大會開幕式

 DER VOR-MICHAELISCHE UND DER MICHAELS-WEG 

前米迦勒之道以及米迦勒之道 GA26 

譯:孫承萱 

版權所有:三元生活實踐社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若我們以當代常見的理解思想界與自然界之關係的方式去設想新的邁凱爾動力對人類演化的影響,就無法正確認識這股新的米迦勒脈衝。 

一般的概念是:外在是自然界及其過程與存在物;內在是思想。這些思想代表自然存在物的概念或所謂的自然律。思考者的主要考量在於呈現出如何建構特定的思想,使其與自然存在物之間保有正確的關係,或者從那些思想中推導出真正的自然律。 

人們幾乎不重視這些思想與擁有它們的人之間的有何關係。然而,除非我們先問:人類在現代的自然—科學思想中經驗到什麼?否則就仍然無法掌握到真正的要點。 

這個問題的一個可能答案如下:現代人感覺到思想是藉由他自己特定的心魂活動、由他內在所形成的。他感覺自己是思想的建造者,而感知則由外在進入他。 

人類並不一直有這樣的感受。在較古老的時代裡,人們不認為思想的內容是他自己創造的,而是透過靈感由超感官世界接收來的。 

這樣的感受經歷了幾個不同階段。這些階段取決於人們在人類組成中(或人類存有中)的哪個部份意識到現今我們所稱的人類「思想」。當今是靈性心的發展階段,前面提過的一條指導原則完全適用於現代(人智學指導原則第三十四):「人的思維在以太身裡。然而,在那裡,思維是真實生命和存有的力量。它們把自己銘印在物質身上,此種『印記思維』具有朦朧的特質,於是日常意識能夠認知它們。 

讓我們回到「吾」直接經驗到思維的時代。那時候的思維不像現在那麼朦朧,它們不僅僅具有生命,而且還是有心魂的、具有靈性的。但是這代表著:人不會去思考思維,反之,人具體地經驗著靈性感知。 

在史前階段裡,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之間都可發現這種人類仰望著靈性存有世界的意識。此種意識的殘餘保存在歷史裡被稱作「神話創造」意識,並被認為對於理解現實世界沒有什麼特殊價值。——然而,帶著這種意識,人就處於自己的世界裡,在他所從出的世界裡。相較之下,現代意識下的人則從他自己的世界中脫離出來。 

人就是靈性。他的世界就是靈性世界。 

然後是下一個階段,思維不再由吾所經驗,而是在星辰身裡被意識到。在此,人們失去直接的靈性,只剩心魂的覺察。思維現在是鮮活的並具有心魂的。 在第一階段,具體靈性存有實質的階段,人類並不特別需要將他所看見的帶入感官感知的世界。世界上的感知現象示現了超感官的作為,但沒有必要為「心靈之眼」所直接看見的事物去形成專門的科學。此外,被視為靈性世界的事物是如此豐富,人們的注意力集中於此。 

到了意識的第二階段則不同了,此處是具體的靈性存有所隱藏的地方。它們(靈性存有)的倒影顯現為被賦予心魂的生命。人們開始將「自然的生命」與「心魂的生命」連結起來,並在自然的生命及其過程中找尋真正的靈性存有與其作為。從歷史上來看,這種意識階段反映在後來出現的煉金術及煉金術士的追尋與研究中。 

如同在第一階段,人類透過「思考」靈性存有而活在他的本質之中。到了第二階段,他仍靠近著自己的本源。 

然而,這代表在這兩個階段,人不可能會於真正意義上有任何內在的、個人行動的脈衝。 

與他同樣的靈性存有作用在他的身上。他似乎揭示了靈性存有發生的過程。人的所作所為是其背後真實的、神聖的靈性事件的感官物理表象。 意識發展的第三階段將思想帶入意識,活在以太身之中。 

希臘文明在其鼎盛時期就是活在這樣的意識中。古希臘人思考時並未建構一種思想,透過這種思想來看待世界就彷彿世界是他自己體內的生命一般。然而,他感到生命於體內湧動,此種生命也於外在世界和過程中湧動著。 

於是,首次出現對行動自由的渴望。雖然還不是真正的自由,但也是對自由的渴望。 當人感受到擾動著自然的力量也擾動於自己的內心時,就會產生一種渴望,將自己的生活與所見的外在世界、陌生的活動區分開來。但儘管如此,這種外在世界的生命仍然被視為是人類真實而活躍的靈性世界之產物。 

只有當思想在身體上留下印記,並且意識只延伸到這個印記時,自由的可能性才初次萌生。這就是基督降生後,十五世紀所存在的情況。 在世界的演化過程中,現今的自然觀思想對於自然有何種意義並不重要;因為這些思想並不是為了提供某種自然的圖像,而是為了將人類帶入其發展的某個階段而形成的。 

當思想佔據了物質身體時,它們就失去了靈性、心魂與生命內容的直接連結;殘餘依附在物質身體上的是抽象的陰影。這樣的思想只能認識到物質,因為它們本身就只有當存在於人的物質體中才是真實的。 

唯物主義的產生並非因為只有外在自然界中的物質存有及其過程能被感知到,而是因為人類必須經歷一個發展階段,這個階段導致人類的意志最初只能看到物質現象。片面地認識到人類發展的此種需要,便成了現代的自然觀。 

米迦勒的使命是為人類的以太身帶來力量,透過這些力量,思想的陰影將重新獲得生命;於是,超感官世界的心魂與靈性將與有生命的靈性結合,獲得解放的人類能活在其中,就如同以前與他們共生的只有他們活動的實體圖像一般。 

歌德館為人智學會所發布的指導原則 (以上述原則為基礎) 

103
在人類的進化中,意識沿著思維開展的階梯下降。意識的第一階段是:人類經驗到「吾」之中的思維是靈性化、有生命、有活力的存在。在第二階段,人類在星辰身中經驗思想;在星辰身中,思維只是靈性生命的實體和有生命的形象。在第三階段,人類在以太身中經驗著靈性的思維;思維代表著一種內在活動,就像是心魂的回音。在第四階段,也就是目前的階段,在物質身體中經驗思維;他們代表著靈性逝去的陰影。 

104
在人類思維中,靈性-心魂生命消退的程度與人的自我意志消退的程度相同時,人的自我意志復甦,自由成為可能。 

105
米迦勒的任務是帶領人類在意志之道回到他的原點,因其沿著思維的路徑下降,從超感官的經驗下降到塵世意識的感官經驗。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智學鍛鍊--八個基礎練習與行星的連結

八個基礎練習來自魯道夫.施泰納  整理撰文/孫承萱 照片來自NASA 行星的力量,以八個基礎練習作為思考行星與人間的連結。 八個層次的練習,也被稱為八正道,在人智學中是一個基礎的意識鍛鍊,如果可以每天進行這個鍛練,會是非常好的! 在施泰納的著作<<認識更高層的世界>>一書中,寫到十六瓣蓮花的開展,最近與各位分享的八正道的練習,正是協助發展我們內在蓮花的基礎鍛鍊。 照片來自thelocal.se 星期日對應到的是太陽。 「星期日【正思維】Right Judgment(正確的判斷) 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在完全充分的考量之下決定。讓任何未加思索的行動,每一件無意義的作為遠離我們的心魂。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應當有充足完備的理由,並且拋開無意義的行為舉止。一旦確認了決定的正確性,便秉持內在的信念,堅持到底。 這就是所謂的 正思維。」 太陽帶來和諧的能量與存在的特質。 靜靜地陪伴宇宙間所有的存在互動、位移,觀照著整個宇宙的狀態,以無私的姿態安靜的尊重彼此。 太陽也在整個宇宙創造出一個充滿光亮的空間,在那空間中,一呼一吸帶著和諧與平靜的溫暖。 在這一天,我們在內心邀請太陽的力量進入,協助我們將意識延伸到太陽的姿態,他的奉獻、安靜、寬容與周全。 每個人都有內在道德性的直覺,當我們連結到太陽的力量時,很容易能感受到那股和諧能量與安靜的感受,我們試著將正思維帶入星期日的生活中,將有機會更認識自己的某個面向。 照片來自medium.com 星期一對應到的是月亮。 「星期一 【正語】Right Speech/ Word(正確的話語) 對努力提升靈性發展的人而言,應當只說有意義的話語。只為說話而說話,只為消磨時間的閒談,這些情況都有害。要避免一般性、主題混雜或沒有連貫的對話。這不意味著個人必須關閉與他人的互動,而是應該在交談中一步一步發展出有意義之事,說話及回答都經過各種角度的思考,沒有原因絕不說話--寧可保持沉默。 每個人應試著不說太多,也不說太少的話。首先安靜傾聽,然後再反省所說過的話。 這就是所謂的 正語。」 月亮在宇宙中彷彿一面通透的鏡子,純粹地反射、映照一切的發生。 人類透過言語傳達內心的思考、心之所向,言語映照著內心的某個面向,心魂被言語映照,言語有可能成為行動的前導。我思考、關注的面向可能成為我與朋友談話的內容,我內心想做的事,透過言語傳遞給...

邁凱爾節與人類心魂的力量 第一講

邁凱爾節與人類心魂的力量(GA223)第一講 一九二三 年九月二十七日,維也納 翻譯:孫承萱 校訂:陳脩平 校對:尤清、丁力藺、黃妃釧、陳佩侰 繪圖:Shelly Caskey(from Pinterest) 今日,當人們談起人智學時,出現許多錯誤的陳述,其一是認為人智學是智性的,過於重視科學思維,且沒有考量到人類 性情 (Gemüt)的需要。因此,我選擇以 人智學 和人類 性情 作為這個短講系列的主題,能夠在維也納對各位親愛的朋友們分享這個主題,我感到十分滿足。 在過去三、四個世紀的文明理智發展中,人類的 性情 確實完全被排除在認知領域之外。如今,人們不厭其煩地堅持認為,我們不能止步於單調枯燥、實事求是的理智所能理解的事物。儘管如此,當人們需要獲取知識時,仍然完全依賴智力。另一方面,人們不斷強調人類的 性情 應該重新發揮作用,但卻沒有給它機會。我們沒有給人類 性情 任何機會去接觸任何宇宙奧祕,並且把 性情 的活動範圍限縮在與一個人最密切相關的事物上,也就是那些只以最個人化的方式所決定的事情上。 今天,我們先以歷史回顧的方式探討在人類進化的早期階段, 性情 如何在認知的過程中發揮作用。遠古以前,人類努力想要明白自己是如何進入世界、宇宙並參與在不斷變化的時代裡,那時, 性情 能夠召喚宏偉而強烈的圖象來到人類心魂之前,以照亮人類的認知之路。在人類 性情 仍然能對世界觀(Weltanschauung*)做出某程度貢獻的年代裡,這些圖象確實構成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它們代表廣大而全面的宇宙聯繫,並確定人類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校註:德語「世界觀」的涵義則是「著眼世界之上」,是德國知識論中所使用的詞彙,指的是「廣泛世界的觀念」,它是一種人類知覺的基礎架構,透過它,一個人可以理解這個世界並且與它互動。) 為了建立一些基礎,讓我們可以進一步研究人智學觀點下的人類 性情 ,今天我想向各位介紹一個宏偉莊嚴的圖象,它在過去曾經發揮我剛才所說的那種作用。同時,這個圖象也尤其適合以新的方式再次呈現於人類心魂之前,我們也將談到這一點。我想提的這個圖象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是,它對人類意識的重要性已經逐漸、部分消失,另一部分則因為誤解而陷入泥淖: 我指的是 邁凱爾與龍衝突、戰鬥的圖象 。許多人仍然深受其影響,但其更深刻的意涵要不是十分模糊,要不就是被誤解。它與人類...

新書訊《形式與自由之間——養育青少年》

認識青少年的第二本書 ——形式與自由之間 這是我們出版Betty老師的第二本書。老師已在今年初跨越門檻,進入另一個意識狀態,我們依約完成她的第二本書,同時也感覺她在另一個國度,仍然關注並愛著這裡的青少年。 三元生活實踐社2020年出版的《守護生命之火》是Betty老師的第一本繁體中文書,著重在10-14歲的年齡段(所謂的中學生),因為青春期提早來臨,身體已成熟但心智、情緒及大腦控制能力尚不足,容易受到各種誘惑做出錯誤判斷,故將這段期間稱為「脆弱的斷層」,並在書中提供許多教學和教養的建議。 2025年三月上市的《形式與自由之間》則接續這個主題,著重在15-21歲(高中到大學階段)。第一部探討青少年的本質,第二部呈現青少年的世界,第三部帶領讀者面對青少年的挑戰。 這是一本觀點與實務兼具的著作,可以當作「理論」書,深思由心—靈觀點看待下的成長中人,也可當作「工具」書,取法書中提到的許多教養與應對態度。 作者有五十多年華德福教育的經驗,曾創立華德福高中、師訓中心並參與美國的公立華德福學校運動,還曾將華德福的教學理念與青少年觀護所合作。 本書是她漫長人生旅程的智慧結晶,發想於1978年,初版於1988年,2009年再版,2021年第三版進行大幅修訂,增添更符合當代情況的觀察與建議。 時代越是變化萬千,我們越是需要與時俱進地學習。表面上看起來,年輕人似乎比我們「適應良好」,各種科技產品比我們上手、善於掌握四通八達的各式資訊,但真的是這樣嗎?成長就只是為了適應社會嗎?年輕人的心與靈在渴求什麼?他們的成熟是否朝著認識自己的方向,還是只變得世故? 在台灣很受觀迎的《簡單父母經》作者金•約翰•培恩推薦:「這本關於養育青少年的稀有之書,在未來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每當有父母問我,想了解青少年的行為:這樣正常嗎?我就推薦《形式與自由之間》,我有信心這本書可以提供父母需要的認知,並打開一條通道,與孩子建立更深刻而持久的連結。」 另外有多本書被譯為華文的知名作者史提夫・畢度夫在推薦序裡寫:「貝蒂・施特利是個非常特立獨行的人,超過半世紀以來都在和青少年工作,在矯正機關這樣艱難的處境下,也在華德福學校這樣溫和的環境裡。早在我們大多數人出生之前,她就一直在想著並愛著難相處的青少年,但她的觀點是完全新穎並切合當代的。」(畢度夫在台灣的出版有《順應人性》,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