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植物原型
文/ 孫承萱
校對/ 吳淑凰
植物plants(拉丁語:Plantae),包括維管植物和苔蘚,與礦物、動物和人類一起在地球上形成了一個獨立的自然界(有時也譯作王國)。維管植物的重要植物器官或基本器官是根、莖(中軸)和葉。整個植物世界或植物王國也被稱為植物群Flora,以羅馬神話中的花朵和春天女神命名。
特定區域的植被是由生活在那裡的植物群落(例如落葉林、針葉林、草原、沙漠、灌木草原等)的總和所組成的。它受到氣候、土壤、岩石和水平衡等因素的影響,也受到動物、人類和火的影響。
施泰納以其靈視能力闡述地球的生命,經過了幾個演化階段而成的星體,其上的生命存有也逐漸成形⋯從靈性的角度來看,我們今日所見的植物是一種已經礦物化了的存有,在地球演化過程中,進入第四個時期(地球期)的時候所呈現的樣貌。今天地球上的所有植物、動物和人類都生活在有物質體的實體世界,即礦物界。等到這個物理演化結束時,地球將自我靈化並穿過一個小的普拉萊亞(原梵语प्रलय “毁滅、湮滅、溶解、重新吸收,在佛教內常譯為劫)。只有這樣,第五個元素界,真正的植物界才會出現。這將是一個不斷塑造和重塑、持續變形的世界。在第四個演化時期中可見為固體形式的礦物界將不復存在。(詳請見《奧秘科學大綱》第四章)
「到第五演化期間,將不再有礦物王國。它被救贖了。在這輪的前半部分,人將擁有更高的感官,通過這些感官,他將進入與植物界的關係,就像他此刻與礦物界的關係一樣。發展出植物思想。接著人類將有意識地生活在伊甸園裡,此時不會再有沉重感。一切都將轉化成為植物界。在第五期的後半段,人類再次將整個植物界吸引到自己之中。他盡其所能地救援它。」(擷取自:GA 89 - https://rsarchive.org/Lectures/GA089/English/SCR2001/TheCos_index.html)
從上面那段話,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圖像,在漫長的地球演化歷史中,人與周圍的環境(地球)共同經歷著演化帶來的改變,逐漸產生不同的關係。
以上是靈性科學角度所認識的植物存有,我們再來看看常聽到的「植物原型Plant Archetypes」是什麼意思。Archetype一詞源自希臘語archetypos。它由兩個主要元素組成:arche,意思是太初、起源、原創,以及typo,意思是模型或類型。
「植物原型Plant Archetypes」可以是一種有系統的研究方式
這種有系統的研究方式指的是去看見某事物的原初本質、其基本原則,甚至在某事物以個體化和/或物質化形式顯現之前。常運用在植物觀察,尤其是基於歌德的自然科學探索研究中所發展出的「歌德觀察法」中。
每一種植物的生長過程都是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而當人們在進行觀察,透過自身的理解去與這株植物連結時,就會誕生一種理解,認識到這株植物的原型:觀察植物從種子到芽、到整株植物再到開花、到果實,再回到種子的生命周期之動態變化。逐漸認識它與它所屬的生態系統的關係,它的自然源頭。
我們在許多層面上觀察它,包括神話和傳說中如何描述這株植物的存在,以及它被人類作為食物、藥物和在儀式中的傳統用途等。當它健康生長時,我們會關注它與土壤和宇宙之間的關係狀態,並觀看它如何透過其生長表達出的行星力量,以及它與其他植物、授粉者與其他生物相互作用等面向。
透過全方位的觀看去認識到植物傳達出一種原型的姿態,它包含了陰與陽、收縮與舒張、生與死等等各種兩極在動態之間所呈現出的姿態,裡面有我們稱之為原型力量的作用,而植物則忠實地呈現出力量作用所留下的痕跡。
通過觀察植物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生命顯現和演變出的樣貌,人們得以從它的展示與教導中學習,並有意識地與植物連結並進行冥想、靈感延伸創作和發展出各種自然療法像是順勢療法、花精療法、藥草學、園藝治療、芳香療法等。
認識植物的語言:歌德觀察法
透過細緻的觀察去認識到植物如何以生命表達著原型力量、姿態與品質,是一種鍛鍊,透過持續練習這種觀察法,將能掌握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
歌德《植物的形變》
在歌德的《植物的形變》中專門研究了一年生開花植物,因為在他看來,植物的形成原則在這些植物中特別明顯。歌德認為,植物生命共享一種生長的法則。不論是在玫瑰、鬱金香、紫羅蘭等個別種類的背後,有一種涵蓋所有這些植物的共同原型,歌德將其稱為原型植物(德語:Urpflanze)。
他想,一定有這樣的東西,否則我們怎麼可能認識到它們都是植物?
事實上,當我們認識到一株植物是一株植物時,這種原型植物就活在我們每個人之內。只是我們通常不會真正意識到它,而只是下出終的判斷:「那是一棵植物」。我們彷彿在沈睡著經歷了產生下判斷的這場實際的、鮮活的思維過程。
然而事實上,這不過是一種心象,是這株植物活在自然界中的樣貌。
因此透過歌德觀察,人們能鍛鍊出掌握心象的能力。
歌德看到,科學的進步取決於內在能力和敏感性的發展——而不僅僅是外在儀器和方法的進步完善以及更廣泛的總論。這可以說是一種努力,通過將自身融入整體——這意味著發展中的——人類,本身就能創造一門更完整的科學。
從歌德的角度來看,科學的發展取決於人類的蛻變。如果科學教育要支持這種演變,就需要將重點從學習事實和理論轉移到發展能力上,因此他鼓勵人們去認識植物的原型。
發展這種內心的靈活性和敏感度,使其成為一種感知器官的方法是有意識地從多方面與世界相遇:「清晰地去看見每一個新的物體,都會在我們身上打開一個新的感知器官」。(出自《歌德》)
植物為人們提供了原型品質的詞彙與經驗:
橡樹堅強、持久地承載著生命;耀眼的金盞花因其極強的修復、再生能力被人們運用在醫藥界,讓我們認識到陽光的明亮與仁慈;刺蕁麻的直立堅韌與細緻刺毛,教我們矽的力量可以如何展現並發揮其藥性用在療癒領域支持人體的健康等。
前人究竟是如何透過觀察與照顧植物而發現這些植物中蘊藏的奧秘,我們也許不得而知,然而,學習真正去看見植物的本質則是人人都可以嘗試去做的事。
人類在地球上的生活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這裡有各種植物。大量存在的植物們改變了這個星球的大氣層,使地球適合複雜的生命形式存在。
我們的每一次呼吸都證實了我們與植物的相互依賴和深厚關係。在地球上我們是植物的後輩,認識植物就認識了生命的多樣性。
參考資料:
《歌德》Scientific Studies (Goethe: The Collected 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