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脩平
首先,我想這是值得歡慶的時刻,又一本施泰納著作的華文版面世,而且是在人智學領域裡非常重要的一個面向。
以下提供讀者一些進入本書之前的預備,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更享受閱讀的過程:
一、施泰納在本書敍述基督宗教的「起源」,並且是按時間先後、以一種「演化」的觀點去看待,為了獲得清晰的全貌,建議按章節順序閱讀。
二、這個華文版提供豐富的註釋,除了作者在一九0二年初版及一九一0年再版時所提供的註解以外,還有來自英譯者安德魯•威爾伯恩(Andrew Wellburn)的豐富考究及補充,建議讀者要配合註釋一起閱讀。
三、無論您有無宗教信仰或與基督宗教的關係為何,邀請您帶著開放和探究(好奇)的心,在閱讀過程中留意自己的共鳴與反感,並於內在琢磨這些感受的源由,先不急著找到結論——無論是出自理智或感受的結論——,這樣才有可能真正進入並與文本(即施泰納的思維)互動。
四、讀者在人智學靈性科學的學習經歷或深度不是重點,任何人都可以直接進入本書,其中並沒有太多人智學專有名詞。每一個作品都是一道門戶,每個人可能會透過不同的面向得到領悟或找到與靈性科學的個人化關係。
本書的思考範疇浩大,理路前後相承,很難做節錄式的摘要,若截取任何篇章中的某個段落,不僅難以管窺全書樣貌,反而可能由於施泰納的認知不同於平常,而使讀者偏離本書旨趣。
在這個理智昌明的年代,要去認識施泰納所闡述的古代奧秘,並從這裡為原點出發,去了解基督宗教的起源,我們必須掌握施泰納對「理性思考」的看法,以及現代人如何運用理性思考去探究靈性事實。
本書其中一個英文版本的翻譯者安德魯•威爾伯恩是知名的宗教學者及人智學家,他撰寫、翻譯、編輯多本關於靈性科學和早期基督宗教的書籍,包括《基督宗教的開端》(The Beginnings of Christianity: Essene Mystery, Gnostic Revelation and the Christian Vision,1991)、《靈知:奧秘與基督宗教》(Gnosis: The Mysteries and Christianity, 1994)、《神話與耶穌誕生:再論童貞生子》(Myth of the Nativity: The Virgin Birth Re-examined, 2006)、《魯道夫•施泰納的哲學與當代思想的危機》(Rudolf Steiner's Philosophy And the Crisis of Contemporary Thought, 2011)。他在註解裡提供的這兩段話可以說明施泰納所採用的方法,也幫助我們看出,在施泰納的觀點裡,奧秘(或宗教)、科學、哲學來自相同源頭,彼此不必對立和分裂:
*
本書第二章註1:
對於施泰納而言,理性思考的出現是一種演化的發展歷程,也就是說,不將理性思考視作掃除更早期的原始「迷信」,而是它本來就根植於人類的天性和轉化潛力。奧秘順應著這種發展,將新的獨立判斷力整合進到人類生命更深層、情緒的和較無意識的層面。對於施泰納而言,認定奧秘應該與理性思考相互對立是一個錯誤假設,導致了現代生活如此多的悲劇性分裂,也導致了對古代神話的錯誤評價,諸如視之為原始、非理性等,而它們實際上卻是邁向哲學和之後走向科學的思想軌跡中的一個階段。
*
本書第四章註5:
施泰納發展出這樣一種「結構化」方法,對他來說,如同李維史陀這類現代的神話結構詮釋者一樣,必須「從有意識的內容研究到無意識的形式」。施泰納的解釋直指神話的起源是啟蒙者在心理層面上的經驗,以及神話在維繫文化上的認知價值。神話以無意識形式(結構)出現,並不會與理性思維相互對立,若我們只研究神話意象的內容,才會以為那樣,神話反而是對理性思維的補充和延伸。因此,施泰納繼而闡述意識的演化歷程,從古老的「靈視」圖像意識到現代意義上的人格,奧秘的轉化過程持續作用其中。隨著個體性的發展,一個文化中眾多成員在無意識的創造潛能會以不斷變化的方式展現。這樣的「民主化」實際上是奧秘演化過程本身具有的特性。
*
最後,施泰納在註解裡引用歌德的一首詩:
如果眼睛不具有太陽的本性,
我們怎能看到光?
如果神自己的力量沒有在我們裡面作用,
神性事物怎能使我們欣喜?
祝福每一位翻開本書的讀者,都能在閱讀過程中看到光並感受欣喜。
可繼續前往 閱讀預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