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沉默的蜂巢

 沉默的蜂巢 The Hush of Hives



 By Derrick Jensen 
譯/ 孫承萱

在過去的幾年裡,我開始燒毀我的養蜂設備。框架和盒子,用多年使用的蜂蠟上漆,讓房子保持溫暖。我將其他設備放在穀倉裡。雞棲息在搖蜜機的邊緣,去年一隻母雞開始在沉澱池中下蛋。我很想再次從蜜蜂開始,但是,那所有的死亡令我卻步。 

我看著仍立在院子裡的空蜂箱,感覺到自己很想再次聽到成千上萬隻蜜蜂向四面八方飛來的嗡嗡聲,打開蜂箱、聞到活蜜蜂和蜂蜜的濃郁、潮濕、肥沃的氣味,但我害怕。 

 我的恐懼始於 1994 年。在斯波坎,這一年的開始非常精彩,炎熱潮濕的春天長出了及腰高的藍色和紫色野花地毯。蜂箱裡滿是蜜蜂。 接著蜜蜂開始死亡。起初我歸咎於天氣——從六月中旬到九月初天氣乾燥,然後我責怪農藥、然後是城市擴張。但最重要的是,我責怪自己。我不知道我做錯了什麼,但它一定有什麼。 

得知到處都有蜜蜂死亡,這是一種奇怪的安慰。安慰,因為這意味著死亡不是我的責任;奇怪的是我必須去問,在這樣的失落中能找到什麼樣的安慰。1996 年美國養蜂聯合會對去年冬天死亡的調查讀起來就像一場可怕戰鬥的傷亡名單:「緬因州,損失 80%。. . . 麻薩諸塞州,55-75%。. . . 密西根州,60%。. . . 」
 為什麼?導致畸形和癱瘓的瓦蟎會引入病毒並最終殺死整個蜂群。
關於蟎蟲如何到達這裡的最佳猜測是,在 1980 年代,養蜂人從南美或歐洲走私了蜂王,希望它們的後代能夠比美國蜜蜂更有效地授粉並提供更多的蜂蜜。但跟著蜂王一起,養蜂人不小心帶來了瓦蟎。
由於蜜蜂不斷地互相梳理毛髮,蟎蟲遍布整個蜂巢,然後在進入其他蜂群時緊緊抓住蜜蜂。由於商業養蜂人經常跟著全國各地的蜜源花移動,蟎蟲很快就遍布整個大陸。 

將死亡歸咎於走私養蜂人很容易,但這毫無意義。無論如何,衰敗是不可避免的。二月,加利福尼亞州莫德斯托周圍的山丘上開滿了白花杏樹。儘管單種幾英里的杏仁花可能很漂亮,但它們與科學怪人一樣不自然;待授粉的花朵數量驚人,大大超過了野蜂、飛蛾、黃蜂和甲蟲等野生傳粉媒介的果實結實能力,導致杏仁牧場主得向遠距離養蜂人支付每個蜂巢高達 35 美元的費用,以便能為為期 4 週的花朵帶來蜜蜂。 

杏仁並不是唯一需要授粉的作物。
蘋果、櫻桃、梨、覆盆子、蔓越莓、藍莓、黃瓜、西瓜——每一種密集的作物都需要同樣密集的蜂箱才能結出果實。 

使現代養蜂業成為農業基礎設施基礎的優勢,恰好使養蜂業和現代農企業容易受到像蟎蟲這樣微小的東西的傷害。這些是標準化(在許多作物中使用一種傳粉媒介)、密度(例如,每年有 50 萬個蜂箱為杏仁授粉)和流動性(運輸蜜蜂和蟎蟲的運輸,來去往返於各州)。 

多年前,與蜜蜂一起工作讓我對合作有了身體上的理解:對抗蜜蜂,它們會螫你;像他們一樣與他們一起工作,他們會用蜂蜜、愉悅和肌肉酸痛來獎勵你。
最近,他們教會了我關於失去。現在,當我看著現代養蜂業在其自身優勢的重壓下崩潰時,它們告訴我現代工業經濟——因為它基於這些相同的標準化(將森林轉變為林場,將草原轉變為玉米地 、多元文化到資本主義)、資源使用的短期最大化和資源的絕對流動性——面臨著與養蜂業相同的漏洞。 
儘管有損失,但每年都有新人發現這種工藝的豐富性,對他們來說,高損失和不斷擴大的化學處理可能只是交易的一部分。

至於我,今年我看到一對五子雀試圖擠進一個空的蜂箱。然而,無論他們怎麼努力,都無法做到。用鋸子和銼刀,我為他們做了個家。他們在那裡撫養寶寶,似乎很喜歡那裡。我也是。

原文刊載於紐約時報 The Hush of Hives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智學鍛鍊--八個基礎練習與行星的連結

八個基礎練習來自魯道夫.施泰納  整理撰文/孫承萱 照片來自NASA 行星的力量,以八個基礎練習作為思考行星與人間的連結。 八個層次的練習,也被稱為八正道,在人智學中是一個基礎的意識鍛鍊,如果可以每天進行這個鍛練,會是非常好的! 在施泰納的著作<<認識更高層的世界>>一書中,寫到十六瓣蓮花的開展,最近與各位分享的八正道的練習,正是協助發展我們內在蓮花的基礎鍛鍊。 照片來自thelocal.se 星期日對應到的是太陽。 「星期日【正思維】Right Judgment(正確的判斷) 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在完全充分的考量之下決定。讓任何未加思索的行動,每一件無意義的作為遠離我們的心魂。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應當有充足完備的理由,並且拋開無意義的行為舉止。一旦確認了決定的正確性,便秉持內在的信念,堅持到底。 這就是所謂的 正思維。」 太陽帶來和諧的能量與存在的特質。 靜靜地陪伴宇宙間所有的存在互動、位移,觀照著整個宇宙的狀態,以無私的姿態安靜的尊重彼此。 太陽也在整個宇宙創造出一個充滿光亮的空間,在那空間中,一呼一吸帶著和諧與平靜的溫暖。 在這一天,我們在內心邀請太陽的力量進入,協助我們將意識延伸到太陽的姿態,他的奉獻、安靜、寬容與周全。 每個人都有內在道德性的直覺,當我們連結到太陽的力量時,很容易能感受到那股和諧能量與安靜的感受,我們試著將正思維帶入星期日的生活中,將有機會更認識自己的某個面向。 照片來自medium.com 星期一對應到的是月亮。 「星期一 【正語】Right Speech/ Word(正確的話語) 對努力提升靈性發展的人而言,應當只說有意義的話語。只為說話而說話,只為消磨時間的閒談,這些情況都有害。要避免一般性、主題混雜或沒有連貫的對話。這不意味著個人必須關閉與他人的互動,而是應該在交談中一步一步發展出有意義之事,說話及回答都經過各種角度的思考,沒有原因絕不說話--寧可保持沉默。 每個人應試著不說太多,也不說太少的話。首先安靜傾聽,然後再反省所說過的話。 這就是所謂的 正語。」 月亮在宇宙中彷彿一面通透的鏡子,純粹地反射、映照一切的發生。 人類透過言語傳達內心的思考、心之所向,言語映照著內心的某個面向,心魂被言語映照,言語有可能成為行動的前導。我思考、關注的面向可能成為我與朋友談話的內容,我內心想做的事,透過言語傳遞給...

華德福學校的音樂教育

演講/ J udith Clingan 撰文/林妍伶 ==================================== Judith Clingan 是澳洲知名音樂家,從事音樂教學六十餘年 , 投入華德福教育長達三十年,遍歷澳洲各地、紐西蘭、印度、台灣、中國等地的華德福學校及師訓機構,作育英才無數,帶領 Wayfarers ( 旅行者合唱團 ), 陪伴青少年在巡迴演出過程中學習 、 熱愛 、 分享音樂 , 著有 《 Play On : 直笛、其他管樂器在華德福音樂教育的運用 》 。 本文集合 2018 年五月份 Judith 老師來台為中文版新書宣傳時,對華德福教育中的音樂教學所提點的看法,由全程陪同新書宣傳活動的林妍伶老師整理撰文。 ==================================== 幼兒階段的音樂體驗 在 澳洲與許多其他國家,音樂教育不被重視,有些政府甚至認為等到孩子長大一點再開始 接觸音樂 即可,所以許多 學校在 幼稚園、國小階段沒有音樂課。然而,我在匈牙利學習音樂教育時,了解到音樂對越小年紀的孩子越是重要,所以,萬一學校無法持續在國 小 、 國中、 高中提供音樂課程 的話 , 那麼 寧可 把資源放 在幼小 階段的孩子, 盡可能給予合適 他們 的音樂 課程 。 既然我們現在要探討華德福 教育 ,就應該了解施泰納的看法。施泰納曾說,唱歌是最重要的事。首先,他表示音樂非常重要,我們為了培養孩子的音樂性,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跟孩子一起唱歌。在孩子生活中出現的大人,需要每天經常在孩子面前唱歌。有些音樂教育家表示母親懷胎時,就應該經常唱歌,讓腹中胎兒聆聽、感受歌聲帶來的震動。  或許華德福與非華德福教育最大的差異是給孩子的音樂類型。施泰納說孩子年幼時,到他們八、九歲的階段,最需要的環境是「善」與「愛」。因此孩子年幼時,我們應該提供他們 充滿 愛的氛圍,並且用歌唱來傳達。孩子還在襁褓階段時,給他們廣播或 CD 的音樂,對他們來說幫助不大,事實上,最好不要給這個階段的孩子用科技產品發出的聲音。實驗指出,將兩盆植物放置於不同空間,一盆接觸嘈雜大聲的音樂,過了一陣子,這盆植物死了;另一盆處在優美樂音之下的植物則欣欣向榮。  另一個差異是,施泰納重視人...

新書訊《形式與自由之間——養育青少年》

認識青少年的第二本書 ——形式與自由之間 這是我們出版Betty老師的第二本書。老師已在今年初跨越門檻,進入另一個意識狀態,我們依約完成她的第二本書,同時也感覺她在另一個國度,仍然關注並愛著這裡的青少年。 三元生活實踐社2020年出版的《守護生命之火》是Betty老師的第一本繁體中文書,著重在10-14歲的年齡段(所謂的中學生),因為青春期提早來臨,身體已成熟但心智、情緒及大腦控制能力尚不足,容易受到各種誘惑做出錯誤判斷,故將這段期間稱為「脆弱的斷層」,並在書中提供許多教學和教養的建議。 2025年三月上市的《形式與自由之間》則接續這個主題,著重在15-21歲(高中到大學階段)。第一部探討青少年的本質,第二部呈現青少年的世界,第三部帶領讀者面對青少年的挑戰。 這是一本觀點與實務兼具的著作,可以當作「理論」書,深思由心—靈觀點看待下的成長中人,也可當作「工具」書,取法書中提到的許多教養與應對態度。 作者有五十多年華德福教育的經驗,曾創立華德福高中、師訓中心並參與美國的公立華德福學校運動,還曾將華德福的教學理念與青少年觀護所合作。 本書是她漫長人生旅程的智慧結晶,發想於1978年,初版於1988年,2009年再版,2021年第三版進行大幅修訂,增添更符合當代情況的觀察與建議。 時代越是變化萬千,我們越是需要與時俱進地學習。表面上看起來,年輕人似乎比我們「適應良好」,各種科技產品比我們上手、善於掌握四通八達的各式資訊,但真的是這樣嗎?成長就只是為了適應社會嗎?年輕人的心與靈在渴求什麼?他們的成熟是否朝著認識自己的方向,還是只變得世故? 在台灣很受觀迎的《簡單父母經》作者金•約翰•培恩推薦:「這本關於養育青少年的稀有之書,在未來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每當有父母問我,想了解青少年的行為:這樣正常嗎?我就推薦《形式與自由之間》,我有信心這本書可以提供父母需要的認知,並打開一條通道,與孩子建立更深刻而持久的連結。」 另外有多本書被譯為華文的知名作者史提夫・畢度夫在推薦序裡寫:「貝蒂・施特利是個非常特立獨行的人,超過半世紀以來都在和青少年工作,在矯正機關這樣艱難的處境下,也在華德福學校這樣溫和的環境裡。早在我們大多數人出生之前,她就一直在想著並愛著難相處的青少年,但她的觀點是完全新穎並切合當代的。」(畢度夫在台灣的出版有《順應人性》,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