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自由哲學5】個體性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文/陳脩平
圖/Matthias Dengler拍攝的歌德館

先來談道德。《自由的哲學》第二部份經常提到道德,為什麼?

道德最基本和最原始的意思就是「恰當的作為」,後來才漸漸變成帶有規範或約定俗成的意味,也因此變成一個有點八股或過時氣味的字眼,但其實,每個成人無時無刻都在為自己做道德判斷(孩子的意識尚未那麼清醒地在做此決斷)。

從漢字的結構也可以來認識道德。道是由「首」和「辶(走)」兩字合成,德的右半邊是「直」和「心」,直心為德,貫串首足,身口意相合,這樣就是道德。把自己的起心動念實踐出來,所作所為「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道德。

問題在不逾矩的「矩」,這樣的規矩和法度是哪裡來的?從我心的、順我欲的就都是嗎?那不會天下大亂嗎?

施泰納在第九章寫道,「人們的直覺能力有很大的差異。有些人的想法泉湧,有些人要費盡心力才能理解。人們所處的情境以及需要在其中採取作為的情況,其多樣化也不遑多讓。因此,一個人的行為取決於他的直覺能力在一個特定情境中如何作用。雖然觀念世界是普遍、一統的,但我們內在實際保有的觀念——就是我們直覺的具體內容——構成我們每一個人的個體性(獨特性)。當這樣的直覺內容應用在行動裡,它就構成此人(這個個體)的道德內容。讓這個內容展現在生命裡是一個人所能擁有的最高道德驅力和最高動機,此人在這個內容裡看見,所有其他的道德原則最終都會整合、連結。這就是倫理個人主義。」

直覺也是一個容易誤解的字詞。在日常生活中,它代表靈光乍現、沒有經過太多思考而很快出現的想法或感覺。但施泰納用這個詞的方式卻不是如此。

同樣在第九章裡,他寫道,「若我們認識在思考中出現的,我們就會知道,感知裡只有一半的真實,而真實的另外一半,那首度讓完整的真實顯現出來的,是我們透過讓思考充滿在感知中所經驗到的。我們會看出那在我們意識中的思考,並不是真實的陰暗複本,而是一個自我完足的靈性要素。關於此點,我們可以說,它透過直覺進入我們意識中。直覺是在純粹靈性中,有意識地經驗到一個純粹靈性的內容。我們只有透過直覺才能捕捉到思考的本質。」

所以直覺不是憑空得到的,而是要付出努力,有意識的努力,才能達到,那個努力就是「讓思考充滿在感知中」。感知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經驗,五感、十二感官等各種訊息、印象都是感知,若不加思索,不會被提煉為直覺。我們需要思考、反省每天經歷到的感知,「從生命經驗中學習」,才能鍛練出直覺。

而在每一個特定的情境、需要我們行動予以回應的當下,這樣的直覺湧現,我們也讓自己的行動合於這個直覺,或反過來說是把這個直覺應用在行動中,便顯現出我們的個體性。每個人在相同的情境裡,會有不同的作為,就是因為彼此的觀念、直覺不同,那也就成為每個人的獨特性。

施泰納所稱的自由是,我要忠於我的個體性,讓我內在所有的觀念和直覺可以實現出來,這是最恰當、最適合於我的行動動機,因此也就是我的最高道德驅力。我全然投入、愛著此種連結著我個體性的行動,這就是自由。

這樣的自由不同於恣意妄為、只要我高興有什麼不可以的自由;也不同於「免於……」的消極自由。而是自強不息、積極作為、致力於實現心中理想的自由。這樣的道德不同於遵守外在規範或內在敏感於文化習俗的制約而表現出的良好行為。而是要把我的個體性充份活出來的道德。

如果你與我的直覺都從鍛練思考中發揮出來,而思考的最純粹、最精微、最崇高的源頭在一體的靈性世界,我們最終會在發展的道路上連結在那個靈性世界裡,因此不會有衝突、扞格。

這樣的自由觀和道德觀並不排除在發展的「過程」中,人們還是可以「借助」於律法、規範或習俗。但最終的目標:我們要不是全心體會那些規範的用意,因而完全認同,符合那些規範就成了我自己的意願,要不就是找到自己另外的應對方式。

這樣的自由觀和道德觀也包含了「成人之美」的精神:我想活出我的直覺和個體性,因而了解你也想活出你的直覺和個體性,這樣的社會看待自我實現為最珍貴的人類尊嚴,並且尊重每個人在倫理個人主義之道上的努力,包括過程中的挫敗和不完美。

如果這一路以來的思緒是前後一致、相承,並且有說服力的話,我希望各位也會看出這意味著「越個體性就越社會性」。個體性是每個人回到自己、回到內在,找到「我們內在實際保有的觀念」,就會認識自己的個體性。社會性是理解他人,看見彼此生命的相依,因而願意努力去建立和諧而協調的共同生活。如果我們的生命來自宇宙或靈性世界的共同源頭,那麼讓每個人活出自己的個體性(靈性)就是最好的社會生活安排。

施泰納所提出的想法,你可以說它很理想化,不容易落實,但除非你有去嘗試過,否則沒有立足點去評判它到底有多不容易或多不可能。理想化也不代表不真確,如果各位把研讀《自由的哲學》視為「求真」的努力,就不要因為理想的高遠而打退堂鼓,持續走,方向對了,總有一天會到!

自由、道德、個體性、直覺、思考與感知的結合、活在真實中,這些就是第九章的重點。

閱讀範圍:第九章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智學鍛鍊--八個基礎練習與行星的連結

八個基礎練習來自魯道夫.施泰納  整理撰文/孫承萱 照片來自NASA 行星的力量,以八個基礎練習作為思考行星與人間的連結。 八個層次的練習,也被稱為八正道,在人智學中是一個基礎的意識鍛鍊,如果可以每天進行這個鍛練,會是非常好的! 在施泰納的著作<<認識更高層的世界>>一書中,寫到十六瓣蓮花的開展,最近與各位分享的八正道的練習,正是協助發展我們內在蓮花的基礎鍛鍊。 照片來自thelocal.se 星期日對應到的是太陽。 「星期日【正思維】Right Judgment(正確的判斷) 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在完全充分的考量之下決定。讓任何未加思索的行動,每一件無意義的作為遠離我們的心魂。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應當有充足完備的理由,並且拋開無意義的行為舉止。一旦確認了決定的正確性,便秉持內在的信念,堅持到底。 這就是所謂的 正思維。」 太陽帶來和諧的能量與存在的特質。 靜靜地陪伴宇宙間所有的存在互動、位移,觀照著整個宇宙的狀態,以無私的姿態安靜的尊重彼此。 太陽也在整個宇宙創造出一個充滿光亮的空間,在那空間中,一呼一吸帶著和諧與平靜的溫暖。 在這一天,我們在內心邀請太陽的力量進入,協助我們將意識延伸到太陽的姿態,他的奉獻、安靜、寬容與周全。 每個人都有內在道德性的直覺,當我們連結到太陽的力量時,很容易能感受到那股和諧能量與安靜的感受,我們試著將正思維帶入星期日的生活中,將有機會更認識自己的某個面向。 照片來自medium.com 星期一對應到的是月亮。 「星期一 【正語】Right Speech/ Word(正確的話語) 對努力提升靈性發展的人而言,應當只說有意義的話語。只為說話而說話,只為消磨時間的閒談,這些情況都有害。要避免一般性、主題混雜或沒有連貫的對話。這不意味著個人必須關閉與他人的互動,而是應該在交談中一步一步發展出有意義之事,說話及回答都經過各種角度的思考,沒有原因絕不說話--寧可保持沉默。 每個人應試著不說太多,也不說太少的話。首先安靜傾聽,然後再反省所說過的話。 這就是所謂的 正語。」 月亮在宇宙中彷彿一面通透的鏡子,純粹地反射、映照一切的發生。 人類透過言語傳達內心的思考、心之所向,言語映照著內心的某個面向,心魂被言語映照,言語有可能成為行動的前導。我思考、關注的面向可能成為我與朋友談話的內容,我內心想做的事,透過言語傳遞給...

華德福學校的音樂教育

演講/ J udith Clingan 撰文/林妍伶 ==================================== Judith Clingan 是澳洲知名音樂家,從事音樂教學六十餘年 , 投入華德福教育長達三十年,遍歷澳洲各地、紐西蘭、印度、台灣、中國等地的華德福學校及師訓機構,作育英才無數,帶領 Wayfarers ( 旅行者合唱團 ), 陪伴青少年在巡迴演出過程中學習 、 熱愛 、 分享音樂 , 著有 《 Play On : 直笛、其他管樂器在華德福音樂教育的運用 》 。 本文集合 2018 年五月份 Judith 老師來台為中文版新書宣傳時,對華德福教育中的音樂教學所提點的看法,由全程陪同新書宣傳活動的林妍伶老師整理撰文。 ==================================== 幼兒階段的音樂體驗 在 澳洲與許多其他國家,音樂教育不被重視,有些政府甚至認為等到孩子長大一點再開始 接觸音樂 即可,所以許多 學校在 幼稚園、國小階段沒有音樂課。然而,我在匈牙利學習音樂教育時,了解到音樂對越小年紀的孩子越是重要,所以,萬一學校無法持續在國 小 、 國中、 高中提供音樂課程 的話 , 那麼 寧可 把資源放 在幼小 階段的孩子, 盡可能給予合適 他們 的音樂 課程 。 既然我們現在要探討華德福 教育 ,就應該了解施泰納的看法。施泰納曾說,唱歌是最重要的事。首先,他表示音樂非常重要,我們為了培養孩子的音樂性,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跟孩子一起唱歌。在孩子生活中出現的大人,需要每天經常在孩子面前唱歌。有些音樂教育家表示母親懷胎時,就應該經常唱歌,讓腹中胎兒聆聽、感受歌聲帶來的震動。  或許華德福與非華德福教育最大的差異是給孩子的音樂類型。施泰納說孩子年幼時,到他們八、九歲的階段,最需要的環境是「善」與「愛」。因此孩子年幼時,我們應該提供他們 充滿 愛的氛圍,並且用歌唱來傳達。孩子還在襁褓階段時,給他們廣播或 CD 的音樂,對他們來說幫助不大,事實上,最好不要給這個階段的孩子用科技產品發出的聲音。實驗指出,將兩盆植物放置於不同空間,一盆接觸嘈雜大聲的音樂,過了一陣子,這盆植物死了;另一盆處在優美樂音之下的植物則欣欣向榮。  另一個差異是,施泰納重視人...

新書訊《形式與自由之間——養育青少年》

認識青少年的第二本書 ——形式與自由之間 這是我們出版Betty老師的第二本書。老師已在今年初跨越門檻,進入另一個意識狀態,我們依約完成她的第二本書,同時也感覺她在另一個國度,仍然關注並愛著這裡的青少年。 三元生活實踐社2020年出版的《守護生命之火》是Betty老師的第一本繁體中文書,著重在10-14歲的年齡段(所謂的中學生),因為青春期提早來臨,身體已成熟但心智、情緒及大腦控制能力尚不足,容易受到各種誘惑做出錯誤判斷,故將這段期間稱為「脆弱的斷層」,並在書中提供許多教學和教養的建議。 2025年三月上市的《形式與自由之間》則接續這個主題,著重在15-21歲(高中到大學階段)。第一部探討青少年的本質,第二部呈現青少年的世界,第三部帶領讀者面對青少年的挑戰。 這是一本觀點與實務兼具的著作,可以當作「理論」書,深思由心—靈觀點看待下的成長中人,也可當作「工具」書,取法書中提到的許多教養與應對態度。 作者有五十多年華德福教育的經驗,曾創立華德福高中、師訓中心並參與美國的公立華德福學校運動,還曾將華德福的教學理念與青少年觀護所合作。 本書是她漫長人生旅程的智慧結晶,發想於1978年,初版於1988年,2009年再版,2021年第三版進行大幅修訂,增添更符合當代情況的觀察與建議。 時代越是變化萬千,我們越是需要與時俱進地學習。表面上看起來,年輕人似乎比我們「適應良好」,各種科技產品比我們上手、善於掌握四通八達的各式資訊,但真的是這樣嗎?成長就只是為了適應社會嗎?年輕人的心與靈在渴求什麼?他們的成熟是否朝著認識自己的方向,還是只變得世故? 在台灣很受觀迎的《簡單父母經》作者金•約翰•培恩推薦:「這本關於養育青少年的稀有之書,在未來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每當有父母問我,想了解青少年的行為:這樣正常嗎?我就推薦《形式與自由之間》,我有信心這本書可以提供父母需要的認知,並打開一條通道,與孩子建立更深刻而持久的連結。」 另外有多本書被譯為華文的知名作者史提夫・畢度夫在推薦序裡寫:「貝蒂・施特利是個非常特立獨行的人,超過半世紀以來都在和青少年工作,在矯正機關這樣艱難的處境下,也在華德福學校這樣溫和的環境裡。早在我們大多數人出生之前,她就一直在想著並愛著難相處的青少年,但她的觀點是完全新穎並切合當代的。」(畢度夫在台灣的出版有《順應人性》,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