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刺蕁麻Urtica Dioica的研究】

 


文/孫承萱 

 刺蕁麻,你是誰? 
小時候常常和爺爺去爬山,走到快接近瀑布或是溪流附近聽到水聲時,耳邊會想起爺爺的叮嚀,不要亂摸旁邊的植物,小心咬人貓! 

後來我才經由人智學的學習,重新認識了這個和我所熟悉的咬人貓很相似,卻不相同的一個歐洲的遠親「刺蕁麻Urtica dioica」 。 

在學習BD農法之後,試著種植配方植物的這幾年間,這個令人警醒的植物一再的回到我的腦海。 刺蕁麻帶給人一種與其他植物都完全不同的感受,它的葉片、莖、滿佈於植株身上的刺,血紅色莖直立的銳利姿態,充滿「鐵」的特質,讓人想與它保持距離,不自覺地被它的防衛震懾住。 

園丁可以善用這種植物,將刺蕁麻葉片浸泡在水中一天,拿來噴灑在被蟲子啃食的蔬菜植物,可以保護支持著植物。
若將刺蕁麻葉片浸泡幾天、發酵,會有濃濃氣味的液肥可使用,為土地和植物帶來豐沛的養分。 
令人們敬畏、小心對待的刺蕁麻,在自然界中也有喜愛它的昆蟲和動物,像是美麗的孔雀蛺蝶、蕁麻蛺蝶等,直到自己種植數量多了之後,也才發現的確如此,我們避之唯恐不及的刺蕁麻卻真的有毛毛蟲愛吃。





我在日本養牛的朋友也說過,當動物們食慾不佳、體弱時,刺蕁麻乾草往往是牠們最喜歡的食物。
其實,刺蕁麻也是能滋養人類的好食物,煮湯、嫩葉做沙拉,有豐富的鐵質與蛋白質含量。 至於BD農法採用刺蕁麻製作配方的其中一個原因在於,那許許多多細細的尖刺充滿了玻璃般的矽。 
同類療法中常使用刺蕁麻來治療風濕、關節炎、止痛、皮膚癢痛等症狀。 而刺蕁麻的根則有非常不同的效果,能夠減緩老年男性的前列腺肥大的問題,在國外許多研究指出透過萃取刺蕁麻根部,能夠抑制由於年歲增長男性體內的睾丸激素對雌激素改變所引起的改變所引起的前列腺肥大症狀 。 另外,也有研究針對男性基於賀爾蒙改變的落髮 ,可採用刺蕁麻製劑來作為療藥。 
除此之外,刺蕁麻的消炎效果也被廣泛運用在醫學中。 
曾關注研究過刺蕁麻的人都有機會發現它對於人體內鐵代謝 的支持與強化的作用,至於缺鐵帶來的各種相關的貧血 症狀幾乎能在施用刺蕁麻後得到改善。 

如果能以BD農法耕耘的土壤來種植刺蕁麻,那麼將能夠強化刺蕁麻植物本身的藥性與力量。 
在施泰納所給農夫們的演講中提到刺蕁麻是一位萬能先生(農業八講p.133),而刺蕁麻中所攜帶著強烈的鐵的特質,則由秋季當葉子落下後,血紅色挺立著的莖,讓我們看見鋼鐵般的意志直立的姿態,如何去映照出在靈性科學的學習中,鐵如何經由火星連結著人類。

究竟當初施泰納為何說只有刺蕁麻這個藥草配方是無可取代,我們無法得知。
但是身為人類,我們有許多機會透過有意識的鍛鍊,去發展內在覺察能力以深入理解施泰納來自靈性科學洞察的智慧。

也必須不斷透過種植、觀察、持續研究去嘗試製作出這劑療藥(刺蕁麻配方504),畢竟,配方的作用就是要啟動土壤的活力,讓土壤能在各位的工作之下逐漸恢復健康,至少,不再耗竭生命。

為什麼我們相信以BD農法方式耕耘的土壤中長出的刺蕁麻將能夠有效支持到人體的鐵代謝、以及有效改善貧血或其他缺鐵造成的問題,這就回到BD農法所關注的生命流動與各種作用在物質現象背後的力量。 

回歸到植物健康的本質- 土壤是最基礎的原則。 

BD農法背後的哲思是人智學,當我們在談BD農法時,我們總是會將眼光放遠、拉近,隨時保持著一種又遠又近的視角在討論許多現象。 
我們能夠看得見的是萬事萬物的現象,一個現象的發生,其背後必有著一些力量在作用,我們無法看見力量,假如我們知道如何解讀現象,真正讓現象對我們訴說真理,也許有機會,我們能認識力量,進而,去與那力量工作。 

重視農夫如何創造腐殖質的過程,不僅只是加入氮、磷、鉀等肥料,而是盡力創造農場的生命循環。 腐殖質屬於有機質的領域,然而卻不是所有的有機質都是腐殖質。 在整個世界,幾乎萬物的架構都是由碳組成的,碳以各種不同形式存在於萬物之中,在人智學中,即使不同的化學元素他們在以太的領域都有他們的名字,舉例來說,氮是能量以太、氫是音調以太、而碳則是生命以太,舉凡植物、動物、人類都主要由碳架構著我們的物質身體,也因此碳在生命的領域是如此重要。 
腐殖土是一種充滿有機並且徹底分解完成達到平衡狀態的土壤,並且可以穩定地在這個狀態維持百年以上的時間,腐殖土可說是地球上第二大的固碳者,第一大固碳者是海洋。 因此,要有健康的土壤必定要有腐殖質的存在。 然而,現代工業化農耕的方式,大量的消耗腐殖土、甚至扼殺了腐殖土誕生的機會,土壤中漸漸缺少微生物生存的環境,農人只好愈用愈多市售化學肥料來維持作物的生長。 
重新審視農耕的方式、創造生命流動的循環、在施肥時思考著生命的元素很需要每個人的意識,而消費者具有非常大的力量。

台灣山林間的咬人貓Urtica thunbergiana

回到我們在台灣自2014年開始的配方植物種植與研究,這個研究分為幾個階段: 
 • 嘗試辨認出咬人貓Urtica thunbergiana與刺蕁麻Urtica dioica的差別 
 • 在平地種植咬人貓、種植歐洲刺蕁麻技術
 • 自製本地咬人貓的配方與歐洲刺蕁麻的配方並觀察其噴灑後效益  
 • 以BD農法種植出的刺蕁麻製作人智醫學藥膏
 • 持續發展出刺蕁痲茶、刺蕁麻料理


三元生活農場種植的刺蕁麻Urtica dioica

目前,在台灣進行此研究的階段仍持續進行中,也歡迎更多夥伴持續一起努力關注並試著種植與觀察這樣的植物。 
邁向BD農法的學習是一趟旅程,每每進入一個階段會帶給我們生命的靈感與啟示,逐漸培養出虔敬、與感恩的心。

期許未來,透過各位的努力,我們能輕輕鬆鬆地在餐廳,點一份 - 刺蕁麻沙拉或是刺蕁麻濃湯,讓大家都漸漸能夠享用到,真實來自健康土地慷慨的餽贈與營養。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智學鍛鍊--八個基礎練習與行星的連結

八個基礎練習來自魯道夫.施泰納  整理撰文/孫承萱 照片來自NASA 行星的力量,以八個基礎練習作為思考行星與人間的連結。 八個層次的練習,也被稱為八正道,在人智學中是一個基礎的意識鍛鍊,如果可以每天進行這個鍛練,會是非常好的! 在施泰納的著作<<認識更高層的世界>>一書中,寫到十六瓣蓮花的開展,最近與各位分享的八正道的練習,正是協助發展我們內在蓮花的基礎鍛鍊。 照片來自thelocal.se 星期日對應到的是太陽。 「星期日【正思維】Right Judgment(正確的判斷) 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在完全充分的考量之下決定。讓任何未加思索的行動,每一件無意義的作為遠離我們的心魂。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應當有充足完備的理由,並且拋開無意義的行為舉止。一旦確認了決定的正確性,便秉持內在的信念,堅持到底。 這就是所謂的 正思維。」 太陽帶來和諧的能量與存在的特質。 靜靜地陪伴宇宙間所有的存在互動、位移,觀照著整個宇宙的狀態,以無私的姿態安靜的尊重彼此。 太陽也在整個宇宙創造出一個充滿光亮的空間,在那空間中,一呼一吸帶著和諧與平靜的溫暖。 在這一天,我們在內心邀請太陽的力量進入,協助我們將意識延伸到太陽的姿態,他的奉獻、安靜、寬容與周全。 每個人都有內在道德性的直覺,當我們連結到太陽的力量時,很容易能感受到那股和諧能量與安靜的感受,我們試著將正思維帶入星期日的生活中,將有機會更認識自己的某個面向。 照片來自medium.com 星期一對應到的是月亮。 「星期一 【正語】Right Speech/ Word(正確的話語) 對努力提升靈性發展的人而言,應當只說有意義的話語。只為說話而說話,只為消磨時間的閒談,這些情況都有害。要避免一般性、主題混雜或沒有連貫的對話。這不意味著個人必須關閉與他人的互動,而是應該在交談中一步一步發展出有意義之事,說話及回答都經過各種角度的思考,沒有原因絕不說話--寧可保持沉默。 每個人應試著不說太多,也不說太少的話。首先安靜傾聽,然後再反省所說過的話。 這就是所謂的 正語。」 月亮在宇宙中彷彿一面通透的鏡子,純粹地反射、映照一切的發生。 人類透過言語傳達內心的思考、心之所向,言語映照著內心的某個面向,心魂被言語映照,言語有可能成為行動的前導。我思考、關注的面向可能成為我與朋友談話的內容,我內心想做的事,透過言語傳遞給...

邁凱爾節與人類心魂的力量 第一講

邁凱爾節與人類心魂的力量(GA223)第一講 一九二三 年九月二十七日,維也納 翻譯:孫承萱 校訂:陳脩平 校對:尤清、丁力藺、黃妃釧、陳佩侰 繪圖:Shelly Caskey(from Pinterest) 今日,當人們談起人智學時,出現許多錯誤的陳述,其一是認為人智學是智性的,過於重視科學思維,且沒有考量到人類 性情 (Gemüt)的需要。因此,我選擇以 人智學 和人類 性情 作為這個短講系列的主題,能夠在維也納對各位親愛的朋友們分享這個主題,我感到十分滿足。 在過去三、四個世紀的文明理智發展中,人類的 性情 確實完全被排除在認知領域之外。如今,人們不厭其煩地堅持認為,我們不能止步於單調枯燥、實事求是的理智所能理解的事物。儘管如此,當人們需要獲取知識時,仍然完全依賴智力。另一方面,人們不斷強調人類的 性情 應該重新發揮作用,但卻沒有給它機會。我們沒有給人類 性情 任何機會去接觸任何宇宙奧祕,並且把 性情 的活動範圍限縮在與一個人最密切相關的事物上,也就是那些只以最個人化的方式所決定的事情上。 今天,我們先以歷史回顧的方式探討在人類進化的早期階段, 性情 如何在認知的過程中發揮作用。遠古以前,人類努力想要明白自己是如何進入世界、宇宙並參與在不斷變化的時代裡,那時, 性情 能夠召喚宏偉而強烈的圖象來到人類心魂之前,以照亮人類的認知之路。在人類 性情 仍然能對世界觀(Weltanschauung*)做出某程度貢獻的年代裡,這些圖象確實構成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它們代表廣大而全面的宇宙聯繫,並確定人類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校註:德語「世界觀」的涵義則是「著眼世界之上」,是德國知識論中所使用的詞彙,指的是「廣泛世界的觀念」,它是一種人類知覺的基礎架構,透過它,一個人可以理解這個世界並且與它互動。) 為了建立一些基礎,讓我們可以進一步研究人智學觀點下的人類 性情 ,今天我想向各位介紹一個宏偉莊嚴的圖象,它在過去曾經發揮我剛才所說的那種作用。同時,這個圖象也尤其適合以新的方式再次呈現於人類心魂之前,我們也將談到這一點。我想提的這個圖象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是,它對人類意識的重要性已經逐漸、部分消失,另一部分則因為誤解而陷入泥淖: 我指的是 邁凱爾與龍衝突、戰鬥的圖象 。許多人仍然深受其影響,但其更深刻的意涵要不是十分模糊,要不就是被誤解。它與人類...

新書訊《形式與自由之間——養育青少年》

認識青少年的第二本書 ——形式與自由之間 這是我們出版Betty老師的第二本書。老師已在今年初跨越門檻,進入另一個意識狀態,我們依約完成她的第二本書,同時也感覺她在另一個國度,仍然關注並愛著這裡的青少年。 三元生活實踐社2020年出版的《守護生命之火》是Betty老師的第一本繁體中文書,著重在10-14歲的年齡段(所謂的中學生),因為青春期提早來臨,身體已成熟但心智、情緒及大腦控制能力尚不足,容易受到各種誘惑做出錯誤判斷,故將這段期間稱為「脆弱的斷層」,並在書中提供許多教學和教養的建議。 2025年三月上市的《形式與自由之間》則接續這個主題,著重在15-21歲(高中到大學階段)。第一部探討青少年的本質,第二部呈現青少年的世界,第三部帶領讀者面對青少年的挑戰。 這是一本觀點與實務兼具的著作,可以當作「理論」書,深思由心—靈觀點看待下的成長中人,也可當作「工具」書,取法書中提到的許多教養與應對態度。 作者有五十多年華德福教育的經驗,曾創立華德福高中、師訓中心並參與美國的公立華德福學校運動,還曾將華德福的教學理念與青少年觀護所合作。 本書是她漫長人生旅程的智慧結晶,發想於1978年,初版於1988年,2009年再版,2021年第三版進行大幅修訂,增添更符合當代情況的觀察與建議。 時代越是變化萬千,我們越是需要與時俱進地學習。表面上看起來,年輕人似乎比我們「適應良好」,各種科技產品比我們上手、善於掌握四通八達的各式資訊,但真的是這樣嗎?成長就只是為了適應社會嗎?年輕人的心與靈在渴求什麼?他們的成熟是否朝著認識自己的方向,還是只變得世故? 在台灣很受觀迎的《簡單父母經》作者金•約翰•培恩推薦:「這本關於養育青少年的稀有之書,在未來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每當有父母問我,想了解青少年的行為:這樣正常嗎?我就推薦《形式與自由之間》,我有信心這本書可以提供父母需要的認知,並打開一條通道,與孩子建立更深刻而持久的連結。」 另外有多本書被譯為華文的知名作者史提夫・畢度夫在推薦序裡寫:「貝蒂・施特利是個非常特立獨行的人,超過半世紀以來都在和青少年工作,在矯正機關這樣艱難的處境下,也在華德福學校這樣溫和的環境裡。早在我們大多數人出生之前,她就一直在想著並愛著難相處的青少年,但她的觀點是完全新穎並切合當代的。」(畢度夫在台灣的出版有《順應人性》,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