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文婷醫師
當聽到施泰納說:「人體內所有的神經都是感覺神經,並沒有所謂的運動神經。」就知道這又是另一個翻轉思維的挑戰!
這可能是真的嗎?我可以在哪裡找到線索?
若我們觀察初生的寶寶,她微微地睜開眼皮,眼神無法聚焦,軟綿綿身軀顯得脆弱又無力,偶爾無意識地舞動著四肢;但是其與生俱來的反射動作(尋乳反射、驚嚇反射等),使得新生兒即使不會思考,也可以藉由反射活動而獲得生命所有必需的滋養並遠離危險。這些來自外部的刺激活化了肌肉中新陳代謝的活動,使肌肉中特化的神經末梢感知到變化,傳入中樞神經系統。人類意志力的活動,在意識發展之前就已甦醒開展...
若進一步由現代生理學的角度來看,神經功能的成熟需要神經元周圍髓鞘的形成(myelination)。髓鞘可以避免神經傳導受到干擾,並且能以跳躍的方式快速傳遞訊息,其形成的過程遵循著一定的次序。那麼究竟髓鞘的形成次序為何?假如人體中真的存在一個「中央政府」,發號施令給周邊的「運動神經」,那麼髓鞘形成的方向是否也應該與其一致,即由中樞往周邊發展?
但是胚胎神經學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答案恰恰相反。大約從胚胎發育的第二個月開始,髓鞘首先從周邊神經系統的「傳出神經」(即我們過去認知中的「運動神經元」)開始形成;第11週左右,產生脊髓的髓鞘;而一直到孕期的第七個月,大腦的髓鞘才開始出現,並且由腦幹的尾端逐漸發展至前腦。這樣的發展過程一直持續到胎兒出生之後,藉由更大量的肢體活動使神經網絡更臻成熟。大腦前額葉是髓鞘最後形成的腦區,負責高階理解、策劃與判斷,其髓鞘的發展更是一直持續至25-30歲。甚至若更微觀地觀察周邊神經再生與形成髓鞘的許旺細胞(Schwann cell,注)之間的關係,也會發現神經軸突與許旺細胞間的交互作用是雙向影響的,並非如傳統神經生物學的看法,只由神經單向地決定許旺細胞的一切表現。這些現代科學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以腦為尊」的想法恐怕不是事實...
「人如何動? 」—看似簡單的問題,卻不容易有簡單的答案。究竟是什麼引導著我們朝向某個方向前進?在荷蘭醫師Mees的這本小書中有著更令人驚奇的答案!
-------------------------------------------
注:許旺細胞(schwann cell)是構成周邊神經系統的主要細胞,並參與多種重要的周邊神經生物學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周邊神經的軸突外包裹纒繞形成髓鞘,使神經訊息得以跳躍式傳遞,增進傳導效率;近年的研究也發現其在神經再生與功能修復上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介紹
許文婷醫師為人智醫學醫師及華德福學校校醫。
書籍介紹
人如何動?How Does the Human Being M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