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脩平
人智學的智慧與精神來到華語區已超過二十年,隨著華德福教育、人智醫學、BD農法、優律思美、繪畫及形塑鍛練、空間動力、生命史等的推廣與普及,人智學運動在台灣一直處於一種蓬勃成長的發展狀態,許多人好奇想一窺究竟,也有許多人在育兒、個人成長或工作方面受益於人智學的啟發,而想進一步深入。
作為一名資淺的後進者,我個人受益於開路前輩奠下的基礎甚多,至今也還在那個基礎上反芻一路以來受到的滋養,並且也以個人之力和同儕互助的方式持續精進,其實還不到「為人指路」的門檻。但最近有一些心得,想和大家分享學習人智學的方法。我區分為課程、個人工作和團體支持三方面來談。
(一)課程:又可分為演講和工作坊兩種,前者以聆聽和簡短的問題交流為主,後者則有較多體驗和練習的時間,可以作為個人工作的預備。
課程是入門的很好方式,等於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過時間的彈性還有費用的支出也需要比較多安排。
剛接觸人智學時,上課會有很多聽不懂的「鴨子聽雷」感是正常的。不要氣餒,放開胸懷,敞開心去接受,人智學是用一般正常人的理智就可以了解的。但是要放下先入為主的「成見」,不要一直去對比人智學和自己以前相信或以為的事物。把自己空了,才裝得下新的啟示。不必擔心「被洗腦」是否顯得愚昧,等新的內容能夠穩定地在你心中一段時間之後,可以再去檢視這些事情你是否真心接受。
一開始就用「對照」的方式去學習,你看到的可能不是真實的人智學風景;但一開始就全盤「相信」照單全收,你失去自己的立足點,無法和人智學發展出真實的互動。只有先「開放地接受」——存之於心,不一定相信,但也不排斥——待時間和智慧的醖釀,你才能夠去「判斷」課程裡講的是不是真的或是不是你需要的。
當你對人智學發生興趣,想進一步印證或如前述發展出自己與人智學的關係時,課程就不再足夠。就像孩子學習不會只有去學校上課,回家都不必複習或寫作業一樣,成年人接觸人智學,在一陣子的課程之後,自然也需要回到自身,做一些只有自己才能做的個人工作。
(二)個人工作:又分為閱讀和練習。
所謂的人智學練習包含範圍很廣,若你在做藝術鍛練,就是拿起畫筆畫畫或拿起陶土捏塑,若你在學習BD農法,就是走進土地裡種植或觀察,這些個人的實際工作是聽課無法取代的,老師分享再多他個人的練習心得,你自己的手沒有拿筆摸土還是有如盲人摸象。
另一種練習是內在工夫,也就是一般人說的靈修,人智學提供了豐富的練習指引,散見於不同的書籍和演講集,許多課程也都會介紹這些練習。同樣地,「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無論是觀象、冥想、回溯、六個練習、八正道等,沒有親身去嘗試,都還是紙上談兵、停留在頭腦的知識,而不算是練習。
閱讀也可視作廣義的練習之一。閱讀與聽講不同,前者可以反覆推敲,好的出版品裡的文字經過重重錘鍊,其精確度常是口語表達所不及的。目前華語的人智學出版品已漸漸豐富起來,但是相較於整個人智學的寶藏來說,只像是皇冠上的一顆小珍珠。若你能直接閱讀原文,那麼可以悠游翱翔的空間就會大許多,若不能,就要來想想如何支持人智學的翻譯和出版工作。
無論是施泰納的著作和演講集、其他人智學者的書寫、或是直接以華語文創作的書籍,在出版和提供高品質的學習素材方面,我們都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越多人讀、越多呼喚、越多心力的溫暖注入,人智學的翻譯、著述、出版才會越活絡,人智學的精神也才能越深地入住使用華語人士的心魂裡。
(三)團體支持:我特別想推薦「讀書會」的學習方式。
不知道我是因為喜歡讀書會這個學習形式,因而成為了做書人(翻譯、出版),還是因為自己是做書人,而格外喜愛和一群人一起品味一本書。以下分享這些年在人智學社群讀書會的一些經驗。
形式
有沒有一位老師帶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有一群想要共讀的人。就像聽演講一樣,老師可以直接提供很多整理好的知識,但也可能因此使人怠惰,不自己去思考。讀書會若是由一群程度、能力相當而有高度意願的人一起組成也是很好,大家可以在摸索中成長。
進行的方式有許多可能:事前閱讀,聚會時直接進入討論,或可由帶領人拋問題,讓大家來交流,或由參與者報告段落要點後再進行討論,或者在會中逐段朗讀細細品味等,都是可能的做法,也可以依照每次選書的不同性質加以規劃。
有的讀書會以某一本書為對象,也有的讀書會以主題為方向,例如在宜蘭的慈心社群自二0一四年至今的BD讀書會,已經讀過的書包含《農業八講》(數次)、《蜜蜂》、《營養》、《自然中的精靈世界》、《明日的農場》等。
有的讀會書在開始或結束時會有一些「儀式」,例如歌唱、誦詩、冥想、做幾個優律思美的動作、分享與回顧等。儀式創造出一群人共有的默契,凝聚向心力,也讓這個聚會變得有形。
注意事項
讀書會有可能是正式收費的活動,也有可能是私下的同好聚會,但無論如何,一群人的事就是公共事務,需要有人規劃、設計、安排、主持,包含聚會的時間、頻率、地點、費用、人數限制、參加者的資格等。前述的那些形式,可以由讀書會成員共同形塑、共同約定,或是由主持這個讀書會的人提議或做出要求。
讀書會最珍貴的是「互動」。課程裡的互動有限,除非有練習課或工作坊的安排;個人工作是在與靈性文本互動,與人智學發展出個人關係。只有讀書會才能與眼前的人好好交流。其他文化裡的人寫出來的書、一百多年前或更久之前的文字,如何在當下的時空中、在人心與人心之間被品味?如果讀書會成員樂於分享或勇於提出問題的話,這會是人智學精神最「活生生」的「入世」時刻。當我們以思考的嚴謹、感受的溫暖和流動、以意志的力量去穿透特別困難的文本,就是在接引人智學的智慧來到這個世界。
聖經馬太福音18:20說到:「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這是慈愛的基督精神。若讀書會能朝向無私,願意讓智慧透過這個聚會而散佈在人間,願意以信、望、愛來學習靈性科學,而不是以自私的心態,為自己累積更多知識以傲視他人,那麼就應該算是「奉我的名聚會」。
最後,我想以一段施泰納的話作結束。從這段話我們可以想見:當我們在讀書會時,越熱忱地追求、對伙伴越溫暖、越認識什麼是「帶著自由概念的社群」,人智學之靈就會越與我們同在。
========
人們越分裂
崇高尊貴的靈魂就越少會降臨在人間
形成越多的聚集和連結
而且有越多對於社群的感覺且是帶著完全自由的概念時
就會有越多崇高尊貴的存有降臨在人間
而地球就會越快被靈性化
魯道夫•施泰納1908.1.6《靈性實體對人類的影響》,GA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