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脩平
曾經被人問到:「妳做那麼多事而且還有兩個孩子,為什麼還是可以看起來從容優雅?」我不會回答,因為一點也不覺得自己從容或優雅。
我想說的是,作為青少年的家長或教育者沒有不狼狽的,沒有不時會感到難堪、無措、茫然、氣餒的。在朝氣勃發的生命之前,我們漸趨沉穩篤定的步伐在他們看來是蹣跚的,我們的期待和要求因此常被不耐地否決;在昂揚但幼嫩的青春理想之前,我們逐漸固化的思考和僵硬的世界觀顯得蒼白無力,我們高舉的標竿不在他們的地平線上;在他們若隱若現浮出意識層面的生命藍圖之前,我們的練達、成熟、圓融變得太濁重,他們需要摸索、衝撞,他們不想要那麼清晰、確定,而未來的世界是他們的,很難說誰該領導誰。
閱讀河合隼雄•孩子與幻想系列三書的過程,於我有種療癒作用,他溫暖的筆觸細細描述一些個案的故事,娓娓道來從榮格心理學派出發對青少年到青年階段人類發展的認識,不刻意避開粗礪、殘酷的現實,不是每個「問題」都會立刻找到解答,不知是否每位個案最終都會「變好」。而什麼是問題、什麼又是變好也是我們作為成人要思索的。如果說所有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這個自我不只是成長中的人,也指陪伴他們的大人,我們都要持續不斷地學習,學習正確地認識人類發展,學習恰當地辨識變化中的世界;孩子在成長、世界在變化,作為成人,我們不可能緊抓著過去的經驗就能扮演好的領航者的角色,若實際上無法引導卻又硬要去指路,許多的爭執、磨擦、衝突於是產生,狼狽、難堪、無措、茫然、氣餒是我們需要調整和改變的徵兆。
河合隼雄是日本著名的榮格心理學家,《孩子與惡》挑戰我們看待青少年行為的尺度,「惡之所以無法根絕,可以說是因為人的心中本來就有惡的存在,但也可以說是因為惡對人類的生活來說具有某種意義。」惡與創造之間有著或隱或顯的關聯,因為「不管什麼樣的創造,背後都離不開破壞」。書中談論偷盜、暴力、謊言、秘密、性、霸凌等,其中有一個聳動的標題「大人凡事搶在孩子前面,造成孩子為惡」。如果凡是有意義的、有建設性的、應該做的事都被大人預先規定或安排好了,孩子感覺無法「品嚐」自己的人生,只好用更激烈的方式去感受生命。
《青春的夢與遊戲》比較詩意一點,探討青春是什麼、青春的現實、青春的夢、青春的遊戲、青春的別離。青少年階段是自我的形成期,河合隼雄分析現代社會對於什麼是「成人」的概念其實非常模糊,「長大」好像是年紀到了就會發生或硬撐過去就可以的事,但「自我」是不斷變化、發展著的,就像現實具有「多層的結構」一樣,沒有固定不變的面貌,現代世界給予年輕人的自由和多元價值使得他們在形塑自我或追尋自我的道路走得格外辛苦,河合隼雄建議身為「大人」的我們更應該要檢討自己的自我,才知道如何與青少年和青年共處。青春的夢指的是「青年們內心所懷抱的理想與願望」;青春的遊戲在談的是「青年的工作通常受到年長者的管理,加重了在工作中謳歌青春的困難」,當遊戲也開始要講求效率時,青春期的遊戲會有怎樣的形變,我們怎麼去觀察遊戲的意義或青年們在遊戲中獲得的成長。
《轉大人的辛苦》探討在現代世界裡要跨過成年禮的關卡為何特別困難,不像在傳統時代或部落社會裡,兒童與成人有著明顯的分隔,「成年禮」的儀式除了有宗教性也在社會生活裡有顯著的意義,過了成年禮的人所應負的責任、該展現出的行為模式是有清楚共識的,但現代社會裡有恐懼長大的「永恆少年」現象。對於好發於青少年時期的厭食症,河合隼雄以「拒絕身體」去分析,長大包含了身體和心靈兩重的跨越和變化,他說:「現代的孩子在成為大人時,必須思考關於靈魂的問題,......每個人必須以自己的方式,與相當於自己靈魂的存在接觸,而認知到超越自我的存在,這是成為大人必須的基礎。」談到與他人的連結,他說:「成為社會的一員,不僅自己進入既有的框架,也可說是親自參與框架變化的過程,所謂成為社會的一員,並不是將自己灌入既有的鑄模當中。……所謂的大人,就是要能了解人生根本沒有範本,必須自己摸索出一種生活方式,並對此負起責任。而成為大人,就是朝著成為大人這個明確的目標,並且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摸索出自己的道路的奮鬥過程。」
孩子與幻想系列成書於上個世紀的末尾,時間的巨輪向前又轉了二、三十年,作者所描述的許多當時的社會情況於今猶存,之後的發展又更加添教養的挑戰──手機、網路、社群媒體、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國際秩序的變化(恐怖主義、右派復興等)、生態環境的崩壞等。教養孩子已經不只需要一整個村子的力量,幾乎需要一整個世代的成人共同覺醒、共同成長、共同面對我們想要留給孩子怎樣的未來世界。這三本書譯文流暢、敍事論理淺顯,容易閱讀,但真要實踐還需要你我更多的智慧和操練,推薦給大家。
《孩子與惡》350元
《青春的夢與遊戲》380元
《轉大人的辛苦》330元
以上三書由心靈工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