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9/1/15-1/18「蜜蜂的奧秘」講座暨工作坊_宜蘭場後記

文/陳脩平、孫承萱


「蜜蜂的奧秘」工作坊選詩
中譯/孫承萱

當數字與圖表不再是
解開萬物生命創造之鑰

當吟唱與親吻之人
比學者更博學多聞

當世界重返那自由的生命
回到世界安住

當光明與陰影再度
結合為真實的清明

而人們在童話與詩歌中
認識到真正永恆的世界歷史

那時,隱密的宇宙箴言將浮現
便能讓顛倒的存在消逝

Wenn nicht mehr Zahlen und Figuren
Sind Schlüssel aller Kreaturen
Wenn die, so singen oder küssen,
Mehr als die Tiefgelehrten wissen,
Wenn sich die Welt ins freye Leben
Und in die Welt wird zurück begeben,
Wenn dann sich wieder Licht und Schatten
Zu ächter Klarheit werden gatten,
Und man in Mährchen und Gedichten
Erkennt die wahren Weltgeschichten,
Dann fliegt vor Einem geheimen Wort
Das ganze verkehrte Wesen fort.[2]

(這首小詩出自諾瓦利斯1800年未完成的長篇小說<<海因里希˙馮˙奧夫斯丁根>>,常被認為是德國浪漫主義運動的宣言。)




1923年時,施泰納說若持續當時的養蜂法,不出一百年,蜂群就會消失。
     
如預言一般,不到一百年,這個世界真的面臨蜜蜂危機,只不過,目前多數專家指出這場危機的成因與施泰納的看法不同,到底哪裡不同呢?  
 
我們想要理解:那麼好的事(增加蜂蜜產量的一些做法)為什麼會在經過這些時間以來發生變化,漸漸摧毁這個做法中曾有的效益?……養蜂這件事可以讓我們認識大自然的奧秘,特別是,某些事在一方面被證實為是很有成效的,但在另一方面卻帶來死亡和毁壞。所以,養蜂人真的可以為最近的進展感到高興,在這麼短的時間就找到了好方法,但是,這樣的喜悅只能勉強維持一百年。
      
當各位考量到蜜蜂是在宇宙力量的影響之下生活著,那麼各位也就能理解,蜜蜂為人類提供另一條路徑,把正確和必須的力量帶回人類的存有之中。活著的事物當它與正確的力量結合時,就能發揮恰當的功能。透過蜜蜂提供的這條路徑,整個宇宙得以導引進入人類之中,並協助使人類在心和身方面更加健全。如此,我們才找到關於人類本質的浩瀚智慧,在那之中也包含著宇宙的智慧。
   
危機成因和解決方法都指向:正確地認識自然和宇宙的運作法則,把它們引入生命之中。養蜂如此,教育亦然,醫療、藝術、社會運作皆同。
   
人類和宇宙的智慧浩瀚無比,這次我們從蜜蜂身上領會!



1/15「蜜蜂與人的關係」講座


為何歌德館選定養蜂為華德福百年的重點慶祝活動之一?

人類從蜜蜂身上可以得到什麼啟示?整個蜂群如何生存?在蜂群中不同的蜜蜂如何分工合作?

如果您曾養過蜜蜂,您一定會驚訝地發現蜜蜂是如此勤勞的生物,。全地球在過去六千萬年之間,都有著蜜蜂參與的足跡。蜜蜂也參與了所有植物世界的工作,倘若沒有蜜蜂,我們將可能沒有果實能享用,也將如何面臨食物匱乏窘境。

您可能也聽說過蜜蜂即將消失,會成為全球性的災難。想像這世界沒有蜜蜂,將不再會有植物,沒有植物也不再會有動物,而沒有植物與動物的世界,人類生存也將無以為繼。

蜜蜂是如此獨特的生命群體,透過四位老師的帶領,我們一同進入蜜蜂的奧秘世界。

蜜蜂究竟是怎樣的存在?Johannes老師帶領我們將眼光放遠到宇宙來看美麗的地球,然後將視角拉回到我們菜園的地底下、再看到地面上的動物、接著我們一起看見了蜜蜂以及她神奇的世界。

講述「分蜂」的過程與奧秘,配合活動,讓我們懂得了因為「愛」,蜜蜂是如何的義無反顧。一窩蜂是一個生命體,其中一隻隻的蜜蜂是一個個細胞,工蜂、雄蜂、女王蜂等不同任務的角色則像器官,蜜蜂個體的生與死像細胞的更新、再生,整窩蜂的複製才是生命體的繁殖(分蜂),蜜蜂的勤勞、合作是為著整個生命體,整體也照顧著個體,這可以給聰明的人類什麼啟示?


  • 很有魅力的四位老師

Johannes至少三十年的BD和照顧蜜蜂經驗,壯碩的體格、溫暖的眼神,講起故事或描述蜜蜂生態很有畫面,即使身體不舒服,回到工作現場,完全職人魂上身,絲毫看不出病容。
   
Agata波蘭人,精通多國語言,巧手指導蜂巢的編織,最穩定、溫暖的後盾支持。
  
Serena機敏靈巧,英語母語人士卻大膽挑戰德中對譯,帶領工作坊的動態活動,活脫是個華德福老師,畫畫、唱歌、戲劇、肢體、音樂樣樣行。
   
Jared擁有磁性嗓音,彈得一手好吉他,自學音樂和作曲,一首蜜蜂歌,以充滿音樂性的方式、用人聲描摩蜂群動態。
  
人類因為擁有自我而顯出個體性,反過來說,若沒有活出自我的精神,人們就會越來越面目模糊、變得越來越相像。而蜜蜂的自我在整窩蜂群上,不在個別的蜜蜂身上,因此牠們能和諧地互動、充滿智慧地合作,人與蜂之間,有很多相互學習、彼此扶持的可能性——堅定追求自我、實現自我與修養無私、熄滅私慾之間的平衡.....。.
   
感謝遠道而來的四位老師提供了豐富、深具啟發的課程,他們帶來的光與愛還要靠我們的溫暖繼續維持。





1/16~1/18 蜜蜂的奧秘工作坊
地點:冬山8樂猿



Day 1--
微雨-間歇性大雨,雲層厚到讓人判斷不出日頭在何處。老師說,蜜蜂永遠知道太陽在哪裡,牠們的工作仰賴著太陽的指引,也朝向著博愛的崇高靈性。解說蜂巢編織,來自德國的老師群稱讚著我們台灣優良的藤皮品質與軟硬適合的稻草。開始學著一首Jared自編的「蜜蜂歌」。


Day 2--
雨停。蜂巢編織進入緊鑼密鼓的階段,主體各部位陸續完成。老屋內外男男女女像工蜂一樣,各人忙著自己的工作,也知道最終每個人的成果要合為一體才能貢獻給蜂群。大家一起用身體去經驗蜜蜂如何透過感知去測量環境、與地心引力工作、認識太陽的位置,並且通力合作找到食物。我們從未以蜜蜂的角度去思考這個世界,應試著以更宏觀的角度去認識人類能為其他生物提供的服務。「蜜蜂歌」已學到工蜂的四個工作了。

Day 3--
太陽蜂巢掛上門口的大樹,對稱和諧的外形就像一滴金黃剔透的蜂蜜。天上的太陽也露臉了,老師說慢8樂猿附近植披豐富、沒有鄰田噴灑農藥、颱風來時還有群山阻擋,真是最適合掛一籃蜜蜂的地方。謝謝所有的夥伴一起合力解決了各種問題、臨時性的互補支援,因為這個美麗的學習社群,這次才能圓滿完成工作坊。完成「蜜蜂歌」的學習,女王蜂、雄峰加上六種不同工作的工蜂,優美和諧的唱部,教導我們要帶著這次相遇的蜜蜂精神,好好的生活。



蜜蜂歌



每次來「慢8樂猿」總覺炊煙裊裊,大灶、土窯、老屋背後的樹影山嵐,柴香、土香、飯香,火與氣招來人聲鼎沸,馨香樸素的食物溫暖人心。
   
這次不燒灶、不用窯,眾人用澄黃的乾稻草與藤皮、精準切割的原木模具,帶著學習和向蜜蜂致意的心,在「慢8樂猿」舉辦為期三天,在台灣第一次的太陽蜂巢工作坊。

我們慶賀著社群合力的藝術品完成,許願未來要有更多的協力手作太陽蜂巢。場地主人碧芬姐感性地說,經營這樣一個空間相當不易,鍾情此地是因為離學校近,希望提供社群一個較為原始、能親近山林的場地,又能體會古樸民居、環保節能的生活方式。BD農夫聚會(接引三元生活CSA的誕生)、太陽蜂巢工作坊接連在此舉辦,在自然與人文、農業與藝術、土地和人群的邊界上織就一次又一次美麗的相遇。
   
感謝「慢8樂猿」的開放,感謝總是隱身在爐灶之間忙碌的碧芬姐,成就這些美好的學習。還有簡單而保留原味的菜餚,滋養身心也喚醒細緻的感官。祝福「慢8樂猿」繼續朝向友善、自然、社群支持的實踐道路前行,而我們,也會一直這麼努力的!


  •  講師介紹: 

Serena Engel(王海馬)和Jared Rust(傑瑞德) 2014年相識於台灣。那時王海馬就讀台灣大學園藝系,而傑瑞德則在教授音樂和英文。2015年,兩人移居德國,開始學習BD農法。2017年,開始進行兩人自己的農場計劃,在超過三千平方公尺的土地上種植蔬菜、花朵、香草以及水果等,完全以徒手或手工具種植。透過這個計劃,他們嘗試落實「普遍營養保障」(Guaranteed Universal Nutrition)的概念,也就是所有人都有權利取得維持生命力量所必須的營養和食物,無需為此付費。海馬和傑瑞德在南德各地舉辦音樂會,以其專業的音樂才能收入去補貼他們的農場及個人生活開銷。

在他們的農場裡,也把這樣的生存權利延伸到植物群和動物群,這些生物也和人類一樣,有相同的健康及存活的權利。除了農業以外,兩人也持續努力提供並復育哺乳類、兩棲類、鳥類、昆蟲的棲地,讓所有物種能在生態系統裡繁衍共生。其中「太陽蜂巢(Sunhive)」對農場的運作尤其重要,海馬和傑瑞德在關於土地運用和種植決定的所有考量中都會把蜜蜂的需求考量進去。

海馬和傑瑞德來到德國時,第一個認識的就是Johannes Loriz (約翰尼斯)和 Agata Chmielewska(阿嘉塔),兩人立刻就被他們的工作吸引住了,並開始一同進行許多工作計劃。約翰尼斯和阿嘉塔兩人住在南德的一個小型人智學社區裡,並負責照顧那裡的農園。那兒也有一小群動物,包含幾隻他們徒手擠乳的乳牛、一群羊,當然還有蜜蜂。約翰尼斯和阿嘉塔照料動物格外細心。他們也開設課程,教導太陽蜂巢的製作和用大鎌刀割草。

他們改良自Günther Mancke的太陽蜂巢,十分具有前瞻性,兩人是這個養蜂技術領域的先驅。這種用草編成的籃子以及用這樣的容器來養蜜蜂的方法是目前所知唯一符合蜜蜂生理和靈性需求的作法,同時也能回應目前蜂群大量消失的危機。透過為蜂群創造適合牠們居住的巢,照顧到蜜蜂天性中對環境和形式的感知,這樣的養蜂方式也為人類和蜜蜂之間建立了合宜的關係。

約翰尼斯和阿嘉塔熱心分享他們的知識和實務經驗給有志於和蜜蜂建立正確關係的人們。他們的養蜂方式合於道德、本著良心,在本次課程裡介紹這個做法的概念架構和實務操作。同時也在課程中帶領學員認識和聲、幾何,透過音樂和律動進入與蜜蜂互動的每日工作。


延伸閱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智學鍛鍊--八個基礎練習與行星的連結

八個基礎練習來自魯道夫.施泰納  整理撰文/孫承萱 照片來自NASA 行星的力量,以八個基礎練習作為思考行星與人間的連結。 八個層次的練習,也被稱為八正道,在人智學中是一個基礎的意識鍛鍊,如果可以每天進行這個鍛練,會是非常好的! 在施泰納的著作<<認識更高層的世界>>一書中,寫到十六瓣蓮花的開展,最近與各位分享的八正道的練習,正是協助發展我們內在蓮花的基礎鍛鍊。 照片來自thelocal.se 星期日對應到的是太陽。 「星期日【正思維】Right Judgment(正確的判斷) 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在完全充分的考量之下決定。讓任何未加思索的行動,每一件無意義的作為遠離我們的心魂。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應當有充足完備的理由,並且拋開無意義的行為舉止。一旦確認了決定的正確性,便秉持內在的信念,堅持到底。 這就是所謂的 正思維。」 太陽帶來和諧的能量與存在的特質。 靜靜地陪伴宇宙間所有的存在互動、位移,觀照著整個宇宙的狀態,以無私的姿態安靜的尊重彼此。 太陽也在整個宇宙創造出一個充滿光亮的空間,在那空間中,一呼一吸帶著和諧與平靜的溫暖。 在這一天,我們在內心邀請太陽的力量進入,協助我們將意識延伸到太陽的姿態,他的奉獻、安靜、寬容與周全。 每個人都有內在道德性的直覺,當我們連結到太陽的力量時,很容易能感受到那股和諧能量與安靜的感受,我們試著將正思維帶入星期日的生活中,將有機會更認識自己的某個面向。 照片來自medium.com 星期一對應到的是月亮。 「星期一 【正語】Right Speech/ Word(正確的話語) 對努力提升靈性發展的人而言,應當只說有意義的話語。只為說話而說話,只為消磨時間的閒談,這些情況都有害。要避免一般性、主題混雜或沒有連貫的對話。這不意味著個人必須關閉與他人的互動,而是應該在交談中一步一步發展出有意義之事,說話及回答都經過各種角度的思考,沒有原因絕不說話--寧可保持沉默。 每個人應試著不說太多,也不說太少的話。首先安靜傾聽,然後再反省所說過的話。 這就是所謂的 正語。」 月亮在宇宙中彷彿一面通透的鏡子,純粹地反射、映照一切的發生。 人類透過言語傳達內心的思考、心之所向,言語映照著內心的某個面向,心魂被言語映照,言語有可能成為行動的前導。我思考、關注的面向可能成為我與朋友談話的內容,我內心想做的事,透過言語傳遞給...

華德福學校的音樂教育

演講/ J udith Clingan 撰文/林妍伶 ==================================== Judith Clingan 是澳洲知名音樂家,從事音樂教學六十餘年 , 投入華德福教育長達三十年,遍歷澳洲各地、紐西蘭、印度、台灣、中國等地的華德福學校及師訓機構,作育英才無數,帶領 Wayfarers ( 旅行者合唱團 ), 陪伴青少年在巡迴演出過程中學習 、 熱愛 、 分享音樂 , 著有 《 Play On : 直笛、其他管樂器在華德福音樂教育的運用 》 。 本文集合 2018 年五月份 Judith 老師來台為中文版新書宣傳時,對華德福教育中的音樂教學所提點的看法,由全程陪同新書宣傳活動的林妍伶老師整理撰文。 ==================================== 幼兒階段的音樂體驗 在 澳洲與許多其他國家,音樂教育不被重視,有些政府甚至認為等到孩子長大一點再開始 接觸音樂 即可,所以許多 學校在 幼稚園、國小階段沒有音樂課。然而,我在匈牙利學習音樂教育時,了解到音樂對越小年紀的孩子越是重要,所以,萬一學校無法持續在國 小 、 國中、 高中提供音樂課程 的話 , 那麼 寧可 把資源放 在幼小 階段的孩子, 盡可能給予合適 他們 的音樂 課程 。 既然我們現在要探討華德福 教育 ,就應該了解施泰納的看法。施泰納曾說,唱歌是最重要的事。首先,他表示音樂非常重要,我們為了培養孩子的音樂性,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跟孩子一起唱歌。在孩子生活中出現的大人,需要每天經常在孩子面前唱歌。有些音樂教育家表示母親懷胎時,就應該經常唱歌,讓腹中胎兒聆聽、感受歌聲帶來的震動。  或許華德福與非華德福教育最大的差異是給孩子的音樂類型。施泰納說孩子年幼時,到他們八、九歲的階段,最需要的環境是「善」與「愛」。因此孩子年幼時,我們應該提供他們 充滿 愛的氛圍,並且用歌唱來傳達。孩子還在襁褓階段時,給他們廣播或 CD 的音樂,對他們來說幫助不大,事實上,最好不要給這個階段的孩子用科技產品發出的聲音。實驗指出,將兩盆植物放置於不同空間,一盆接觸嘈雜大聲的音樂,過了一陣子,這盆植物死了;另一盆處在優美樂音之下的植物則欣欣向榮。  另一個差異是,施泰納重視人...

新書訊《形式與自由之間——養育青少年》

認識青少年的第二本書 ——形式與自由之間 這是我們出版Betty老師的第二本書。老師已在今年初跨越門檻,進入另一個意識狀態,我們依約完成她的第二本書,同時也感覺她在另一個國度,仍然關注並愛著這裡的青少年。 三元生活實踐社2020年出版的《守護生命之火》是Betty老師的第一本繁體中文書,著重在10-14歲的年齡段(所謂的中學生),因為青春期提早來臨,身體已成熟但心智、情緒及大腦控制能力尚不足,容易受到各種誘惑做出錯誤判斷,故將這段期間稱為「脆弱的斷層」,並在書中提供許多教學和教養的建議。 2025年三月上市的《形式與自由之間》則接續這個主題,著重在15-21歲(高中到大學階段)。第一部探討青少年的本質,第二部呈現青少年的世界,第三部帶領讀者面對青少年的挑戰。 這是一本觀點與實務兼具的著作,可以當作「理論」書,深思由心—靈觀點看待下的成長中人,也可當作「工具」書,取法書中提到的許多教養與應對態度。 作者有五十多年華德福教育的經驗,曾創立華德福高中、師訓中心並參與美國的公立華德福學校運動,還曾將華德福的教學理念與青少年觀護所合作。 本書是她漫長人生旅程的智慧結晶,發想於1978年,初版於1988年,2009年再版,2021年第三版進行大幅修訂,增添更符合當代情況的觀察與建議。 時代越是變化萬千,我們越是需要與時俱進地學習。表面上看起來,年輕人似乎比我們「適應良好」,各種科技產品比我們上手、善於掌握四通八達的各式資訊,但真的是這樣嗎?成長就只是為了適應社會嗎?年輕人的心與靈在渴求什麼?他們的成熟是否朝著認識自己的方向,還是只變得世故? 在台灣很受觀迎的《簡單父母經》作者金•約翰•培恩推薦:「這本關於養育青少年的稀有之書,在未來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每當有父母問我,想了解青少年的行為:這樣正常嗎?我就推薦《形式與自由之間》,我有信心這本書可以提供父母需要的認知,並打開一條通道,與孩子建立更深刻而持久的連結。」 另外有多本書被譯為華文的知名作者史提夫・畢度夫在推薦序裡寫:「貝蒂・施特利是個非常特立獨行的人,超過半世紀以來都在和青少年工作,在矯正機關這樣艱難的處境下,也在華德福學校這樣溫和的環境裡。早在我們大多數人出生之前,她就一直在想著並愛著難相處的青少年,但她的觀點是完全新穎並切合當代的。」(畢度夫在台灣的出版有《順應人性》,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