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遠路慢行--走上BD與CSA的實踐道途


文/陳脩平
 
宜蘭這邊有一些農夫開始了朝向BD農法*的努力,大家都還在學習,務農本已不易,而BD農法高度要求勞動和心力的投入,看在許多有經驗的老農或有機農夫眼裡是「立意甚佳但不切實際」, 這個「實際」就是我們在慣行的社會經濟運作裡的交易習慣,還有看待大自然與人類生活關係的習慣,這樣的務農方式是否能達到「成本效益的平衡」?
   
社群朋友耳聞來自人智學啟迪的BD農法,想要吃BD蔬菜的人多,目前的產出卻無法滿足所有需求,邁向BD之路的挑戰很多,能夠穩定經營的農地在哪裡?土壤的轉化——除毒淨化到至少符合有機等級、培養腐殖質、在土壤裡培育足供健康植物生長所需的生命活力——需要時間,農夫的內在鍛鍊、對宇宙星辰和大自然環境以及植物的認識也都是靠時間熟成的。
   
每次三元生活CSA*的取菜日,樓腳的青翠盎然、生機蓬勃總引來無緣加入會員的朋友們詢問——為什麼只有會員能吃到BD蔬菜?這真是個令人愉快又令人難過的提問呀!我們心裡的祈願當然是有越來越多土地能受到BD方式的照顧、有更多農夫願意用BD的方式種菜,這樣的願當然也需要時間的醖釀,集合更多人的力就能更快成真。



第一年期的CSA會員召募,在一開始的設定就是「實驗」性質,有太多的未知數需要經驗的累積,例如,農夫的土地規模用BD方式種植能供養多少家庭?會員依照自身意願所決定的入會金(是的,我們沒有規定的「股金」或「會費」)是否能照顧好這位農夫的家庭?大家真的會無論豐收或歉收都無怨無悔地支持嗎?義務工作的核心小組能穩定運作支持這個CSA嗎?
      
CSA以支持和照顧農夫為首要考量,來自會員和核心小組的支持讓農夫無顧之憂,以最高品質的方式照顧他的農地,Harald老師說我們所得到的蔬菜產出只不過是bonus(獎金、紅利),支持是沒有特定對價關係的,雖然會員繳費和獲得蔬菜之間似乎有「買賣」和「交易」的外相,但支持看的是內在心意,這是一條修練之路,而且是一群人一起的鍛鍊。
  
樓腳也經營BD農產品的零售:來自花蓮光合作用農場的米和地瓜、蓮藕,來自中台灣的水果和花草茶,以及學校(慈心華德福學校)對面的三元生活農場不定時會有當季青蔬的產出,若有多餘,會在粉絲頁和一些群組上通知。雖然無法滿足日日餐桌上都有BD風景,但是越多購買就凝聚越多支持,這股力量會讓台灣的BD農業發展走得越來越穩,未來也能讓越來越多人吃到高品質的BD作物。
  
想支持BD農業嗎?想要未來能吃到BD作物嗎?您可以這麼做:
1. 參加BD讀書會和課程,了解什麼是BD?您渴望著的是什麼?
2. 參加農場共耕或在自家庭院、窗台試行BD。
3. 除了樓腳的零售以外,社群內也有其他零售BD作物的機會或團購, 多去支持吧!
4. 推薦我們在做的事——BD課程、書籍出版等,讓雪球越堆越大!
5. 參加各類型人智學進修課程並實踐所學,要照顧好身體。吃的營養只是其中一面,另一面是照顧我們的心思意念,內在BD唷!


*編注:
1. BD:Biodynamic,中譯生機互動農法
2. CSA: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中譯為社群支持農業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智學鍛鍊--八個基礎練習與行星的連結

八個基礎練習來自魯道夫.施泰納  整理撰文/孫承萱 照片來自NASA 行星的力量,以八個基礎練習作為思考行星與人間的連結。 八個層次的練習,也被稱為八正道,在人智學中是一個基礎的意識鍛鍊,如果可以每天進行這個鍛練,會是非常好的! 在施泰納的著作<<認識更高層的世界>>一書中,寫到十六瓣蓮花的開展,最近與各位分享的八正道的練習,正是協助發展我們內在蓮花的基礎鍛鍊。 照片來自thelocal.se 星期日對應到的是太陽。 「星期日【正思維】Right Judgment(正確的判斷) 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在完全充分的考量之下決定。讓任何未加思索的行動,每一件無意義的作為遠離我們的心魂。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應當有充足完備的理由,並且拋開無意義的行為舉止。一旦確認了決定的正確性,便秉持內在的信念,堅持到底。 這就是所謂的 正思維。」 太陽帶來和諧的能量與存在的特質。 靜靜地陪伴宇宙間所有的存在互動、位移,觀照著整個宇宙的狀態,以無私的姿態安靜的尊重彼此。 太陽也在整個宇宙創造出一個充滿光亮的空間,在那空間中,一呼一吸帶著和諧與平靜的溫暖。 在這一天,我們在內心邀請太陽的力量進入,協助我們將意識延伸到太陽的姿態,他的奉獻、安靜、寬容與周全。 每個人都有內在道德性的直覺,當我們連結到太陽的力量時,很容易能感受到那股和諧能量與安靜的感受,我們試著將正思維帶入星期日的生活中,將有機會更認識自己的某個面向。 照片來自medium.com 星期一對應到的是月亮。 「星期一 【正語】Right Speech/ Word(正確的話語) 對努力提升靈性發展的人而言,應當只說有意義的話語。只為說話而說話,只為消磨時間的閒談,這些情況都有害。要避免一般性、主題混雜或沒有連貫的對話。這不意味著個人必須關閉與他人的互動,而是應該在交談中一步一步發展出有意義之事,說話及回答都經過各種角度的思考,沒有原因絕不說話--寧可保持沉默。 每個人應試著不說太多,也不說太少的話。首先安靜傾聽,然後再反省所說過的話。 這就是所謂的 正語。」 月亮在宇宙中彷彿一面通透的鏡子,純粹地反射、映照一切的發生。 人類透過言語傳達內心的思考、心之所向,言語映照著內心的某個面向,心魂被言語映照,言語有可能成為行動的前導。我思考、關注的面向可能成為我與朋友談話的內容,我內心想做的事,透過言語傳遞給...

華德福學校的音樂教育

演講/ J udith Clingan 撰文/林妍伶 ==================================== Judith Clingan 是澳洲知名音樂家,從事音樂教學六十餘年 , 投入華德福教育長達三十年,遍歷澳洲各地、紐西蘭、印度、台灣、中國等地的華德福學校及師訓機構,作育英才無數,帶領 Wayfarers ( 旅行者合唱團 ), 陪伴青少年在巡迴演出過程中學習 、 熱愛 、 分享音樂 , 著有 《 Play On : 直笛、其他管樂器在華德福音樂教育的運用 》 。 本文集合 2018 年五月份 Judith 老師來台為中文版新書宣傳時,對華德福教育中的音樂教學所提點的看法,由全程陪同新書宣傳活動的林妍伶老師整理撰文。 ==================================== 幼兒階段的音樂體驗 在 澳洲與許多其他國家,音樂教育不被重視,有些政府甚至認為等到孩子長大一點再開始 接觸音樂 即可,所以許多 學校在 幼稚園、國小階段沒有音樂課。然而,我在匈牙利學習音樂教育時,了解到音樂對越小年紀的孩子越是重要,所以,萬一學校無法持續在國 小 、 國中、 高中提供音樂課程 的話 , 那麼 寧可 把資源放 在幼小 階段的孩子, 盡可能給予合適 他們 的音樂 課程 。 既然我們現在要探討華德福 教育 ,就應該了解施泰納的看法。施泰納曾說,唱歌是最重要的事。首先,他表示音樂非常重要,我們為了培養孩子的音樂性,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跟孩子一起唱歌。在孩子生活中出現的大人,需要每天經常在孩子面前唱歌。有些音樂教育家表示母親懷胎時,就應該經常唱歌,讓腹中胎兒聆聽、感受歌聲帶來的震動。  或許華德福與非華德福教育最大的差異是給孩子的音樂類型。施泰納說孩子年幼時,到他們八、九歲的階段,最需要的環境是「善」與「愛」。因此孩子年幼時,我們應該提供他們 充滿 愛的氛圍,並且用歌唱來傳達。孩子還在襁褓階段時,給他們廣播或 CD 的音樂,對他們來說幫助不大,事實上,最好不要給這個階段的孩子用科技產品發出的聲音。實驗指出,將兩盆植物放置於不同空間,一盆接觸嘈雜大聲的音樂,過了一陣子,這盆植物死了;另一盆處在優美樂音之下的植物則欣欣向榮。  另一個差異是,施泰納重視人...

新書訊《形式與自由之間——養育青少年》

認識青少年的第二本書 ——形式與自由之間 這是我們出版Betty老師的第二本書。老師已在今年初跨越門檻,進入另一個意識狀態,我們依約完成她的第二本書,同時也感覺她在另一個國度,仍然關注並愛著這裡的青少年。 三元生活實踐社2020年出版的《守護生命之火》是Betty老師的第一本繁體中文書,著重在10-14歲的年齡段(所謂的中學生),因為青春期提早來臨,身體已成熟但心智、情緒及大腦控制能力尚不足,容易受到各種誘惑做出錯誤判斷,故將這段期間稱為「脆弱的斷層」,並在書中提供許多教學和教養的建議。 2025年三月上市的《形式與自由之間》則接續這個主題,著重在15-21歲(高中到大學階段)。第一部探討青少年的本質,第二部呈現青少年的世界,第三部帶領讀者面對青少年的挑戰。 這是一本觀點與實務兼具的著作,可以當作「理論」書,深思由心—靈觀點看待下的成長中人,也可當作「工具」書,取法書中提到的許多教養與應對態度。 作者有五十多年華德福教育的經驗,曾創立華德福高中、師訓中心並參與美國的公立華德福學校運動,還曾將華德福的教學理念與青少年觀護所合作。 本書是她漫長人生旅程的智慧結晶,發想於1978年,初版於1988年,2009年再版,2021年第三版進行大幅修訂,增添更符合當代情況的觀察與建議。 時代越是變化萬千,我們越是需要與時俱進地學習。表面上看起來,年輕人似乎比我們「適應良好」,各種科技產品比我們上手、善於掌握四通八達的各式資訊,但真的是這樣嗎?成長就只是為了適應社會嗎?年輕人的心與靈在渴求什麼?他們的成熟是否朝著認識自己的方向,還是只變得世故? 在台灣很受觀迎的《簡單父母經》作者金•約翰•培恩推薦:「這本關於養育青少年的稀有之書,在未來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每當有父母問我,想了解青少年的行為:這樣正常嗎?我就推薦《形式與自由之間》,我有信心這本書可以提供父母需要的認知,並打開一條通道,與孩子建立更深刻而持久的連結。」 另外有多本書被譯為華文的知名作者史提夫・畢度夫在推薦序裡寫:「貝蒂・施特利是個非常特立獨行的人,超過半世紀以來都在和青少年工作,在矯正機關這樣艱難的處境下,也在華德福學校這樣溫和的環境裡。早在我們大多數人出生之前,她就一直在想著並愛著難相處的青少年,但她的觀點是完全新穎並切合當代的。」(畢度夫在台灣的出版有《順應人性》,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