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脩平
生機互動(Biodynamic,簡稱BD)農法不只是一種技術,它也是一種態度、修練及生活方式。「在宇宙和大地之間建立正確的關係」,宇宙和大地──用東方的話來說就是「天」與「地」,這個提醒在這三天一直不斷地出現。
優律司美(Eurythmy)不只是一套身體動作,它讓心的流動與靈的狀態外顯在身的姿態裡,在身、心、靈之間建立正確的關係,讓三者保持和諧、暢通,人得以健全,也就能在天與地之間正確地工作,為世界貢獻。
Harald老師說,九十四年前施泰納博士傳授農業八講的對象都是已經學習過《奧秘科學大綱》、《如何認識更高層世界》的人智學者及農夫,但他們一開始接觸從靈性科學的角度談農業時,還是有一頭霧水、摸不著邊際之感。今日的我們雖然有更多後人演繹傳講的人智學研習資料,但若沒有實際去深思默想和操練,在物質主義科學盛行的年代裡,恐怕更難理解農業八講的奧義。
Cynthia老師說農夫不一定要了解人智學,只要按照BD農法的步驟操作,也可以說自己是BD農夫,甚至只要開始照顧土地,用有機的方式也已經夠好了。但是,認識BD農法誕生的母體──人智學,才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如果想了解配方為何有效、天文曆的耕作建議又是怎麼得到的,就必須研習人智學;如果要讓自己的身、心、靈更充份、徹底地融入在BD農作裡,也需要修行人智學。
人智學的基本原則是萬事萬物都衍生自靈性,這可以透過靈視能力直觀得知,或是以一般健全的認知能力推理得知。不過,就像土壤不會自動變成充滿平衡的生命力,這些體悟也不會憑空來到人心,必須修練、研習,並在生活中體證。Cynthia老師以深入淺出的語言介紹什麼是人的三元性、什麼是四體、四大元素、自然中的四個領域,這些都是靈性的不同顯現,為了要完成這個世界的進化,人智學靈性科學的寬廣視角可以讓我們對生命與世界有更完整的認識。
施泰納博士講授農業課程之後不到一年便離世,在農業方面的教導不如教育、醫學方面的講述精確、完整,所以還需要後人不斷地實驗,在不同的地理環境裡實測,並參考先民流傳下來的農耕智慧。所以即使BD農法比一般的有機做法繁複許多,但BD農夫還是自由的,可以秉持對靈性科學和生機互動原則的基本認識進行各種不同的試驗。這就像在華德福教育裡談到老師教給孩子的不能是僵化、固定的概念,而是要能隨著孩子的成長一同形變,進入他的生命歷程裡,施泰納給的農業課程也應做如是觀。
連續三天的上午是室內的研習課程──講座或優律司美練習,下午便在三元生活農場進行實務工作。 Harald 老師檢視了宜蘭BD農夫們製作的牛糞窖堆肥,也和工作坊成員一起挖出了去年秋天埋下的七支牛角,裡頭的牛糞牛角配方完美地熟成,被細緻地保存在特製的木箱裡,並設計四周防護的泥炭土隔離層。我們也觀察兩座不同做法的堆肥,練習翻堆、混堆,並為新完成的堆肥植入BD配方。

這三天的課程除了滿滿的學習以外,兩位老師帶給我們如沐春風的感受,也是一種人格感召。Harald老師照顧Rafael BD農園三十年,後來以CSA的方式經營。他從土壤、植物、動物與昆蟲,一步步談到在農場上工作的人,以及農場本身自成一個生命體。Cynthia老師分享作為人智學的學習者,說道:「我個人的願望和期盼是,當我離開這個世界時,這裡會比我出生的時候還要健全一點點。因此我要在生命中鍛鍊自己的身、心、靈,並把這份自我成長的結果貢獻給這個世界。而對全體人類的期待與盼望則是,當人類在地球生活的時間終了時,我們把這個星球歸還給萬物的創造者,這個世界會和受造時一樣美麗。所以我們要把身邊所被賦予的自然環境和人類文明等視為一份禮物,愛護、珍惜,並且深切思索所有表象和物質背後的源頭與本質。」
三元生活農場有近半數土地與慈心華德福學校合作進行農耕教育,另外則是社群BD農夫共耕學習以及稻作的園地。農場上進行各種不同的堆肥、液肥、蚯蚓農場、互生栽培的試驗。除了製做配方,也種植配方植物,另外也進行育苗、種籽保存等工作。 Harald老師參觀教育農園時,談到農耕在教育裡的重要性,他說,教育農園除了提供學生親土、種植、認識大自然的環境,也可以培育孩子們的社會性,例如分享收成給那些吃不起新鮮蔬菜的人;取種和留種的工作更是別具意義,是為未來的人提供一份禮物;而植物若是長得不好或是生病了,要想辦法解決而不是放棄那個生命。
Agriculture(農業)這個字包含了「文化」(culture),它是需要人類的作為,在天與地之間調和,建立正確的關係。人的角色很重要,不是野放任其自然發展,農耕除了餵飽肚腹以外,也是人類在宇宙裡最重要的任務。
影片拍攝製作:黃泰郎
工作坊影片分享: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NAhrzay4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