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Sophia Farm BD農法講座_2018/1/20課程分享,文/陳脩平)
初見Ben與Konomi Campbell兩位農夫,外表看起來就像森林裡來的人,脫俗、質樸、極度踏實卻又好像不在凡間的氣質。Ben來自美國維吉尼亞州,捲辮子的頭髮和遮住了半張臉的鬍子,搭配高大壯碩的身型,整個人就是一棵樹的形象;Konomi來自日本橫濱,圓潤的臉龐總是漾著笑意,灰色的長髮編成兩股辮子,女性的柔與韌就像綠色植物不經意間就佔滿了大地。兩人在北海道以社群支持農業(CSA)的方式經營BD(Biodynamic Agriculture生機互動農法)農場已十數年,與台灣的BD農業社群有著綿密如縷的關係——已經有許多志工從台灣的到他們的農場實習、來到台灣指導的外籍老師如Harrald Hoven、Brian Keats、Ben Cherry等人的身影,也驚喜地出現在他們分享的農場歷史照片裡。近年來台灣的華德福社群也開始探索CSA的可能性,北海道Sophia Farm曾走過的路成為一盞探照燈,為我們指引前行的方向......。
Ben Campbell在一開場沒多久就說出了他的個人使命:為這個世界創造更多BD農場,並且讓華德福學校的學生有營養的BD食物可吃!他說的直率、坦白、不自抬身價也不妄自菲薄,而是理所當然,只要誠心和努力足夠,一定可以達成的堅定信念,這樣的願景從何而來?
故事從Konomi開始。她原是音樂老師,後來到美國加州沙加緬度的魯道夫施泰納學院(RSC)學習人智學和華德福教育(與優律司美老師Cynthia是同期學員),兩年的進修點燃了她心中的靈性之火,畢業後回到北海道開創人智學社區HIBIKI no MURA,於社區內進行人智學教育和農業活動。經營了11年之後,由於工作繁重和種種混亂的情況出現,Konomi想要更聚焦在農業活動,便離開一手創辦的社區,先在札幌附近的BD農場實習,然後,追尋的腳步再度領她到美國西維吉尼亞州的Josephine Porter Institute(簡稱JPI)進行深度學習,這個BD農業的教育機構是Josephine Porter的學生Hugh Cortney以恩師之名創辦,Josephine Porter師從Pfeiffer,也就是把BD農法帶到北美洲的人,而Pfeiffer是與施泰納同時期、直接與施泰納學習和工作的第一代BD農夫。
說故事的人Ben自述在軍旅生涯的七年期間,在圖書館接觸到了有機農業的訊息,一顆從農的種子就此埋入心中,但他並未直接走上這條路。他先是成為建築工人,受到高爾製作的影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啟發,來到社區大學學習有機農耕,一場Hugh Cortney的演講改變了他的命運,Ben向上天禱告,他說:「我想成為BD農夫,我想要透過農業幫助這個世界!」於是,他解散了工班,賣掉了所有的建築工具與設備, 到田納西州當時第一個也是最大規模的有機農場實習,這個農場後來也轉型成為社群支持模式的BD農場,負責人並身兼美國西南地區BD協會的領導人,在BD和CSA的學習之路上,Ben也來到JPI參加研習課程,並與Konomi相識、相戀。
兩個靈魂的交會,兩股追尋力量的合流,如果是童話故事,「王子和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如果是愛情羅曼史,在天雷勾動地火之後勢必還有綿綿不絕的甜美情節。但真實人生的考驗和在物質主義的世界裡行BD農法之道的挑戰,對兩人而言,才正要開始......。
Konomi也到Ben所在的田納西州的農場實習,兩人並決定婚後要把BD和CSA帶回日本,但首先,他們要度蜜月!兩人去紐西蘭的各有機農場Wwoofing(Wwoof是worldwide working on organic farms的縮寫,是一個有機農場打工換宿的國際性組織,提供許多實習的機會。)故事聽到這裡,覺得BD農夫的養成之路不少於醫學院的七年啊!在擁有自己的農場之前,要經過理論和實務的訓練,要認識各種氣候、土壤、作物、農場工作的組織和財務管理等,這一段路也很像英雄的旅程,所謂「每個人要找到自己的路走上奧林帕斯山!」
回到日本的兩人,認識一位有機農產品的中間商、同時也營運幾個有機農場的伊藤先生,他受到Ben介紹的BD農法所感動,願意提供自己的農場供兩人使用兩年,那是他們第一次有一塊自己的土地可以用BD的方式照顧,雖然只有兩年,還是買了牛、做了配方,一開始沒有農產收入,便烤麵包、兼差打工維生,也持續推廣CSA的理念。一等到有收成就開始招收CSA會員,從十個會員家庭開始了他們務農、照顧土地、收成分享會員的理想實踐之路。
Ben半開玩笑地說要成為BD農夫要做三件事:禱告祈求、做堆肥、製作配方。他上一次禱告想成為BD農夫,至此為止,他的學習和所累積的工夫已可稱得上是BD農夫了。這一次,他抱著一株大樹,向上帝禱告要有一塊足夠供應一個社區的農業用地,讓他開展BD CSA的工作。再一次,至心祈求者必有所獲。在一個生態活動的聚會裡,Ben開口說出他的祈求,而前來參加的人群之中,竟然有一位女士舉手回應她知道有這麼一塊土地。兩年期限結束後,Ben與Konomi兩人帶著自己養的牛和可移動的家屋遷入另一個農場,在這兒開始了他們穩定經營BD CSA的十年。
BD農夫讓人很感動的是,本來務農就辛苦,很多人著眼有機農法是為了作物產出有更高的經濟價值,但BD的眼界不只在此,許多BD農夫在生產之餘,也想以推廣教育或社區節慶等活動拉近人與土地的距離,讓CSA會員不只是消費者,也成為真正理解BD的伙伴。Ben說他租下的這個農場要有八十個會員家庭才能打平,但是要生產足供八十個會員的作物,會擠壓到他自由運用的閒暇時間。他想用這些時間來舉辦教育性的活動,或是讓華德福學校的師生來農場實習,所以他寧願只收三十個會員,另外以兼差打工的方式去補平開銷中的缺口,以保留下可貴的時間貢獻給這些教育和社群活動。
農場的經營穩定地步上軌道,他們的努力也受到歌德館農業部門和日本人智學會的重視,許多重量級的BD農法和人智學老師紛紛造訪他們的農場。2012年,兩人受邀在歌德館對著五百人介紹他們在北海道的事業。此刻在慈心華德福學校的優律司美教室面對二十多人的聽眾,Ben都會緊張,何況是在歌德館面對五百人!Ben謙遜地說自己不是學者也不是演說家,只不過是一名蓋房子的人和農夫,自從開始接受農業實習生和Wwoofer(義工)來農場學習,他們也開始有了育人者的身份。
故事自此從Ben和Konomi兩人為主角,轉移到一個個在農場實習中重獲生命力量或立志從農的年輕人。現代社會的快速步調、過度的學習壓力、五光十色的物質刺激,對於培養年輕人的靈性生活是很不利的環境。在自我探索、急欲為生命定位、掌握自己人生方向的青少年時期,若缺乏寧靜、開闊、宜於沉澱下來與自己照面的環境,便只能載浮載沉於物質之海和青春期特有的情緒波流之中,而大自然與農場便是一個寧靜、開闊、宜於沉澱的環境,無論是與植物工作或和動物互動,都提供年輕人另一個照見自我的機會,而 Ben和Konomi的農場裡,他們觀察到特別是乳牛滋養了狂飆少年的心。
他們介紹兩位年輕的BD農夫,初來農場之時,一位是被世俗標籤為不良、充滿忿怒的少年家,一位則是低自尊、不認識也不喜歡自己的年輕人。兩個人都在照顧乳牛的工作中得到療癒,漸漸長出力量和自信,也找到務農的興趣,很快地成為農場裡的好幫手。在 Ben和Konomi出遠門時,可以獨當一面照料偌大的農場,在天與地之間,一個少年人能夠照顧一片土地上的動物與植物,這會是多麼頂天立地、足以拉直、扶正一個人的經驗啊!另外有一位家族世襲的職業是要成為和尚的年輕人,也在照顧農場動物走完生命最後一程的經驗中,領悟到自己想要陪伴臨終的人,原先逃避的家族傳承於是有了不同的意義,他在農場裡找到力量去接受成為寺廟主持的修練之路,大自然對年輕生命的療癒力量也為 Ben和Konomi的BD CSA志業提供了另外一層意義。
Sophia Farm的過去充滿蜿蜒曲折、轉角有光的情節,農場的現在有台灣華德福社群參與的痕跡:2017年由佐藤語謙發起「支持BD農場意味著你在支持自己生命的延續」募款活動,銷售Sophia Farm的BD花草鹽,為了保住 Ben和Konomi即將買下的土地上的樹。原來商人賣地給兩人,但地上的森林早已賣給了別人,合約時間一到,買了樹的人就有權利進來把樹全都砍光,這一波的募款活動大約保住三分之二的森林。2018年三月以前,他們還要再湊齊一千萬日元才能真正把地買下來。
投影機打出這塊Ben想像為牛形的土地地貌,約110公頃的農場,未來會有森林、濕地、養蜂區、乳製品加工區、多處湧泉,他們準備飼養豬、乳牛、肉牛、羊、馬等。Ben自豪地說,從1985年以來,他不曾使用過任何化學藥劑, 他看著Sophia Farm的未來,BD農法的可貴之處不在於「沒有」什麼,像是有機驗證裡沒有檢出特定數值的化學殘留,而在於「有」什麼。Ben說,首先要有觀念,再來要有土地和人,而且是一群人,除了農夫和會員以外,還有前來農場實習的學生——未來的農夫和未來的會員,BD CSA就是這樣面向未來、自強不息地一條實踐理想之路!
編註:
本次活動由三元生活CSA社團 舉辦,邀請北海道Sophia Farm的兩位BD農夫Ben與Konomi於2018/1/19-23來台訪問,全程費用由張詩瑩與幾位夥伴贊助支持,所有收入全數支持Sofia Farm。本篇文章記錄1/20的分享內容,參與者包含慈心學校社群、宜蘭在地和來自台灣其他地區的BD農業追求者共二十多人,我們也在寫著台灣BD CSA的過去、現在、未來!
初見Ben與Konomi Campbell兩位農夫,外表看起來就像森林裡來的人,脫俗、質樸、極度踏實卻又好像不在凡間的氣質。Ben來自美國維吉尼亞州,捲辮子的頭髮和遮住了半張臉的鬍子,搭配高大壯碩的身型,整個人就是一棵樹的形象;Konomi來自日本橫濱,圓潤的臉龐總是漾著笑意,灰色的長髮編成兩股辮子,女性的柔與韌就像綠色植物不經意間就佔滿了大地。兩人在北海道以社群支持農業(CSA)的方式經營BD(Biodynamic Agriculture生機互動農法)農場已十數年,與台灣的BD農業社群有著綿密如縷的關係——已經有許多志工從台灣的到他們的農場實習、來到台灣指導的外籍老師如Harrald Hoven、Brian Keats、Ben Cherry等人的身影,也驚喜地出現在他們分享的農場歷史照片裡。近年來台灣的華德福社群也開始探索CSA的可能性,北海道Sophia Farm曾走過的路成為一盞探照燈,為我們指引前行的方向......。
Ben Campbell在一開場沒多久就說出了他的個人使命:為這個世界創造更多BD農場,並且讓華德福學校的學生有營養的BD食物可吃!他說的直率、坦白、不自抬身價也不妄自菲薄,而是理所當然,只要誠心和努力足夠,一定可以達成的堅定信念,這樣的願景從何而來?
故事從Konomi開始。她原是音樂老師,後來到美國加州沙加緬度的魯道夫施泰納學院(RSC)學習人智學和華德福教育(與優律司美老師Cynthia是同期學員),兩年的進修點燃了她心中的靈性之火,畢業後回到北海道開創人智學社區HIBIKI no MURA,於社區內進行人智學教育和農業活動。經營了11年之後,由於工作繁重和種種混亂的情況出現,Konomi想要更聚焦在農業活動,便離開一手創辦的社區,先在札幌附近的BD農場實習,然後,追尋的腳步再度領她到美國西維吉尼亞州的Josephine Porter Institute(簡稱JPI)進行深度學習,這個BD農業的教育機構是Josephine Porter的學生Hugh Cortney以恩師之名創辦,Josephine Porter師從Pfeiffer,也就是把BD農法帶到北美洲的人,而Pfeiffer是與施泰納同時期、直接與施泰納學習和工作的第一代BD農夫。
說故事的人Ben自述在軍旅生涯的七年期間,在圖書館接觸到了有機農業的訊息,一顆從農的種子就此埋入心中,但他並未直接走上這條路。他先是成為建築工人,受到高爾製作的影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啟發,來到社區大學學習有機農耕,一場Hugh Cortney的演講改變了他的命運,Ben向上天禱告,他說:「我想成為BD農夫,我想要透過農業幫助這個世界!」於是,他解散了工班,賣掉了所有的建築工具與設備, 到田納西州當時第一個也是最大規模的有機農場實習,這個農場後來也轉型成為社群支持模式的BD農場,負責人並身兼美國西南地區BD協會的領導人,在BD和CSA的學習之路上,Ben也來到JPI參加研習課程,並與Konomi相識、相戀。
兩個靈魂的交會,兩股追尋力量的合流,如果是童話故事,「王子和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如果是愛情羅曼史,在天雷勾動地火之後勢必還有綿綿不絕的甜美情節。但真實人生的考驗和在物質主義的世界裡行BD農法之道的挑戰,對兩人而言,才正要開始......。
Konomi也到Ben所在的田納西州的農場實習,兩人並決定婚後要把BD和CSA帶回日本,但首先,他們要度蜜月!兩人去紐西蘭的各有機農場Wwoofing(Wwoof是worldwide working on organic farms的縮寫,是一個有機農場打工換宿的國際性組織,提供許多實習的機會。)故事聽到這裡,覺得BD農夫的養成之路不少於醫學院的七年啊!在擁有自己的農場之前,要經過理論和實務的訓練,要認識各種氣候、土壤、作物、農場工作的組織和財務管理等,這一段路也很像英雄的旅程,所謂「每個人要找到自己的路走上奧林帕斯山!」
回到日本的兩人,認識一位有機農產品的中間商、同時也營運幾個有機農場的伊藤先生,他受到Ben介紹的BD農法所感動,願意提供自己的農場供兩人使用兩年,那是他們第一次有一塊自己的土地可以用BD的方式照顧,雖然只有兩年,還是買了牛、做了配方,一開始沒有農產收入,便烤麵包、兼差打工維生,也持續推廣CSA的理念。一等到有收成就開始招收CSA會員,從十個會員家庭開始了他們務農、照顧土地、收成分享會員的理想實踐之路。
Ben半開玩笑地說要成為BD農夫要做三件事:禱告祈求、做堆肥、製作配方。他上一次禱告想成為BD農夫,至此為止,他的學習和所累積的工夫已可稱得上是BD農夫了。這一次,他抱著一株大樹,向上帝禱告要有一塊足夠供應一個社區的農業用地,讓他開展BD CSA的工作。再一次,至心祈求者必有所獲。在一個生態活動的聚會裡,Ben開口說出他的祈求,而前來參加的人群之中,竟然有一位女士舉手回應她知道有這麼一塊土地。兩年期限結束後,Ben與Konomi兩人帶著自己養的牛和可移動的家屋遷入另一個農場,在這兒開始了他們穩定經營BD CSA的十年。
BD農夫讓人很感動的是,本來務農就辛苦,很多人著眼有機農法是為了作物產出有更高的經濟價值,但BD的眼界不只在此,許多BD農夫在生產之餘,也想以推廣教育或社區節慶等活動拉近人與土地的距離,讓CSA會員不只是消費者,也成為真正理解BD的伙伴。Ben說他租下的這個農場要有八十個會員家庭才能打平,但是要生產足供八十個會員的作物,會擠壓到他自由運用的閒暇時間。他想用這些時間來舉辦教育性的活動,或是讓華德福學校的師生來農場實習,所以他寧願只收三十個會員,另外以兼差打工的方式去補平開銷中的缺口,以保留下可貴的時間貢獻給這些教育和社群活動。
農場的經營穩定地步上軌道,他們的努力也受到歌德館農業部門和日本人智學會的重視,許多重量級的BD農法和人智學老師紛紛造訪他們的農場。2012年,兩人受邀在歌德館對著五百人介紹他們在北海道的事業。此刻在慈心華德福學校的優律司美教室面對二十多人的聽眾,Ben都會緊張,何況是在歌德館面對五百人!Ben謙遜地說自己不是學者也不是演說家,只不過是一名蓋房子的人和農夫,自從開始接受農業實習生和Wwoofer(義工)來農場學習,他們也開始有了育人者的身份。
故事自此從Ben和Konomi兩人為主角,轉移到一個個在農場實習中重獲生命力量或立志從農的年輕人。現代社會的快速步調、過度的學習壓力、五光十色的物質刺激,對於培養年輕人的靈性生活是很不利的環境。在自我探索、急欲為生命定位、掌握自己人生方向的青少年時期,若缺乏寧靜、開闊、宜於沉澱下來與自己照面的環境,便只能載浮載沉於物質之海和青春期特有的情緒波流之中,而大自然與農場便是一個寧靜、開闊、宜於沉澱的環境,無論是與植物工作或和動物互動,都提供年輕人另一個照見自我的機會,而 Ben和Konomi的農場裡,他們觀察到特別是乳牛滋養了狂飆少年的心。
他們介紹兩位年輕的BD農夫,初來農場之時,一位是被世俗標籤為不良、充滿忿怒的少年家,一位則是低自尊、不認識也不喜歡自己的年輕人。兩個人都在照顧乳牛的工作中得到療癒,漸漸長出力量和自信,也找到務農的興趣,很快地成為農場裡的好幫手。在 Ben和Konomi出遠門時,可以獨當一面照料偌大的農場,在天與地之間,一個少年人能夠照顧一片土地上的動物與植物,這會是多麼頂天立地、足以拉直、扶正一個人的經驗啊!另外有一位家族世襲的職業是要成為和尚的年輕人,也在照顧農場動物走完生命最後一程的經驗中,領悟到自己想要陪伴臨終的人,原先逃避的家族傳承於是有了不同的意義,他在農場裡找到力量去接受成為寺廟主持的修練之路,大自然對年輕生命的療癒力量也為 Ben和Konomi的BD CSA志業提供了另外一層意義。
Sophia Farm的過去充滿蜿蜒曲折、轉角有光的情節,農場的現在有台灣華德福社群參與的痕跡:2017年由佐藤語謙發起「支持BD農場意味著你在支持自己生命的延續」募款活動,銷售Sophia Farm的BD花草鹽,為了保住 Ben和Konomi即將買下的土地上的樹。原來商人賣地給兩人,但地上的森林早已賣給了別人,合約時間一到,買了樹的人就有權利進來把樹全都砍光,這一波的募款活動大約保住三分之二的森林。2018年三月以前,他們還要再湊齊一千萬日元才能真正把地買下來。
投影機打出這塊Ben想像為牛形的土地地貌,約110公頃的農場,未來會有森林、濕地、養蜂區、乳製品加工區、多處湧泉,他們準備飼養豬、乳牛、肉牛、羊、馬等。Ben自豪地說,從1985年以來,他不曾使用過任何化學藥劑, 他看著Sophia Farm的未來,BD農法的可貴之處不在於「沒有」什麼,像是有機驗證裡沒有檢出特定數值的化學殘留,而在於「有」什麼。Ben說,首先要有觀念,再來要有土地和人,而且是一群人,除了農夫和會員以外,還有前來農場實習的學生——未來的農夫和未來的會員,BD CSA就是這樣面向未來、自強不息地一條實踐理想之路!
編註:
本次活動由三元生活CSA社團 舉辦,邀請北海道Sophia Farm的兩位BD農夫Ben與Konomi於2018/1/19-23來台訪問,全程費用由張詩瑩與幾位夥伴贊助支持,所有收入全數支持Sofia Farm。本篇文章記錄1/20的分享內容,參與者包含慈心學校社群、宜蘭在地和來自台灣其他地區的BD農業追求者共二十多人,我們也在寫著台灣BD CSA的過去、現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