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靈性科學與宗教

【聖約翰節預備】
靈性科學與宗教

英文來源:https://rsarchive.org/Lectures/GA104/English/APC1958/19080617p01.html
全集索引:GA104,1908.6.17聖約翰啟示錄導讀(節錄)
封面圖片:12世紀聖索菲亞大教堂馬賽克畫中的施洗者約翰
華文翻譯與編輯:陳脩平

============
人智學談到一年的四大節慶(復活節、聖約翰節、邁凱爾節、耶誕節),經常引用聖經文字。施泰納在本篇演講談及靈性科學與宗教(特別是基督教)的關係,可以為讀者提供一些背景脈絡。特別提醒,聖約翰節紀念的是施洗者約翰,與門徒約翰、福音書及啟示錄作者約翰是不同人。
============

將近一千年來,人們相信每個階段的人類意識都能理解基督信仰(即福音信息)。靈性科學(即人智學)的任務之一就在傳達,基督信仰召喚著人類最深刻的思想並穿透所有的人類智慧,若我們真正認識靈性科學的意義及其最內在的動力,並以之作為人類生活的指引,便能明白它所背負的任務。

若以為人智學或靈性科學是一個新的宗教或者想要建立新的信仰,以取代舊有的宗教,那就會誤解我們今天要談的內容。當我們正確理解靈性科學,便會明白,雖然它的確肯定並支持宗教生活,但它本身並不是宗教,也不會與任何宗教相違背。人智學與宗教是不同的,它是方法或工具,以闡明宗教裡最深刻的真理、最嚴謹和至關重要的奧祕。

以下用一個對照的例子說明人智學與宗教文獻(我們要探討的是基督教的典籍)之間的關係。人智學與宗教典籍的關係,就像數學教育與歷史上出現過的數學專書的關係。有一部古老的數學書,現在只有研究歷史的人會對它有興趣,那就是歐幾里得幾何學。本書首度以學術的方式呈現數學與幾何的事實,那些內容也是我們現今在學校裡教給孩子的。然而,有多少學童知道他們所學的平行線、三角形、角度等首度出現在這本古書裡?

如果我們動員人的靈性力量,讓意識專注在空間中出現的這些形式,學童也可以不依靠這本古書就會學這些事實。已經學過數學和幾何卻不知道這本古書的人,如果有一天遇見這本書,他也能夠正確理解書裡的內容並明白其價值,他會讚嘆作者留下的人類精神遺產。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去描述靈性科學與宗教文獻的關係。

靈性科學的本質也是如此,如果我們真正理解它背後的動力,那麼不必參考任何文獻或傳統,也能學習靈性科學。就像我們自由地運用自己的感官能力,就能認識周遭的感官世界,同樣地,去喚醒深埋在人類心魂裡的靈性能力,我們就能認識可見世界背後的不可見或超感官領域。

我們運用感官為工具,去覺察周遭的世界,再以理智去理解。以同樣的方式,我們運用靈性科學給予我們的工具,去研究感官帷幕背後的世界,探尋其靈性成因,並得知肉眼肉耳無法得知的存有如何運作。雖然多數人的超感官能力仍然潛伏著,但若我們能自由地運用這些力量,便能獨立地探索靈性知識,就像我們自由地運用朝向感官世界的覺察能力,以獲得外在世界的知識。

當一個人掌握了對超感官世界的認識,那樣的知識就像我們對外在物件或事件的理解一樣明確,那麼他可以去參考或對照傳統典籍與文獻,就像幾何學者去研究歐幾里得的那本書一樣。靈性研究者可以去驗證古代典籍裡的記錄,就像現代的幾何學者去驗證歐式幾何,於是知道並肯定這些文獻的真實價值。

一個人帶著超感官認知去閱讀基督教文獻,並不會覺得它們一文不值。正好相反,靈性研究者所看到的宗教文獻比單純的信徒所知道的更加耀眼輝煌,他們能證實其中包含了更加深刻的智慧,那是在具備靈性認知之前所夢想不到的。

要理解人智學與宗教典籍之間的正確關係,我們還必須釐清一件事。讓我們想想,沒有先透徹明白幾何的道理,但能翻譯古書的內容成為現代文字的人,以及已經理解幾何並因此在古書裡發現相應記載的人,這兩種人,誰能更好地掌握歐式幾何?前者只是語言及文獻學者,他們其實不懂幾何,若他們要傳達那本書的內容,可能會出現多少不正確的陳述?

許多人對待宗教文獻的方式就如同前述的語言學家,甚至是那些職責所在、應該要向人們傳達宗教真義的人也是如此。他們沒有先取得獨立探究超感官事實的能力,就進入這些古書裡。於是我們看到,今日最嚴謹的宗教學研究,試圖去解釋歷史上發生了什麼以及這些宗教文獻的起源,但這些解釋都如同不懂幾何學的人試圖去闡釋歐幾里得幾何一樣。

只有在靈性科學認知的輔助下,我們才能找到宗教,雖然靈性科學本身只是宗教生活的一個工具,它本身不是宗教。要描述宗教是什麼,最好的方法是透過人心裡的內容,人們敏銳易感的心魂,將其感受和情懷中最好的一切,獻給超感官存有和超感官力量,這就是宗教。一個人的宗教性格取於這些火熱的情感和敏銳的覺察,就像一個人站在一幅畫前,他能欣賞到什麼,取決於他胸中搏動的熱情以及對美的感受。

的確,宗教生活是以我們所稱的靈性或超感官世界為其內容。對藝術具有美感與從內在掌握藝術的法則,這兩件事一點也不相同,雖然美感經驗可能會對理解藝術有所幫助,同樣地,朝向靈性世界的智慧(靈性科學)不是宗教,雖然這樣的認知會使宗教感受更加敬虔、深刻、廣博,但它本身不是宗教。真正貫通靈性認知,便可能帶領我們走向宗教。

若我們想要認識基督宗教的真實靈性及其力量和意義,就必須深深走進靈性生命。我們必須回溯到遠古時期、前宗教的時代,試著去想像宗教的起源。人類歷史上是否有前宗教的時代?是的,地球上曾有一段時期,人類是沒有宗教的,這是靈性科學知曉的事情,儘管其意義與物質文明所主張的截然不同。

宗教對人類的意義為何?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宗教」這個字的字義裡。religion意為將人與他自己的神聖元素、與靈世界聯繫起來。宗教時代在本質上也就是,人們渴望與神聖合一的那些時代,不論是以認知或以某種感受去連結,又或者人們覺得只有當神聖的力量灌注於他的意志裡,他才有力量。在某些時代裡,人們內在有著預感,感受到靈性世界在人的周圍,雖然不是明確地看到靈性世界,但是人有所感知,這就是宗教出現的時代。

在宗教出現以前的時代,人們不需要這種渴望連結合一的感受,因為那時的人知道超感官或靈性世界存在,就像現在的人知道感官世界一樣。我們是否需要被說服去信石頭、植物、動物存在呢?我們是否需要書籍或教條去證明或推測世界上有石頭、植物和動物呢?不,因為我們看得到這些就在我們周遭,我們不需要去連結它(牠)們,因此我們不需感官世界的宗教。

想像來自另一個世界的人,和我們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官和器官,他們看不見石頭、植物和動物,因為那些對他們來說是隱形的。想像他們是透過閱讀文件或其他方式知道石頭、植物和動物存在,但這些對我們來說是直接看到和知道的。那麼,對他們來說,石頭、植物和動物就是宗教了。他們沒親眼見過它(牠)們,而是從文件上得知。

過去曾有一段時期,人類與宗教典籍和智慧教導裡所提到的那些靈性存有共同生活。「演化」這個字在今日的許多領域裡已變成一個神奇的字眼,但科學只把這個字應用於外在感官可及的層面。從靈性科學去考量的話,萬事萬物都在演化的過程裡,特別是人類的意識。我們今日的意識狀態,在早上醒來時,我們能夠以感官去辨識這個世界,這樣的意識狀態是從之前不同的狀態中演化出來的。

我們稱現在的人類意識為清晰的白日意識,它是從先稱被稱為模糊的圖象意識中演化出來的。在早期的演化階段裡,生命在地球上的狀態是很不一樣的,那時的自然元素還不像今日那樣廣布,那時的人類也還沒拖著現在這樣的軀體,但仍然是人。人在演化過程中等待,等待進入肉身的時刻,等待肉身的物質狀態使人可以發展出現在的靈性力量。

我們可以想像,人類曾經活在另一種生命條件裡,另一種意識狀態下,那可能要追溯回到數千年或數萬年前。我們現在所謂的邏輯思維、理智、理解等,是在人類歷史裡的晚期才出現的。在過去,更強大的是另一種力量,我說的是記憶,它現在已開始衰退。遠古時代,人類的記憶能力比現在更發達。隨著理智的成長,記憶後退到背景裡。我們實際去做一些觀察,就會看到靈性科學所說的都是有根據的。

我談這些是為了說明,現代意識是從另一個、古老的意識狀態中發展出來的,那時的人不像現在這樣直接碰觸到外在的物體,但在另一方面,古代人知道的是靈性世界裡的事實,他們和靈性存有共同生活。遠古人類並沒有看到另一個人的物質身形,當另一個存有接近他時,他會有某種夢幻圖象升起,透過這個形狀及色彩,他知道朝他而來的存有對他是懷抱善意或惡意。

過去的人以這樣的意識去覺察靈性事實和靈性世界。現在的人覺察自己是血肉之軀,過去的人覺察自己是心魂和靈性,居住在靈性存有之間。雖然那樣的意識是夢幻的,但人對環境所生起的圖象是活生生的。這是遠古時代的情形,當時的人仍然活在靈性世界裡。後來,人從靈性世界下降,為了進入物質身,才能發展出我們現在的意識。當人活在靈性世界裡時,他不需要證明,他知道靈性存有是在的,就像現在的人不需要證明或被服石頭、植物和動物是存在的。人和神靈同在,因此不需要宗教。那是前宗教的時代。

之後,人類下降,早期的意識形式變成現今的意識形式。色彩和形狀不再飄浮在空間裡,色彩變成附著在物體的表面上。正如人學會把感官引導朝向外在世界,外在世界也像一個巨大的幻象一般,把靈性世界籠罩在一層帷幕下。人類必須透過這一層帷幕去接收來自靈性世界的波流,於是必須要有宗教。

在前宗教和宗教的時代之間有一個中間時期,在那段時間裡,出現了衍生自靈性世界的神話、傳奇和民間故事。把北歐或日耳曼神話或希臘神話裡記錄的眾神事蹟,只當作人們幻想或發明出來的內容,缺乏與真實靈性的連結,那真是太貧乏枯燥了。那些不是發明,農民也不會沉迷於這種幻想,看到天上有幾朵雲彩,就說它們是小綿羊。人們有這樣的幻想是我們現代知識的虛構,現代知識對這類事物充滿了生動的幻想。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

關於眾神的古老傳說和故事是前宗教意識的最後殘餘、最後的回憶。它們記錄著過去人們所見所知的事。描述沃坦(Wotan)、索爾(Thor)、宙斯(Zeus)等的故事被那樣寫下來,因為人們記得那些事情在過去就是那麼發生的。神話是過去曾經出現之事的碎片。

我們也可用另一個方式來看這個中間階段。雖然人們已變得如此聰明伶俐,但仍有一些人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各位想要的話,可以把那樣的狀態說成是瘋狂或出神、出體),可以看到靈性世界,他們會感知到早期人類看到的那些事。他們記錄下自己對靈性世界的所見所聞。這些記錄連結著過去的記憶,並在人們之間帶來有生命力的信仰。這是銜接進入宗教時代之前的過渡階段。

我們可以問:是什麼為人類的宗教鋪路?宗教會出現是因為,人們發現一個方法,可以發展他們的內在存有,使他們能再一次見到他們所源出的那個世界,他們在過去昏暗的夢幻意識裡所得見的那個世界。在此,我們碰觸到一個現代理智認為不太可能發生的事,也就是啟蒙(或開悟)。啟蒙者(開悟者)是什麼?他們以某些方法發展自己內在的心魂和靈性,發展到某個程度,得以再次進入靈性世界。那就啟蒙(開悟)!

每個人類心魂裡都蟄伏著超感官的力量。當這些力量被喚醒時,那是個強烈而偉大的時刻。若我們去觀想人類演化的整個過程,就可以對這個時刻獲得一點瞭解。以歌德的話來說,我們可以說我們望向遙遠的過去,那時,人類的身體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的肉眼和肉耳。那時的器官尚未分化,人聽不見也看不到。

當時機成熟時,盲目的器官發展到放出光芒的時刻,漸漸發展到光照耀於其上的程度。同樣地,耳朵也發展起來,過去的寂靜世界開始以聲調與和聲揭露自己。太陽的力量作用在肉眼的成形上。今日的人可以活出靈性的生命,發展我們內在尚未成長起來的心與靈的器官。

心—靈轉化的時刻是有可能到來的,許多人已見到曙光,如同在過去的演化裡,外在的物質身器官也發生轉變一樣,新的眼和新的耳會出現,晦暗和靜默的靈性世界開始放出光芒、回盪出聲響。這樣的發展是有可能的,甚至可以前進到使人活在更高層的世界裡。這就是啟蒙(開悟)。

奧祕學校提供啟蒙(開悟)的方法,就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做化學實驗或生物研究時,也有一些方法可以運用。差別只在於,科學為我們預備方法和器材,供我們使用,而若是要啟蒙(開悟),我們只需要一個工具,也就是我們自己,發展我們的所有力量。

就像鐵礦裡隱藏著磁力,人心裡也蟄伏著可以穿透進入靈性世界的力量。演化裡有一段時間,一般人只能看到物質感官裡的事物,而啟蒙者(開悟者)看得見靈性世界,更早以前的人就住在靈性世界裡,他們能對世事提出解釋,於是成為領導者。

啟蒙(開悟)的第一個階段為何?那個境界對人心的顯現是什麼?不要想像這個跨越只是一種哲學上的進展、思維的延伸和完善。當人成長進入靈性世界時,他對感官世界的想法整個轉變了。他不再透過邊界清晰的概念去理解事情,而是透過圖象、透過觀象(Imaginations)。因為這樣的成長把人帶進創造世界的靈性流程裡。

在物質界裡的具體清晰輪廓,在其他地方根本不存在。在創造界裡,動物沒有清晰的外形或邊界,有的只是關於動物的基本概念,從中生發出各式各樣的外在形式,這是一個活生生的現實,它創造出自己的成員。

我們必須謹記歌德說過的,「所有會腐朽的事物都只不過是假像」。啟蒙者(開悟者)首先學會以圖象去理解和掌握事物,學會上升到靈性世界。在那裡,他的意識必須比在感官界裡更加靈活。這個發展階段稱作觀象意識(Imaginative Consciousness),它帶領人進入靈性世界,但不是在模糊昏暗的狀態下。

啟蒙者(開悟者)的意識是既清晰又光亮的,如同我們的白日意識那樣。靈性意識添加到白日意識裡,是去增強它的。在啟蒙(開悟)的第一個階段,人活在觀象意識裡。文獻裡記錄啟蒙者(開悟者)在靈性世界裡的經驗,就像幾何學的訊息透過歐幾里得傳達給人們一樣。我們要回到源頭——啟蒙者(開悟者)的靈性視野——才能明白這些文獻。

以上是基督耶穌來到人間之前的情況。隨著基督耶穌的到來,新的元素進入人類演化。若我們明白這新的元素,就會知道前基督時代的所有啟蒙都要求被啟蒙者完全抽離日常生活,他們必須在最隱密的奧祕中心裡鍛練心魂。我們也要知道,那時的人提升到進入靈性世界時,夢幻的圖象意識仍然保留著。人必須從感官世界退出,才能進入靈性世界。但基督耶穌以後的時代,就不再需要如此了。

隨著基督的原則進入人類之中,這位靈性世界的核心存有進入一個地球上的人類,存在於歷史裡。人們的宗教生活、在奧祕中心的修行、遠離塵世以便進入靈性世界的所有努力,都在追求這位存有。這位存有被宣告為人類的最高天性,隨著基督耶穌進入人類演化裡。真正認識靈性科學的人就會知道,在基督耶穌到來之前的所有宗教宣言都在預告基督耶穌的到來。

古代的啟蒙者(開悟者)想要表達他們在靈性世界遇見的那最高者,也是萬事萬物所起源的那位,他們有各式各樣的稱呼,所指的都是基督耶穌。我們只要看看舊約聖經,它本身是一個預言。摩西對上帝說:「我到以色列人那裏,對他們說:『你們祖宗的上帝打發我到你們這裏來。』他們若問我說:『他叫甚麼名字?』我要對他們說甚麼呢?」神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I am who I am)」;又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那自有的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出埃及記3:13)

「自有永有的」是什麼意思?「我是」(I am)是神性存有的名字,人裡面的基督原則就是這位存有,當人能說「我是」時,他感受到這存有的一滴或一絲火花。石頭、植物、動物不能說「我是」。人能對自己說「我是」,這個名字對任何存有都不成立,只對說出這名字的人成立,人因此是受造界的冠冕。

你只能稱自己為「我」,別人都不能把你叫作「我」。在此,心魂從內在說出一個字,沒有其他存有可以說出這個字,除了不透過外在感官、不由外在路徑來到心魂裡的那位存有以外。在此,是神性在說話。因此,「我是」這個名字被賦予給充盈在世界裡的神性存有。摩西就這麼告訴他的同胞,「那自有的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

人們漸漸才明白這個「我是」的真實而深刻的意涵。人們不是立刻就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個體。舊約聖經時代的人們還沒感覺到自己是個體。即使到了基督教會時代,日耳曼民族裡的人也還不覺得自己是個別的人。那些日耳曼民族的所在地就在今日的德國,部落的成員感受到群體自我,而自己是其中的一部份。

當時的人還無法像現在的人這樣清楚、明確地說出「我是」,他們感覺自己是有機體的一部份,而這有機體是以血緣聯繫起來的。舊約宗教的追隨者絕大部份都有這樣的血緣關係。一個人感覺自己被整個民族護佑著,而整個民族是由一個自我治理著。人們明白「我與我祖亞伯拉罕為一」,因為他們追溯世世代代的血源回到亞伯拉罕,亞伯拉罕就是民族自我的外在承載者。

若將舊約時代人們所知的最高表達,與基督耶穌所帶來的做一比較,那麼一道閃光便照亮了基督教演化裡的一大躍進。「亞伯拉罕出生以前,我已經存在了」(約翰福音8:58),這是什麼意思?它代表:追溯世世代代回到過去,你在自己裡面發現一樣事物,在你個人裡面還有一樣比血緣更為恆久的存有。在我們的先祖是「我是」之前,這位存有已進入每個人,每個人在心魂裡都能直接感受到祂。不是「我與我祖亞伯拉罕」,不是一位在時間裡的父,而是一位靈性上的父,祂與任何會腐朽的事物無關,我與祂為一!我與父為一。父寓居在每個個別人的裡面,這神性原則在人的裡面,昔在、今在、永在。

人們只有在兩千年後才真正感受到這股世界推動力的力量;然而,在未來的時代,人們才會明白,在地球的寬恕和演化中向前跨出這一步,對全人類的意義為何。古代啟蒙者(開悟者)所想要達到的境界,只有當一個人超越個別人類、掌握全人類的靈性時,才有可能領悟。

一般人若聽到這裡會說:由生到死的一生是一個短暫的存有。但若他是在奧祕裡的啟蒙者(開悟者),他看到民族靈(Folk Spirit)這個真正的存有流淌在世代的血脈裡,其他人只有略微感知到此事。啟蒙者(開悟者)能夠看到只有在靈性領域才能達到、而在外在現實不可能的事,他看得到一位神性存有流動在世代的血脈裡。只有在奧祕裡,才有可能面對面地站在這位神前面。

基督耶穌身旁那些完全理解他的親近門徒,意識到一位具有神聖靈性本質的存有就在他們面前,以血肉之軀、作為一個人顯現於外在世界。他們明白基督耶穌是第一位承載靈性的人,他是人類之中的長子(Firstborn),若不是基督耶穌,人們只能在血緣團體裡感受到靈性,只有啟蒙者(開悟者)才能在靈性世界裡見證靈性。

越是個體化的人,就越能成為愛的容器。有血緣關係的人們彼此相愛,因為他們遇見的是他們應該愛的人。當人被應允了個體性,當人照料並培育自己內在的神聖火花,愛的動力、愛的波流便從自由之心湧出,傳遞在人與人之間。這股新的力量厚實了過去維繫於血緣的愛之連結。愛逐漸成為靈性之愛,流經心魂之間,最終以同胞之愛的共通連結,包圍全人類。基督耶穌就是那股力量,有生命的力量,曾經在歷史上、在外部世界出現,從他而來,人類首度被帶領到同胞之愛的連結裡。人們將學會把這種同胞之愛的連結理解為圓滿的、靈性化的基督宗教。

今日的人們輕易地說,神智學*應該尋求所有宗教的共通核心真理,因為所有宗教的內容都是一樣的。這麼說的人以及比較宗教只為了找到抽象相似之處的人並不理解演化的原則。世界演化並不是沒有意義的。所有宗教無疑都包含著真理,但只要宗教的形式不斷演變,它們就一直朝向更高的形式發展(*譯註:本篇演講在1908年,當時施泰納尚未提出人智學一詞)。

的確,若各位研究得夠深入,就會在其他宗教裡發現和基督宗教相同的教導。基督宗教並沒有帶來新的教義。基督宗教的核心元素不在其教導。對照前基督教時期的宗教創立者,他們所傳授的內容是重點所在。若他們没没無名,但他們的教導被保存了下來,那也就夠了。但對基督耶穌來說不是如此。重要的是他曾來過,他曾以肉身活在世界上。不必相信他的教導,而是相信他這個人,這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凡人曾見過他,他是人類之中的長子;人們問他:如果你在我的處境下,會跟我有相同的感受嗎?你會和我現在一樣這麼想嗎?你想要的和我一樣嗎?他是凡人的最好榜樣,和他在一起,重要的不是聽他傳授了什麼,而是看著他,看他如何立身處事,這才是重要的。

因此基督耶穌的親近門徒所說的,與其他宗教創立者的門徒和信徒所說的不一樣。後者說:大師教了我們這個和那個。基督耶穌的門徒說:我們告訴你的不是創想出來的神話或教義;我們所說的是我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我們聽過他的聲音,我們的手觸摸過生命之泉,藉由他,我們與你連結。

而基督耶穌本人說:「放心吧!你怎樣在耶路撒冷為我作見證,也必照樣在羅馬為我作見證,直到世界的末日」(使徒行傳23:11,主站在保羅旁邊說的話,但聖經裡沒有「直到世界的末日」這幾個字)。這段話非常重要;你們要做見證,直到世界的末日(或世界的盡頭)。這代表,萬世萬代都有人能夠從自己的直觀認識中說出基督是誰,說的與福音書裡的意義相同,如同在羅馬的猶太行省和在加利利的人一樣。

「與福音書裡的意義相同」是什麼意思?意思是,他是從太初以來就存在於所有受造物的那個。他說,「若你們不相信我,至少相信摩西,若你們相信摩西,那就是相信我,因為摩西說到了我」(約翰福音5:46-47與此處略為不同「你們如果信摩西,也必信我,因為他書上有指著我寫的話。你們若不信他的書,怎能信我的話呢?」)。

摩西是這麼說的:那自有永有的(“I-Am”,我是)曾對我說話;過去,我們只能在靈裡見到祂。基督進入可見的世界、以肉身出現在人間的這個事實,恰好區分出基督的福音書與其他宗教的神聖宣言之不同。在所有那些宗教裡,靈性智慧都指向某樣在世界以外的事物。

隨著基督耶穌的到來,某樣事物流入世界,它本身就是可被感官覺察捕捉的。第一批門徒所追求的智慧理想是什麼?不再只是要理解在靈性領域裡的靈性生命,而是最高原則如何出現在塵世、在基督耶穌這個歷史裡的人物?拒絕承認神性顯現在這個人身上比承認這件事要來得容易多了。這就是早期基督宗教裡的某些教義與我們稱為內在基督教(inner Christianity)之間的差異,也是諾斯底教派(Gnosis,意思是靈知)和奧祕基督教(esoteric Christianity)的差別。

諾斯底教派當然認可基督的神性,但他們無法提升到去認知道成肉身並居住在我們之間,如同約翰福音作者所強調的那樣。他說:你看看基督耶穌;他不是純粹在無形中才能掌握的,而是道成了肉身,居住在我們之間。你必須知道,這個人帶來一股力量,它會作用到遙遠的未來,它以真實的靈性之愛環抱地球,這愛是活存於並作用在所有生命裡的力量,直到未來。(「道成了肉身,居住在我們中間」,約翰福音1:14)

若人將自己交付給這股力量,他會成長進入靈性世界,他就是由那裡下來的。他會再次上升到今日啟蒙者(開悟者)的靈視已能見到的領域。當他進入靈性世界時,他便放下那些屬於感官的事物。古代的啟蒙者(開悟者)可以回望,看到遙遠過去的靈性生命;接受基督耶穌所注入的動力,在基督宗教意義下啟蒙(開悟)的人則能夠看見,當人們依基督動力而行的時候,這個塵世會變成什麼。正如人們可以回望過去的情況,同樣地,從基督降臨之後,人們可以望向遙遠的未來。

意識在未來還會再次轉變,還會有新的靈性與感官世界的關係。早期的啟蒙者(開悟者)被引導向過去、古老的智慧;基督的啟蒙向被啟蒙者揭示未來。人不僅僅是在智慧上或在感受裡啟蒙,而也要在他的意志裡啟蒙,這是必要的。這樣他才會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他才可以為自己設定一個朝向未來的目標。一般人會為早上、下午或晚上設定目標;在靈裡的人能夠從靈性原則出發,為自己設定一個遙遠的目標,那目標在他的意志裡振動,並喚醒他的力量。

在人類面前設定目標意味著,在真實而最高層次的意義上,從原始的基督原則出發,去掌握基督宗教的奧義。啟示錄的作者就是如此領悟了意志啟蒙(the initiation of the will)的重大原則。若我們不明白啟示錄是一股朝向未來的動力,朝向行動和意志作為,那便是誤解了這部文獻。

我們今日所經歷的每一樣事物,都可以藉由人智學靈性科學獲得理解。當我們透過靈性科學掌握到感官世界背後的事物,我們便能理解福音書裡所談的一切還有啟示錄裡的宣告。我們越深刻地進入超感官領域,基督宗教文獻裡所揭露的內容也變得越深刻。當我們帶著在人智學的幫助下所獲得的靈性視野,走進基督宗教的文獻裡,這些記錄會顯得更加光輝耀眼,傳遞出更加深奧的真理。

質樸單純的心能夠對基督宗教裡隱藏的真理有所感受,這是真的。但人的意識不會一直滿足於模糊的感知,意識會演化到更高層次,而想要認知和理解。但即使意識達到最高的智慧教導,在基督宗教裡永遠還有更深刻的奧祕。最純樸的心和最為發達的理智都可以探測那奧祕。

啟蒙者(開悟者)還是在圖象裡經驗奧祕,因此,素樸的意識可能會猜想那裡面蘊藏著什麼真理。然而,人會想要知道而不是相信,即便如此,人還是能在基督宗教裡獲得滿足。

若以靈性科學去詮釋福音書,人們就能在基督宗教裡找到完全的慰藉。因此,靈性科學將取代過去最高地位的哲學,它會見證黑格爾的美好話語:「最深刻的思想與基督耶穌的歷史外在形象連結在一起,每一個層次的意識都可以從外在去把握它,這就是基督宗教最偉大之處。但在同時,基督宗教也需要最深刻、最透徹的智慧。基督宗教適切於每一個文化階段,它也符合並滿足最高層次的要求。」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智學鍛鍊--八個基礎練習與行星的連結

八個基礎練習來自魯道夫.施泰納  整理撰文/孫承萱 照片來自NASA 行星的力量,以八個基礎練習作為思考行星與人間的連結。 八個層次的練習,也被稱為八正道,在人智學中是一個基礎的意識鍛鍊,如果可以每天進行這個鍛練,會是非常好的! 在施泰納的著作<<認識更高層的世界>>一書中,寫到十六瓣蓮花的開展,最近與各位分享的八正道的練習,正是協助發展我們內在蓮花的基礎鍛鍊。 照片來自thelocal.se 星期日對應到的是太陽。 「星期日【正思維】Right Judgment(正確的判斷) 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在完全充分的考量之下決定。讓任何未加思索的行動,每一件無意義的作為遠離我們的心魂。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應當有充足完備的理由,並且拋開無意義的行為舉止。一旦確認了決定的正確性,便秉持內在的信念,堅持到底。 這就是所謂的 正思維。」 太陽帶來和諧的能量與存在的特質。 靜靜地陪伴宇宙間所有的存在互動、位移,觀照著整個宇宙的狀態,以無私的姿態安靜的尊重彼此。 太陽也在整個宇宙創造出一個充滿光亮的空間,在那空間中,一呼一吸帶著和諧與平靜的溫暖。 在這一天,我們在內心邀請太陽的力量進入,協助我們將意識延伸到太陽的姿態,他的奉獻、安靜、寬容與周全。 每個人都有內在道德性的直覺,當我們連結到太陽的力量時,很容易能感受到那股和諧能量與安靜的感受,我們試著將正思維帶入星期日的生活中,將有機會更認識自己的某個面向。 照片來自medium.com 星期一對應到的是月亮。 「星期一 【正語】Right Speech/ Word(正確的話語) 對努力提升靈性發展的人而言,應當只說有意義的話語。只為說話而說話,只為消磨時間的閒談,這些情況都有害。要避免一般性、主題混雜或沒有連貫的對話。這不意味著個人必須關閉與他人的互動,而是應該在交談中一步一步發展出有意義之事,說話及回答都經過各種角度的思考,沒有原因絕不說話--寧可保持沉默。 每個人應試著不說太多,也不說太少的話。首先安靜傾聽,然後再反省所說過的話。 這就是所謂的 正語。」 月亮在宇宙中彷彿一面通透的鏡子,純粹地反射、映照一切的發生。 人類透過言語傳達內心的思考、心之所向,言語映照著內心的某個面向,心魂被言語映照,言語有可能成為行動的前導。我思考、關注的面向可能成為我與朋友談話的內容,我內心想做的事,透過言語傳遞給...

華德福學校的音樂教育

演講/ J udith Clingan 撰文/林妍伶 ==================================== Judith Clingan 是澳洲知名音樂家,從事音樂教學六十餘年 , 投入華德福教育長達三十年,遍歷澳洲各地、紐西蘭、印度、台灣、中國等地的華德福學校及師訓機構,作育英才無數,帶領 Wayfarers ( 旅行者合唱團 ), 陪伴青少年在巡迴演出過程中學習 、 熱愛 、 分享音樂 , 著有 《 Play On : 直笛、其他管樂器在華德福音樂教育的運用 》 。 本文集合 2018 年五月份 Judith 老師來台為中文版新書宣傳時,對華德福教育中的音樂教學所提點的看法,由全程陪同新書宣傳活動的林妍伶老師整理撰文。 ==================================== 幼兒階段的音樂體驗 在 澳洲與許多其他國家,音樂教育不被重視,有些政府甚至認為等到孩子長大一點再開始 接觸音樂 即可,所以許多 學校在 幼稚園、國小階段沒有音樂課。然而,我在匈牙利學習音樂教育時,了解到音樂對越小年紀的孩子越是重要,所以,萬一學校無法持續在國 小 、 國中、 高中提供音樂課程 的話 , 那麼 寧可 把資源放 在幼小 階段的孩子, 盡可能給予合適 他們 的音樂 課程 。 既然我們現在要探討華德福 教育 ,就應該了解施泰納的看法。施泰納曾說,唱歌是最重要的事。首先,他表示音樂非常重要,我們為了培養孩子的音樂性,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跟孩子一起唱歌。在孩子生活中出現的大人,需要每天經常在孩子面前唱歌。有些音樂教育家表示母親懷胎時,就應該經常唱歌,讓腹中胎兒聆聽、感受歌聲帶來的震動。  或許華德福與非華德福教育最大的差異是給孩子的音樂類型。施泰納說孩子年幼時,到他們八、九歲的階段,最需要的環境是「善」與「愛」。因此孩子年幼時,我們應該提供他們 充滿 愛的氛圍,並且用歌唱來傳達。孩子還在襁褓階段時,給他們廣播或 CD 的音樂,對他們來說幫助不大,事實上,最好不要給這個階段的孩子用科技產品發出的聲音。實驗指出,將兩盆植物放置於不同空間,一盆接觸嘈雜大聲的音樂,過了一陣子,這盆植物死了;另一盆處在優美樂音之下的植物則欣欣向榮。  另一個差異是,施泰納重視人...

邁凱爾節與人類心魂的力量 第一講

邁凱爾節與人類心魂的力量(GA223)第一講 一九二三 年九月二十七日,維也納 翻譯:孫承萱 校訂:陳脩平 校對:尤清、丁力藺、黃妃釧、陳佩侰 繪圖:Shelly Caskey(from Pinterest) 今日,當人們談起人智學時,出現許多錯誤的陳述,其一是認為人智學是智性的,過於重視科學思維,且沒有考量到人類 性情 (Gemüt)的需要。因此,我選擇以 人智學 和人類 性情 作為這個短講系列的主題,能夠在維也納對各位親愛的朋友們分享這個主題,我感到十分滿足。 在過去三、四個世紀的文明理智發展中,人類的 性情 確實完全被排除在認知領域之外。如今,人們不厭其煩地堅持認為,我們不能止步於單調枯燥、實事求是的理智所能理解的事物。儘管如此,當人們需要獲取知識時,仍然完全依賴智力。另一方面,人們不斷強調人類的 性情 應該重新發揮作用,但卻沒有給它機會。我們沒有給人類 性情 任何機會去接觸任何宇宙奧祕,並且把 性情 的活動範圍限縮在與一個人最密切相關的事物上,也就是那些只以最個人化的方式所決定的事情上。 今天,我們先以歷史回顧的方式探討在人類進化的早期階段, 性情 如何在認知的過程中發揮作用。遠古以前,人類努力想要明白自己是如何進入世界、宇宙並參與在不斷變化的時代裡,那時, 性情 能夠召喚宏偉而強烈的圖象來到人類心魂之前,以照亮人類的認知之路。在人類 性情 仍然能對世界觀(Weltanschauung*)做出某程度貢獻的年代裡,這些圖象確實構成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它們代表廣大而全面的宇宙聯繫,並確定人類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校註:德語「世界觀」的涵義則是「著眼世界之上」,是德國知識論中所使用的詞彙,指的是「廣泛世界的觀念」,它是一種人類知覺的基礎架構,透過它,一個人可以理解這個世界並且與它互動。) 為了建立一些基礎,讓我們可以進一步研究人智學觀點下的人類 性情 ,今天我想向各位介紹一個宏偉莊嚴的圖象,它在過去曾經發揮我剛才所說的那種作用。同時,這個圖象也尤其適合以新的方式再次呈現於人類心魂之前,我們也將談到這一點。我想提的這個圖象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是,它對人類意識的重要性已經逐漸、部分消失,另一部分則因為誤解而陷入泥淖: 我指的是 邁凱爾與龍衝突、戰鬥的圖象 。許多人仍然深受其影響,但其更深刻的意涵要不是十分模糊,要不就是被誤解。它與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