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八月份的美德:獅子座(2025)

2025年《獅子座》
慈悲轉化為自由 | 聖方濟
演講:莉莎‧羅美洛 (Lisa Romero),安德魯‧懷特 (Andrew White)
編輯:尤清
校訂:陳脩平
畫作:現存最古老的聖方濟肖像是1228-1229年間蘇比亞科本篤會修道院入口附近的一幅溼壁畫。

莉莎:

大家好,歡迎參加這場關於「聖者」與「情感領域」的對話。今天的主題是「獅子座」——慈悲轉化為自由。這個主題觸動人心,也讓我們聯想到一位形象格外鮮明的聖人。當然,每位聖人都充滿愛與慈悲,他們透過自身的存在展現美德。然而,聖方濟或許是最為人所愛戴的聖人之一。

就如同聖派翠克是最知名的聖人之一,聖方濟則因他對世界深刻的愛而廣受景仰。他不僅與我的生命有著深刻的連結,也深深觸動了無數人的生命,因為他透過自己的生命揭示了隱密內在的關係。

在過往的節慶演講中,我曾多次提到聖方濟,因為他帶給我們許多關於人性與內在密修道路的深刻智慧。其中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是:他曾向靈性世界,也就是向上主發問:「我該如何運用我的生命?在這段被賜予的時間裡,我應該做些什麼?」他聽見內在的聲音回應:「去重建我的教堂。」

一開始,他將這訊息理解為要修復村中那座破敗的小教堂。聖方濟修建的那座教堂至今仍屹立不搖,成為一處特別的朝聖地。但當修建完成後,他逐漸領悟到,這個訊息的真正含義是:要重建「教會」與「愛的存有」之間的連結。於是,他踏上前往羅馬的旅程,面對當時基督宗教的狀況與其運作方式。

我想,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課題。我們常常接收到某種內在的直覺或靈感,卻往往以自身當下的理解去詮釋。這也是我想分享這個故事的原因,因為我們都熟悉這樣的情境——內心裡知道某件事,但在外在世界卻難以清楚地表達。來自靈性的訊息與在物質世界中的實踐,有時是兩種不同的奧秘,而我們需要學會「搭橋」,創造那份連結。

關於聖方濟,有許多故事值得分享。不過今天,我們想聚焦在「我們與他連結的個人經驗」。安德魯和我都曾親自走訪阿西西(Assisi)。我曾獨自一人前去,那是一次極為珍貴的經歷。後來,我們 兩人又一同前往,再次停留了一週至十天。在那裡,我們親身走訪聖方濟曾經生活與行走過的地方,這是一段極為深刻且難忘的體驗,也是想與大家分享的部分。 但首先,安德魯,我知道你在阿西西的那段經歷對你意義深遠。你願意談談那段旅程嗎?

安德魯:

親身走進那片土地,那片曾經孕育過聖方濟的環境,確實讓我有一種深層的連結感。我其實從小就對聖方濟印象深刻。當在我還在寄宿學校時,每個週日都要去教堂,我逐漸喜歡上教堂的平靜氛圍。那時,我第一次聽到聖方濟各的故事。

作為一個孩子,我對教堂內發生的事情多半是困惑的,但聖方濟是一位立刻讓我產生共鳴的聖人。故事中,他常被描繪為一位透過大自然與萬物,親近上主的人。這樣的形象對我而言非常有連結,因為我本身就熱愛自然,而正是在自然之中,我能感受到某種臨在——當時我還無法明確地稱之為「神的臨在」,但我能感受到內在的平靜,並貼近某種我喜愛的神祕存在。藉由得知聖方濟透過動物及自然靈性與神同在,我感受到自己也因此與神同在。

後來,我終於有機會親自前往阿西西,那感覺就像是一次朝聖。其實一踏進那個小鎮,那一刻就已經非常特別了,可能聽起來有點膚淺,但你真的會立刻感受到一種氛圍,或許是那裡的建築風格,又或是不斷響起的教堂鐘聲,整個空氣中都彷彿充滿著一種平靜的能量,這感覺就和我以前坐在大自然中所感受到的寧靜非常相似。走在那裡的街道,知道自己正踏著與聖方濟相同的路,這樣的經歷本身就非常動人;但對我而言,最深刻、最強烈的體驗其實有兩個,其中一個是在他的隱修處。那裡的氛圍充滿了平靜的氣息,幾乎可以觸摸得到,尤其是在他曾經躺下休息、睡覺的那個地方。那對我是一種非常奇妙的感受。

莉莎:

那是他最想歡做冥想的地點,位於阿西西村莊外,山坡上的小修道院,如今已經是一座重建過的教堂了。你可以看到他躺臥的床,還有其他修士靜修的山洞。修士們的名字至今仍留存在各自的洞穴中,那是他們選擇進入孤寂、修行的所在。不過,因為那是他最喜愛做冥想的地方,我真的感受到一種召喚,一種極其強烈的感受,彷彿某些事物至今仍存在於那裡的以太。

這也是我覺得很有意思的一點, 許多聖者曾在這片大地上行走,但某些地方,如阿西西,似乎具有特殊的品質。這是因為許多人前往那座小鎮時心懷靈性追求,他們的思想對那裡的以太產生了影響?還是因為那是一個保存極為完整的中世紀小鎮,彷彿走進時光裡?

安德魯:

阿西西確實是義大利保存最完善的中世紀村落之一。整座城市的古老與美麗本身就具有一種神秘的魔力。它立刻讓人進入一種心智狀態。那些古老的教堂、黃昏時分在鵝卵石路上行走的修女與神父,還有教堂的鐘聲,這樣的氛圍讓人很容易進入祈禱與冥想的感覺。

另一個吸引我的地點,就是那個曾向聖方濟說話的十字架所在之處。那座教堂對我來說有一種磁性的吸引力,我幾乎每天都會不自覺地走向那裡。首先是坐在噴泉附近,四處看看,感受那裡的氛圍。當我真正走進教堂、坐在那裡時,我確實感受到一種神聖的氣息。周邊的人潮來來去去,但我感受自己沐浴在那裡所散發出的恩典之光中,這是真正可觸及的感受。

莉莎:

那座教堂裡的十字架,雖然並非建於聖方濟在世的時代,但如今卻成了他命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捩點。那是他意識到「重建我父的教堂」的命運時刻,這對聖方濟的一生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轉變。

從那一刻起,他轉而聆聽內在的聲音,不再依賴外在世界的指示而行動。他真正開始與自己內在的召喚同行。

我認為,一個人若經歷了這樣的覺醒,那就成為一種極為強烈的現實。當這種層次的靈性連結在一個人的心中活著時,你就無法再對他說「靈性的世界不存在」。聖方濟的一生充滿這樣的內在啟示,即便他有時也會誤解那些訊息,但他所有的行動都來自於內在的啟示,而非外在的表象。

安德魯:

我認為,從聖方濟的一生也可以看出,他與教會之間有很大的掙扎。他的內在啟示常常與當時的教會指示不一致。其實這對很多聖人來說並不罕見。如果他們沒有對當時教會的權威造成任何「麻煩」,那他們可能也沒有真正做出具有實質影響的事情。不過,聖方濟的確經歷了許多內在掙扎,而也正是透過那些掙扎,他獲得啟示,並與神更加親近。

莉莎:

你可以看見他走上的那條道路,是他為了自身所謂的「淨化」過程所必經的。在那之後,他才逐步開展至啟蒙與覺醒。但特別的是,在過程中,他充滿了喜悅,並不是每一位聖人身上都能看到的這個特質。

這也是我們將他與獅子座和慈悲連結在一起的原因。我們常聽到聖方濟的故事,例如他能夠幫助痲瘋病人,這是他慈悲精神的體現。施泰納曾說,那是信心的高度展現。聖方濟之所以能無懼地接觸痲瘋病人,是因為他看待疾病的方式與我們不同。他能以「愛」的狀態進入,去幫助他人。

「慈悲轉化為自由」——這是我在聖方濟各身上所看見的。他幫助別人,成為自我解放之道的一部分。這點讓我非常感動。

施泰納曾提出一個觀點:「你個的解放是你靈性發展的一半,而協助解放他人,則是另一半。」他所表達的,並不是傳統意義上那種「你應該為他人做些什麼」的說法,而是從原型的層次上來看,個體與整體發展是不可分的。如果世界上的某些人未被支持發展自由的可能性,我們自己又如何能有這方面的發展呢?

聖方濟真正走在這條慈悲轉化為自由的道路上。他的生活方式充滿喜悅,不像我們常在某些基督宗教畫作中看到那種自我折磨的苦行形象。他也經歷了試煉,尤其是在家庭傳統方面,他主動放棄因血緣關係而擁有的命運,選擇加入一個全新的靈性社群,那個社群的核心不在於「掌控他人」,而是在於「解放他人」。

安德魯:

實際上,他的內在掙扎起於那份血緣的牽絆,特別是他與家庭的衝突非常劇烈。因為他追隨內在感受,常常被父親嚴厲懲罰。還記得我們曾看過他被父親囚禁在家中的房間嗎?

從小我們聽了許多聖人的故事,但當你親自站在那個房間,看見他曾經睡過的床、待過的囚房、走過他童年時居住的街道、呼吸那同樣的空氣……那種感受會讓聖人的故事變得真實,不再只是神話,而是對個人的啟示,讓我在內在層面上更貼近那個我稱之為「神聖之地」的所在。當我走在那裡的街道時,這些感受輕易地在我之內升起。

莉莎:

沒錯。當然,我們也曾在朗格蘭諾 (Llangrannog,以聖人卡里諾Carinog命名的城市)等地感受到類似的靈性氛圍。但阿西西的確有種特別的質地。

有些聖人,我們與他們建立了深刻的心靈連結,即便我們從未踏上他們曾走過的土地也無妨。我們很幸運能夠親自去到聖方濟的故鄉,但許多人可能無法親自造訪那個地方。然而,即使你無法置身於聖人們曾經生活過的所在,也依然能與他們的靈性相遇。

又回到這個令我深覺有趣的問題:一個地方之所以神聖,是因為聖人與土地之間的靈性連結仍然存在?還是因為去拜訪的人們所懷抱的感受?我認為兩者皆有。一方面,人們以敬意前來造訪,心中懷著與聖方濟相遇的意願。另ㄧ方面,聖者的靈性存有至今依然對我們開放。就算聖方濟如今已不再行走於世上,也不代表他作為一個靈性存有不再存在。他依然在支持那些尋求指引的人,甚至也支持那些雖未刻意尋求,卻走在同樣靈性脈絡中之人,一條源於對自然、對動物之愛的道路,慈悲與對自由的熱愛正是這條道路上最本質的部分。

施泰納多次談到聖方濟在離世後的靈性旅程、他與佛陀之間的連結,及他對人類整體進化的深遠貢獻。即使我們對這些背景一無所知,聖方濟仍然如此深刻地觸動人心,正是因為他至今仍參與著我們的覺醒之路。

安德魯:

身為ㄧ個追尋者,當你帶著追求的好奇與渴望接近一位聖人,你們之間就建立起一種形而上的靈性關係。我想到一則古老的蘇非教派格言:「你向上主邁出一步,他將走向你千步。」我想與聖人的連結也是如此,你若有求知的真誠渴望,便會受到內心的引導。

莉莎:

完全同意。現在很多人如同「逛街購物」般尋找靈性經驗,想要從中獲得什麼,卻缺乏真正的內在召喚。所以我不建議大家為了尋求感受而不斷走訪聖地,但若是來自真實呼喚的拜訪,就會帶來深層的轉變。

去阿西西之前,我曾有一個非常強烈的夜間經驗,我知道那與即將到來的旅程有關。雖然當時不太明白「為什麼」要去,或者「去那裡有什麼意義」,但後來我知道,那次的旅程意義非凡。

我也有與其他聖人深刻的靈性關係,卻從未去過他們生前活動的地方,這些聖人吸引我的,是他們具備的某種「美德」或「特質」,而非他們居住的地點。

安德魯:

我覺得地點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中那份想要拜訪聖地,以便更加認識聖者的內在渴望。這樣的舉動開啟了一個過程,或者說是一種對話,可能是與那位聖人或是與靈性世界的交流。這也是人們踏上朝聖之路的原因。「朝聖」的意義不在於你抵達目的地所發生的結果,而是在整個過程中,ㄧ切都發生在你的內在世界裡。從決定出發的那一刻起,就開啟你的「朝聖」之路了!

莉莎:

當你懷著敬虔去尋求某種體驗,那樣的內在姿態會轉化你所接觸的事物。就如你說的,朝聖之旅早在我們抵達目的地之前就展開了。

現在,我們即將聽一段音樂,這是你根據你與聖方濟各的連結所創作的作品。這段音樂將幫助我們進入情感的體驗,若選擇以本月美德做為鍛鍊,音樂之後會有相關的介紹。 在此之前,還有任何補充嗎?

安德魯:

如果你心中對聖方濟有感,那我真的強烈建議你親自走一趟阿西西。 那是個令人驚嘆的地方!

莉莎:

的確。如果你有那份召喚,就應該去回應它,不是以「靈性觀光客」的心態前往,而是真的被某種深層的東西所呼喚而出發。

(以下為這首歌的歌詞)

《聖者來臨》(Comes a Man)

聖者來臨,
聖者來臨,
聖者來臨,
使你得自由。
此刻他來臨——
夢中夢見愛,
自由之歌向蒼穹高唱。
敞開心扉,
迎接嶄新的ㄧ天。

一名少年來到這裡,
他眼中映著天堂之光。
智慧的淚水從天而降。

打開心念,
今日將是全新的ㄧ天。
你生來不是為了成為奴僕,
你生來不是為了死亡,
你生來不是為了在完美的天空下彎腰屈膝。

聖者來臨,
聖者來臨,
聖者來臨,
使你得自由。(*2)

一名乞者到來,手持乞碗,
他真正的財寶藏於他純淨的靈魂,
紅寶石與鑽石,
祖母綠在他眼中閃爍。
一名貧窮的少年到來,口含銀匙,
一心只渴望著月亮

他的命運——
是一顆空無的心,
非為仇恨,
而是為了重新開始。
你生來不是為了成為奴僕,
你生來不是為了死亡,
你生來不是為了在完美的天空下彎腰屈膝。

聖者來臨,
聖者來臨,
聖者來臨人間,
使你得自由。(*2)

你生來不是為了成為奴僕,
你生來不是為了死亡,
你生來不是為了在完美的天空下彎腰屈膝。

聖者來臨,
聖者來臨,
聖者來臨,
使你得自由。(*2)

莉莎:

有些人可能覺得歌詞部分有些干擾,而有些人則因此更加深了些許感受。因爲這首歌的創作靈感來自聖方濟的光與精神,我們決定保留歌唱的部分,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就像所有音樂一樣,是為了幫助我們深化體驗,讓我們與內在那個能夠感受的靈性品質相連結。

現在,讓我們放下方才聆聽的音樂,回到內心,進入「體驗」的狀態。讓你所選擇的這個美德深入地建立在你心中,美德從你1內心的空間流向你的雙手、雙腳、頭頂,形成一個內在的五芒星,讓你能所感受到的美德,也就是你已具備的特質,從內心出發,強而有力地作用於外在世界。

***
十二種心境——獅子座

感官之力振奮鼓舞
大千世界的成熟存在,
諸界存有的明晰覺知,
朝向「盡性」的堅定決心。
在生命的奔騰光輝裡,
在成長的無邊痛苦中,
以感官之力,揚升!

Invigorate with senses’ might
Matured existence of all worlds,
Perceptive elements of beings,
Towards the firm resolve ‘to be’.
In the surging shine of life,
In the prevailing pains of growth,
With senses’might, arise!
***
聖方濟各最後安息處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智學鍛鍊--八個基礎練習與行星的連結

八個基礎練習來自魯道夫.施泰納  整理撰文/孫承萱 照片來自NASA 行星的力量,以八個基礎練習作為思考行星與人間的連結。 八個層次的練習,也被稱為八正道,在人智學中是一個基礎的意識鍛鍊,如果可以每天進行這個鍛練,會是非常好的! 在施泰納的著作<<認識更高層的世界>>一書中,寫到十六瓣蓮花的開展,最近與各位分享的八正道的練習,正是協助發展我們內在蓮花的基礎鍛鍊。 照片來自thelocal.se 星期日對應到的是太陽。 「星期日【正思維】Right Judgment(正確的判斷) 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在完全充分的考量之下決定。讓任何未加思索的行動,每一件無意義的作為遠離我們的心魂。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應當有充足完備的理由,並且拋開無意義的行為舉止。一旦確認了決定的正確性,便秉持內在的信念,堅持到底。 這就是所謂的 正思維。」 太陽帶來和諧的能量與存在的特質。 靜靜地陪伴宇宙間所有的存在互動、位移,觀照著整個宇宙的狀態,以無私的姿態安靜的尊重彼此。 太陽也在整個宇宙創造出一個充滿光亮的空間,在那空間中,一呼一吸帶著和諧與平靜的溫暖。 在這一天,我們在內心邀請太陽的力量進入,協助我們將意識延伸到太陽的姿態,他的奉獻、安靜、寬容與周全。 每個人都有內在道德性的直覺,當我們連結到太陽的力量時,很容易能感受到那股和諧能量與安靜的感受,我們試著將正思維帶入星期日的生活中,將有機會更認識自己的某個面向。 照片來自medium.com 星期一對應到的是月亮。 「星期一 【正語】Right Speech/ Word(正確的話語) 對努力提升靈性發展的人而言,應當只說有意義的話語。只為說話而說話,只為消磨時間的閒談,這些情況都有害。要避免一般性、主題混雜或沒有連貫的對話。這不意味著個人必須關閉與他人的互動,而是應該在交談中一步一步發展出有意義之事,說話及回答都經過各種角度的思考,沒有原因絕不說話--寧可保持沉默。 每個人應試著不說太多,也不說太少的話。首先安靜傾聽,然後再反省所說過的話。 這就是所謂的 正語。」 月亮在宇宙中彷彿一面通透的鏡子,純粹地反射、映照一切的發生。 人類透過言語傳達內心的思考、心之所向,言語映照著內心的某個面向,心魂被言語映照,言語有可能成為行動的前導。我思考、關注的面向可能成為我與朋友談話的內容,我內心想做的事,透過言語傳遞給...

邁凱爾節與人類心魂的力量 第一講

邁凱爾節與人類心魂的力量(GA223)第一講 一九二三 年九月二十七日,維也納 翻譯:孫承萱 校訂:陳脩平 校對:尤清、丁力藺、黃妃釧、陳佩侰 繪圖:Shelly Caskey(from Pinterest) 今日,當人們談起人智學時,出現許多錯誤的陳述,其一是認為人智學是智性的,過於重視科學思維,且沒有考量到人類 性情 (Gemüt)的需要。因此,我選擇以 人智學 和人類 性情 作為這個短講系列的主題,能夠在維也納對各位親愛的朋友們分享這個主題,我感到十分滿足。 在過去三、四個世紀的文明理智發展中,人類的 性情 確實完全被排除在認知領域之外。如今,人們不厭其煩地堅持認為,我們不能止步於單調枯燥、實事求是的理智所能理解的事物。儘管如此,當人們需要獲取知識時,仍然完全依賴智力。另一方面,人們不斷強調人類的 性情 應該重新發揮作用,但卻沒有給它機會。我們沒有給人類 性情 任何機會去接觸任何宇宙奧祕,並且把 性情 的活動範圍限縮在與一個人最密切相關的事物上,也就是那些只以最個人化的方式所決定的事情上。 今天,我們先以歷史回顧的方式探討在人類進化的早期階段, 性情 如何在認知的過程中發揮作用。遠古以前,人類努力想要明白自己是如何進入世界、宇宙並參與在不斷變化的時代裡,那時, 性情 能夠召喚宏偉而強烈的圖象來到人類心魂之前,以照亮人類的認知之路。在人類 性情 仍然能對世界觀(Weltanschauung*)做出某程度貢獻的年代裡,這些圖象確實構成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它們代表廣大而全面的宇宙聯繫,並確定人類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校註:德語「世界觀」的涵義則是「著眼世界之上」,是德國知識論中所使用的詞彙,指的是「廣泛世界的觀念」,它是一種人類知覺的基礎架構,透過它,一個人可以理解這個世界並且與它互動。) 為了建立一些基礎,讓我們可以進一步研究人智學觀點下的人類 性情 ,今天我想向各位介紹一個宏偉莊嚴的圖象,它在過去曾經發揮我剛才所說的那種作用。同時,這個圖象也尤其適合以新的方式再次呈現於人類心魂之前,我們也將談到這一點。我想提的這個圖象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是,它對人類意識的重要性已經逐漸、部分消失,另一部分則因為誤解而陷入泥淖: 我指的是 邁凱爾與龍衝突、戰鬥的圖象 。許多人仍然深受其影響,但其更深刻的意涵要不是十分模糊,要不就是被誤解。它與人類...

華德福學校的音樂教育

演講/ J udith Clingan 撰文/林妍伶 ==================================== Judith Clingan 是澳洲知名音樂家,從事音樂教學六十餘年 , 投入華德福教育長達三十年,遍歷澳洲各地、紐西蘭、印度、台灣、中國等地的華德福學校及師訓機構,作育英才無數,帶領 Wayfarers ( 旅行者合唱團 ), 陪伴青少年在巡迴演出過程中學習 、 熱愛 、 分享音樂 , 著有 《 Play On : 直笛、其他管樂器在華德福音樂教育的運用 》 。 本文集合 2018 年五月份 Judith 老師來台為中文版新書宣傳時,對華德福教育中的音樂教學所提點的看法,由全程陪同新書宣傳活動的林妍伶老師整理撰文。 ==================================== 幼兒階段的音樂體驗 在 澳洲與許多其他國家,音樂教育不被重視,有些政府甚至認為等到孩子長大一點再開始 接觸音樂 即可,所以許多 學校在 幼稚園、國小階段沒有音樂課。然而,我在匈牙利學習音樂教育時,了解到音樂對越小年紀的孩子越是重要,所以,萬一學校無法持續在國 小 、 國中、 高中提供音樂課程 的話 , 那麼 寧可 把資源放 在幼小 階段的孩子, 盡可能給予合適 他們 的音樂 課程 。 既然我們現在要探討華德福 教育 ,就應該了解施泰納的看法。施泰納曾說,唱歌是最重要的事。首先,他表示音樂非常重要,我們為了培養孩子的音樂性,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跟孩子一起唱歌。在孩子生活中出現的大人,需要每天經常在孩子面前唱歌。有些音樂教育家表示母親懷胎時,就應該經常唱歌,讓腹中胎兒聆聽、感受歌聲帶來的震動。  或許華德福與非華德福教育最大的差異是給孩子的音樂類型。施泰納說孩子年幼時,到他們八、九歲的階段,最需要的環境是「善」與「愛」。因此孩子年幼時,我們應該提供他們 充滿 愛的氛圍,並且用歌唱來傳達。孩子還在襁褓階段時,給他們廣播或 CD 的音樂,對他們來說幫助不大,事實上,最好不要給這個階段的孩子用科技產品發出的聲音。實驗指出,將兩盆植物放置於不同空間,一盆接觸嘈雜大聲的音樂,過了一陣子,這盆植物死了;另一盆處在優美樂音之下的植物則欣欣向榮。  另一個差異是,施泰納重視人...